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经行法第五讲
昨天我们谈到第一大愿,主要是跟各位谈到这种自身光明自然照耀的形成,是怎么形成的, 在修法中是很重要的一个部份。讲到行法修行的部份很多人都很关注, 但是行法的部份事实上是没办法讲的,在整个歷史上这行法就只有去做。因此我们在歷史上,只看到所有的经典翻译都是中观论派,没有瑜伽行派的经典,因為那个行法只有去做的方法。它没有教你实际的状况,唯一能够留有一点痕跡的是从「禪训仪轨」当中来看。「禪训仪轨」这四个字是我跟它取名字,是一个道场每天早上禪修的时候的一个仪轨, 古代不叫仪轨,它可能叫一些莫名其妙的名字。 所以我们在大藏经裡头看到一些莫名其妙,都看不懂它是什么东西的。我跟你讲那就是宝贝,你要去翻要仔细的去读它,你去弄了半天以后,才发现原来那是道场每天的生活的规矩。 那个规矩其实裡头讲的就是一个修行人要注意的几个事项。古代人注意的事项跟你现代这个脑筋裡头所注意的事项是不一样的,因為古代人他是文盲,它是封闭的时代,因此它叫你做很多事情,你只要照著做就好。那你现在的脑筋是会去推理,会去追究,為什么要这样做的那些东西,其实没有呀! 古代不记载这些。
像昨天我们跟各位谈的这行法的要领这些这古代不会讲,因為古代没有这些东西,它就叫你去做。有没有入定,它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香板拿来就打下去,它的标準就打到断為止。香板很粗的,所以会有棒喝,就是这个状况,它就是用力打下去,那看你吓不吓一跳. 吓一跳滚出去,没吓一跳的那就可以。 那我们在那种状况即使装作不吓一跳,大概心臟也跳出来,眼睛也跳出来了。你不吓是形象上不吓,事实上心裡已经是吓坏了,因為你睡著以后的状况,跟入定的状况是不一样的。它要区别很简单就是这样一个区别法,入定的话不怕你香板下多重,泰山崩於前他也色不变,你要睡著的那不一样,一点点声音你都会吓坏。 所以这个裡头是古代的一个区别,那我们没有办法就用这个去区别。
我们现在看到很多这些学者僧,学者禪在处理这些,都刚好弄相反的方向。所以我们透过这些古代的典集,在很多很多的道场规矩裡头看到禪堂制度裡那么他们在修学的状况,把它匯整起来再去拼图。 到底我们这个要怎么修,我个各人在这裡花的时间不长,只有三十年而已。我到最后就发现有两个地方不行,这弄不通我就只好说,為释迦牟尼佛的末法时代做个贡献,送给释迦牟尼佛一个最好的礼物 – 禪师团,才组织禪师团。因為从唐朝开始禪宗那么兴盛,都号称「大唐无禪师,非无禪也,无师也。」,没有师就是不知道要怎么教,禪法到底要怎么教,不知道。但是中国人多天才多,没人教自己钻,他也钻出头来,这个就很不可思议。而且每一代都有伟大的成就者出现,所以大家都以為禪宗就是这样传下来。禪宗有一个很重要的叫做“心法” ,心心相应,灯灯相传。这个你摸得到吗
摸不到,这个不是用背的。很多人从文字上下手,到最后都邪魔外道,因為你不知道下手处在那裡。
我跟各位讲你修行要想成就,一定要入定,而入定不一定会成就; 要成就就要入正定,而入正定的条件就是要明心跟见性。所以你在修行的一个充分条件就是,是怎么入定
怎么出定
这些条件做完以后,它有一个必要条件就是明心跟见性的问题。这裡头就是捨识用根,怎么捨识
怎么用根
怎么转识成智
怎么转
怎么捨
这个就是修行的第一个关卡。你这个问题不会解决没办法修行,绝对沾不到边,你念佛怎么念也没用。你只能够像古人那样,我怎么开悟我怎么知道,我有没有开悟要找个师父给我应证一下。现在很多人就这样卖证书的,给你应证就发证书给你,你要我看得满意嘛! 这个不是这样。所以我们说佛教要现代化,科学化,它要有客观的标準能够验证。现在很多人在验证,那验证也弄错方向。昨天我们也都跟各位谈到这些,这些我们就不在谈了。
实际上剩下来就是你来参加修行就这样子,不参加修行再讲很麻烦,因為下去跟你想像就不一样。跟各位讲游泳大家都知道,弄好你就跳下去,你不知道要游泳要换游泳衣,你就跳下去了。搞了半天被救起来,说你没有叫我换游泳衣,对不起,那是前行,你自己要懂得的。要下去游泳你不知道要衣服,那你就穿西装,穿皮鞋跳下去,到最后被人家打捞上来,还怪人家说没讲清楚。这是因為你没有参加前行的部份,所以你不要但是可是太多,那个都没用。你就只有第一部从头开始,这个没有為什么。不是特别对你保留或保密,不教给你,没有那些,因為你假如不从头来,这是没办法的。这个是从行法中跟各位谈,至於怎么样子把识转过来成智
怎么样子转过来用根
那个部份都是进入修行以后再讲,那不是现在讲。唯识宗在这边讲得很多,讲的人也不开悟,听的人也不会开悟,那就不用讲。因為它是行法的东西,它不是讲的东西,所以你去行再讲。你假如要详细的状况资料,我都写得很清楚,你上网去查,我们同修们弄了一个博客,他们弄了一个网站,我平常的笔记他们都秀在网站上,你可以到那一边去查一些东西,这裡就不详细的再跟各位谈了。
我们看第二大愿,「第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光明广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燄网庄严过於日月;幽冥眾生,悉蒙开晓,随意所趣,作诸事业。」这个地方也讲到他的身光,这个明彻的状况,这个都是这个生命因素所具有的特色,这是我在讲经的一个主轴。一定从生命因素讲起,一个佛号,一个菩萨名号就是一种生命因素,是每个人都具备,你也具备。你不要想说药师佛怎么样来照你
最主要是你要把你的药师佛的生命因素给激发出来,兑现出来,要兑现出来最好的方法就是修行,其他都没用。你说我多念,念也可以呀! 你念药师佛,药师佛的光明就照你吗
照你吗
你想想看你念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就眷顾你吗
你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眷顾你吗
从宗教的立场,当然!可是当你这样想当然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你是不是迷信,还是一厢情愿。你有没有想过,我这样念,观世音菩萨有没有听到,他怎么眷顾我
你要念一声没听到,我一天念一千声可以听到吧! 我念在心裡他没听到,那我用麦克风念出去可以吧!是这样念吗
你有没有想过我这样念对吗
其实当你这样想「我这样念对吗
我要怎样念会更好
」那个时候你就开始在用一个方法去进行。你可能说那我念「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或者「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摩訶萨」為什么
因為我这样念的比较长,刚好拜一拜站起来,再念一遍再站起来,我这样子一面念一面拜,那我致诚心,我没有无杂染心,这样子应该会比较正确。你就照这样去做嘛,摸索以后去解决你的那个困难,这个才是念佛。你说我绕佛,弄个佛像那我绕著他,“绕”表示怀念,小孩子绕著爸爸妈妈的脚一样,周匝围绕三匝嘛!我们绕当然不止三匝,一支香下来不晓得绕几匝。 所以佛堂就不设在靠墙壁,要靠中间一点,不然你怎么绕,对不对! 现在我dg们都把他靠墙壁,然后在他前面绕,好罢! 你怎么想都好,你认為可以变化,但你有没有去想过,这样子会更好,然后你照著这样去做。当你这样试想去做,然后你会一直改进,一直改进,告诉你在你试著去想,去改进的时候,你就一直接近,一直接近。
所以一个人在真正念佛,我跟各位讲大概不出五年的时间,你会有常足的进步跟生命的改变。就在於你带著疑情去摸索,你的生命就自然改变,没有為什么。你假如不带疑情,我告诉你你再学五百年还是一样,因為你是用惯性。你说师父我就是照你讲的,我就是念佛,没错! 师父讲念佛你也念佛,你就停在那个地方,接受了那个时候的水平。因為你没有前进,要前进是你自己要起疑情。这样做对吗
我常讲做生意的人疑情最多,做生意的人我面对客户这样讲,他不愿意买,态度对我不好,我要马上改变我的口气与态度。对不对
人家才会留下来嘛! 愿意留下来嘛! 到最后生意不成,交个朋友也可以嘛! 对不对
改天路过也可以Say Hello,不一定要成交,不要那么现实,因為你有了朋友,所以你的生意就会越做越好。為什么
因為你在找寻一个正确跟成功的方法,这个就是疑情呀! 同样你念佛是不是这个样子
你念个半天阿弥陀佛,说别吵了,你够烦呢! 那你念佛就无意义。你本来是要跟他相应的,念佛是什么
是要唤起我们生命中的这个因素,我念观世音菩萨是要唤起,唤醒我生命中的观世音菩萨这个因素。我念地藏菩萨是要唤起唤醒我生命中的这个地藏菩萨的生命因素。
我念药师佛也一样,唤醒把他叫醒。药师佛本身是最原始的,所以这最原始的生命因素是用这十二大愿激发出来的,其实除了这个以外,他在因地行法还很多,这十二大愿只是一个纲要。实际歷练就是后面经文所讲的,现在我们也是一样,我是透过这样一个框架,我自己要照著这样去做,而且我做的还要比他更圆融更穷尽,你成就才会快。那十二大愿流到你这裡变成十二句话,十二句话再打个折,再对折再栏腰,再跳楼再大拍卖,那没有了。你始终停留在你问师父那个时候的生命品质和水平而已,那没有用。
所以我们修行是一直自我对话,这样做对吗
我这样诵这样拜,对吗
符合圣心吗
符合佛佗的心意吗
符合歷代祖师的心意吗
他们要求的是这样吗
那我告诉你,你只要符合一个就超越了。问题是你从来没有去符合呀! 所以你就无法超越,因為你跟那一个祖师大德相应,你就到那个国度去。你在符合的同时,譬如:我念药师佛,我是符合观世音菩萨的标準,你就到观世音菩萨的国度去。你说那不对,我是要到那裡去。对不起,你…
《药师经行法 第五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