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禅行法--《禅修前行》第十二集▪P3

  ..續本文上一頁滿滿的,但是就那麼小,所以這資糧位的訓練對他來講沒什麼影響,他本來就具備那些條件,所以你看到我們佛門中有很多人,很多人,你去留意看看,從小家裏就是學佛,那麼他耳濡目染他也學佛,然後他到八九十歲呢,他也在學佛,然後都差不多差不多,跟世間凡夫沒差別,換句話說,他的善根本來就那麼小,他只是有那麼好的因緣那麼好的福報,降生在學佛的家庭,但是他就是那個小容器,所以你再怎麼資糧位,他就是那麼一點點,他沒有辦法成長,善根小。

  

有些人,你看他十惡不赦的樣子,他不是,他是沒有因緣,沒有那個福報,他聽聞不了佛法,倒是在某一種因緣之下,看人家在講佛法,他坐在那邊啃雞腿,啃一啃,啃一啃,哎,哎,哎,他聽一聽,聽一聽的,明天出家了,那不一樣了,昨天晚上還在啃雞腿,第二天他就跟人家出家去了,叁個月以後他證阿羅漢了,爲什麼,因爲他事先沒有接觸到,他那個容器是空空的,在這麼樣的一個因緣之下呢,他轉過來,叁個月的資糧就使他的容器充滿了,很快的他就可以有成就。

  

所以我們在看衆生,告訴各位平等平等的原因在這裏,平等平等,你看誰怎麼樣,一些老修,我常講,不是我們瞧不起老修,老修修到最後變老油條,就這個原因,那我們能夠有這麼好的因緣,福德,那要讓你的善根充分發展出來,你的善根不要擔心大或小,我們擔心的是你的善根成長不成長,不成長就很麻煩,要是會成長的話,那我們就要趕快讓他成長,這是主要關鍵,希望大家在這裏有所認知。

  

那麼加行位,就是我們通常所講的暖頂忍世第一,暖位,頂位,忍位,世第一,這個暖位修四正勤,這個頂位修四如意足忍位修五根世第一位修五力,大概這些都可以具足了,我們剛才跟各位講五根五力到這裏,這些都屬于基本要具備的條件,當然他講的是這樣劃分了,那在中國人來講啊,這個修行從來不照次序來的。不照次序也可以,因爲每個人所具足的條件不一樣,你可能四正勤不足,但是五根五力很夠,那你就要把四正勤四如意足怎麼樣充實起來,關鍵在這個地方。每個人的根器因緣所具足的不一樣,但是你應該趕快先把這個條件充分的補充起來。

  

第叁個是見道位,見道位就開始了,開始修行了,見道以後開始修了,得須陀洹果,須陀洹的初果,修七覺支,如實覺知四谛,以八忍八智,頓斷叁界見惑,見我空所顯真如,這個無所謂了,他文字上你去看,反正這個時候開始修七覺支,修習位開始修行,又稱修道位,得斯陀含阿那含果,修八正道,衆緣四谛漸次修行,近斷欲界思惑,見道位主要是斷見惑,這個修道位主要是斷思惑,那麼見道位主要修這個七菩提分,這個七覺支,修道位主要是修八正道,這些通通完成以後,就叫究竟位。

  

那麼究竟位應該來講是修習完成以後,你會有一種所謂保任,我常講說,像我們煮飯一樣,電鍋煮飯啪跳起來了,熟了吧,你不能馬上吃,鍋蓋還要再蓋著,那個我們叫等覺了,他已經煮熟了沒有錯,但是你要等一下,要不然你那個時候拿起來的飯不好吃,那麼修習位的意思也一樣,電鍋已經跳起來了,跳起來飯已經煮熟了,不能馬上吃,還要再等一下啊,那個等一下叫究竟位,也就是無學位,他沒有再加熱了,但是要保溫在裏面,有沒有這種經驗。修行一樣,水果成熟了,成熟沒有錯,成熟拿下來,不能馬上吃,還要再包起來放幾天,是不是會更好吃,所以有這種情況,我們生命的成長有這樣的一種情形。

  

這個生命的成長從佛教來講這叫聖言量,他告訴我們成長的一個軌迹,這樣的一條路,這條路我們照著這樣來修行,不會錯,那每一個人在這個地方,進進出出,長長短短不太一樣,就像這些小孩子,有的會先說話,有的會先走路,大致上,先走路先說話,像這個媽媽們都有經驗,這到幾個月會長牙齒,到幾個月會走路,到幾個月會講話,大致上,那有的會快一點,有的會慢一點,那不要緊,大概這個方向沒有錯,沒有人說還不會講話就會寫字的,大概沒有碰過,大概都會講話,到底是先講話還是先走路呢,還是先長牙齒呢,那大概那個時間都差不多差不多,就從那個地方來做一種分別,那麼個人的根器雖然有這樣的差別,那成長的過程大概都在這個範圍裏面,那麼佛法他告訴我們生命的成長大概是這樣,那每個人有些出入,那無所謂,那我們在帶孩子懂得那個原則,我們在法身慧命的熏修上面,也是一樣朝著這個方向來。

  

現在怕的是,第一個,我們不懂得法身慧命成長的重要性,所以你不懂得學佛,第二個即使說想要學佛,那你把學佛的目標你也看錯了,就像很多年輕的媽媽一樣,生了小孩子就只能抱著她,抱著她做什麼,啊,這個長大以後他當歌星可以賺很多錢,很有名啊,報紙可以天天看到他的消息了,已經餓了要喂奶,哦,要喂奶,爲什麼要喂奶,你不知道啊,那像這一種情況就是徒有妄想,很多人進入佛門就是有類似這種情況,進入佛門一直想我成道以後,我要怎麼樣怎麼樣,一直想著成道以後,那你成道之前呢,要做什麼,他不知道,那跟這種情況一樣,所以我們重點不在成道以後要做什麼,重點在我們成道以前要怎麼做,經過哪些階段,要怎麼樣來,喂奶要怎麼樣喂,喂他吃飯要怎麼樣喂,那天冷了要注意什麼,小孩子有什麼症狀,要注意什麼,對不對,同樣的,我們在法的修學過程當中,我們應該要注意哪些,那麼以往是人家照顧我們,修行的本身要自己照顧自己,自己要看的出來,我到底哪個地方要注意,我到底哪個地方要怎麼進行,那麼這個部分要自己來下功夫,別人沒辦法幫我們,別人幫你的話,你可能會跟他吵會對立,所以這個修行上面,自己留意一下。

  

第叁個四谛十六行相的部分,這個我們也不詳細跟各位講,你都可以看,有些人對這些知識呀,很有興趣,行者修行,自加行位以後,即以徹見四谛真理,待至頂位,更需觀四谛十六相,這個是頂位以後的修法,苦集滅道每一個各有四個,大家自己看我們不再講了。第四個聖位所斷的煩惱,這裏呀,我也提供給各位做參考,因爲很多人會遇到這些問題,那麼你應該要怎麼修啊,內容是什麼,我們跟你提供在這個地方,我想這個部分我也不跟各位再講了。

  

這個地方71頁這個,有十六心,這個前面的部分,佛法他有一個特色,就是前面要進入第一位那個地方比較麻煩,進入第一位以後,那進入第二位,那就簡單了,他只是深化而已,那進入第一位,這預流聖果,他有這個十六心,我們看一下,這個苦法忍,苦法智,那個法忍跟法智事實上是一樣,忍也是智,但是這個忍跟智之間有一點點差別,但是我告訴你忍絕對不是忍耐,這個忍就是一種智慧,就好像有點我們講的智慧的智跟慧,有沒有差別啊,智跟慧應該有差別,那假如沒差別的話,不會用智慧兩個字,所以智跟慧有一點點差別,差別在哪裏,你就自己去感受了,你硬是要把他定義出來那也可以,我想你慢慢去感覺,那有什麼差別。

  

通常來講智,簡單的講,智的意思就是根本,本體,慧的意思就是作用,所以智慧就有一點是那一種能力,一種某一種能力,能力的本身叫智,那種能力起作用,那叫慧,那麼這個忍跟智啊,也有類似這種情況,那古代在講,就先講忍跟智,後來才講智跟慧,那麼你說這裏面有什麼不同嘛,好像也有,那麼不同在哪裏,實在也不好說,那下來就沒有人說,那你就慢慢的去感受,那苦法忍就是我了解苦法,苦的這一種狀況,那個了解苦的狀況那本身就是一種智慧,那麼苦法智也是一樣,我知道苦的這樣一種狀況,這種狀況你能不能怎麼運作,那叫做智。

  

同樣的,苦集滅道都有這一類,他這裏有這種忍智,還有這個類忍類智,他一共分有四個階段,那麼都是從苦集滅道來講,就是一共分成十六個,這個部分給各位做參考,我們不詳細的講。很多啦,資料性的東西很多,那麼後面的是按叁界九地,八十一品修惑,這個的說法也給各位做個參考。這個結論的部分我們不講,這個是從瑜伽師地論這一類的經典裏面摘錄出來。

  

從小乘修行上面你可以看到,他們修行理論,那個結構非常的嚴謹,系統非常明了,釋迦摩尼佛的那個時候,會不會跟他的弟子們去解析這些,我們現在不知道,尤其在中國的佛教裏頭更難去體會,南傳佛教他當然這樣講,釋迦摩尼佛講的就是這些,這八十一品,這個惑,見惑思惑要怎麼斷,那個修惑要怎麼斷怎麼樣,那釋迦摩尼佛就是專門在講這個,那他腦筋,你看看,這些資料要你去背,你就知道了,背起來就像電腦一樣了,是沒有錯,他當時可能會講這些,但是我肯定釋迦摩尼佛不會講那麼清楚,他會講到有這些狀況,譬如說有見惑有思惑,那麼見惑很多,思惑很多,那麼大概有上中下品,那上中下你要怎麼樣怎麼樣,到底上品有多少,中品有多少,下品有多少,那未必都很清楚,可是後來會越弄越清楚,你知道爲什麼嗎?因爲這個師父對徒弟的時候,有一種現象,徒弟有兩種,一種叫啞羊,啞羊你知道,不會叫的,嗯嗯,你怎麼樣講他都是,那你問他,他就嗯嗯,你不要問我,那叫啞羊型的,還有一種是羚羊型的,什麼叫羚羊啊,你講叁分,他就問十分,那這個呢,爲什麼呢,怎麼呢,怎麼呢,問了一大堆,那你,遇到啞羊,師…

《華嚴禅行法--《禅修前行》第十二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