..續本文上一頁馬上自我糾正,快刀斷亂麻,才不會自投羅網,愈陷愈深。
「二勤未生惡不生」,這是最好的,讓我們一生都不後悔。就像開車上路,一路上小心注意,沒有漏看路標,沒有下錯交流道,遵守交通規則一路平安,很快地,就能輕松愉快地到達預先想好的目的地。
「叁勤未生善令生」,我們都說要淨化人心,大家同樣有這番志願,希望人心淨化、社會祥和,才能天下無災難。這就是「衆生共業」的道理,我非常相信這個道理,而且以這一句話爲依歸。
在我出家之前,從《梁皇寶忏》中看到「衆生共業」的理論,就非常相信,毫無疑問。出家之後,承秉「爲佛教,爲衆生」的師訓,希望把佛教的精神理念普及于天下衆生,使大家共造善業,合心協力去造福人群。好人愈多,福愈大;福大,災難就少,惡業的侵擾就能減輕,所以我們應該多發心,多發淨化人心的心。看看釋迦牟尼佛和地藏菩薩、觀世音菩薩,他們都是聞聲救苦、不舍衆生。
這是菩薩的心願,也是過去、現在、未來叁世諸佛一統的一個法,其精神中心,同樣是「諸惡莫做,衆善奉行」。
「四勤已生善令增」,也就是降伏惡念之後,進一步衆善奉行,能「恒持剎那四正勤」,消極地諸惡莫做,積極地衆善奉行,善業共聚就能破除災殃。
凡事不要多計較,這樣放松名利的追求,自然能消除人我紛爭,心中的貪、瞋、癡、慢、疑亦能二抛棄,免了一天到晚用盡心力,和人明爭暗鬥。再者,固守好自己的本分,將愛心拓展開來,還能更上一層去幫助別人。
發條的原理
四正勤的道理,其實就像上發條一樣,如果絞得太緊,發條斷了,整個作用就失去控製,就像我們的惡念一旦掌握不了,惡業隨即産生。暫時放松它,就不會反彈回來,也就是「已生惡令斷、未生惡不生」,惡的方面一放松,它也就沒有作用。
接著可以慢慢地轉上發條,亦就是「未生善令生」。等到發條上得恰到好處,就能産生順利的作用,發揮器物的功能,這不就是「已生善令增」。佛陀要我們時時觀照自己的心,心是一畝田,播下瓜的種子就出生瓜來,撒下稻種就結出谷子來。因此,今生今世好好地播下善種,好好地守護照顧,將來這粒種子發芽、生根、結穗、開花,即得收獲同樣美好的食糧與種子。
關于種子的造作,佛陀與弟子們也一起這樣的事件——佛陀給孤獨園時,與很多比丘同住,有一天,一大早就有許多比丘圍繞在一起議論。談說僧團中有一位比丘,平時巧言令色,聽他說話算得十分有理,但是觀察他私底下的行徑,卻與所說和話是兩回事。
他常常騙人,做些不法的行爲,日子久了,其他的比丘《第二行品》四正勤
恒持刹那四正勤,勤須不偏道乃行;
一勤已生善令生,二勤未生惡不生;
叁勤未生善令生,四勤已生善令增;
正能破邪力萬鈞,勤可助道展鵬程;
害人之心不能有,知罪肯忏可重生;
行善之念不可無,從來善道在助人;
無緣大慈來等愛,同體大悲智慧心;
紅塵自古苦偏多,四勤拂拭莫染塵。
接下來是「四正勤」。爲叁十七道品之第二行品,正是不偏;勤是不懈怠,四正勤即是精于斷惡生善的四種修行在目。以上的「四念處」,是以四種觀修來了解修行的重點,過去、現在、未來諸佛的教法——諸惡莫做,衆善奉行。再來講四正勤,則是實地踐履的力行方式。
人從出生來到人間,就開始要不斷學習,學會呼吸,學會以氣味分辯自己的母親,以哭鬧的方式表達肚子餓、尿布濕了等等。等到大一些就在黨說話、學走路,學習一節切生活所需的技能。這些學習大抵都在滿足身體上的欲望,皆屬于凡夫法。
幸運的人有緣接觸深一層的教法,藉以提升心靈、感化他人;迷茫不覺之人,則是浮沈濁流,追求凡夫的欲望,執迷沈迷淪水世難脫。求取生活基本生所需,這是生存必要的條件,但是大多數的人都是超過基本範圍,變成了貪取。例如生命體的營養吸收,只要均衡足夠就逐漸感到蹊跷,大家覺得有這樣的人同在僧團中,實在很不適當,就商量著要推派人選去向佛陀稟明這件事。佛陀聽到大家的議論聲,主走向前來詢問大家:「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大家一聽到佛陀問起,雖然不恥那位表裏不一的比丘,可是誰也不願意明指別人之過,又在那兒互相推辭起來。
佛陀就說:「學佛修行,最重要的是坦誠,雖然不說是非,但是也不能隱瞞事實,增長別人的錯誤。」佛陀鼓勵大家要勇敢于面對事實,就人事而說。
修行重坦誠
于是,其中有一位比丘就說:「佛陀,您來常教我們莫論人非,所以大家明知道某某比丘的行爲失當,但是又覺得一說出來就是論人長短。所以,我們才相互推派有要向佛陀請示。」比丘于是稟白佛陀:「某某比丘在僧團中,表面上看起來能言善道,但是私德卻令人厭棄,言行十分不一致,讓大家覺得有損比丘們在外的形象。」
佛陀聽說原委,就要大家坐下來,而後對大衆說道:「來!我來告訴你們,這就是某某比丘的習氣,其實他也心想修行,只是習氣難改。不只是在今生如此,前世也一樣,即使過去在當畜生道時,就有這樣的習慣。」比丘們一聽也很好奇,就趕緊請問佛陀:「到底他在畜生道時有些什麼習氣
」
佛陀隨弟子所請,說道:「過去久遠劫以前,在山林裏有一群山鼠,數量多得無法計算,總之子孫繁茂,很是熱鬧。鼠群中有一只鼠王,具有大智慧,帶領著這群鼠兒悠遊于山林中,生活井然有序。早上大伴兒結伴出去覓食,黃昏時,同樣成群回歸山洞,過著既有規律又豐足的生活。
有一天山林間來了一只貓狸,似乎是從其它山區被追逐到此,所以一副狼狽驚惶的模樣。逃到這裏終于喘了一口氣,等到安定下來,這只壞心的貓狸就開始爲自己的生計打算起來,到底要如何謀生呢
忽然間看到一大群山鼠,這些山鼠很有秩序,鼠王在前面帶領,後面的鼠兒就依序進入山洞。這只貓狸靈機一動,這些山鼠就是我最好的食物!讓我想想要用什麼方法,來取得這群山鼠的信任。想來想去,心生一計,預計第二天依計行事。
隔天,牠一早就站在鼠洞外面,面向太陽升起的方向,將叁只腳縮起來,只剩一只腳在地上,又把嘴巴張開,如如不動地立在那裏。
一會兒,鼠王照例帶著鼠群出門,一出山洞,就看到一只奇怪的動物用單腳立在當地:奇怪!這是哪裏來的生物
爲什麼用單腳站立呢
又爲什麼張著嘴巴面對太陽
大、小山鼠們都搔頭想著。
鼠王也覺得很讷悶,就上前去問貓狸:「請問你叫什麼名字
從哪裏來的
爲什麼你要用一只腳站立
又爲何面向太陽,把嘴張開呢
」這只貓狸就自我介紹:「我是從東山來的,名字叫做貓狸,雖然我有四只腳,但是擔心如果把四只腳都放下來,會增加土地的負擔,因爲我不忍心大地還要承受另外叁只腳的重量,所以單腳站立。至于面向太陽張開嘴巴,這是在修光明之法,而且我只吃風,其它什麼都不吃。」
鼠王聽了很感動,的確是個有德有修者,牠關懷大地,而且長年累月只吸收太陽和風的靈氣。這樣的功夫實在很了不起,真的很令人敬佩。所以鼠王就對鼠兒們說:「我們遇到這位貓狸先生是一位道行高超的修行者,我們要以恭敬心來對待牠。」接著規定所有的鼠兒,每天出門以前都要來向貓狸行個禮,回來時也要向牠問安。
鼠兒們也很高興能親近這麼一位有德者,大家都樂于遵守鼠王頒下的規定,每天向貓狸行禮問安。于是每日早晨,鼠王照舊在前面帶領,鼠群也依序跟在後面前進,奸詐的貓狸就會趁大家不注意,把最後的一只鼠兒抓走吃掉。因爲鼠兒的數目很多,剛開始也沒有誰發現,每天都會少掉一只山鼠。
一段時間之後,鼠洞裏好像比以前空曠了許多,漸漸地才有鼠兒感到不對勁:以前洞裏的空間總是很擁擠,現在怎麼好像愈來愈寬了,是不是數目減少了呢
牠們就向鼠王報告這件事。鼠王也覺得很奇怪,思前想後,牠才開始懷疑,也許是貓狸在作怪
第二天早上要出門時,鼠王就對大家說:「今天我殿後,你們照常向貓狸行禮後繼續往前走。」鼠群們都很聽話,照著鼠王的吩咐去做。貓狸不疑有他,一樣打算重施故技,要抓最後一只山鼠來吃,但是鼠王的行動迅捷,一發現貓狸准備下手,就趕緊跳開,並且放聲大叫,所有的山鼠都回過頭來,一起對付這只奸詐的貓狸,很快就製伏了牠。
這時,鼠王就對貓狸說:「你用這種欺詐的行爲謀生,用虛假的形態欺騙人,這實在是很可恥的事。」佛陀說完故事,回頭對比丘們說:「比丘啊,你們知道嗎
那只貓狸就是現在這位愛說謊的比丘,而那只鼠王就是現在的我。我時時教育他,他犯了錯,還是一樣用愛去感化,但是習氣難改,到現在他還是余習未除啊!」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應該要好好心生警惕,看看這位比丘應該也很有善根,才能在佛的僧團中出家修行,但是習氣卻還是如影隨形,不容易去除掉。所以,心要照顧好,習氣也要調伏好,不好的習慣更要馬上戒除。
當然好的習慣就要好好保持,甚至發揚光大,比如爲善,不要光是意思意思做一下就好,爲善要認真,尤其是要積極認真。所以要將我們的心念放在正確的方向,四正勤的「正」也就是不偏的意思,「勤須不偏道乃行」,我們的方向正確,就能依此正道向前精進。
心正邪不侵
「正能破邪力萬鈞」——師父不是常跟大家說「心正氣盛邪不侵」,只要心正行正,就能破除一切邪障,衆人的力量也會因此彙聚起來,成爲一股雄大的後盾。慈濟的內涵是慈悲喜舍,做法則是誠正信實,這就是我們的力量,每個人都把信實誠正放在心頭,時時調適自己,我想,要做什麼事都能行得通,而且能得到人人的尊重。
…
《叁十七道品偈誦釋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