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煮雲法師的佛教經驗與佛教事業─1949年大陸來臺青年僧侶個案研究(丁敏)▪P6

  ..續本文上一頁持續不斷主七至其逝世爲止。1974年起舉辦大專精進佛七,1975年舉辦出家班精進佛七;1976年起又加上舉辦青少年及兒童佛七。佛七對象遍及社會各階層:男女老少、出家在家佛教徒;且曾風靡臺灣島上十多年。十多年內,煮雲法師不僅在自己的道場主持佛七,其他各道場也紛紛請他去主持精進佛七。影響所及,連東南亞的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有組團回臺請其主七者。煮雲法師自創辦精進佛七以來,直至其去世(1986

  頁297

  年),可謂馬不停蹄地四處主七。不但打響了自己的名號,更在1982年于臺中縣太平鄉籌建臺中護國清涼寺爲長期佛七的淨土道場。在其事業發展上的確有了新氣象。

  (二)、精進佛七,成爲教界時尚

  但是爲何煮雲法師創辦精進佛七,能在教界造成風尚,流行多年呢?

  1.外在因素

  首先觀察自1949年大陸來臺的僧侶中,以提倡淨土法門者居多。最早爲1950年,李炳南居士在臺中創建“臺中蓮社”首開全臺結社念佛的風氣,其後全臺各地相繼成立念佛會。1955年,律航、真華、慧峰等法師于高雄光德寺結彌陀七,開臺灣佛七風氣之始,此後佛教界打佛七的風氣開始持續流行。[57]因此,在本有的佛七基礎上,提出精益求精的作法,精進佛七自然易被教界接受。

  此外,煮雲法師提倡精進佛七的這段時期(1972~1986),就整個臺灣佛教界的大環境來看,雖然已在轉型之中,但都仍在潛行滋芽萌發的階段,尚未造成巨大的變動,淨土思想在表面上仍居主流地位。而西方教會的勢力正逐漸衰退,本土意識擡頭,經濟物資開始起飛充裕,佛教得到有利的發展空間。此時成立于六○年代中期的佛光山與慈濟功德會,正在努力紮根擴充中,尚未在社會上形成超級明星式的大教團,掩蓋了其他道場的光芒。並且佛光山走的是觀光化、大衆化的路線;慈濟功德會走的是醫療救貧的路線,和煮雲法師的精進佛七路線,彼此有所區隔互不幹擾。至于“人間佛教”的思想,雖自1972年印順導師成立正聞出版社,出版其大作《妙雲集》後,知識份子開始出現講《妙雲集》的風氣,而慢慢接受了人間佛教的觀念。但人間佛教正式成爲佛教界的主流思想,佛光、慈濟兩大教團也開始成爲超級明星式的大教團並大力倡導人間佛教,應是在1987年解嚴之後了。而由聖嚴法師所倡導的禅七活動也要在七○年代的末期才展開,在八○年代的前期仍逐漸在萌芽發展,尚未如九○年代的蔚爲風潮。所以當時的佛教界雖然在思想、修行法門等各方面都已漸漸在變化,但在那段時間尚屬潛行滋生階段,活躍在表面的仍是淨土思想。因此在這段轉型期間,煮雲法師仍有有利的空間去推展精進佛七。就以當時大專學生的寒暑假佛學活動而言,以臺中李炳南居士的“大專佛學講座”,及水裏蓮因寺忏雲法師的“齋戒學會”最爲熱門,而這兩者皆以弘揚淨土爲務,因此煮雲法師舉辦大專學生精進佛七之後,立刻年年吸引了大批青年學子前來參加的熱潮。因爲這活動和“齋戒學會”、“大專佛學講座”的活動,正可相互呼應的。

  頁298

  2.個人因素

  除了外在環境因素之外,煮雲法師個人主持精進佛七的方式,也是精進佛七能盛行的原因。第一,煮雲法師十余年來在主七的過程中,始終是以身作則,全程帶領、全程參與。主持類似苦行般的佛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煮雲法師除了要裏裏外外照顧全局之外,他每天也和大衆一樣念佛九支香,禮佛一千拜。此外,他還要主持每日的開示。因此煮雲法師本身就是精進佛七中的精神典範。

  第二,煮雲法師在精進佛七中所開示的內容,常能激發大衆信心,迸發苦修的力量。他的開示內容,也是持續吸引大衆前來打佛七的重要原因。

  在開示演說的技巧上,煮雲法師是一流的演說家,他最擅長于說故事,他總是能在開示淨土教理,闡揚因果業報之時穿插許多生動的古今人事作爲例證。他的故事絕不呆板單調,也絕非冷冰冰離聽衆十萬八千裏之遙,他說的故事總能引人入勝,引喻取譬、貼切自然。在故事的例證中,一再闡揚他認爲修行要吃苦的觀念,也一再激發大衆苦修的力量。[58]他這方面的天份,在當時可以說是獨步教界的。在開示的內容方面強調感應。精進佛七能夠持續不斷的原因,有一個很重要的內在原因,就是由宣傳感應來強調它的效果。在講求信心爲首的淨土法門,強調感應正是加強對佛菩薩信心不可或缺的方法。煮雲法師常在佛七過程中,講述信衆打七感應的故事,他並要參加的學員撰寫佛七心得並結集成書,內容也都以感應爲主。感應則約可分爲治愈病痛和得到宗教上神秘的體驗,而這兩者正是一般信徒追求的目標。精進佛七能帶來身體或精神上不同的體驗,這個實際效果經過宣揚流傳以後,自然能持續吸引人潮。

  煮雲法師教導的念佛法中,以“追頂念”爲主,意即一枝香接續一枝香,九枝香都大聲念佛。其以爲唯有大聲念佛才能使妄念無有空隙可以插入,達到一心不亂的境地。他並且認爲精進七日,勝過平日散漫修行十年。[59]本來當修到專注當下、一心不亂時,自然能掃除自我內在許多頑強而不自覺的習氣,而在精神上有新奇的體驗;而一天一千拜,在大量的運動流汗之後,過去許多因缺乏運動而引起的疾病,自然容易得到改善。由此來看佛七的感應,也是有其根據的。並且參加佛七,還要有冒險犯難的決心,佛七期間醫生護士都隨侍在旁,病倒累倒、送醫急救的也不乏其人,但仍是年年舉辦。能夠滿足人類向困難挑戰、並獲取實際效益的心理,也是精進佛七能盛行的原因之一吧!

  由上所述可知,外在有利的時代背景、環境條件,加上煮雲法師個人的宗教魅力,使他創辦主持的精進佛七,在七○年代至八○年代中期他逝世前,風行教界。煮

  頁299

  雲法師成爲那個時期在教界創造流行、領導風尚的風雲人物之一。

  (叁)、煮雲法師圓寂之後,精進佛七是否仍在教界繼續流行呢?其原因何在?

  煮雲法師逝世于1986年,同年尚有李炳南居士往生;1988年弘揚淨土的大老基隆海會寺的道源長老亦辭世,幾年之內,淨土宗連續損失幾員舉足輕重的大將。再加上煮雲法師逝世後一年,1987年臺灣宣布解嚴後,隨著各種社會運動的風起雲湧,佛教界也以新的面貌出現,“人間佛教”、“人間淨土”的口號甚囂塵上,在此思想導引下,佛教界的各種弘法活動與慈善事業也能深入地和社會大衆生活內涵結合,並獲得社會的肯定,掀起整個社會學佛的熱潮,“人間佛教”的理念,已明顯躍居主流地位。在修行方法上,則是禅修的盛行、西藏密宗各派的引進,南傳佛法的四念處、內觀法門的引進……佛教在修行方法上呈現多采多姿、多元化的局面。打佛七早已不再成爲主流活動,淨土思想也曾被貶爲遁世和迷信。但它還是有它的市場和信徒,有其存在發展的空間。九○年代的今日臺灣,中部埔裏由妙蓮老和尚在1989年籌建的“靈岩山寺”,長年累月道場佛七不斷,且吸引了大批大專畢業生出家爲徒。煮雲法師的精進佛七,在其身後,可以說由靈岩山寺取而代之。雖然已不是當代最盛行的修行法門,但由靈岩山寺能維持終年累月佛七活動不斷,也可看出仍然擁有不少信徒。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妙蓮老和尚一生修持淨土的功力所號召。[60]另外煮雲法師的道場──鳳山蓮社和清涼寺,每年亦有例行性的佛七。可見只要領導有人,佛七活動並不會被其他法門所完全取代。而在北臺灣,有淨空法師在臺北的華藏講堂及電視上,長年講說淨土經典,倡印“淨土五經”,繼續李炳南居士以講經說法、提倡念佛來弘揚淨土的角色。而在居士佛教方面,1994年在臺北由一群彌陀淨土信仰者,本身皆具專業素養的醫護人員,共同成立“佛教蓮花臨終關懷基金會”,結合西方“安甯療護”的醫學技術理念、與佛教彌陀淨土信仰,希望建立起“佛教式的臨終關懷”,協助各大醫院成立安甯病房,並在社會上推廣死亡教育。目前“佛教蓮花臨終關懷基金會”和臺北縣叁峽鎮由釋惠敏教授住持的“西蓮淨苑”,共同舉辦推廣居家安甯療護人員的一系列訓練課程。[61]由上種種敘述可見,跨入九○年代的淨土思想,在當今社會仍有其實際需要與正面功效。煮雲法師與李炳南居士,以及其他淨土宗的法師們,當年打下的淨土宗根基,至今仍在作用之中。

  頁300

  肆、結論

  觀察煮雲法師的佛教事業,可以發現他在當代臺灣佛教史上,應有如下貢獻:

  一、在來臺初期,大陸僧侶在臺重建大陸佛教模式的過程中,煮雲法師扮演的是在基層、偏遠地區開先鋒的拓荒角色。他勤勤懇懇地深入臺灣東部、中南部偏遠鄉鎮,傳播所謂正信佛教的觀念,並直接和基督教對抗等,對于大陸式佛教在臺灣東部、中南部偏遠角落紮根,有不可磨滅的功勞。

  二、他所倡辦的精進佛七,在七○年代至八○年代中期,是那階段最熱門的修行法門,使他馳譽教界,開創個人佛教事業的高峰。也正如其高徒釋慧嚴教授指出,煮雲法師將在大陸上只供出家僧侶修行的精進佛七,轉化成無論出家在家、男女老少都可修行的精進佛七法門,實在是利益衆生的一項創舉。[62]煮雲與佛七,寫下臺灣當代佛教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一頁。

  叁、煮雲法師的著作,以通俗性的作品見長。就學術的觀點而言,當然是說不上深度,也少創見,但自有其流傳的價值。就其作品中屬于自傳及四處弘法的散記而言,由于他坦白率直的風格,常常毫無矯飾忌諱地記錄了當時佛教界許多較不爲人知的瑣事細節,這些部份,對建立當代臺灣佛教史,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極具可讀性。[63]

  此外,其作品中屬于宣揚感應,以及通俗佛理的作品,都充滿了生動有趣、令人讀來津津有味的故事。擅于說故事,精于古今佛門人物傳奇,加上生花妙筆,是使…

《煮雲法師的佛教經驗與佛教事業─1949年大陸來臺青年僧侶個案研究(丁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