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英文也好,他一到十当中有很多多音,你即使用字母都很麻烦,他也是双音,他没有办法用单音,那么中文,台语他是单音节,所以从0到10,一共11个数字,你不一定用11个,用10个数字,你看11就两个音了,0,1,2,3通通是单音,那你用这个数字来数,不会在你心湖里造成一种波动,所以是很好数的。这是我们这种行法,这种民族他的最大特色。
你好好的去算到1-10都很稳,这个息出息入都很清楚,都很清楚的这个当下,你的妄想就不会出现,所以当妄想出现,也就是你的心被妄想拉走了,那你能不能够说妄想来我不理他,妄想是从四面八方来的,那你为了要把那些妄想抖掉不受他影响,那工程就在这个地方,就在这里,这个完成才叫做定。
所以昨天我们在这个地方跟各位讲, 当你在思考某一件事情的时候,你也有定,但是那个叫做欲界定,因为你是依着你的欲望,有依就不行了。
但是你在数息上是无依,把所有的欲望除掉,而且到这个地方,数息以后,我们还要你再超越,所以1到10,到最后你会发现,我既然都很清楚就好了,为什么还要数1到10呢?1到10可以丢掉,那时候你自然就可以丢掉,丢掉以后就是只有息出息入,这个叫随法,那么随法到某一个程度,你也会发现,那我一直数这个1,2,也没有意思,息出1,息入2,那有人就把他改为,吸,吐,吸,吐,那会发现,那我既然止住妄想,吸吐1,2也没有意思,再丢掉,那我只是很清楚的了解到我呼吸的状况,呼吸的状况只是个媒介,那么当你只有呼吸状况,1-10也不要了,吸吐也不要了,那只有呼吸的状况,这个就叫做止法。
当这止法训练完成以后,那你可以离开他,到哪里都可以心静如石头,如如不动的状况就产生了,那个时候,连呼吸出入的状况,你也可以不要理他,你的心已经定了,这个时候才叫做真正的定。
定就不叫止了,那一般来讲,我们是以讲说,透过六妙门的前三个,我们跟各位讲,训练到止法成就,也就是止住妄想,那么你真正止住妄想的时候,因为你对息看到很清楚,所以你的心不会静下来,你有没有在修行我不知道,在修行假如对息不看的很清楚的时候,他很容易变成没有意义。
因为很快,他会超越到第四禅天,到第四禅天的时候,那你就很快产生那种活着好像没什么意思,我既然都没有妄想,也都没有欲望,都没有欲望还在这里干嘛?成天就坐在这里,坐在这里,出去跟人家讲佛法,你也都听不懂,要讲到你懂,我早就气死了,然后我又不生气,不知道怎么办,这时候你就会发现,我们在修学当中,你就知道跟众生相处的重要了,那这个时候,你能不能够在止住妄想的时候,你生命观境的出现,这个就很重要了。
这个时候,假如你不让生命观境出现,你就一直走禅定的功夫去了,那我们跟各位讲说,你要让生命观境出现,我们昨天跟各位讲说是向右转了,我们是举例形容说是他向右转。
那么向右转的这个时候呢,他需要有一种状况,就是用疑情来带动生命观境,这个就是我们跟各位谈的,那我们在各位讲真实生命的时候在这里,第一个叫定位,定位就是信心了,你对生命的存在要有信心,你才能够定位,这个定位以后,你就用疑情去推动,其实这个定位我们在讲,真实生命跟虚妄生命,只是简单的区别,你到定位的时候就是要能置心一处,止住妄想,那你用什么方法去推动你的生命呢,那个疑情会随着你的法门来做不同的定位。
在昨天我们跟各位提到说,你一定要诵经,他是个压缩法,你假如是真的在一个完整的道场里,这个群众,这个族群,对于你学佛的本质是正确,而整个架构是存在的话,那你在世间作务,就是器世间跟眷属世间的运作上,他会帮您塑造生命的境界,这个时候他就会往前推进,那我们现在要告诉各位的是这个关键处,当我定位,止住妄想以后定位,生命观境要怎么现前呢?我想这是你的大脑会去运作的,真正的修行人他是不管这些了,但是你现在是因为听经,因为我是讲经,所以就必须要讲,不讲的话,那大家打坐就好了。
真正行者这个地方是不用讲,因为要讲的是你在行的那个部分,现在你有没有走到那里你不知道,那你只能够用学的立场来看,这个学,我们要跟各位谈,学是一个动,动词,学这个字在佛教里头的定义跟各位的定义不一样,佛教里头叫做学处,学处是指戒律,这个菩萨学处,菩萨学什么,菩萨学的地方,学在哪里?就五戒。
菩萨学处基本上是五戒,五戒包天包地的时候,那就不是你定义的那种状况,这个处就是标的,戒律的本身是标的,菩萨要学这些标的,这些标的绝对不是静态的东西,因为学是动态的,这个学,我们跟各位讲,他不是我们学校学习的学,更不是你所认为,我学会了再来用的那个学。
佛教里头在讲这个学的时候他有行的意义,他就让你去做,那么这个要你去做,他发现一个问题,他不但是动的,而且他是活的,所谓活的,就是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情境下,你要如何去运用,你不能够一竿子打翻一条船,全部通通一样,没有那回事,他告诉我们在现实的生活中,你要如何去灵活的运用,让他达到圆满的地步。
华严讲圆满就在这里,有很多规矩,那些规矩他不是随着你的好恶而灵活运用,他有一个天地经纬的标准存在,在这里面去灵活运用的,那他的关键处就在这里,我们能不能学到那些天地经纬的标准?经纬的意思就是横的,直的,那你这些东西,规矩,要如何去做灵活运用,他有一个标准,这标准很简单。
所有的戒律,所有的规矩,只有一个原则,不伤害众生,不伤害自己,不但不伤害现在的生命,也不伤害将来 生命,这个就是很简单的一个规矩,这个从消极面来讲是这样。
从积极面,那就是让所有的生命都能成长,让所有的生命都能欣欣向荣,都是同一个东西,我们叫消极的叫积极的,你从消极面去定义是不伤害众生,不伤害生命,不伤害自己,那从积极面来讲,他是同一个意义。
他让所有的生命都欣欣向荣,让所有的生命都能成长,你要留意到这一点,这是佛教的标准,那么定了很对规矩很多戒律,他的目的就是要让所有的生命通通向上,都能成长,都能超越。
换句话说,在生命的游戏里,这样讲听懂吗?生命的游戏,我们活在这个世间是游戏,不是在打仗,他是像游戏,在生命的游戏里,生命是永恒的成长,这些规矩是告诉我们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如何出三界,免轮回,如何转凡成圣,这些规矩,这个学处的学是指这个意思。
传统的定义,传统的讲法,包括太虚大师,还是弘一大师写菩萨学处,那个都是传统的讲法,我的意思不是说他讲错,但是我们站在新时代的这种分水岭上,那你必须把他看清楚,这个学不是你想象的那个学,学习,不是,他是行,向前进,在行的过程中,他不止是动,而且还是活,是非常灵活的,而这个灵活,用华严的标准来讲,就是要让所有的众生都能成长,都能欣欣向荣,都能达到圆满止于至善,这个就是华严的标准,跟一般的死教条那就不一样了。
所以差别是在这个的地方,我们有规矩没有错,这个规矩就是要使我们的生命达到止于至善的目标,那你看看,你现在进入佛门,进入华严的大门里,你是不是走在这样的一条路,或者呢,你还是走在老学究的方法里,这个是很重要的不同。
那么,今天我们要跟各位讲这个学,再回过头来,你在置心一处的时候,你要学习这个部分,提起疑情,把生命往前推,要在生命的真理领域里,那么这些东西我们懂了多少,我们非常有限,但是他很多,只是我们接触这个领域太生疏了。
所以我们在佛门中有一句话,尤其是禅修的前辈们,常常指导我们说,我们要生处转熟,熟处转生,熟的是什么,是我们生死轮回的这部分,你很习惯与惯性,很习惯与生死轮回,很喜欢与有依,这个熟处要转生,要陌生他,不要再经常运用他,那么要我们独立,要我们觉知,要我们去认识生命,要我们去提升生命品质,要我们生命成长,要我们生命改造,要我们去进行无尽的超越,这边呢,我们很陌生,那么这个生呢,我们要转熟,你要一直去进行这个部分。
告诉各位,在这种前提之下,你的生命很自然就会产生一种位移,你就从生死轮回的娑婆世界移出来了,移到另外一个华藏世界里,那每一个人按照你的个性,按照你的性格来去创造你的,你很可能要像观世音菩萨一样,千处祈求千处应,因为你是驿马星座的人,那有些人他可能就会跟着地藏菩萨发愿,众生度尽那我才要成佛,地狱不空那我不成佛,好,那你想想看,这种性格不同的人他发的愿不一样,那无所谓,你总不能够说,你发的愿不好,跟着我更好,你发一个愿算什么,弥陀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其实也是一个愿,你去注意看看,所有的佛菩萨发愿,只有一个原则,有没有看到,要让所有的生命都提升,要让所有的生命都欣欣向荣,要让所有的生命都达到止于至善,要不达到这个目标我就不成就,就算成就了还是继续推动这个目标,这个就是佛菩萨的愿力。
今天,各位,你有什么愿力呢?你们回去再找找看,你生命里头什么字都有,生命的字典里什么字都有,就是没有愿力,想想看,当你能够走到这个地步的时候,我们已经跟十方诸佛同一悲愿,你跟十方诸佛的本愿已经相契合了,这个部分一定要结合起来,没有为什么,这就是一个修行人的本色,一个本色,我们休息一下,等一下再跟各位谈这个方法要如何进行。
《华严禅行法之《华严六科-华严禅行法》第三集》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