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东西,坐下来精神正好,坐在那边干嘛?胡思乱想,所以这个要留意一下自己的身体状况,那有些人他病恹恹的,营养不良的,那个就不一样,因为他有沉相,那你有浮相,两个人对峙的方法不同,一个要吃,一个就是不能吃,那你不能够说师父说要吃,那我吃一个有什么不可以,你已经有浮相,你就不能吃,你是因为有沉相所以要吃,所以你不要用同一标准去衡量,不同的人是不同的调整方式。
“正坐之时,宜系念丹田,制诸乱念”,使得心意安定,这个有浮相的人,坐的时候,我们是注意鼻息,但这个时候的鼻息不要系在鼻端,有浮相的人要系在丹田,这个是我们在观息入息出的时候,以入的终点作为你那个数息观的制心一处的地方,那你假如是沉相的人,那应该是以息出的终点,就是外面的终点,但不要跑到外面去,通常系在这个眉间,或者是上面百会的地方,自己调,就是把这个注意点提高,那你就不会昏沉。那你假如是浮相,精神亢进的人,那就把那个注意力集中到那个丹田下面来,这是一个对峙的方法。提供给你做个参考。
“第三个治心宽病相,宽相为沉相不治,继续坐禅,而心意不举,自用功徒劳所现之相”。宽相就是比沉相,怎么讲,就是同一类就对了,但是呢,这个昏沉对峙不好,那你说他打瞌睡也不是,就是眼睛睁不开,那这样而已,那这个就是叫宽相,就是心意不太能集中,他坐也坐在那里,你说他睡觉他也没有,他就坐在那里,他就懒洋洋的样子,好像有点入定,那入定好像没有精神,不像入定,入定是很有精神的,你要注意哦,我们坐在那个地方,好像一块肉,那块肉又好像没生命,那个就是这种宽相,就是说脸上无光,你说他有病吧,好像不是有病,说他没病吧,可是皮肤怎么这样子,有那种感觉了,那就是宽相。“诸如,心志散漫,身好躺卧,口中多水,昏沉困顿”,你看他这个文章这样写,意思就是说口里多水,那你就知道他的寒气太重,身体太寒了。
“治此宽相,除先调理色身营养之外,临坐之时,亦当摄身急念,令心住息中,腰杆打直,以为对峙”,这种状况不能够弯腰,像这样坐着不行,一定要这样,挺胸出来,你才不会一直想要沉睡下去,这个都是对峙之法,基本上,这个都是营养不良的现象。像这种情况,那么你饮食上,就要多注意,要吃一点所谓温的热的东西,这个不宜再吃凉的寒的东西,泻的东西,这个沉相跟宽病的人要留意的。
那么心急病象,“急相,所谓急相,为浮相不治,急于坐禅,用功所生之病相也”。这个人就这么麻烦,有的就是要用功又没精神,有的就是精神太多了,要用功他也静不下来, 这个是很麻烦的,虽心浮而用功,致气上浮而不调,于此坐中,摄心用念而入定,使气上噎,致胸中疼痛”。“治此急相,当宽齐心,使气流不急不息,唯平时宜善调饮食,坐时使意不卑不亢,痛急之相自然除矣”。这种人,饮食多一点寒的,凉的这种东西,那换句话说,这个辣椒他不能吃了,那个宽相沉相的人啊,多吃点辣椒胡椒,这一类的。那么有这种浮相或疾病的人,那么就不宜吃这种东西,所以你自己要懂得,自己要善调,自己要调理自己。很可怜的,尤其是出家众,在台湾的佛教不知道怎么教的,都教的病恹恹的,然后呢,日常生活自理不调,就出了几个博士来乱调,那几个博士出的那种吃相,那种吃法,告诉各位你还是少碰他比较好,因为你一碰上那种吃法,你根本不在修行。整天就在搞吃的,你比农夫更像农夫,农夫还没忙成那个样子。
所以基本上饮食调理自己要注意。按照我们正常的情形就可以了,不必刻意的在去处理,因为你平常,自己不留意,不会照顾自己,所以就有那些博士专家出一道药方,来处理你的事,你就被弄得什么也不是,这个方法你要注意。
“总之,行者出入定中,调不沉不浮,不宽不急,是心调相也。若有滑涩种等等之相,皆此准之。”
“又初入定,乃从粗向细,身粗,息中,心微细,今调粗就细,令心安稳,此乃初入定之方便也”。这个调的时候先调身,身调好,再调这个息,调气,然后再调心,都是我们中国佛教传统的说法,我也这样写给你看了。但是我告诉你,先调身,再调息,再调心,这种讲法很符合逻辑,这种讲法是错误的,我先给你讲啊,我是告诉你我知道,但是这个是错误的,都是这样讲没有错,一千多年来,都是这样讲,那你要怎么调啊?告诉你,这三个是平行的。身要留意,息是我们用功的地方,然后呢,心自然就会带上去,各位,你有没有想过心是什么?你怎么调你说?心是什么?你根本都不知道他是什么你怎么调呢?所以我们要弄清楚,心怎么系?我告诉你,这里所讲的心,就是注意力。
注意力要怎么调你说嘛,那你注意力不能集中那你就把它集中啊,这很简单,但问题是你连注意力都不知道,你怎么去集中注意力?甚至那个关键在哪里你要弄清楚,这三个是平行的,有些人犯这边,有些人犯那边,你要懂得去调这些东西。这个都是修行的前方便,你要注意的,尤其这是出入相。这个三者怎么样,我们谈到正行你就知道了,现在还没有谈到正行,我简单跟你提一下。
这个入相,入就是进入坐禅的那个刚开始的那个阶段,你要调的部分,一个是在这入座之前要先注意的事情,一个是入座之后,那么这个时候开始要进入状况的现象,现在呢,是住相,然后你在坐当中要怎么办的这个问题,其实这些应该,到这个地方应该跟正行配合在一起了。那我们暂时不谈那个部分,看你这个时候心里有准备,到时候怎么处理你就知道了,你没有准备,到时候你就不好处理了。
“所谓住相是指一坐之中的身相息相与心相之谓,行者于一坐之中随宜,应该在三十分钟到六小时之间调适之”。要这样调适,我们一般来讲是三十分钟到一个钟头,坐不到三十分钟的不能算坐,那叫点一下而已,台湾话讲屁股都还没有坐热,那个不算坐,那么要三十分钟以上。通常在坐的时间你也不要超过一个钟头,因为你不是真的在练功夫的人,练功夫的人,那这样一坐,超过一个钟头的话,通常都两个钟头,四个钟头六个钟头这样坐的,为什么要两个钟头,一个时辰,坐一个时辰的,那我们不是,通常你就不要这样坐,一个钟头就可以了。
所以我们一般坐香也不会超过一个钟头,那有些时候会调到一个半钟头,所以呀,你到这个道场来你就不要吹牛,说我一坐三个钟头,是啊,你坐的很好,那么好要干嘛?坐三个钟头又怎么样?你有开智慧呀,你有出三界呀,还是证阿罗汉了,要是没有的话,不要光讲时间长短,我们要重视品质,品质啊,你知道吗?你坐一个钟头的品质够的话,比那个坐六个钟头没有品质的好,六个钟头都没品质,就好像垃圾山一堆,一个钟头有品质,就好像银楼里面的金块,看你要那个还是要那个,要哪一个要你自己挑,所以你要先注意品质的问题。平常训练姿势,不宜一坐超过六小时,少于半小时则实无定功可言,所以坐太短了也没有意思,我告诉各位最好是45分钟左右是最好的,尤其初学的这个时间。
“于此坐中,摄念用心,应善观身息相三念之调和不调和,如有不调,当即调之”。这三个我们中国佛教是比较喜欢三个这样讲,但是你不知道他为什么这样讲的原因,就一直讲这三个,这个就是法报化三身的训练了。
“当入座时,身息心三相如前调宜,然坐后,随时间之流展及摄心用功之力,身相必受习性,惯性,日常的活动性,或职业工作性的影响,而使身相受此物理习惯的影响而产生变化,故坐后一段时间,身相或有歪曲,或有仰低,或有宽急等等变化,行者虽摄心于息,亦当觉知。觉已随正”。感觉到坐歪了,就要慢慢调正,你要注意啊,我坐了半个钟头以后歪成这样子,你现在想到了,调过来,那我告诉你,你马上要进医院,当你发觉半个钟头以后歪这样了,那你要调的时候,要这样慢慢调,大概你要把他全部调正回来,也差不多要有三到五分钟的时间,知道吗?我只是这样举例子,你不要,哦,马上调回来,你不是机器人,你也不是小叮当,你这个色身已经歪一边了,那你应该慢慢调回来,要不然你的肌肉神经会受伤,这个是告诉你要注意的一个要领。
那我们巡堂的师父,他是随时在提醒你的,你在道场里面应该不会有这种现象,对不对,那是你自己一个人在家里坐,尤其坐三个钟头的,那坐了三个钟头已经变成这样了,你知道吗?你不要看,那个九华山有那个无暇禅师,那个佛像,那个肉身,他坐坐怎么坐到这个样子,那不是孙悟空,那孙悟空还有肉身,那坐坐怎么手也伸出来了?为什么?他在坐的时候,他的惯性,你看他的手,他都放在这里,怎么会跑出来呢?那就是前面不知道哪一性就不知道了,习性,惯性,活动性还是工作性的影响,你知道吗。
当然那个故事现在讲的很美,有那么一次,那个大殿火烧了,都快要烧到他,就拜托他,师父啊,快啊,快要烧到你们了,他把手伸出来了,那个故事当然很美啊,你想想看,一个肉身坐在那里,已经坐化几百年了,那怎么火灾来,手还突然间会伸出来?那是讲漫画给你听,你还当真的,那是他坐的时候,入定以后,他的那种物理现象,他神经跟肌肉,他会舒展回去的。而且你一定可以看到,有这种变化通常会倾向右边,我跟你讲绝对倾向右边,请问那个人是左撇子,或者在农业时代都是右手动作多,所以右手的肌肉发达,他歪一定往右歪,你放心,那他要是左撇子的时候,左边的肌肉发达,所以他会往左边歪。那左撇子是比较聪明的人,比较不会入定,你放心好了,所以那个会入定,通常都是.....不要讲了。
所以这个我们自己看,“觉已随正”,他讲随正就是随时你要调正,但是不是叫你马上就把弄正,那你假如是没工夫的人,那不要紧,他坐在那里本来就打妄想,妄想妄到歪一边去,现在想到那马上调过来,那没有关系,可是你一直注意在鼻息上面就不能这样子调,所以这个真用功跟假用功你一看就知道,明明就这样,他突然坐起来,那就是假用功的你放心了,因为你守住鼻息,守住鼻息在调的时候要注意鼻息要调回来,这个要注意啊。
我们现在台湾佛教的观念,是一直认为只能守住鼻息,不能够有其他的那种想法,这种观念是错误的,我们讲正行你就知道,这个觉性跟定力是同时进行的,没有分开的,分开是不对的,你那种修法,我们大家因为都没有实修,也没有实修的善知识在指导你,所以你就,那个叫乱修了,你也一方面乱听,一方面也乱修,好在没有认真修,所以大家都不会出事,只是听一些杂讯而已。
所以这个,下面讲的“调正之时,宜徐而为之”,一句话很简单,你要慢慢调,慢慢调,“不可蹴而正”,马上就调回来,那你等一下神经就拉断了,“以防后患”。先跟你讲很清楚了,你不要到时候,师父啊,那个谁呀,他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那这个就是拉的太快了。你自己不知道啊。
“每令安稳,中无宽急,使身平正住直”。调色身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都是你入座的时候,就是坐相的时候,已经开始在坐了,刚才入相不一样,这是住相,你已经坐了一段时间才有的。
“又于坐中,身虽调和,而气不调”,身调气不调,“或风或喘,或有气急之相,或有身中胀满之觉,当由前法治之”,按照前面的情况来调之,“随治之时,亦宜徐之”。对治的时候也要慢慢来,“不可一蹴而正之,以防后患之洐生。”
“每令息道绵绵,如有似无,唯依数法,随法或止法而行之”。这个时候就看你的功夫到哪里了,就用你的法,数随止的法来调整,此中虽于三法中行,觉道仍在身息心中,不可乖越”。我们还是待在这个地方跟你讲,这个觉性的训练还是在的,因为这个都是讲前方便,我们还没讲到正行,讲到正行你就知道。
“不可乖越,而虽言”身息心“调相,亦仍在“数随止”法中调,非于法外调,亦非调外有行法”。这个调是在你的行法中调,并不是说,诶我要把身体调,那就是调身体,结果你的鼻息就丢掉了,那这样就不对了,你息入息出还是继续,不可中断,那个整个这个修法我是分两方面,我一般讲的这个数随止是从技术面讲的,另外我们还有一个叫工程面,就心灵工程还是继续在推动,那么这个不中断,但是你在这整个运作当中,你感觉到身心,息有走偏了,那么你要怎么调回来,所以我们说是全方位的工程,他是整体性的工程,不是为了做一个其他通通给弄掉了,不是,他是整个通通同时进行,一方面要调,一方面法也在行,并不是为了调,那个行法就停了,不是。
所以这里讲“非于法外调”,不是法外有调的这一法,也不是调之外另外有行法,这个调的法跟行的法是同时进行的。那么行法当中,数法随法止法的技术是在运行没有错,但是呢,觉,觉性的工程,也一样在进行,他没有中断,我们现在这个学习当中,常常把这个部分给忽略了,而且把他一直并在一起,把他分开,认为是两个法,不是,这是同一个。后面还有很长,很长我们明天再讲。
《华严禅行法--《禅修前行》第五集》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