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宗教伦理学的基本原理与中层原则──以基督宗教与佛教为主轴的一个探索▪P6

  ..续本文上一页诠释, 也是未见公允的。较缓进的神学解释是:人要善尽“管理”的责任, 不能无目的地残害与虐待它们, 否则就是不宽容, 是对造物主不知感恩的表现。[8]更有极少数非主流的动物神学(Animal Theology), 将动物纳入上帝救赎范围之内;或是提出一套包含人以外所有受造者之宇宙整体性思考, 期以弥补并改变系统神学的错误。但这是否能被纳入主流神学思想之中, 则尚有待观察。[9]

  三、基督宗教“原罪论”影响下的西方法哲学

  基督宗教可从基本原理推出四种中层原则, 再依之推出十诫的基本规范与各种法规。包括教廷的法规、各层级教会、修会的法规, 都可以在基本原理下全面建构出来, 下层法律不得违背上层法律, 法的层级相当清楚。

  西方的法律无疑受到希伯来神学的深刻影响。基督宗教的“原罪”论, 相信人性是恶, 所以在神学体系里, 一定要处理“罪”的问题;因为有罪, 所以才需要“救赎”。为制止罪性而建立“诫命”, 也以“审判”来还其公道, 最终还是归结于神的“爱”, 希望人能与神和好, 回应神的无限大爱, 好从罪中被救赎出来。

  罪来自亚当受惑于夏娃而偷吃智慧树上的禁果, 这是一种譬喻, 它所指涉者, 彷若只是“知识”, 但耶稣的弟子保罗却进一步提醒道:严重的道德问题不在于知识, 而在于“意志”。如说:“我有行

  --------------------------------------------------------------------------------

  [8]详见Mark Bekoff主编, Encyclopedia of Animal Right and Animal Welfare, 中译本: <<动物权与动物福利小百科>>, 台北: 桂冠, 2002, 页288-289. )

  [9]同上, 页285-286.

  --------------------------------------------------------------------------------

  p22

  善的愿望, 却没有行善的能力。我所愿意的善, 我偏不去做;我所不愿意的恶, 我反而去做。”(罗马书七章18~19节)这是一种对“罪之根源性与人之有限性”的深刻观察。人是有限的, 所以人必须要依神而得救赎, 这种他力思想, 与佛家认为“所有烦恼与痛苦的根源来自无明, 无明须由生命自己开发智慧以转除之”的自力思想, 无疑是南辕北辙的。但无论如何, 西方受到希伯来神学的影响, 即使是反对神学的人, 也大都主张性恶论。

  西方法哲学根源于这种“性恶哲学”, 即连审判席上法曹必须戴上假发以断案的惯例, 都透露着一种“法曹非神, 原本无权审判”的神学思想, 从而属于神之“终末审判”无可取代的权威性, 也就在这样一顶假发的象征性意义之中, 呼之欲出了。

  连带地, 即使是在十八世纪, 抨击神学而提倡科学的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Charles de Montesquieu, 1689-1755 ), 也不例外地接受了性恶哲学, 倡议行政、司法、立法三权分立的观点:人性本恶, 所以权力不可独恃, [10] 最好是各自独立, 而又能互相制衡。三项权利如以“法”作为基础, 则行政权属于“执行”法律的权利;立法权是“制定”法律的权利;而司法权则是“掌理”法律, 依据法律以从事审判、解释宪法及法令的权利。

  附论:儒家性善哲学影响下的权能合作与五权分立论

  而我国采孙中山先生创立之“五权分立”学说做为基础, 来制定中华民国宪法, 其精神亦有二, 一为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监察权五项权利分立;二为五项权利之间保持分工合作的关系。这显然是“橘逾淮而北为枳”, 已有浓厚的“性善论”气息了。

  原来中国主流文化接受的是孟子的性善论, 中山先生也不例外。他尽管是基督徒, 却在骨子里承袭着孟子的性善哲学, 所以他自道其思想, 是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一脉相承的

  --------------------------------------------------------------------------------

  [10]依阿克顿勋爵(Lord Action) 的名言: “权力产生腐败, 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 ” (详见<<自由与权力: 阿克顿勋爵论说文集>>, 上海: 商务印书馆).

  --------------------------------------------------------------------------------

  p23

  道统。他不但强调治权中的“五权分立”, 而且强调政权与治权(权与能)的合作关系:人民有权, 政府有能。政府只要有能力, 人民就可放心地把权力托付给它。他举了一个例子, 有一次他坐车, 要司机把车子开到某地, 司机抄了一条比较远的小路, 他起先很纳闷, 问及司机, 方知小路车少且没公路号志, 开得反而会更快。后来他果然准时到达目的地。于是他以司机与乘客为喻:他认为政府如司机而人民如同乘客;人民应选出好政府, 然后放心地将权力交给它, 好让它以其专业能力来为人民尽心做事。

  显然在中山先生看来, 政权与治权之间的合作关系是更为重要的。他强调要看到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 而非只是竞争关系。这已是把西方来自性恶论, 而重于“制衡原理”的三权分立说, 改造为东方来自性善论, 而重于“合作关系”的权能分立与五权分立说。

  在此, 吾人姑不对“三权分立”或“五权分立”之说, 做任何价值判断, 只是要提醒一点:宗教和文化入人之深, 有如此者。孟德斯鸠与孙中山, 由于两人学说所本的哲学原理不同, 所提出来的法律或政治主张, 即使神貌近似, 也还是会有重大岐出的。

  参佛教规范伦理学──基本原理及其中层原则

  一、佛教伦理的基本原理与中层原则

  (一)正释缘起

  佛法不共世间一般宗教的核心原理, 用最简要的词汇表达, 就是“缘起”(梵pratītya-samutpāda;巴pa

  icca-samuppāda)。所有经典记载乔达摩

  释迦牟尼悟道而成佛陀的过程, 莫不是思维缘起法, 或一般所称因缘(nidāna)的环链。[11]

  缘起说的序列可加以程式化而如下:

  --------------------------------------------------------------------------------

  [11]详见<<中阿含经>>卷二四“大因经” (大正1, 页578中-582上). 此外在巴利藏的<<大缘经>> (Mahānidāna Suttanta ), <<长部>> (Dīgha-Nikāya)2, 55-57, 南传七, 页1-15, 以及<<大本经>> ( Mahanidāna Suttanta ), <<长部>> (Dīgha-Nikāya)2, 31-35, 南传6, 页397-403, 此诸经中, 佛陀都提出缘起法.

  --------------------------------------------------------------------------------

  p24

  “彼有此亦有;彼生此亦生;彼无此亦无, 彼灭此亦灭。”[12]

  这也就是说:宇宙万象, 不论是人、事或物、景(佛法中统称为“法”──梵dharma;巴dhamma), 一切不脱“因缘和合”的法则。“因缘”二字, 可以没有太大的区别, 都是指“原因”而言, 若分言之, “因”是构成一法的主要原因, “缘”是此外的次要原因。大凡人事物态的成就与损毁, 都是有因有缘的, 所以“缘起”, 不但指出了万法生起的真象, 也究明了万法还灭的底理。

  在这里, 我们要强调:“缘起”是诸法通则, 生物、非生物、动物、植物都不例外。但是由于无生物并无生命现象, 植物虽有生机, 却不如动物之有情识与情爱(故名“有情”, 梵sattva), 感受苦乐的敏锐度高, 所以佛法的重心是放在动物为主的“有情”生命问题的解决上, 缘起法的中心议题, 仍是针对生命的种种苦迫, 探究它们发生的因缘与解除的办法。

  (二)由基本原理到四种伦理原则

  1.自律原则

  龙树《中论》中有名的“四门不生”偈:

  “诸法不自生, 亦不由他生, 不共, 不无因, 是故说无生。”[13]

  “不无因”生的理由, 详如拙着《佛教伦理学》第二章 [14] 所述, 我们先了解其余三门不生的理由何在。缘起的诸法, 是不会由己因或他因单独生成的(即“不自生”、“不由他生”), 这个还比较好了解;但为什么也“不共”生?“缘起”不正是因缘条件的共同组成吗?原来, 这是排除由“自”与“他”共同产生的迷思;因为任何一法都不可能在单独的条件下成立, 这就无所谓“自”, 进而也就没有与“自”相对的“他”单独存在了。两者既都不能成立, 两者之和当

  --------------------------------------------------------------------------------

  [12] 巴利藏<<中部>> (Majjhima-…

《宗教伦理学的基本原理与中层原则──以基督宗教与佛教为主轴的一个探索》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