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師經行法第五講
昨天我們談到第一大願,主要是跟各位談到這種自身光明自然照耀的形成,是怎麼形成的, 在修法中是很重要的一個部份。講到行法修行的部份很多人都很關注, 但是行法的部份事實上是沒辦法講的,在整個歷史上這行法就只有去做。因此我們在歷史上,只看到所有的經典翻譯都是中觀論派,沒有瑜伽行派的經典,因為那個行法只有去做的方法。它沒有教你實際的狀況,唯一能夠留有一點痕跡的是從「禪訓儀軌」當中來看。「禪訓儀軌」這四個字是我跟它取名字,是一個道場每天早上禪修的時候的一個儀軌, 古代不叫儀軌,它可能叫一些莫名其妙的名字。 所以我們在大藏經裡頭看到一些莫名其妙,都看不懂它是什麼東西的。我跟你講那就是寶貝,你要去翻要仔細的去讀它,你去弄了半天以後,才發現原來那是道場每天的生活的規矩。 那個規矩其實裡頭講的就是一個修行人要注意的幾個事項。古代人注意的事項跟你現代這個腦筋裡頭所注意的事項是不一樣的,因為古代人他是文盲,它是封閉的時代,因此它叫你做很多事情,你只要照著做就好。那你現在的腦筋是會去推理,會去追究,為什麼要這樣做的那些東西,其實沒有呀! 古代不記載這些。
像昨天我們跟各位談的這行法的要領這些這古代不會講,因為古代沒有這些東西,它就叫你去做。有沒有入定,它有一個很簡單的方法,香板拿來就打下去,它的標準就打到斷為止。香板很粗的,所以會有棒喝,就是這個狀況,它就是用力打下去,那看你嚇不嚇一跳. 嚇一跳滾出去,沒嚇一跳的那就可以。 那我們在那種狀況即使裝作不嚇一跳,大概心臟也跳出來,眼睛也跳出來了。你不嚇是形象上不嚇,事實上心裡已經是嚇壞了,因為你睡著以後的狀況,跟入定的狀況是不一樣的。它要區別很簡單就是這樣一個區別法,入定的話不怕你香板下多重,泰山崩於前他也色不變,你要睡著的那不一樣,一點點聲音你都會嚇壞。 所以這個裡頭是古代的一個區別,那我們沒有辦法就用這個去區別。
我們現在看到很多這些學者僧,學者禪在處理這些,都剛好弄相反的方向。所以我們透過這些古代的典集,在很多很多的道場規矩裡頭看到禪堂製度裡那麼他們在修學的狀況,把它匯整起來再去拼圖。 到底我們這個要怎麼修,我個各人在這裡花的時間不長,只有叁十年而已。我到最後就發現有兩個地方不行,這弄不通我就只好說,為釋迦牟尼佛的末法時代做個貢獻,送給釋迦牟尼佛一個最好的禮物 – 禪師團,才組織禪師團。因為從唐朝開始禪宗那麼興盛,都號稱「大唐無禪師,非無禪也,無師也。」,沒有師就是不知道要怎麼教,禪法到底要怎麼教,不知道。但是中國人多天才多,沒人教自己鑽,他也鑽出頭來,這個就很不可思議。而且每一代都有偉大的成就者出現,所以大家都以為禪宗就是這樣傳下來。禪宗有一個很重要的叫做“心法” ,心心相應,燈燈相傳。這個你摸得到嗎
摸不到,這個不是用背的。很多人從文字上下手,到最後都邪魔外道,因為你不知道下手處在那裡。
我跟各位講你修行要想成就,一定要入定,而入定不一定會成就; 要成就就要入正定,而入正定的條件就是要明心跟見性。所以你在修行的一個充分條件就是,是怎麼入定
怎麼出定
這些條件做完以後,它有一個必要條件就是明心跟見性的問題。這裡頭就是捨識用根,怎麼捨識
怎麼用根
怎麼轉識成智
怎麼轉
怎麼捨
這個就是修行的第一個關卡。你這個問題不會解決沒辦法修行,絕對沾不到邊,你念佛怎麼念也沒用。你只能夠像古人那樣,我怎麼開悟我怎麼知道,我有沒有開悟要找個師父給我應證一下。現在很多人就這樣賣證書的,給你應證就發證書給你,你要我看得滿意嘛! 這個不是這樣。所以我們說佛教要現代化,科學化,它要有客觀的標準能夠驗證。現在很多人在驗證,那驗證也弄錯方向。昨天我們也都跟各位談到這些,這些我們就不在談了。
實際上剩下來就是你來參加修行就這樣子,不參加修行再講很麻煩,因為下去跟你想像就不一樣。跟各位講遊泳大家都知道,弄好你就跳下去,你不知道要遊泳要換遊泳衣,你就跳下去了。搞了半天被救起來,說你沒有叫我換遊泳衣,對不起,那是前行,你自己要懂得的。要下去遊泳你不知道要衣服,那你就穿西裝,穿皮鞋跳下去,到最後被人家打撈上來,還怪人家說沒講清楚。這是因為你沒有參加前行的部份,所以你不要但是可是太多,那個都沒用。你就只有第一部從頭開始,這個沒有為什麼。不是特別對你保留或保密,不教給你,沒有那些,因為你假如不從頭來,這是沒辦法的。這個是從行法中跟各位談,至於怎麼樣子把識轉過來成智
怎麼樣子轉過來用根
那個部份都是進入修行以後再講,那不是現在講。唯識宗在這邊講得很多,講的人也不開悟,聽的人也不會開悟,那就不用講。因為它是行法的東西,它不是講的東西,所以你去行再講。你假如要詳細的狀況資料,我都寫得很清楚,你上網去查,我們同修們弄了一個博客,他們弄了一個網站,我平常的筆記他們都秀在網站上,你可以到那一邊去查一些東西,這裡就不詳細的再跟各位談了。
我們看第二大願,「第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徹,淨無瑕穢;光明廣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燄網莊嚴過於日月;幽冥眾生,悉蒙開曉,隨意所趣,作諸事業。」這個地方也講到他的身光,這個明徹的狀況,這個都是這個生命因素所具有的特色,這是我在講經的一個主軸。一定從生命因素講起,一個佛號,一個菩薩名號就是一種生命因素,是每個人都具備,你也具備。你不要想說藥師佛怎麼樣來照你
最主要是你要把你的藥師佛的生命因素給激發出來,兌現出來,要兌現出來最好的方法就是修行,其他都沒用。你說我多念,念也可以呀! 你念藥師佛,藥師佛的光明就照你嗎
照你嗎
你想想看你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就眷顧你嗎
你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眷顧你嗎
從宗教的立場,當然!可是當你這樣想當然的時候,你有沒有想過你是不是迷信,還是一廂情願。你有沒有想過,我這樣念,觀世音菩薩有沒有聽到,他怎麼眷顧我
你要念一聲沒聽到,我一天念一千聲可以聽到吧! 我念在心裡他沒聽到,那我用麥克風念出去可以吧!是這樣念嗎
你有沒有想過我這樣念對嗎
其實當你這樣想「我這樣念對嗎
我要怎樣念會更好
」那個時候你就開始在用一個方法去進行。你可能說那我念「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或者「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摩訶薩」為什麼
因為我這樣念的比較長,剛好拜一拜站起來,再念一遍再站起來,我這樣子一面念一面拜,那我致誠心,我沒有無雜染心,這樣子應該會比較正確。你就照這樣去做嘛,摸索以後去解決你的那個困難,這個才是念佛。你說我繞佛,弄個佛像那我繞著他,“繞”表示懷念,小孩子繞著爸爸媽媽的腳一樣,周匝圍繞叁匝嘛!我們繞當然不止叁匝,一支香下來不曉得繞幾匝。 所以佛堂就不設在靠牆壁,要靠中間一點,不然你怎麼繞,對不對! 現在我dg們都把他靠牆壁,然後在他前面繞,好罷! 你怎麼想都好,你認為可以變化,但你有沒有去想過,這樣子會更好,然後你照著這樣去做。當你這樣試想去做,然後你會一直改進,一直改進,告訴你在你試著去想,去改進的時候,你就一直接近,一直接近。
所以一個人在真正念佛,我跟各位講大概不出五年的時間,你會有常足的進步跟生命的改變。就在於你帶著疑情去摸索,你的生命就自然改變,沒有為什麼。你假如不帶疑情,我告訴你你再學五百年還是一樣,因為你是用慣性。你說師父我就是照你講的,我就是念佛,沒錯! 師父講念佛你也念佛,你就停在那個地方,接受了那個時候的水平。因為你沒有前進,要前進是你自己要起疑情。這樣做對嗎
我常講做生意的人疑情最多,做生意的人我面對客戶這樣講,他不願意買,態度對我不好,我要馬上改變我的口氣與態度。對不對
人家才會留下來嘛! 願意留下來嘛! 到最後生意不成,交個朋友也可以嘛! 對不對
改天路過也可以Say Hello,不一定要成交,不要那麼現實,因為你有了朋友,所以你的生意就會越做越好。為什麼
因為你在找尋一個正確跟成功的方法,這個就是疑情呀! 同樣你念佛是不是這個樣子
你念個半天阿彌陀佛,說別吵了,你夠煩呢! 那你念佛就無意義。你本來是要跟他相應的,念佛是什麼
是要喚起我們生命中的這個因素,我念觀世音菩薩是要喚起,喚醒我生命中的觀世音菩薩這個因素。我念地藏菩薩是要喚起喚醒我生命中的這個地藏菩薩的生命因素。
我念藥師佛也一樣,喚醒把他叫醒。藥師佛本身是最原始的,所以這最原始的生命因素是用這十二大願激發出來的,其實除了這個以外,他在因地行法還很多,這十二大願只是一個綱要。實際歷練就是後面經文所講的,現在我們也是一樣,我是透過這樣一個框架,我自己要照著這樣去做,而且我做的還要比他更圓融更窮盡,你成就才會快。那十二大願流到你這裡變成十二句話,十二句話再打個折,再對折再欄腰,再跳樓再大拍賣,那沒有了。你始終停留在你問師父那個時候的生命品質和水平而已,那沒有用。
所以我們修行是一直自我對話,這樣做對嗎
我這樣誦這樣拜,對嗎
符合聖心嗎
符合佛佗的心意嗎
符合歷代祖師的心意嗎
他們要求的是這樣嗎
那我告訴你,你只要符合一個就超越了。問題是你從來沒有去符合呀! 所以你就無法超越,因為你跟那一個祖師大德相應,你就到那個國度去。你在符合的同時,譬如:我念藥師佛,我是符合觀世音菩薩的標準,你就到觀世音菩薩的國度去。你說那不對,我是要到那裡去。對不起,你…
《藥師經行法 第五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