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煮云法师的佛教经验与佛教事业─1949年大陆来台青年僧侣个案研究(丁敏)▪P5

  ..续本文上一页言攻击佛教徒,此外也常到法师们讲经说法的地方进行干扰挑衅。

  煮云法师四处弘法布教,深入偏远地区,他常常观察到耶、佛对立,佛教被猛烈攻击批评,以及信徒流失的问题。因此他的布教弘法具有强烈的使命感,自云是要“破邪显正、断疑生信”。[46]

  为了要“破邪显正”,他的演讲内容很多都是和耶稣教的教义进行辩论,尤其是关于“崇拜偶像”的驳斥。为了要“断疑生信”,他一方面要厘清一般佛教徒对信仰

  页293

  佛教的恐惧──信佛就要吃素、出家;一方面要多讲感应的故事,增强信徒对佛菩萨依靠的信心。面对耶稣教强大的竞争,他有强烈维护佛教的使命感,常大声疾呼希望中佛会的法师们多多下乡弘法,因为没有法师的地方,就被牧师或神父取代了。煮云法师最引以为傲的,一次对耶稣教挑衅的反击活动,就是在1955年,应慧峰法师之邀,前往台南代慧峰法师回应耶稣教徒的挑衅,在台南赤崁楼康乐台以“佛教与基督

  教的比较”为题,进行五天的演讲,整个过程热闹轰动,煮云法师打了一场大胜仗,[47]

  并将演讲内容付梓印行。在那段时期,除了煮云法师外,印顺法师、圣严法师(当时还在军中)、以及李炳南居士等有名望的教界人士,都因耶稣教徒的挑衅攻击,而被迫和对方展开护教的辩论,可见这的确是当时佛教面临的重大问题。[48]

  煮云法师的“断邪显正”、“破疑生信”除了要应付耶稣教外,还要应付当时的民间信仰、斋教、一贯道等。煮云法师认为彼等皆打着佛教招牌挂羊头卖狗肉,而百姓又神佛不分,无辨识能力,所以他也花了不少力气指出佛教和彼等的不同。

  所以煮云法师的创新宣教弘法方法,以及四处深入乡镇弘法,是深具使命感。因为他面对的挑战就是佛教要在当时居于劣势的宗教大环境下求生存、求发展,如果不努力吸引青年学子、不努力吸收各阶层的信徒,佛教不但谈不上振兴,反而有可能大量流失信徒,这固然也间接影响到他自身的生存立足。但着眼于整个佛教前途的发展,在地方扎根使佛教能普及化,才是煮云法师经营此阶段佛教事业的使命感。因此我们在他这阶段的弘法着作中,也可读出对佛教充满使命感的热情!这也是他的演讲以通俗性的佛法为多的重要原因之一。他所弘法的的对象、地区最迫切的需要就是对佛教的基本认识。

  (二)、自1959年煮云法师出关后,至1972年创办精进佛七之前的佛教事业经营重点

  1.煮云法师的闭关

  煮云法师于1958年12月,在妙然法师位于北投的关房闭关,请智光长老为其举行封关仪式。煮云法师为何要闭关呢?根据他自己的说法是因为1956年他出任环岛宣传影印《续藏经》的活动,在花莲遇强烈台风来袭,险遭不测,所以布教结束之后,就发愿闭关。[49]但是煮云法师之所以会闭关,恐怕也和当时闭关的风气盛行有关。据道安法师指出,自1949年至1957年的八年中,佛教界的闭关风气非常盛行,如东初、慈航、续明、妙然、圣严、慧峰、宏慈、玄妙、守成等法师都先后闭关修

  页294

  行。[50]闭关修行为何盛行呢?姑不论闭关者个人在修行或学问上的实际获得究竟如何,但在外界的舆论上,已经足以赢得四方令名,大大地提升自己在佛教界的声望与地位。例如在煮云法师闭关前一年即已入关的慧峰法师,《狮子吼》杂志上曾有月基法师专文描述慧峰法师闭关所带来的声誉,说:

  他未进关之前,只是一位弘化一方的上座而已。还没有到三年的时间,他的声誉,蒸蒸日上,无论遐迩,缁素人士,谁都知道慧峰法师掩关修行,大家争相供养他。畴昔荒僻的“法华精舍”,现在几乎成为山阴道上,每日信徒瞻礼,络绎于途。[51]

  由此报导,可略微窥见那时法师闭关所带来的声望之一斑。也许就在这种大风气的影响下,煮云法师也闭关了。煮云法师当时闭的是“净土关”,并且事先向妙然法师请教有关闭关应注意的事情。例如妙然法师指导他,在闭关期间要照常剃头,台湾是亚热带,对于剃头习惯的出家人而言,若不剃头而把头发留下来,牙齿就会掉落。因此煮云法师在关中就照常剃头,所以牙齿没有受到损害。他也指出先他闭关的慧峰法师正因缺乏这个经验的指导,三年下来头发长了,牙齿也掉光了。

  此外,妙然法师还指导他关房中因缺乏运动,所以一定要做些打扫洗刷整理关房的工作,藉以运动;而且每天都要洗“温泉澡”(以促进血液循环吧!);至于阅藏宜先从“般若部”开始,因为般若部是开智慧的。

  2.关中病倒对其佛教事业的影响

  煮云法师有了事前的准备就进关修行了。在关房中他用心阅藏写作,般若部的经典看完,接下去就看史传部,着述《佛门异记》等书。但1959年,八七水灾日,他在关房中洗澡,因穿木屐地湿路滑而摔了一跤,引发高血压症,只好出关赴台大医院住院治疗。[52]从此高血压如影随形地跟着他,最严重的是,因摔跤所引起的神经衰弱,使他一看书用脑就头痛,血压高起来就更痛,且常常不能入眠,要靠安眠药来入睡。

  高血压加上神经衰弱,使煮云法师从此约有十多年之久,既不能看书写文章,也不能教书讲经,所有他最擅长的活动几乎停止。这当然对煮云法师佛教事业的发展,有着严重的影响。而在这期间,台湾社会经济开始逐步发展,教育也逐渐普及提升,

  页295

  佛教界也开始迸发创造力,其中最具关键性的就是慈济功德会(1966年)和佛光山(1967年)的成立。

  佛光山的创建人星云法师,早在二十六岁住持宜兰雷音寺之后,因着好友煮云法师在南部的关系,常来高雄、凤山一带弘法开拓新据点。1964年,在高雄创建寿山寺,形成其道场一南一北两据点;1967年更于高雄县大树乡买下十几甲的麻竹园,开建佛光山。煮云、星云两法师,早年在经营凤山莲社、雷音寺时,所采取的许多创新手法是很相像的,在那个时期他们是并肩作战的事业伙伴。而1964年,星云法师在寿山寺中所办的寿山佛学院,也请煮云法师做教务主任来协助经营。三年之后(1967年),煮云法师因高血压病况加剧辞去职务。就在同年,星云法师辟建佛光山,开始了他全新的佛教事业,为其教团在八○、九○年代迈向现代化、人间化、国际化的大教团组织型态、播种耕耘。两相对照,当昔日并肩作战的老友正一步步掌握台湾社会变迁的契机,开始其第二阶段佛教事业的转型发展时,煮云法师却因长年为病所苦,未能如星云法师般在事业上全力冲刺有开创性的发展。观察他这一阶段的佛教事业,只有守成中求进步的局面。例如依循昔日四处布教的轨迹,间或受邀再度前往讲经弘法,而凤山莲社也再度重建扩充。

  三、第三阶段:突破与开创(1972~1986)

  (一)、谋求突破困境

  自1972年煮云法师身体逐渐好转之后,他创办了精进佛七。煮云法师为何会创办精进佛七呢?

  煮云法师自从1959年在关中病倒后,他的佛教事业即进入沉潜期,只有守成而无开创的局面。但沉潜度日、守成了余生,绝非煮云法师的志向,观察他初来台经营佛教事业的阶段,就可发现他本是活动力极强,也有雄心大志,要在佛教界做出一番大事。因此面对身体病苦所带给他事业上的巨大困境,亟需找一条出路,其自云:

  如此一直延迟至1971年(指病症),我想一想,不仅度人没度到,而且连自己也不能了脱,这该怎么办呢?后来在台东清觉寺那儿,与住持慈琛、慈照、慈宗等,大家商量就在那里创办精进佛七,因为我的身体只能念佛。这一来,一方面自己念,一方面领导别人来念,既不用动脑筋,又可以念佛来消业障。[53]

  由这段话可以了解煮云法师创办精进佛七的动机。在身体状况不适合耗用脑力的情况

  页295

  下,佛门还有一条可行之路,那就是:念佛法门。煮云法师如此直接坦白地道出他创办佛七的动机,丝毫没有借用一点冠冕堂皇的门面话,一方面我们可以见到他坦诚率直、不行矫饰的风格;另一方面也可让我们理解净土法门的确有其广大的容受性。无怪乎曾学密多年的张澄基教授在几场大病后,对净土有很深刻的体验,其在着作《佛学今诠》的最后一章〈净土今说〉中云:

  ……世事失败的人,可以在佛法中找到希望和慰藉;但是在佛法中失败了的人,却又如之何呢?幸亏有一个净土宗,因为任何人都能在净土宗里找到他最后的希望和凭杖!……现代人对死后往生之说可以抱持怀疑的态度;但是修净土的人现世就能得到广大利益的事实却自古皆然,如今亦在在皆是,我想这是任何公正的人所难以否定的。[54]

  正如江灿腾教授指出,张氏的诠释的确是从一般人的需要出发,标准很低,但较近于实际的信仰状态及需要。[55]本来就信仰净土、提倡念佛的煮云法师,在无法讲经说法、写作着述后,仍然是在净土法门中找到了突破困境,重新开创事业的方法,那就是:将传统佛七改造成精进佛七。精进佛七,比普通佛七要严格很多,且也不在佛七中举行超度、消灾等法事。佛七中规定每日九枝香,九枝香中纯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句名号,普通社会大众精进班每日礼佛八百拜,大专及出家佛七班一千拜,并持守“八关斋戒”,禁语、禁止阅读任何书刊文字,禁止与外界联络,因此精进佛七中,是日中一食,每日大约只能睡四小时,其余时间均在念佛拜佛……全部过程可以用“修苦行”来形容它的特质。

  根据煮云法师的高徒──释慧严教授指出,其师父精进佛七的行仪来源大致出自“大陆灵岩山寺念佛仪规”中的“精进佛七仪规”的行仪。[56]而煮云法师能够在台倡导实践精进佛七,本身实际的经验应是来自于其在普陀山闭关修“弥陀七”的经验。

  煮云法师于1962年在台东清觉寺举办第一次精进佛七以后从此每年…

《煮云法师的佛教经验与佛教事业─1949年大陆来台青年僧侣个案研究(丁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