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禅行法--《禅修前行》第十二集▪P3

  ..续本文上一页满满的,但是就那么小,所以这资粮位的训练对他来讲没什么影响,他本来就具备那些条件,所以你看到我们佛门中有很多人,很多人,你去留意看看,从小家里就是学佛,那么他耳濡目染他也学佛,然后他到八九十岁呢,他也在学佛,然后都差不多差不多,跟世间凡夫没差别,换句话说,他的善根本来就那么小,他只是有那么好的因缘那么好的福报,降生在学佛的家庭,但是他就是那个小容器,所以你再怎么资粮位,他就是那么一点点,他没有办法成长,善根小。

  

有些人,你看他十恶不赦的样子,他不是,他是没有因缘,没有那个福报,他听闻不了佛法,倒是在某一种因缘之下,看人家在讲佛法,他坐在那边啃鸡腿,啃一啃,啃一啃,哎,哎,哎,他听一听,听一听的,明天出家了,那不一样了,昨天晚上还在啃鸡腿,第二天他就跟人家出家去了,三个月以后他证阿罗汉了,为什么,因为他事先没有接触到,他那个容器是空空的,在这么样的一个因缘之下呢,他转过来,三个月的资粮就使他的容器充满了,很快的他就可以有成就。

  

所以我们在看众生,告诉各位平等平等的原因在这里,平等平等,你看谁怎么样,一些老修,我常讲,不是我们瞧不起老修,老修修到最后变老油条,就这个原因,那我们能够有这么好的因缘,福德,那要让你的善根充分发展出来,你的善根不要担心大或小,我们担心的是你的善根成长不成长,不成长就很麻烦,要是会成长的话,那我们就要赶快让他成长,这是主要关键,希望大家在这里有所认知。

  

那么加行位,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暖顶忍世第一,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这个暖位修四正勤,这个顶位修四如意足忍位修五根世第一位修五力,大概这些都可以具足了,我们刚才跟各位讲五根五力到这里,这些都属于基本要具备的条件,当然他讲的是这样划分了,那在中国人来讲啊,这个修行从来不照次序来的。不照次序也可以,因为每个人所具足的条件不一样,你可能四正勤不足,但是五根五力很够,那你就要把四正勤四如意足怎么样充实起来,关键在这个地方。每个人的根器因缘所具足的不一样,但是你应该赶快先把这个条件充分的补充起来。

  

第三个是见道位,见道位就开始了,开始修行了,见道以后开始修了,得须陀洹果,须陀洹的初果,修七觉支,如实觉知四谛,以八忍八智,顿断三界见惑,见我空所显真如,这个无所谓了,他文字上你去看,反正这个时候开始修七觉支,修习位开始修行,又称修道位,得斯陀含阿那含果,修八正道,众缘四谛渐次修行,近断欲界思惑,见道位主要是断见惑,这个修道位主要是断思惑,那么见道位主要修这个七菩提分,这个七觉支,修道位主要是修八正道,这些通通完成以后,就叫究竟位。

  

那么究竟位应该来讲是修习完成以后,你会有一种所谓保任,我常讲说,像我们煮饭一样,电锅煮饭啪跳起来了,熟了吧,你不能马上吃,锅盖还要再盖着,那个我们叫等觉了,他已经煮熟了没有错,但是你要等一下,要不然你那个时候拿起来的饭不好吃,那么修习位的意思也一样,电锅已经跳起来了,跳起来饭已经煮熟了,不能马上吃,还要再等一下啊,那个等一下叫究竟位,也就是无学位,他没有再加热了,但是要保温在里面,有没有这种经验。修行一样,水果成熟了,成熟没有错,成熟拿下来,不能马上吃,还要再包起来放几天,是不是会更好吃,所以有这种情况,我们生命的成长有这样的一种情形。

  

这个生命的成长从佛教来讲这叫圣言量,他告诉我们成长的一个轨迹,这样的一条路,这条路我们照着这样来修行,不会错,那每一个人在这个地方,进进出出,长长短短不太一样,就像这些小孩子,有的会先说话,有的会先走路,大致上,先走路先说话,像这个妈妈们都有经验,这到几个月会长牙齿,到几个月会走路,到几个月会讲话,大致上,那有的会快一点,有的会慢一点,那不要紧,大概这个方向没有错,没有人说还不会讲话就会写字的,大概没有碰过,大概都会讲话,到底是先讲话还是先走路呢,还是先长牙齿呢,那大概那个时间都差不多差不多,就从那个地方来做一种分别,那么个人的根器虽然有这样的差别,那成长的过程大概都在这个范围里面,那么佛法他告诉我们生命的成长大概是这样,那每个人有些出入,那无所谓,那我们在带孩子懂得那个原则,我们在法身慧命的熏修上面,也是一样朝着这个方向来。

  

现在怕的是,第一个,我们不懂得法身慧命成长的重要性,所以你不懂得学佛,第二个即使说想要学佛,那你把学佛的目标你也看错了,就像很多年轻的妈妈一样,生了小孩子就只能抱着她,抱着她做什么,啊,这个长大以后他当歌星可以赚很多钱,很有名啊,报纸可以天天看到他的消息了,已经饿了要喂奶,哦,要喂奶,为什么要喂奶,你不知道啊,那像这一种情况就是徒有妄想,很多人进入佛门就是有类似这种情况,进入佛门一直想我成道以后,我要怎么样怎么样,一直想着成道以后,那你成道之前呢,要做什么,他不知道,那跟这种情况一样,所以我们重点不在成道以后要做什么,重点在我们成道以前要怎么做,经过哪些阶段,要怎么样来,喂奶要怎么样喂,喂他吃饭要怎么样喂,那天冷了要注意什么,小孩子有什么症状,要注意什么,对不对,同样的,我们在法的修学过程当中,我们应该要注意哪些,那么以往是人家照顾我们,修行的本身要自己照顾自己,自己要看的出来,我到底哪个地方要注意,我到底哪个地方要怎么进行,那么这个部分要自己来下功夫,别人没办法帮我们,别人帮你的话,你可能会跟他吵会对立,所以这个修行上面,自己留意一下。

  

第三个四谛十六行相的部分,这个我们也不详细跟各位讲,你都可以看,有些人对这些知识呀,很有兴趣,行者修行,自加行位以后,即以彻见四谛真理,待至顶位,更需观四谛十六相,这个是顶位以后的修法,苦集灭道每一个各有四个,大家自己看我们不再讲了。第四个圣位所断的烦恼,这里呀,我也提供给各位做参考,因为很多人会遇到这些问题,那么你应该要怎么修啊,内容是什么,我们跟你提供在这个地方,我想这个部分我也不跟各位再讲了。

  

这个地方71页这个,有十六心,这个前面的部分,佛法他有一个特色,就是前面要进入第一位那个地方比较麻烦,进入第一位以后,那进入第二位,那就简单了,他只是深化而已,那进入第一位,这预流圣果,他有这个十六心,我们看一下,这个苦法忍,苦法智,那个法忍跟法智事实上是一样,忍也是智,但是这个忍跟智之间有一点点差别,但是我告诉你忍绝对不是忍耐,这个忍就是一种智慧,就好像有点我们讲的智慧的智跟慧,有没有差别啊,智跟慧应该有差别,那假如没差别的话,不会用智慧两个字,所以智跟慧有一点点差别,差别在哪里,你就自己去感受了,你硬是要把他定义出来那也可以,我想你慢慢去感觉,那有什么差别。

  

通常来讲智,简单的讲,智的意思就是根本,本体,慧的意思就是作用,所以智慧就有一点是那一种能力,一种某一种能力,能力的本身叫智,那种能力起作用,那叫慧,那么这个忍跟智啊,也有类似这种情况,那古代在讲,就先讲忍跟智,后来才讲智跟慧,那么你说这里面有什么不同嘛,好像也有,那么不同在哪里,实在也不好说,那下来就没有人说,那你就慢慢的去感受,那苦法忍就是我了解苦法,苦的这一种状况,那个了解苦的状况那本身就是一种智慧,那么苦法智也是一样,我知道苦的这样一种状况,这种状况你能不能怎么运作,那叫做智。

  

同样的,苦集灭道都有这一类,他这里有这种忍智,还有这个类忍类智,他一共分有四个阶段,那么都是从苦集灭道来讲,就是一共分成十六个,这个部分给各位做参考,我们不详细的讲。很多啦,资料性的东西很多,那么后面的是按三界九地,八十一品修惑,这个的说法也给各位做个参考。这个结论的部分我们不讲,这个是从瑜伽师地论这一类的经典里面摘录出来。

  

从小乘修行上面你可以看到,他们修行理论,那个结构非常的严谨,系统非常明了,释迦摩尼佛的那个时候,会不会跟他的弟子们去解析这些,我们现在不知道,尤其在中国的佛教里头更难去体会,南传佛教他当然这样讲,释迦摩尼佛讲的就是这些,这八十一品,这个惑,见惑思惑要怎么断,那个修惑要怎么断怎么样,那释迦摩尼佛就是专门在讲这个,那他脑筋,你看看,这些资料要你去背,你就知道了,背起来就像电脑一样了,是没有错,他当时可能会讲这些,但是我肯定释迦摩尼佛不会讲那么清楚,他会讲到有这些状况,譬如说有见惑有思惑,那么见惑很多,思惑很多,那么大概有上中下品,那上中下你要怎么样怎么样,到底上品有多少,中品有多少,下品有多少,那未必都很清楚,可是后来会越弄越清楚,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这个师父对徒弟的时候,有一种现象,徒弟有两种,一种叫哑羊,哑羊你知道,不会叫的,嗯嗯,你怎么样讲他都是,那你问他,他就嗯嗯,你不要问我,那叫哑羊型的,还有一种是羚羊型的,什么叫羚羊啊,你讲三分,他就问十分,那这个呢,为什么呢,怎么呢,怎么呢,问了一大堆,那你,遇到哑羊,师…

《华严禅行法--《禅修前行》第十二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