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言攻擊佛教徒,此外也常到法師們講經說法的地方進行幹擾挑釁。
煮雲法師四處弘法布教,深入偏遠地區,他常常觀察到耶、佛對立,佛教被猛烈攻擊批評,以及信徒流失的問題。因此他的布教弘法具有強烈的使命感,自雲是要“破邪顯正、斷疑生信”。[46]
爲了要“破邪顯正”,他的演講內容很多都是和耶稣教的教義進行辯論,尤其是關于“崇拜偶像”的駁斥。爲了要“斷疑生信”,他一方面要厘清一般佛教徒對信仰
頁293
佛教的恐懼──信佛就要吃素、出家;一方面要多講感應的故事,增強信徒對佛菩薩依靠的信心。面對耶稣教強大的競爭,他有強烈維護佛教的使命感,常大聲疾呼希望中佛會的法師們多多下鄉弘法,因爲沒有法師的地方,就被牧師或神父取代了。煮雲法師最引以爲傲的,一次對耶稣教挑釁的反擊活動,就是在1955年,應慧峰法師之邀,前往臺南代慧峰法師回應耶稣教徒的挑釁,在臺南赤崁樓康樂臺以“佛教與基督
教的比較”爲題,進行五天的演講,整個過程熱鬧轟動,煮雲法師打了一場大勝仗,[47]
並將演講內容付梓印行。在那段時期,除了煮雲法師外,印順法師、聖嚴法師(當時還在軍中)、以及李炳南居士等有名望的教界人士,都因耶稣教徒的挑釁攻擊,而被迫和對方展開護教的辯論,可見這的確是當時佛教面臨的重大問題。[48]
煮雲法師的“斷邪顯正”、“破疑生信”除了要應付耶稣教外,還要應付當時的民間信仰、齋教、一貫道等。煮雲法師認爲彼等皆打著佛教招牌挂羊頭賣狗肉,而百姓又神佛不分,無辨識能力,所以他也花了不少力氣指出佛教和彼等的不同。
所以煮雲法師的創新宣教弘法方法,以及四處深入鄉鎮弘法,是深具使命感。因爲他面對的挑戰就是佛教要在當時居于劣勢的宗教大環境下求生存、求發展,如果不努力吸引青年學子、不努力吸收各階層的信徒,佛教不但談不上振興,反而有可能大量流失信徒,這固然也間接影響到他自身的生存立足。但著眼于整個佛教前途的發展,在地方紮根使佛教能普及化,才是煮雲法師經營此階段佛教事業的使命感。因此我們在他這階段的弘法著作中,也可讀出對佛教充滿使命感的熱情!這也是他的演講以通俗性的佛法爲多的重要原因之一。他所弘法的的對象、地區最迫切的需要就是對佛教的基本認識。
(二)、自1959年煮雲法師出關後,至1972年創辦精進佛七之前的佛教事業經營重點
1.煮雲法師的閉關
煮雲法師于1958年12月,在妙然法師位于北投的關房閉關,請智光長老爲其舉行封關儀式。煮雲法師爲何要閉關呢?根據他自己的說法是因爲1956年他出任環島宣傳影印《續藏經》的活動,在花蓮遇強烈臺風來襲,險遭不測,所以布教結束之後,就發願閉關。[49]但是煮雲法師之所以會閉關,恐怕也和當時閉關的風氣盛行有關。據道安法師指出,自1949年至1957年的八年中,佛教界的閉關風氣非常盛行,如東初、慈航、續明、妙然、聖嚴、慧峰、宏慈、玄妙、守成等法師都先後閉關修
頁294
行。[50]閉關修行爲何盛行呢?姑不論閉關者個人在修行或學問上的實際獲得究竟如何,但在外界的輿論上,已經足以贏得四方令名,大大地提升自己在佛教界的聲望與地位。例如在煮雲法師閉關前一年即已入關的慧峰法師,《獅子吼》雜志上曾有月基法師專文描述慧峰法師閉關所帶來的聲譽,說:
他未進關之前,只是一位弘化一方的上座而已。還沒有到叁年的時間,他的聲譽,蒸蒸日上,無論遐迩,缁素人士,誰都知道慧峰法師掩關修行,大家爭相供養他。疇昔荒僻的“法華精舍”,現在幾乎成爲山陰道上,每日信徒瞻禮,絡繹于途。[51]
由此報導,可略微窺見那時法師閉關所帶來的聲望之一斑。也許就在這種大風氣的影響下,煮雲法師也閉關了。煮雲法師當時閉的是“淨土關”,並且事先向妙然法師請教有關閉關應注意的事情。例如妙然法師指導他,在閉關期間要照常剃頭,臺灣是亞熱帶,對于剃頭習慣的出家人而言,若不剃頭而把頭發留下來,牙齒就會掉落。因此煮雲法師在關中就照常剃頭,所以牙齒沒有受到損害。他也指出先他閉關的慧峰法師正因缺乏這個經驗的指導,叁年下來頭發長了,牙齒也掉光了。
此外,妙然法師還指導他關房中因缺乏運動,所以一定要做些打掃洗刷整理關房的工作,藉以運動;而且每天都要洗“溫泉澡”(以促進血液循環吧!);至于閱藏宜先從“般若部”開始,因爲般若部是開智慧的。
2.關中病倒對其佛教事業的影響
煮雲法師有了事前的准備就進關修行了。在關房中他用心閱藏寫作,般若部的經典看完,接下去就看史傳部,著述《佛門異記》等書。但1959年,八七水災日,他在關房中洗澡,因穿木屐地濕路滑而摔了一跤,引發高血壓症,只好出關赴臺大醫院住院治療。[52]從此高血壓如影隨形地跟著他,最嚴重的是,因摔跤所引起的神經衰弱,使他一看書用腦就頭痛,血壓高起來就更痛,且常常不能入眠,要靠安眠藥來入睡。
高血壓加上神經衰弱,使煮雲法師從此約有十多年之久,既不能看書寫文章,也不能教書講經,所有他最擅長的活動幾乎停止。這當然對煮雲法師佛教事業的發展,有著嚴重的影響。而在這期間,臺灣社會經濟開始逐步發展,教育也逐漸普及提升,
頁295
佛教界也開始迸發創造力,其中最具關鍵性的就是慈濟功德會(1966年)和佛光山(1967年)的成立。
佛光山的創建人星雲法師,早在二十六歲住持宜蘭雷音寺之後,因著好友煮雲法師在南部的關系,常來高雄、鳳山一帶弘法開拓新據點。1964年,在高雄創建壽山寺,形成其道場一南一北兩據點;1967年更于高雄縣大樹鄉買下十幾甲的麻竹園,開建佛光山。煮雲、星雲兩法師,早年在經營鳳山蓮社、雷音寺時,所采取的許多創新手法是很相像的,在那個時期他們是並肩作戰的事業夥伴。而1964年,星雲法師在壽山寺中所辦的壽山佛學院,也請煮雲法師做教務主任來協助經營。叁年之後(1967年),煮雲法師因高血壓病況加劇辭去職務。就在同年,星雲法師辟建佛光山,開始了他全新的佛教事業,爲其教團在八○、九○年代邁向現代化、人間化、國際化的大教團組織型態、播種耕耘。兩相對照,當昔日並肩作戰的老友正一步步掌握臺灣社會變遷的契機,開始其第二階段佛教事業的轉型發展時,煮雲法師卻因長年爲病所苦,未能如星雲法師般在事業上全力沖刺有開創性的發展。觀察他這一階段的佛教事業,只有守成中求進步的局面。例如依循昔日四處布教的軌迹,間或受邀再度前往講經弘法,而鳳山蓮社也再度重建擴充。
叁、第叁階段:突破與開創(1972~1986)
(一)、謀求突破困境
自1972年煮雲法師身體逐漸好轉之後,他創辦了精進佛七。煮雲法師爲何會創辦精進佛七呢?
煮雲法師自從1959年在關中病倒後,他的佛教事業即進入沈潛期,只有守成而無開創的局面。但沈潛度日、守成了余生,絕非煮雲法師的志向,觀察他初來臺經營佛教事業的階段,就可發現他本是活動力極強,也有雄心大志,要在佛教界做出一番大事。因此面對身體病苦所帶給他事業上的巨大困境,亟需找一條出路,其自雲:
如此一直延遲至1971年(指病症),我想一想,不僅度人沒度到,而且連自己也不能了脫,這該怎麼辦呢?後來在臺東清覺寺那兒,與住持慈琛、慈照、慈宗等,大家商量就在那裏創辦精進佛七,因爲我的身體只能念佛。這一來,一方面自己念,一方面領導別人來念,既不用動腦筋,又可以念佛來消業障。[53]
由這段話可以了解煮雲法師創辦精進佛七的動機。在身體狀況不適合耗用腦力的情況
頁295
下,佛門還有一條可行之路,那就是:念佛法門。煮雲法師如此直接坦白地道出他創辦佛七的動機,絲毫沒有借用一點冠冕堂皇的門面話,一方面我們可以見到他坦誠率直、不行矯飾的風格;另一方面也可讓我們理解淨土法門的確有其廣大的容受性。無怪乎曾學密多年的張澄基教授在幾場大病後,對淨土有很深刻的體驗,其在著作《佛學今诠》的最後一章〈淨土今說〉中雲:
……世事失敗的人,可以在佛法中找到希望和慰藉;但是在佛法中失敗了的人,卻又如之何呢?幸虧有一個淨土宗,因爲任何人都能在淨土宗裏找到他最後的希望和憑杖!……現代人對死後往生之說可以抱持懷疑的態度;但是修淨土的人現世就能得到廣大利益的事實卻自古皆然,如今亦在在皆是,我想這是任何公正的人所難以否定的。[54]
正如江燦騰教授指出,張氏的诠釋的確是從一般人的需要出發,標准很低,但較近于實際的信仰狀態及需要。[55]本來就信仰淨土、提倡念佛的煮雲法師,在無法講經說法、寫作著述後,仍然是在淨土法門中找到了突破困境,重新開創事業的方法,那就是:將傳統佛七改造成精進佛七。精進佛七,比普通佛七要嚴格很多,且也不在佛七中舉行超度、消災等法事。佛七中規定每日九枝香,九枝香中純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句名號,普通社會大衆精進班每日禮佛八百拜,大專及出家佛七班一千拜,並持守“八關齋戒”,禁語、禁止閱讀任何書刊文字,禁止與外界聯絡,因此精進佛七中,是日中一食,每日大約只能睡四小時,其余時間均在念佛拜佛……全部過程可以用“修苦行”來形容它的特質。
根據煮雲法師的高徒──釋慧嚴教授指出,其師父精進佛七的行儀來源大致出自“大陸靈岩山寺念佛儀規”中的“精進佛七儀規”的行儀。[56]而煮雲法師能夠在臺倡導實踐精進佛七,本身實際的經驗應是來自于其在普陀山閉關修“彌陀七”的經驗。
煮雲法師于1962年在臺東清覺寺舉辦第一次精進佛七以後從此每年…
《煮雲法師的佛教經驗與佛教事業─1949年大陸來臺青年僧侶個案研究(丁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