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生的家属悲痛欲绝,但是再也唤不回逝去的亲人。
慈济人每每在这样的情况中,迅速赶往安抚,因为「人伤我痛,人苦我悲」。这也都是一种感受。虽然伤在他的身上,他的感受是痛
苦,其实受伤的人是肉体的痛,而看到的人则是出于悲悯之情而心痛。又像慈济人在日常中深入小区关怀,遇到需要帮助的个案,莫不是感同身受,对方受了很多苦难,虽然事情发生在他的身上、他的环境,但是我们的心替他悲苦,所以能化感受为实际行动,想尽办法减轻他的苦痛。
所以我们学道修法,要能跳脱是非。以极微细的智慧去观察,就不会动不动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而造成心灵的折磨。遇到人事问题时,不要将它当作是非,如果真的有是非时,也要当成教育,我们要懂得跳脱,懂得解脱。
感受,确实带给人生很多的困扰啊!社会上流行一句话——「跟着感觉走」,这句话看似率性自在,其实可能隐藏许多危机。有一些不是很好的事,理智上也明知不可行,却因为感受的不断诱引,最后还是跟着感觉走,却不知走上了何种歧途。
透彻虚幻——公主的珠链
佛陀曾经举出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人心随着感受流转,之间所可能产生的荒诞结果——有一位国王,他有一个心爱的小公主,这位小公主生得伶俐、漂亮,年龄才六、七岁。
有一天,宫女陪着她到花园玩耍。来到水边时,小公主看到泉水从高处往下流泻,在水面上产生许多可爱的水沫,一个个水泡被黄昏的太阳一照,现出了七彩颜色,一闪一闪的,真是十分美丽!
小公主看了满心欢喜,对这些美丽的水泡爱恋不已,就命令随侍的宫女说:「我要水中的泡泡,你们把水泡拿来给我。」但是水泡要怎么拿呢
手一碰就破了!可是小公主一直吵着要这个东西。宫女不知怎么处理,只好赶紧向国王报告。国王一听,亲自来到水池边对小公主说:「我的小公主啊,这些水泡没办法拿得起来呀!父王给你别的礼物,你要什么都可以。」
但是无论如何,小公主只是哭闹着要求拿到水泡,一连哭了好几天了,哭得国王方寸大乱,十分心疼,真是无法可想,最后只得盼望会不会有奇迹出现。国王于是贴出告示:有谁能拿出水中之泡,串成珠链者,可以要求任何的赏赐。
刚开始利字当头,许多人都前去尝试,但是谁也没有办法达成任务,将水泡取出串成珠炼。任务失败的结果,国王下令一一惩处,而且随着小公主的吵闹愈来愈凶,国王的处罚也愈来愈重,在国王的命令下前往取水泡的工匠,几乎全被关入牢狱,全国上下惶惶不安。
后来,有一位老人自告奋勇,他来到国王的面前说:「我有办法把公主喜爱的水泡串成一条珠链。」国王听了十分欢喜,终于把紧锁的眉头稍稍舒展。但是这位老人对国王开出一个条件,他说:「要把水泡串成珠炼很容易,只不过我无法选出公主所喜爱的水泡,能不能请求国王,让公主亲自来挑选,这样我就可以串出公主最满意的珠链。」
国王觉得有理,答应了老人的请求,小公主听说有人可以串成水泡珠链,也欢欢喜喜地来到池边。老人手上拿了一条细致的彩线,又把一个精美的小匙递给小公主:「公主啊,我已经准备好了,现在看看公主喜欢哪一颗水泡,用这个小匙捞起来,我就可以为你串成美丽的珠链了。」
小公主很用心地挑选,一会儿就看到一颗又大又圆,晶莹剔透的水泡,于是伸手去捞,「啵!」小匙一碰,水泡就破了。这个不成,小公主耐心地再试另一个,结果破了一个、破了二个,大半天的时间中,所有的水泡都被小公主碰破了。最后小公主累得把小匙丢在一边,停止了捞水泡。
这时老人当着国王的面问小公主:「公主啊!过了大半天了,你怎么没有选出水泡来让我帮你串呢
」小公主也抬头看看国王,就对国王说:「父王,水泡根本就捞不起来嘛!怎么可能串成链子呢
我不要水泡珠链了。」听了公主的回答,国王终于松了一口气。
这位智能的老人接着观机逗教:「公主啊!哪怕美丽的水泡真能串成珠链,那也不是世间最美的东西。世间最美的就是『知足』,就是『感恩』,内心的美才是世间真正的美,这是永远不会抹灭掉的。」小公主也很聪明,了解了求取不可得的东西是痛苦的。
佛陀说完这个小故事,就对所有的弟子说:「大家要知道观受是苦,世间的物质没有一样是永久的,但是众生愚痴,常常执着那是我所爱的,所以使我们苦不堪言。」
人生无常,人的感受亦若是,有时候无常一来,非但没有乐的感受,反而是悲哀的事。佛陀在此,殷殷教导我们心安的道理,把心安住下来,则一草一木皆是如来境界;任何时候,心的感受都会恬适自在,寂静悠闲。所以佛陀不断教导弟子,要好好将我们的心安住在寂静的境界中。
【观心无常】
心念所生称为生,心念执着就是住;
反恩为仇称为异,善念灭除就是灭;
观心无常有四相,专一心思来观察;
了解人性入经藏,生住异灭在其中。
佛陀解释人类心理的变化,时时都在生、住、异、灭四相中轮回不息,喜、怒、哀、乐、爱、恶、欲都是即生即灭,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永远没有暂停的时候。一下子想东、一下子想西,心猿意马,一刻都安定不下来,才生起一念精进的心,跟着又是一念懈怠,所以说「凡夫凡夫,反反复覆」,往往是发心容易恒心难,难怪与解脱之境渐行渐远。
总之,心念无常,有时会听到人家说:「我好感动,好感动!我很想要参与慈济。」旁边就有人说:「师父,他都是随便说一说。」我就会说:「他现在不是随便说,他是认真说,只是过了之后就忘记了而已,做不出来。」所以说不是无心,而是有心,只是做不到「把握当下,恒持剎那」,这也就是心念无常。
要调伏住纷飞的心念,就从四念处的第三个方法——「观心无常」来入门。凡夫在六道三界中浮浮沉沉,有一句话说「爱河千尺浪,苦海万重波」,这种人生的欲爱,好像千尺的浪潮滚滚而来,稍一不慎,就会被卷入黑暗的海底,被名利、地位等等所缠缚困扰。
浪涛拍击,灭顶之患
有时我们有了一点好因缘,获得善知识的引导,体会人生是苦,应该追求一个恒常的道理来安住我们的心,解开无明的心结。这些佳语善言我们听得进去,了解之后开始发心,跟着身体力行,做得欢喜又感恩。但是不是能一路向前无退转,步步精进不停滞呢
能够一路永不退转的人,就像在大海中搭上了安稳的船只,随着灯塔的指引,加紧全速地往目的地驶去,就算是逆流而上,也终能到达彼岸。而禁不起浪涛的拍击,欲进还退犹豫不决的人,就在反复之中沈沦,难免灭顶的危机。
所以我们的心很重要,要时时自我观察警惕,不要受到别人一点声音,一点形色,就影响我们的道心。凡夫,总是在千尺浪潮中浮沈,茫茫不知方向,以致离岸边愈来愈远,「观心无常」,这是大家要很警惕的。
观心无常,不是只叫别人去观,而是要自己常常自我警惕,我们的心是不是能恒持剎那
凡夫之心无常,我们能超越凡夫,就是建构在志愿坚定的基础上。学佛最重要的是清净本心,将心中的烦恼清除,把善念培养起来,就能慢慢去恶从善,显露内心的大光明。
佛典中有许多对坚定心念的探讨。这里就有一段佛陀与弟子们之间的对话:某一次,佛陀讲说布施的意义,弟子们听了之后不是很明瞭,私底下就三三两两地讨论起来。
佛陀看到大家议论纷纷,就告诉他们:「如果有不明了的地方,你们可以提出来。」于是弟子中有人提出问题:「佛啊!您提到布施,要我们无所求地布施,要我们排开自我去付出,但是,我们又觉得:修行不是要断众生缘才能解脱吗
不断地布施,岂不是一直和众生攀缘不断,这样攀缘,还能了脱生死吗
」
了脱生死,地狱天堂
佛陀露出了慈霭的面容,解答大家的疑问:「所谓的了脱生死,就是做到三轮体空无所求,付出之后轻安自在,没有布施的量、没有受布施者、也没有布施的人,不会把布施这件事放在心里成为烦恼。如果能做到没有得失烦恼,你就能解脱了。」一位弟子很快理解佛陀话中的含意,就说:「我懂了!记得佛陀也曾经说过一个布施的故事,能够证明布施并非攀缘,而是三轮体空的自在。」佛陀点头微笑:「来,将你记得的这个故事,再说出来跟大家分享。」
这位弟子就说:「我曾经听佛陀说——累劫以前,有一位小国家的国王,他有两个孩子,一个非常善良,懂得礼让,又有大布施心能施与一切众生,凡事皆以利他为上,不执着自己的益处。另一个孩子则是贪得无厌,时时嫉妒哥哥受到人民的拥戴。」
这位贪心的弟弟担心哥哥的声望太大,将来王位肯定是哥哥所有,那么自己的势力不就受到威胁了吗
于是想尽办法陷害哥哥,后来哥哥知道弟弟不安心,就主动向国王提出要离开这个国家,到其它地方去参学。」老国王万分不舍,但是太子一再请求,国王了解他的心意,自己也不愿意两个孩子为了王位起干戈,只好默许太子的决定,让他离开。
太子带着太子妃即将启程,谁知弟弟还不罢休,竟然阻止哥哥携带家产离开。他对哥哥说:「要出国游学是你自己的事,应该带着简单的行李就可以,这才是真正成就自己。」单纯的太子一点都不介意,反而认为:身无一物,就是身心自在轻安,这样确实不错!于是只带着家眷就离开了。
走出国门,他们先来到一处人烟稀少的山间安顿下来,男耕女织,过着知足而简单的生活,虽然刻苦,心中却很安然。经过一段时间,太子妃心想:虽然这种生活很安定,终究不是永久之计!太子则是想:我一直待在山上,少与人群接触,这要如何利益人群呢
我应该走入人群,才有机会帮助别人。这对善良的夫妻经过讨论之…
《三十七道品偈诵释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