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持续不断主七至其逝世为止。1974年起举办大专精进佛七,1975年举办出家班精进佛七;1976年起又加上举办青少年及儿童佛七。佛七对象遍及社会各阶层:男女老少、出家在家佛教徒;且曾风靡台湾岛上十多年。十多年内,煮云法师不仅在自己的道场主持佛七,其他各道场也纷纷请他去主持精进佛七。影响所及,连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有组团回台请其主七者。煮云法师自创办精进佛七以来,直至其去世(1986
页297
年),可谓马不停蹄地四处主七。不但打响了自己的名号,更在1982年于台中县太平乡筹建台中护国清凉寺为长期佛七的净土道场。在其事业发展上的确有了新气象。
(二)、精进佛七,成为教界时尚
但是为何煮云法师创办精进佛七,能在教界造成风尚,流行多年呢?
1.外在因素
首先观察自1949年大陆来台的僧侣中,以提倡净土法门者居多。最早为1950年,李炳南居士在台中创建“台中莲社”首开全台结社念佛的风气,其后全台各地相继成立念佛会。1955年,律航、真华、慧峰等法师于高雄光德寺结弥陀七,开台湾佛七风气之始,此后佛教界打佛七的风气开始持续流行。[57]因此,在本有的佛七基础上,提出精益求精的作法,精进佛七自然易被教界接受。
此外,煮云法师提倡精进佛七的这段时期(1972~1986),就整个台湾佛教界的大环境来看,虽然已在转型之中,但都仍在潜行滋芽萌发的阶段,尚未造成巨大的变动,净土思想在表面上仍居主流地位。而西方教会的势力正逐渐衰退,本土意识抬头,经济物资开始起飞充裕,佛教得到有利的发展空间。此时成立于六○年代中期的佛光山与慈济功德会,正在努力扎根扩充中,尚未在社会上形成超级明星式的大教团,掩盖了其他道场的光芒。并且佛光山走的是观光化、大众化的路线;慈济功德会走的是医疗救贫的路线,和煮云法师的精进佛七路线,彼此有所区隔互不干扰。至于“人间佛教”的思想,虽自1972年印顺导师成立正闻出版社,出版其大作《妙云集》后,知识份子开始出现讲《妙云集》的风气,而慢慢接受了人间佛教的观念。但人间佛教正式成为佛教界的主流思想,佛光、慈济两大教团也开始成为超级明星式的大教团并大力倡导人间佛教,应是在1987年解严之后了。而由圣严法师所倡导的禅七活动也要在七○年代的末期才展开,在八○年代的前期仍逐渐在萌芽发展,尚未如九○年代的蔚为风潮。所以当时的佛教界虽然在思想、修行法门等各方面都已渐渐在变化,但在那段时间尚属潜行滋生阶段,活跃在表面的仍是净土思想。因此在这段转型期间,煮云法师仍有有利的空间去推展精进佛七。就以当时大专学生的寒暑假佛学活动而言,以台中李炳南居士的“大专佛学讲座”,及水里莲因寺忏云法师的“斋戒学会”最为热门,而这两者皆以弘扬净土为务,因此煮云法师举办大专学生精进佛七之后,立刻年年吸引了大批青年学子前来参加的热潮。因为这活动和“斋戒学会”、“大专佛学讲座”的活动,正可相互呼应的。
页298
2.个人因素
除了外在环境因素之外,煮云法师个人主持精进佛七的方式,也是精进佛七能盛行的原因。第一,煮云法师十余年来在主七的过程中,始终是以身作则,全程带领、全程参与。主持类似苦行般的佛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煮云法师除了要里里外外照顾全局之外,他每天也和大众一样念佛九支香,礼佛一千拜。此外,他还要主持每日的开示。因此煮云法师本身就是精进佛七中的精神典范。
第二,煮云法师在精进佛七中所开示的内容,常能激发大众信心,迸发苦修的力量。他的开示内容,也是持续吸引大众前来打佛七的重要原因。
在开示演说的技巧上,煮云法师是一流的演说家,他最擅长于说故事,他总是能在开示净土教理,阐扬因果业报之时穿插许多生动的古今人事作为例证。他的故事绝不呆板单调,也绝非冷冰冰离听众十万八千里之遥,他说的故事总能引人入胜,引喻取譬、贴切自然。在故事的例证中,一再阐扬他认为修行要吃苦的观念,也一再激发大众苦修的力量。[58]他这方面的天份,在当时可以说是独步教界的。在开示的内容方面强调感应。精进佛七能够持续不断的原因,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在原因,就是由宣传感应来强调它的效果。在讲求信心为首的净土法门,强调感应正是加强对佛菩萨信心不可或缺的方法。煮云法师常在佛七过程中,讲述信众打七感应的故事,他并要参加的学员撰写佛七心得并结集成书,内容也都以感应为主。感应则约可分为治愈病痛和得到宗教上神秘的体验,而这两者正是一般信徒追求的目标。精进佛七能带来身体或精神上不同的体验,这个实际效果经过宣扬流传以后,自然能持续吸引人潮。
煮云法师教导的念佛法中,以“追顶念”为主,意即一枝香接续一枝香,九枝香都大声念佛。其以为唯有大声念佛才能使妄念无有空隙可以插入,达到一心不乱的境地。他并且认为精进七日,胜过平日散漫修行十年。[59]本来当修到专注当下、一心不乱时,自然能扫除自我内在许多顽强而不自觉的习气,而在精神上有新奇的体验;而一天一千拜,在大量的运动流汗之后,过去许多因缺乏运动而引起的疾病,自然容易得到改善。由此来看佛七的感应,也是有其根据的。并且参加佛七,还要有冒险犯难的决心,佛七期间医生护士都随侍在旁,病倒累倒、送医急救的也不乏其人,但仍是年年举办。能够满足人类向困难挑战、并获取实际效益的心理,也是精进佛七能盛行的原因之一吧!
由上所述可知,外在有利的时代背景、环境条件,加上煮云法师个人的宗教魅力,使他创办主持的精进佛七,在七○年代至八○年代中期他逝世前,风行教界。煮
页299
云法师成为那个时期在教界创造流行、领导风尚的风云人物之一。
(三)、煮云法师圆寂之后,精进佛七是否仍在教界继续流行呢?其原因何在?
煮云法师逝世于1986年,同年尚有李炳南居士往生;1988年弘扬净土的大老基隆海会寺的道源长老亦辞世,几年之内,净土宗连续损失几员举足轻重的大将。再加上煮云法师逝世后一年,1987年台湾宣布解严后,随着各种社会运动的风起云涌,佛教界也以新的面貌出现,“人间佛教”、“人间净土”的口号甚嚣尘上,在此思想导引下,佛教界的各种弘法活动与慈善事业也能深入地和社会大众生活内涵结合,并获得社会的肯定,掀起整个社会学佛的热潮,“人间佛教”的理念,已明显跃居主流地位。在修行方法上,则是禅修的盛行、西藏密宗各派的引进,南传佛法的四念处、内观法门的引进……佛教在修行方法上呈现多采多姿、多元化的局面。打佛七早已不再成为主流活动,净土思想也曾被贬为遁世和迷信。但它还是有它的市场和信徒,有其存在发展的空间。九○年代的今日台湾,中部埔里由妙莲老和尚在1989年筹建的“灵岩山寺”,长年累月道场佛七不断,且吸引了大批大专毕业生出家为徒。煮云法师的精进佛七,在其身后,可以说由灵岩山寺取而代之。虽然已不是当代最盛行的修行法门,但由灵岩山寺能维持终年累月佛七活动不断,也可看出仍然拥有不少信徒。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妙莲老和尚一生修持净土的功力所号召。[60]另外煮云法师的道场──凤山莲社和清凉寺,每年亦有例行性的佛七。可见只要领导有人,佛七活动并不会被其他法门所完全取代。而在北台湾,有净空法师在台北的华藏讲堂及电视上,长年讲说净土经典,倡印“净土五经”,继续李炳南居士以讲经说法、提倡念佛来弘扬净土的角色。而在居士佛教方面,1994年在台北由一群弥陀净土信仰者,本身皆具专业素养的医护人员,共同成立“佛教莲花临终关怀基金会”,结合西方“安宁疗护”的医学技术理念、与佛教弥陀净土信仰,希望建立起“佛教式的临终关怀”,协助各大医院成立安宁病房,并在社会上推广死亡教育。目前“佛教莲花临终关怀基金会”和台北县三峡镇由释惠敏教授住持的“西莲净苑”,共同举办推广居家安宁疗护人员的一系列训练课程。[61]由上种种叙述可见,跨入九○年代的净土思想,在当今社会仍有其实际需要与正面功效。煮云法师与李炳南居士,以及其他净土宗的法师们,当年打下的净土宗根基,至今仍在作用之中。
页300
肆、结论
观察煮云法师的佛教事业,可以发现他在当代台湾佛教史上,应有如下贡献:
一、在来台初期,大陆僧侣在台重建大陆佛教模式的过程中,煮云法师扮演的是在基层、偏远地区开先锋的拓荒角色。他勤勤恳恳地深入台湾东部、中南部偏远乡镇,传播所谓正信佛教的观念,并直接和基督教对抗等,对于大陆式佛教在台湾东部、中南部偏远角落扎根,有不可磨灭的功劳。
二、他所倡办的精进佛七,在七○年代至八○年代中期,是那阶段最热门的修行法门,使他驰誉教界,开创个人佛教事业的高峰。也正如其高徒释慧严教授指出,煮云法师将在大陆上只供出家僧侣修行的精进佛七,转化成无论出家在家、男女老少都可修行的精进佛七法门,实在是利益众生的一项创举。[62]煮云与佛七,写下台湾当代佛教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一页。
三、煮云法师的着作,以通俗性的作品见长。就学术的观点而言,当然是说不上深度,也少创见,但自有其流传的价值。就其作品中属于自传及四处弘法的散记而言,由于他坦白率直的风格,常常毫无矫饰忌讳地记录了当时佛教界许多较不为人知的琐事细节,这些部份,对建立当代台湾佛教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极具可读性。[63]
此外,其作品中属于宣扬感应,以及通俗佛理的作品,都充满了生动有趣、令人读来津津有味的故事。擅于说故事,精于古今佛门人物传奇,加上生花妙笔,是使…
《煮云法师的佛教经验与佛教事业─1949年大陆来台青年僧侣个案研究(丁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