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观总义 第十六课 应成派不共四大应成因▪P2

  ..续本文上一页的立场时,应成派也承许有显现——这是自然要承许的。因为在出定的境界当中有这些显现,就如实地承许它,这没有什么太过。不是站在入定位来说,而只是站在出定位来说,有这些显现是很合理的。所以这个时候是有自他共许的。这个回答就是跟我们强调要分清立场。

  【以上讲述了自续派的三相理论是自他共同以正量成立的理论,应成派则唯一是他称三相理论。】

  前面在归纳的时候讲到了,自续派的三相理论都是自他共许的,而且这些正量都是一个,用的宗法比喻、根据等都是自他共许的,所以,下的结论也是要让自他共同承许的一个结论。

  而应成派就是完全站在入定的特殊的立场,站在这一立场看待一切显现法的时候,这些显现法根本不存在。所以,你拿不出一个法来作为例子。就像禅师说的:“说似一物即不中”。你拿出什么东西,都是客尘,拿出什么东西,都是分别的法。这些都不是入定无分别智慧的境界,随拈一法,都只是我们分别的世间的境界。所以,没办法用它来做例子,没办法用它来做这个共许的诤议的事情。

  【那么,应成派是否何时也不承认自续理论呢?其实这就更具体地来给我们讲一讲,分析一下,对此,需要善加简别

  通过下面的这些说法,能够让我们完整地认识应成派,认识到应成派方方面面是怎么说的。通过两个方面来介绍:

  【一、应成派抉择无生大空性时,都是以他称三相理论破斥他宗,这时不承认自续理论,因为胜义中毫无承认的缘故。】

  首先,我们要知道三相理论,是通过三个侧面具足而说明这个理论,它是一个强有力的、有根据的真实理论。符合这三个条件的理论,就能够让大众所接受。在用(这个大众所接受的有根据的)三相理论破斥他宗的时候,应成派并不是站在抉择世间名言谛或者相似空性的立场,而完全是要抉择无生大空性的本性。所以,他用的理论的这些合理的侧面,实际上也会让他宗觉得合理,这样破斥了他宗,让他宗能够欣然接受,知道自己犯了逻辑上的错误或矛盾,让自己放下偏执的见地。所以,这个时候,他不会承认自他共许的自续的理论。为什么呢?就是后面一句话很重要,因为胜义中毫无承认的缘故。因为在胜义当中,根本没有一法可以承许,所有这一切,在胜义当中根本不存在,荡荡无有一法可得。那么,你有什么可以承认呢?一承认就落到世间来了、落到分别里面来了,所以,不能承认。

  【二、应成派随顺世间有情安立名言谛时,同样承认自他共许的三相理论,因为存在自他面前的共同显现分故。】

  你看,这个立场就很清楚了。就是说,假如是随顺世间有情而安立名言谛,这个时候也有一个自他共许。站在世间有情的立场上来共同交流的时候,因为有这些显现,立场就已经不是无生大空性的立场了——不是入定的立场,而是世间出定的这个显现的立场。由于自己看到这些显现,他人也看到这些显现,所以这个立场当中,是能够有共同交流的显现法的。所以,就有共许。下面就举例子来说。

  【譬如,现见炊烟为因,可以推知有火。】

  我们看到有个地方燃起烟了,虽然没有亲自看到燃火,但就会想到,肯定是有火的。山顶上燃起烟了,这个时候,虽然被山挡了一部分,把下面的火挡住了,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有烟必有火”推出那个地方绝对是有火的,可以通过共许的“有烟”,推出共许的“有火”。这两个侧面,从显现的立场上面都是可以共许的。

  【以身语的表现,能判断是否是苏醒大乘种性的人

  当我们看到有些修行人能够具有大慈悲、大安忍、大修行,就会想:哦!这是苏醒大乘种性的人。而且,他对于大乘法天然就不抗拒,有一种天然的欢喜心。对于这样的大乘种性的人,我们可以通过他的外在的表现,推知他内心的境界。外在的表现也是自他共许的。我们执著他——你也承认、我也承认,他确实就是这样一个好人,就是这样一个大修行人,他就有这方面的素质。所以,我们就说这个人是能够苏醒大乘种性的人。那么,通过对外在表现的判断,对于他的内心的境界,我们也能够共许。看不到的内心,会通过看得到的外在的显现来判断,而看得到的外在的显现,都是自他共许的,推出的结果——也就是看不到的内心,我们大家也都能共许:哦!绝对只有是苏醒大乘种性的人,才有这些显现。就会这样来达到一种共许。

  【以身语之相,可判断是否为不退转菩萨

  同样,我们虽然无法了知一个人的内心境界,但可以通过外在的超凡的素质推知,他绝对是一个不退转的菩萨,否则他无法做出这种行为。在《大般若经》当中,会有种种的判断向我们介绍不退转菩萨有什么标志、会做出什么样的修行,通过这很多方面的表现来推出,这绝对只有不退转菩萨才能做出来的。这个外在的身语的表现是共许的,判断他内心的境界的这个结论,也是大家能够共许的。前面所说的身语的表现,和现在的身语的表现,都是一个外在的相,都是大家共许的,能判断的结果在于内心,也就是说,通过身语能够判断内心,这是大家能够达成的一种共许。

  【依三相理论能成立前后世等】

  就像成立今生之前有前世、今生之后有后世,这些都可以通过理论——举的例子、用的根据、下的结论等,从而达到一种自他共许。

  【因为自他面前存在无欺的共同显现分,显现上又有各种差别,这是自他共同承许的,所以需要成立自他共许的有法、所立、因和比喻

  这里讲,应成派是站在世间显现的立场上来看待万法的。站在这个立场的时候,一切都是无欺真实地出现的,而且显现的时候又有种种的差别,通过这些差别可以去判断种种的法。也就是必须达到一种自他共许才能够交流。否则,你也站在世间,我也站在世间,你说的一句、用的一个比喻,我根本不承认,那这样就没办法交流了,两个人就会诤论不休了。所以,站在显现的立场上来交流的时候,就必须是自他共同承许的。

  三、造成二派运用差别的原因。

  为什么应成派和自续派会产生这么大的差别呢?其实前面已经涉及到,但这一段内容将会从最直接、最根本的角度来给我们揭示其中的原因。

  以自宗来说,《中观庄严论释》中说:“由此可知,着重讲解就有承认的相似胜义是自续派的法相,侧重阐述远离一切承认的真实胜义则是应成派。

  这句话是最为根本的。这句话是所有差别当中最根本的原因。自续派和应成派为什么会形成这么多的差别?我们从方方面面看到二者的不同,就是由于:一者是着重讲解相似胜义,这是自续派;一者是侧重讲解真实胜义,这是应成派。前面道友们也会有疑问:两派都有相似胜义和真实胜义,为什么会有不同呢?我们要看二派分别着重在哪方面全面、系统来讲解的,着重在哪方面讲解,就是这个宗派不共的特色。自续派最偏重的就是相似胜义,这种相似胜义是通过具有承认的方式来抉择的。而应成派就是完全偏重于真实胜义,在抉择的时候,是通过远离一切承认的方式来进行抉择。所以,我们要抓住其中最为根本的要点,就是抉择的是相似胜义还是真实胜义,这是两派不共特色的地方。

  在安立此二派别的法相时,区分承不承认名言中自相成立以及应用正因的方式等差别来安立。仅仅属于支分的类别,可归属于上述的法相中。

  通过前面的根本性的差别,派生出了种种的其他支分的差别。全知麦彭仁波切为我们抓住了根本,然后说其他的支分都是由之一根本所衍生出来的,这样就便于我们去把握、理解这两个宗派的不共抉择的特色。

  【有无承认、名言中是否承认自相成立、建立无自性采用应成因或自续因、对所破加不加胜义鉴别的这些要点都是以刚刚讲述的道理而出发的。】

  所有这些都是以前面的根本点为中心而展开的。要么是有承认,要么是无承认;要么是名言当中承认自相成立,要么在名言当中也不承认;要么是建立无自性的应成因或者自续因;要么对所破加胜义的鉴别,要么不加胜义的鉴别。这些都是完全根据前面的根本差别——相似胜义和真实胜义的差别而派生出来的。所以,以它作为根本而出发,产生了这一切两派在方方面面的种种差别的显现。后面我们会具体的来说明这一点。

  【在区分中观二派的差别时,后代的中观论师认为:名言中承认自相实有,是自续派;名言中不承认自相实有,是应成派。也就是,应成派承许名言诸法是因众生的执著而产生的,是分别心假立,毫无堪忍的自体,因此不应当安立是自相实有之法,自续派认为世俗诸法存在实有的自体。】

  这里,后代中观论师讲到了中观应成派和自续派的差别,但是,这个差别是偏重在名言上来说的。后代中观师认为,抉择名言中有自相实有的,就是自续派;名言当中不承认自相实有的,是应成派。应成派承许名言诸法是由于众生的执著而产生的,完全是分别心假立之法,由于是分别心假立之法,它就毫无堪忍的自体。所以,要抉择诸法的时候,就不应当安立诸法是自相实有的法,而要建立一切万法都是无实有的。自续派则认为,世俗诸法的显现是有实有自体的。这是中观后代论师偏重在名言上面来区别这…

《中观总义 第十六课 应成派不共四大应成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