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要創造幸福的人生,唯有從人心起,人人的心念淨化,能夠做到日日向善,這就是人間的淨土。所以人間的淨土,一定要人人共同來創造。
智慧是人人與生所具,只因一分雜念,靈覺的本性爲愚疾無明所遮蔽,清淨光明的智慧便如明珠蒙塵。煩惱垢惡著心,渾渾噩噩是虛度一生,到最後如何是個了局?誰有當下皈投正法,堅持至誠的一念初發心,一路精進不退轉,有朝一日必得垢去明存,塵盡光生。
過去,總有太多的妄想,生活中許多的期望,幫本亦是人生前進的動力,但是隨著人間欲念橫肆,妄想執著紛飛,人心單純的希望早已染上許多色彩。妄想太多,就有所求不得的通苦,但是疾昧的凡心,明知欲望難求,心念即是不斷往外貪取。到頭來,浮生若夢一場空,一直到來往生世,生生世世。
除即煩惱牽纏的首務之要,是轉變我們的妄想心,使其回歸靈明的覺性,明明覺覺,沒有虛妄的追求。佛陀一再殷殷叮咛:「守住本心,老實修行。」若能人人動勤守本分,老實修行,就不會有這麼多妄想貪著,雜念散心。
學佛,本來就是要清淨我們的心性。有的人所追求的修行,是找一個遠離人群的地方獨修,以爲這樣就是無所求的清淨,事實上,佛陀的教法反指旨引我們,更重要的是「行入娑婆,廣度衆生」。娑婆世界紅塵滾滾,對志求佛道者來說真正是修行的大道場,能深心抱持出世的精神,顧守好自我清淨的慧命,舍去貪染愚疾的心態,就能破繭重生,行化人間自度而度人。
「將此深心奉塵刹,是則名爲報佛恩」,但願諸上善人皆得以此出世脫俗之心,投入紅塵萬相之中,于衆生群中做提燈照路人,締造慈悲濟世之光明世界,共植福慧淨土。
第一行品
四念處
【觀身不淨】
人生在世幾十年,何必斤斤來計較;
了解自我入經藏,天堂地獄在瞬間;
九孔常流不淨物,色身猶爲載道器;
身懷寶藏不相識,轉汙染爲清淨身。
很多人認爲,學佛是很深奧的法門,那麼深,路又那麼長,到底要從哪一條路入門呢?其實,佛法是最平易近人的,佛法也是爲衆生所施設的,佛法最親近人生。只是,我們要用什麼方法,才能使我們的心與佛法相契?
我常說,佛法要生活化,真正地做到在生活中不離佛法,即能契合衆生千差萬別的根機。衆生有八萬四千不同的根機,思想理念皆不盡相同,所以佛陀運用智慧,開啓種種方便法門,能適合各人不同的需求,使佛法與我們的生命用生活同行,這叫做佛法生活化。
「叁十七道品」的內涵能契合衆生不同的根機,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無論是上根利器之人,無非是教導我們如何發心,如何解開人生迷惑,遠離顛倒夢想,就能一步踏實地趨向究竟的佛道。
叁十七道品的第一科即是「四念處」,指的是集中心念于一處,防止雜念妄想生起,藉以求得真理的四種方法。
人啊!「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業則從哪裏造成的?就是我們的身體。人就是因爲有這個身體,所以有貪、瞋、癡、慢、疑等等執著,因而造業爲斷,受苦不盡。我們在解脫這個苦境,首先要從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四種自我觀察做起。
我們要時時遇境觀心,碰到什麼境界,要好好以智慧往內自觀。觀,就是觀想,也就是細心觀察的意思,對外在境界的是是非非,我們要清楚明辨,在心中好好咀嚼後才得出結論,這是對境觀境,細心地觀察一切宇宙人生的道理。
佛陀是覺悟的聖者,心與道完全契合,不只是透徹大地宇宙的真理,同時也突破個人的生理,我們如果有用心去透徹、體會這個身體,就會看清這個臭皮囊是世間最肮髒,最不清淨之物,而且也是不常住的。
顛倒人生樂此身
「生命在呼吸間」,人的身體無非只是一層皮膚覆蓋著,隨著呼吸而存在,健康的時候,我們好好地照顧它,還算掩蓋得住這個臭皮囊,但也只是暫時掩蓋著。一朝呼吸一出不再進來時,整個身軀就會很快地敗壞、腐爛、髒臭不堪。就算活著的時候,亦是「九孔常流不淨物」,這些汙穢惡臭的東西,無不是從身體産生。到底身體什麼可愛之處?其實沒什麼可愛,但是偏偏有數不盡的顛倒人生,都是爲了這個臭皮囊而計較,爲了此身而造業。實在是不值得!
從出來以來,我們就開始對自己的身體生起種種執著。看看小嬰兒呱呱墜地時,緊跟著放聲大哭,因爲離開母親的胞胎接觸空氣,陡然間,如寒風刺膚、鑽髓裂骨之痛,所以他會大聲哭嚎。
等到適應了自己呼吸空氣,汙穢的身體也洗好了,就開始哭著要索求乳汁。食欲,是小嬰兒來到人間的第一種欲望,以此爲起點,接著又有衣、住、行等等各形各類的欲望,一直到老死,欲望都不會停止。
欲念是人生的一大苦難,而人就是因爲有了身體,連帶跟著種種欲念糾纏不休。所以學佛,先得時時警覺我們的心念。四念處之「念」就是能觀之智慧——常常思考身心的苦難,提起心念來探討人生,這樣才能開啓我們的智慧,有智慧的人,即能探究世間萬相,解脫人生的苦源。
「處」是所觀之處境。要時時反觀自己,我們天天對著外境,身心雙方都有許多感受,是苦是樂,是歡喜抑或悲哀,這些感受、周圍的境界都來自于這個身軀,所以老子曾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爲吾有身。」這個身體帶給我們多少苦惱與障礙啊!因此四處的第一種觀法即「觀身不淨」。
隨著寒暑氣候的轉變,我們身體也要接受變動中的各種不適。身體的苦,天氣熱時汗流浃背,一天不洗澡就忍受不了那種黏膩汗臭;天冷時,身上的熱氣容易流失,稍不注意,就不免感冒咳嗽,鼻涕多痰,嘔吐不淨之物。
人身一不調和,什麼髒東西都有會從身上産生出來,實在讓人覺得很通苦。尤其我們看到意外事故中,皮破骨斷的,傷口散發出惡臭,原本看似健康美麗的外表,也可能變形醜陋。臉色變黃、身體水腫、肚腹腫大、手腳變形,這些疾病的形態只要看到醫院裏走一圈,就能切實感受到那分痛楚無奈。
所以「觀身不淨」,到了人生一切苦,不脫離身體的造作,即不再一味貪戀世間的種種欲念,就能好好把握有用之身,付出自己的良能。
苦障消除心自在——黑牛報恩
付出的同時,苦惱與障礙出消除了,我們的心靈就能得到自由。以智慧之眼,用超越的精神來看待這個身體,便不會有那麼多計較的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永遠都是和樂安詳。
在佛陀的本生經裏,就有一段溫馨故事。
從前,在一個山邊的小鄉村裏,來了一位流浪人,他身無分文,唯一的財産就是一頭剛出生的小牛。山村裏住了位老婆婆,看到這位疲憊的流浪人,覺得他很可憐,就對他說:「我的房子可以給你住,你付出多少錢都沒有關系,歡迎你在這裏安定下來。」這位流浪人很感激,就留了下來。
過了一段時間,他的生計還是沒有著落,根本無法付房租,盡管老婆婆並不計較,他自己卻覺得不好意思,就將小牛留下來,趁著夜裏離開了。老婆婆發現流浪人已經離開,留下了小牛,她起了憐憫心,就很細心地照顧這頭小牛。小牛在老婆婆如母親般的照料下,一天天地長大了,成爲毛色美麗、體力又強壯的牛。
有一天,一群商人帶著五百輛車的貨物經過這個小鄉村,因爲山路坎坷,拖車的牛都很疲倦,走到這裏又在渡河,這些牛都已經沒力氣了。商隊中專門照顧牛只的人,看看情況不對,就想:這個地方應該也有群牛,我應該去找些強壯的牛來替換。結果在鄉村的牛群中,發現一頭毛色漂亮,體格又特別強壯的牛,他就問牧牛的孩童這頭牛的主人是誰?牧童說:「主人不在這裏,你需要就牽去用吧!」
商人們聽了就過來拉牛,卻拉也拉不動,這位照顧牛只的人好像解牛的想法,就對牛說:「你來幫忙拖車,我給你酬勞。」就開始喊價,一直開價到一千塊錢,這頭牛才往前移動。他們將牛轭放在牛肩上,牛就將一輛輛的車拖過河,短短的時間內,五百輛車都拖好了。商人們很歡喜,就用一條繩子串了五百塊錢,挂在牛的脖子上,然後准備繼續上路。
當商隊再度啓程,這頭牛就奔到隊伍前擋住去路,而且怎麼拖都拖不動。相互拉扯了半天,後來還是管理牛只的人出面調解:「各位,人不能欺騙畜生。我們既然認應給它一千塊錢,就要依言履行,還是趕快再補上五百塊錢吧!」商人們莫可奈何,只得再補上五百塊錢挂在它脖子上,說也奇怪,這頭牛就乖乖地讓開了,商隊也順利地出發。
牛兒得到一千塊錢酬勞,一副快樂的模樣快速奔跑回老婆婆的住處,牧童們也好奇地跟著它跑回家。回到家,老婆波看到它脖子上挂著這麼多錢,瞪大眼睛望著它,想不出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牛兒當然是無法回答,但是身旁的牧童早已七嘴八舌、比手畫腳地,將經過告訴老婆婆。
老婆婆聽了,馬上摟住牛兒說:「『媽媽』知道你的意思,你看我老了,想要賺錢分擔我的工作是嗎?我的好孩子,下次別再這樣了,生活過得去就好。你今天工作得這麼辛苦,媽媽好心疼啊!」
佛陀說了這則故事,提醒我們知足最大富,感恩的人最美麗。看看善良的老婆婆,她的悲憫心普及陌生人與動物,而萬物有情,連牛兒都懂得回報。所以說「人生在世幾十年,何必斤斤計較」,什麼事都能看到透徹,知道此身不清淨,還有什麼好計較的?不如善加利用這個不清淨的身體,來超越凡夫的限製,在到聖人的境界,「了解自我入經藏,天堂地獄在瞬間」由凡轉聖就在一個心念的轉變之間。
環保回收做道場
「身懷寶藏不相識,轉汙染爲清淨身」,我們現在推致力環保回收,都會說資源回收、廢物再利用。將這個理念運用到我們身上,何不就把不清淨的身體廢物再利用,轉汙染爲清…
《叁十七道品偈誦釋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