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十七道品偈誦釋義▪P4

  ..續本文上一頁生的家屬悲痛欲絕,但是再也喚不回逝去的親人。

   慈濟人每每在這樣的情況中,迅速趕往安撫,因爲「人傷我痛,人苦我悲」。這也都是一種感受。雖然傷在他的身上,他的感受是痛

  苦,其實受傷的人是肉體的痛,而看到的人則是出于悲憫之情而心痛。又像慈濟人在日常中深入小區關懷,遇到需要幫助的個案,莫不是感同身受,對方受了很多苦難,雖然事情發生在他的身上、他的環境,但是我們的心替他悲苦,所以能化感受爲實際行動,想盡辦法減輕他的苦痛。

   所以我們學道修法,要能跳脫是非。以極微細的智慧去觀察,就不會動不動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因而造成心靈的折磨。遇到人事問題時,不要將它當作是非,如果真的有是非時,也要當成教育,我們要懂得跳脫,懂得解脫。

   感受,確實帶給人生很多的困擾啊!社會上流行一句話——「跟著感覺走」,這句話看似率性自在,其實可能隱藏許多危機。有一些不是很好的事,理智上也明知不可行,卻因爲感受的不斷誘引,最後還是跟著感覺走,卻不知走上了何種歧途。

  透徹虛幻——公主的珠鏈

   佛陀曾經舉出一個小故事,來說明人心隨著感受流轉,之間所可能産生的荒誕結果——有一位國王,他有一個心愛的小公主,這位小公主生得伶俐、漂亮,年齡才六、七歲。

   有一天,宮女陪著她到花園玩耍。來到水邊時,小公主看到泉水從高處往下流瀉,在水面上産生許多可愛的水沫,一個個水泡被黃昏的太陽一照,現出了七彩顔色,一閃一閃的,真是十分美麗!

   小公主看了滿心歡喜,對這些美麗的水泡愛戀不已,就命令隨侍的宮女說:「我要水中的泡泡,你們把水泡拿來給我。」但是水泡要怎麼拿呢

  手一碰就破了!可是小公主一直吵著要這個東西。宮女不知怎麼處理,只好趕緊向國王報告。國王一聽,親自來到水池邊對小公主說:「我的小公主啊,這些水泡沒辦法拿得起來呀!父王給你別的禮物,你要什麼都可以。」

   但是無論如何,小公主只是哭鬧著要求拿到水泡,一連哭了好幾天了,哭得國王方寸大亂,十分心疼,真是無法可想,最後只得盼望會不會有奇迹出現。國王于是貼出告示:有誰能拿出水中之泡,串成珠鏈者,可以要求任何的賞賜。

   剛開始利字當頭,許多人都前去嘗試,但是誰也沒有辦法達成任務,將水泡取出串成珠煉。任務失敗的結果,國王下令一一懲處,而且隨著小公主的吵鬧愈來愈凶,國王的處罰也愈來愈重,在國王的命令下前往取水泡的工匠,幾乎全被關入牢獄,全國上下惶惶不安。

   後來,有一位老人自告奮勇,他來到國王的面前說:「我有辦法把公主喜愛的水泡串成一條珠鏈。」國王聽了十分歡喜,終于把緊鎖的眉頭稍稍舒展。但是這位老人對國王開出一個條件,他說:「要把水泡串成珠煉很容易,只不過我無法選出公主所喜愛的水泡,能不能請求國王,讓公主親自來挑選,這樣我就可以串出公主最滿意的珠鏈。」

   國王覺得有理,答應了老人的請求,小公主聽說有人可以串成水泡珠鏈,也歡歡喜喜地來到池邊。老人手上拿了一條細致的彩線,又把一個精美的小匙遞給小公主:「公主啊,我已經准備好了,現在看看公主喜歡哪一顆水泡,用這個小匙撈起來,我就可以爲你串成美麗的珠鏈了。」

   小公主很用心地挑選,一會兒就看到一顆又大又圓,晶瑩剔透的水泡,于是伸手去撈,「啵!」小匙一碰,水泡就破了。這個不成,小公主耐心地再試另一個,結果破了一個、破了二個,大半天的時間中,所有的水泡都被小公主碰破了。最後小公主累得把小匙丟在一邊,停止了撈水泡。

   這時老人當著國王的面問小公主:「公主啊!過了大半天了,你怎麼沒有選出水泡來讓我幫你串呢

  」小公主也擡頭看看國王,就對國王說:「父王,水泡根本就撈不起來嘛!怎麼可能串成鏈子呢

  我不要水泡珠鏈了。」聽了公主的回答,國王終于松了一口氣。

   這位智能的老人接著觀機逗教:「公主啊!哪怕美麗的水泡真能串成珠鏈,那也不是世間最美的東西。世間最美的就是『知足』,就是『感恩』,內心的美才是世間真正的美,這是永遠不會抹滅掉的。」小公主也很聰明,了解了求取不可得的東西是痛苦的。

   佛陀說完這個小故事,就對所有的弟子說:「大家要知道觀受是苦,世間的物質沒有一樣是永久的,但是衆生愚癡,常常執著那是我所愛的,所以使我們苦不堪言。」

   人生無常,人的感受亦若是,有時候無常一來,非但沒有樂的感受,反而是悲哀的事。佛陀在此,殷殷教導我們心安的道理,把心安住下來,則一草一木皆是如來境界;任何時候,心的感受都會恬適自在,寂靜悠閑。所以佛陀不斷教導弟子,要好好將我們的心安住在寂靜的境界中。

   【觀心無常】

   心念所生稱爲生,心念執著就是住;

   反恩爲仇稱爲異,善念滅除就是滅;

   觀心無常有四相,專一心思來觀察;

   了解人性入經藏,生住異滅在其中。

   佛陀解釋人類心理的變化,時時都在生、住、異、滅四相中輪回不息,喜、怒、哀、樂、愛、惡、欲都是即生即滅,一個念頭接著一個念頭,永遠沒有暫停的時候。一下子想東、一下子想西,心猿意馬,一刻都安定不下來,才生起一念精進的心,跟著又是一念懈怠,所以說「凡夫凡夫,反反複覆」,往往是發心容易恒心難,難怪與解脫之境漸行漸遠。

   總之,心念無常,有時會聽到人家說:「我好感動,好感動!我很想要參與慈濟。」旁邊就有人說:「師父,他都是隨便說一說。」我就會說:「他現在不是隨便說,他是認真說,只是過了之後就忘記了而已,做不出來。」所以說不是無心,而是有心,只是做不到「把握當下,恒持剎那」,這也就是心念無常。

   要調伏住紛飛的心念,就從四念處的第叁個方法——「觀心無常」來入門。凡夫在六道叁界中浮浮沈沈,有一句話說「愛河千尺浪,苦海萬重波」,這種人生的欲愛,好像千尺的浪潮滾滾而來,稍一不慎,就會被卷入黑暗的海底,被名利、地位等等所纏縛困擾。

  浪濤拍擊,滅頂之患

   有時我們有了一點好因緣,獲得善知識的引導,體會人生是苦,應該追求一個恒常的道理來安住我們的心,解開無明的心結。這些佳語善言我們聽得進去,了解之後開始發心,跟著身體力行,做得歡喜又感恩。但是不是能一路向前無退轉,步步精進不停滯呢

  

   能夠一路永不退轉的人,就像在大海中搭上了安穩的船只,隨著燈塔的指引,加緊全速地往目的地駛去,就算是逆流而上,也終能到達彼岸。而禁不起浪濤的拍擊,欲進還退猶豫不決的人,就在反複之中沈淪,難免滅頂的危機。

   所以我們的心很重要,要時時自我觀察警惕,不要受到別人一點聲音,一點形色,就影響我們的道心。凡夫,總是在千尺浪潮中浮沈,茫茫不知方向,以致離岸邊愈來愈遠,「觀心無常」,這是大家要很警惕的。

   觀心無常,不是只叫別人去觀,而是要自己常常自我警惕,我們的心是不是能恒持剎那

  凡夫之心無常,我們能超越凡夫,就是建構在志願堅定的基礎上。學佛最重要的是清淨本心,將心中的煩惱清除,把善念培養起來,就能慢慢去惡從善,顯露內心的大光明。

   佛典中有許多對堅定心念的探討。這裏就有一段佛陀與弟子們之間的對話:某一次,佛陀講說布施的意義,弟子們聽了之後不是很明瞭,私底下就叁叁兩兩地討論起來。

   佛陀看到大家議論紛紛,就告訴他們:「如果有不明了的地方,你們可以提出來。」于是弟子中有人提出問題:「佛啊!您提到布施,要我們無所求地布施,要我們排開自我去付出,但是,我們又覺得:修行不是要斷衆生緣才能解脫嗎

  不斷地布施,豈不是一直和衆生攀緣不斷,這樣攀緣,還能了脫生死嗎

  」

  了脫生死,地獄天堂

   佛陀露出了慈霭的面容,解答大家的疑問:「所謂的了脫生死,就是做到叁輪體空無所求,付出之後輕安自在,沒有布施的量、沒有受布施者、也沒有布施的人,不會把布施這件事放在心裏成爲煩惱。如果能做到沒有得失煩惱,你就能解脫了。」一位弟子很快理解佛陀話中的含意,就說:「我懂了!記得佛陀也曾經說過一個布施的故事,能夠證明布施並非攀緣,而是叁輪體空的自在。」佛陀點頭微笑:「來,將你記得的這個故事,再說出來跟大家分享。」

   這位弟子就說:「我曾經聽佛陀說——累劫以前,有一位小國家的國王,他有兩個孩子,一個非常善良,懂得禮讓,又有大布施心能施與一切衆生,凡事皆以利他爲上,不執著自己的益處。另一個孩子則是貪得無厭,時時嫉妒哥哥受到人民的擁戴。」

   這位貪心的弟弟擔心哥哥的聲望太大,將來王位肯定是哥哥所有,那麼自己的勢力不就受到威脅了嗎

  于是想盡辦法陷害哥哥,後來哥哥知道弟弟不安心,就主動向國王提出要離開這個國家,到其它地方去參學。」老國王萬分不舍,但是太子一再請求,國王了解他的心意,自己也不願意兩個孩子爲了王位起幹戈,只好默許太子的決定,讓他離開。

   太子帶著太子妃即將啓程,誰知弟弟還不罷休,竟然阻止哥哥攜帶家産離開。他對哥哥說:「要出國遊學是你自己的事,應該帶著簡單的行李就可以,這才是真正成就自己。」單純的太子一點都不介意,反而認爲:身無一物,就是身心自在輕安,這樣確實不錯!于是只帶著家眷就離開了。

   走出國門,他們先來到一處人煙稀少的山間安頓下來,男耕女織,過著知足而簡單的生活,雖然刻苦,心中卻很安然。經過一段時間,太子妃心想:雖然這種生活很安定,終究不是永久之計!太子則是想:我一直待在山上,少與人群接觸,這要如何利益人群呢

  我應該走入人群,才有機會幫助別人。這對善良的夫妻經過討論之…

《叁十七道品偈誦釋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