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邪惡的人來到我們周圍,也會受到影響而改好,所以「勤可助道展鵬程」。一勤天下無難事,方向正確,勤于推動,自然能一步步接近目標,就如大鵬展翼,振翅千裏,傳播大愛覆護衆生。
「害人之心不能有」,這是理所當然的,我們既已發心行菩薩道,怎麼還能做出有損別人的事呢!一切都應該以「利他『爲上。不論如何,從前還不了解道理時,可能在不知覺中造下許多錯誤,現在已經發心學習聖人之道,從前種種就譬如昨日死,今日種種則譬如今日生,亦即是「知罪肯忏可重生」。
所以佛法中提到忏悔法門,像《梁皇寶忏》、《慈悲叁昧水忏》或是每天的早晚課誦,其中都含有忏悔文。這些忏文,不是讓我們口頭上念一念而已,而是要我們了解,在每一處微細的起心動念間,一不小心就會誤蹈禍端造作罪業。忏文中標舉的名目,如同一面光亮的鏡子,映照出我們不正確的動作,我們藉此以發現錯誤,改正錯誤。看到臉上黑了趕緊擦幹淨,還回清淨的面目;衣服穿得不整齊,就趕快整理,使形態端正莊重。
忏,猶如以清水洗去肮髒汙垢,我們知道忏悔過去失當之處,知錯了,立即發露改過,如果能夠做到這樣,清淨無染的慧命即可重生。一期的生命有限,我們的慧命如能成長,生生世世都能取之不竭,用之不盡。因而當下就要將自我的慧命啓發出來,使其發揮良能。
「行善之念不可無」,時時刻刻都不要漏失行善的念頭。慈濟乃是大愛的團體,我們要常常培養行善的心,才能引發善行,所以行善的念頭不要遺漏掉了。「從來善道在助人」,什麼叫做善呢
能去幫助別人就是善。所以,這念助人的心、行善的心,要常常放在我們的意念中。
平等智慧愛
行善的方向千差萬別,但都是起于一心一念。「無緣大慈平等愛,同體大悲智慧心」,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就是智慧所展現的平等愛。人與人之間不分高低,沒有膚色、種族、國界、宗教信仰等等之差別,唯一的心念,就是希望使人人幸福快樂,總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看到人人都得到快樂,我們才能幸福快樂。
看看慈濟人「水裏來,火裏去」,發揮普及衆生的愛心,只要是腳走得到的、手伸得到的地方,無不想盡各種方法,去幫助需要援助的人。而且抱持平等與尊重的態度,走出國際、深入苦難,以苦難爲師,感恩對方的示現,以啓發我們內在的愛心泉源,教育我們更開闊的人生體驗。所以,一個慈善家面對貧困者,要把貧困者當成菩薩,他們都是示現苦難的老師。
又如到醫院從事志工服務,每天接觸到不同的病人,病人也是我們的老師,他們顯示病中的無奈,讓我們設身處地去感受病苦,知道面臨生死關頭是多麼惶恐不安,生離死別又是多麼痛苦。所以病人也是我們的老師,志工們能視病如親,去照顧、膚慰這些身心受苦的病患,從服務中看透生老病死的無常,這不就是「同體大悲智慧心」!
所以說,一切智慧要在大愛中産生;一切的大愛,也是以清淨的智慧爲力量而推動出去,二者之間相輔相成。佛陀十大聖號中有一者名爲「兩足尊」,意思就是「福與慧」兼備,就像一個人的兩只腳,兩只腳都健康,才能走得平穩。
佛是已開悟的聖者,一定是福慧雙具。從鹿野苑叁轉四谛法度五比丘起始,佛陀盡皆以福慧雙具的法門來教化衆生。一個修行者若只有智慧,盡管能體悟天地宇宙之理,但是缺了福緣,你說的法沒有人要聽,這樣也沒有辦法救度衆生,所以必定要福慧雙具。
「紅塵自古苦偏多」,紅塵滾滾煩惱很多啊!我常常說,我這個修行人,都說修行要看破紅塵,才能辭親割愛而出家。但是我出家之後,偏偏又滾進紅塵,時時會務纏身,最重要的是看不盡天下的紛爭苦難,愈是有心要去救助,愈是感到苦難不絕,責任層層加重,真的好辛苦啊!
有很多的擔憂煩惱,擔心受苦的人能不能及時得到援助,擔心深入苦難去救人的人能不能平安,很多很多的擔心。不過,爲了要淨化人心,若不處在人群中,又怎麼去淨化人心呢
地藏菩薩所發的願是「地獄未空,誓不成佛」,我們要幫地藏菩薩的忙,雖然沒有勇氣去地獄,沒關系,但是既來之則安之,已經來到人間了,就好好在人間度化,擋在地獄門前,做到讓大家「已生惡令斷,未生惡令不生」。我們已經知道行善植福的道理,就要趕快走入人群,來幫助其它人斷除惡念與惡業,共同努力使社會祥和、天下無災難。
來到滾滾紅塵中,每一個人都是乘著業而來,有的人惡業偏重,很難遇到善知識加以輔導轉化,所以就一錯再錯,遇到的都是壞因緣,他的業就愈造愈多。所以常對大家說要結善緣,才有善知識陪伴我們行走這條人生道路。我們的藏識中,最好不要存有不好的種子在裏面,否則來生來世就會由不得自己,隨著業力不停流轉。
滾滾塵世,自古以來苦難偏多,才更需要我們多發心,走入苦難的境界去度化衆生。所以「四勤拂拭莫染塵」,我們的心不要受汙染,「多用心」叁個字實在是很好用,我們要時時刻刻把心照顧好,有了一點汙染,就像一面鏡子沾了髒汙,要隨時擦拭盡淨。
因爲我們都還是凡夫,尚未達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境界,所以要小心保持「心如明鏡臺」的清淨,亦需時時動拂拭,才能不使染塵埃。凡夫總是要顧好心念,心念顧好了,就能超越凡夫的境地。既然要學佛,心真的要常常顧好,雖然很辛苦,卻會有代價,否則剎那之間失去掌握,言行一出就成業種。
守持一念心
修行本來就是要練就這一念心,心念堅定,意志不動搖,才能勇猛精進。在修行的道場中,數十年,甚至數百年如一日,這就是守持一念堅定的心。
佛陀對我們的教育,從四念處到四正勤,無非是教導我們固守心念的方法。心是最無常的,佛陀就教我們時時「觀心無常」,無常的心念,離不開兩種法,就是善與惡。當然,修行要把心保持于善念,遏止惡念不令産生,亦即「諸惡莫做,衆善奉行」,顧好善念,注意惡念,一點點壞的念頭都不要生起。
已生惡令速斷,因爲我們是凡夫,善惡二念難免會浮浮沈沈,不小心,惡念生起時,我們要趕快令惡念速斷。因爲惡念一生,惡業就成就了,所以必定要保持善念,注意惡念,所以已生惡令速斷,趕快要斷除一切惡念。
如果未生惡,尚未有惡念惡行出現,更要注意不令産生,因爲心無二用,如果生了惡,善念就斷了。所以未生惡,表示善念還存在,我們要注意防患于未萌,惡念還沒生起前,就先遠離不好的因緣,使惡念沒有生出的機會。
若是已經在修行了,就把我們的心安住在修持善法上,「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很大的空間可以拓展,把時間精力用來利益人群,其實便是利益自己,所得到的歡喜難以言喻。因此,如果還未生善,要趕快注意善因,把握善緣,讓這分善念因緣具足;若是已生善者,就要精進不息,令善速增。
總是說「未成佛前,先結好人緣」,時時結好善緣,善念就會不斷增長,形成一種善的循環。所以,要守好這一念善,實在要有很堅定的毅力,我們才能不畏困難考驗,堅持斷惡修善的心念。「修行乃大丈夫事,將相難爲」 ,沒有這分毅力,就沒有辦法保持堅定的意志。
佛世時,佛陀亦時時向弟子們叮咛:「比丘啊!好好顧守你的善念,因爲這念心是無常的,無常的凡夫心,要靠我們堅定的意志去盤固。否則,這念心能使我們生天堂,也會使我們墮地獄。」佛陀又說:「以我的智慧來觀察,墮落地獄真的也只在一念心,頃刻之間,惡念一生,就墮入泥梨。所以,發心修行的比丘們啊!切記要注意這一念心,千萬不要讓惡念産生,以免墮入地獄。」
又有一天,佛陀又對弟子們說:「比丘啊!大家要好好照顧好心中的善念。以我的智慧觀察,一念善念生,頃刻之間,就能上升天堂,因爲上天堂,也就是一念善心所生。」
天人的自救
接著,佛陀舉例來說明,一位天人,有一天突然「五衰相現」,也就是說頭冠及頭上的珠寶飾物,忽然間都墜落下來,完全失去了光輝,衣服變得褴褛、腰帶也松掉了,面容的光彩頓時消失,身體也産生不淨的汗臭和汙垢。
這位天人十分惶恐,害怕自己即將脫離天道,回入六道之中,萬一墮落惡道,那要如何是好!愈想愈是惶惑不安,這個時候,該去求誰幫助我呢
誰又能指引我呢
轉念間,想起了釋迦牟尼佛,佛是一位大智慧者,大覺者,我應該要趕快去請他來指點我,看有什麼辦法可以讓我脫離五衰形態,不墮入惡趣。
他真的來到佛的座前,向佛陀請示。佛陀慈悲,細心地開導他說:「一切唯心,你現在是天福享盡,五衰相現。因爲過去你曾種下惡道之因,如今失去了天福,即將要墮落畜生、地獄道。話雖如此,這個時候你還是要堅定善念,趕快再發善願,善的力量大,就有機會讓你回到天宮再享天福。」
天人聽罷,立刻在佛前虔誠發願:如能脫離惡道,回歸天界,從今之後必當守護叁寶,造福人群,再也不令這分善念散失。
回去後不久,天人的意識飄飄然的,似乎到了鄉下一處馬廄前,眼前有一匹母馬正要生産,忽然間他投進了馬胎,接者母馬就生出了小馬。天人的意識,覺察到自己投生成了小馬,落入畜生道中,他不願意就此墮落輪回,這個時候一定要自救!
這匹初生的小馬就在馬廄裏亂跑亂撞,一直用力把頭撞向圍欄,經過一番掙紮,小馬出生不久就往生了。
神識安定下來,又恢複成天人的身態。經過這一場生死,天人有了很大的警惕,意識真的是由不得自己,天福享盡,輪回絲毫不爽。好在臨墮之際,曾經有這個念頭去請教佛陀,佛陀慈悲的開示,總算讓他把這一念心固守好,因此,雖然墮入馬身,但是他的意志念力還是很強…
《叁十七道品偈誦釋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