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十七道品偈诵释义▪P2

  ..续本文上一页 要创造幸福的人生,唯有从人心起,人人的心念净化,能够做到日日向善,这就是人间的净土。所以人间的净土,一定要人人共同来创造。

   智慧是人人与生所具,只因一分杂念,灵觉的本性为愚疾无明所遮蔽,清净光明的智慧便如明珠蒙尘。烦恼垢恶着心,浑浑噩噩是虚度一生,到最后如何是个了局?谁有当下皈投正法,坚持至诚的一念初发心,一路精进不退转,有朝一日必得垢去明存,尘尽光生。

   过去,总有太多的妄想,生活中许多的期望,帮本亦是人生前进的动力,但是随着人间欲念横肆,妄想执着纷飞,人心单纯的希望早已染上许多色彩。妄想太多,就有所求不得的通苦,但是疾昧的凡心,明知欲望难求,心念即是不断往外贪取。到头来,浮生若梦一场空,一直到来往生世,生生世世。

   除即烦恼牵缠的首务之要,是转变我们的妄想心,使其回归灵明的觉性,明明觉觉,没有虚妄的追求。佛陀一再殷殷叮咛:「守住本心,老实修行。」若能人人动勤守本分,老实修行,就不会有这么多妄想贪著,杂念散心。

   学佛,本来就是要清净我们的心性。有的人所追求的修行,是找一个远离人群的地方独修,以为这样就是无所求的清净,事实上,佛陀的教法反指旨引我们,更重要的是「行入娑婆,广度众生」。娑婆世界红尘滚滚,对志求佛道者来说真正是修行的大道场,能深心抱持出世的精神,顾守好自我清净的慧命,舍去贪染愚疾的心态,就能破茧重生,行化人间自度而度人。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但愿诸上善人皆得以此出世脱俗之心,投入红尘万相之中,于众生群中做提灯照路人,缔造慈悲济世之光明世界,共植福慧净土。

  

  第一行品

   四念处

   【观身不净】 

   人生在世几十年,何必斤斤来计较;

   了解自我入经藏,天堂地狱在瞬间;

   九孔常流不净物,色身犹为载道器;

   身怀宝藏不相识,转污染为清净身。

   很多人认为,学佛是很深奥的法门,那么深,路又那么长,到底要从哪一条路入门呢?其实,佛法是最平易近人的,佛法也是为众生所施设的,佛法最亲近人生。只是,我们要用什么方法,才能使我们的心与佛法相契?

   我常说,佛法要生活化,真正地做到在生活中不离佛法,即能契合众生千差万别的根机。众生有八万四千不同的根机,思想理念皆不尽相同,所以佛陀运用智慧,开启种种方便法门,能适合各人不同的需求,使佛法与我们的生命用生活同行,这叫做佛法生活化。

   「三十七道品」的内涵能契合众生不同的根机,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是上根利器之人,无非是教导我们如何发心,如何解开人生迷惑,远离颠倒梦想,就能一步踏实地趋向究竟的佛道。

   三十七道品的第一科即是「四念处」,指的是集中心念于一处,防止杂念妄想生起,藉以求得真理的四种方法。

   人啊!「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业则从哪里造成的?就是我们的身体。人就是因为有这个身体,所以有贪、瞋、痴、慢、疑等等执着,因而造业为断,受苦不尽。我们在解脱这个苦境,首先要从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四种自我观察做起。

   我们要时时遇境观心,碰到什么境界,要好好以智慧往内自观。观,就是观想,也就是细心观察的意思,对外在境界的是是非非,我们要清楚明辨,在心中好好咀嚼后才得出结论,这是对境观境,细心地观察一切宇宙人生的道理。

   佛陀是觉悟的圣者,心与道完全契合,不只是透彻大地宇宙的真理,同时也突破个人的生理,我们如果有用心去透彻、体会这个身体,就会看清这个臭皮囊是世间最肮脏,最不清净之物,而且也是不常住的。

  颠倒人生乐此身

   「生命在呼吸间」,人的身体无非只是一层皮肤覆盖着,随着呼吸而存在,健康的时候,我们好好地照顾它,还算掩盖得住这个臭皮囊,但也只是暂时掩盖着。一朝呼吸一出不再进来时,整个身躯就会很快地败坏、腐烂、脏臭不堪。就算活着的时候,亦是「九孔常流不净物」,这些污秽恶臭的东西,无不是从身体产生。到底身体什么可爱之处?其实没什么可爱,但是偏偏有数不尽的颠倒人生,都是为了这个臭皮囊而计较,为了此身而造业。实在是不值得!

   从出来以来,我们就开始对自己的身体生起种种执着。看看小婴儿呱呱坠地时,紧跟着放声大哭,因为离开母亲的胞胎接触空气,陡然间,如寒风刺肤、钻髓裂骨之痛,所以他会大声哭嚎。

   等到适应了自己呼吸空气,污秽的身体也洗好了,就开始哭着要索求乳汁。食欲,是小婴儿来到人间的第一种欲望,以此为起点,接着又有衣、住、行等等各形各类的欲望,一直到老死,欲望都不会停止。

   欲念是人生的一大苦难,而人就是因为有了身体,连带跟着种种欲念纠缠不休。所以学佛,先得时时警觉我们的心念。四念处之「念」就是能观之智慧——常常思考身心的苦难,提起心念来探讨人生,这样才能开启我们的智慧,有智慧的人,即能探究世间万相,解脱人生的苦源。

   「处」是所观之处境。要时时反观自己,我们天天对着外境,身心双方都有许多感受,是苦是乐,是欢喜抑或悲哀,这些感受、周围的境界都来自于这个身躯,所以老子曾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这个身体带给我们多少苦恼与障碍啊!因此四处的第一种观法即「观身不净」。

   随着寒暑气候的转变,我们身体也要接受变动中的各种不适。身体的苦,天气热时汗流浃背,一天不洗澡就忍受不了那种黏腻汗臭;天冷时,身上的热气容易流失,稍不注意,就不免感冒咳嗽,鼻涕多痰,呕吐不净之物。

   人身一不调和,什么脏东西都有会从身上产生出来,实在让人觉得很通苦。尤其我们看到意外事故中,皮破骨断的,伤口散发出恶臭,原本看似健康美丽的外表,也可能变形丑陋。脸色变黄、身体水肿、肚腹肿大、手脚变形,这些疾病的形态只要看到医院里走一圈,就能切实感受到那分痛楚无奈。

   所以「观身不净」,到了人生一切苦,不脱离身体的造作,即不再一味贪恋世间的种种欲念,就能好好把握有用之身,付出自己的良能。

  苦障消除心自在——黑牛报恩

   付出的同时,苦恼与障碍出消除了,我们的心灵就能得到自由。以智慧之眼,用超越的精神来看待这个身体,便不会有那么多计较的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永远都是和乐安详。

   在佛陀的本生经里,就有一段温馨故事。

   从前,在一个山边的小乡村里,来了一位流浪人,他身无分文,唯一的财产就是一头刚出生的小牛。山村里住了位老婆婆,看到这位疲惫的流浪人,觉得他很可怜,就对他说:「我的房子可以给你住,你付出多少钱都没有关系,欢迎你在这里安定下来。」这位流浪人很感激,就留了下来。

   过了一段时间,他的生计还是没有着落,根本无法付房租,尽管老婆婆并不计较,他自己却觉得不好意思,就将小牛留下来,趁着夜里离开了。老婆婆发现流浪人已经离开,留下了小牛,她起了怜悯心,就很细心地照顾这头小牛。小牛在老婆婆如母亲般的照料下,一天天地长大了,成为毛色美丽、体力又强壮的牛。

   有一天,一群商人带着五百辆车的货物经过这个小乡村,因为山路坎坷,拖车的牛都很疲倦,走到这里又在渡河,这些牛都已经没力气了。商队中专门照顾牛只的人,看看情况不对,就想:这个地方应该也有群牛,我应该去找些强壮的牛来替换。结果在乡村的牛群中,发现一头毛色漂亮,体格又特别强壮的牛,他就问牧牛的孩童这头牛的主人是谁?牧童说:「主人不在这里,你需要就牵去用吧!」

   商人们听了就过来拉牛,却拉也拉不动,这位照顾牛只的人好像解牛的想法,就对牛说:「你来帮忙拖车,我给你酬劳。」就开始喊价,一直开价到一千块钱,这头牛才往前移动。他们将牛轭放在牛肩上,牛就将一辆辆的车拖过河,短短的时间内,五百辆车都拖好了。商人们很欢喜,就用一条绳子串了五百块钱,挂在牛的脖子上,然后准备继续上路。

   当商队再度启程,这头牛就奔到队伍前挡住去路,而且怎么拖都拖不动。相互拉扯了半天,后来还是管理牛只的人出面调解:「各位,人不能欺骗畜生。我们既然认应给它一千块钱,就要依言履行,还是赶快再补上五百块钱吧!」商人们莫可奈何,只得再补上五百块钱挂在它脖子上,说也奇怪,这头牛就乖乖地让开了,商队也顺利地出发。

   牛儿得到一千块钱酬劳,一副快乐的模样快速奔跑回老婆婆的住处,牧童们也好奇地跟着它跑回家。回到家,老婆波看到它脖子上挂着这么多钱,瞪大眼睛望着它,想不出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牛儿当然是无法回答,但是身旁的牧童早已七嘴八舌、比手画脚地,将经过告诉老婆婆。

   老婆婆听了,马上搂住牛儿说:「『妈妈』知道你的意思,你看我老了,想要赚钱分担我的工作是吗?我的好孩子,下次别再这样了,生活过得去就好。你今天工作得这么辛苦,妈妈好心疼啊!」

   佛陀说了这则故事,提醒我们知足最大富,感恩的人最美丽。看看善良的老婆婆,她的悲悯心普及陌生人与动物,而万物有情,连牛儿都懂得回报。所以说「人生在世几十年,何必斤斤计较」,什么事都能看到透彻,知道此身不清净,还有什么好计较的?不如善加利用这个不清净的身体,来超越凡夫的限制,在到圣人的境界,「了解自我入经藏,天堂地狱在瞬间」由凡转圣就在一个心念的转变之间。

  环保回收做道场

   「身怀宝藏不相识,转污染为清净身」,我们现在推致力环保回收,都会说资源回收、废物再利用。将这个理念运用到我们身上,何不就把不清净的身体废物再利用,转污染为清…

《三十七道品偈诵释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