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佛法简易解▪P2

  ..续本文上一页共无明已永断,故不造新业。”《唯识》亦言:“正发业者,唯见所断助者不定,故为取彼见一处住地,所有无明,然此有三:一唯发总业,二唯发别业,三通发二业。今取初后二业无明,故言唯取能发正感后世善恶业者,然此有四:一相应,二不共,三缠,四随眠,皆能发业。外道内道异生,放逸不放逸,其所应用四无明发业皆别,如《缘起经》自广分别。””又卷十四云:“无明中皆言前际者,发业无明,名为前际;而触受俱能起受取,润生无明,名为后际。”按窥基法师所说,无明一唯发总业,即前际,即无始无明,亦名发业无明,二唯发别业,与三发通发二业,即后际,即妄念无明,亦名润生无明。

  《楞严经》云:“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阿难!汝修菩提,若不审观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处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来位?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不闻虚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论此一大段经语,明明将发业、润生两无明举出。发业无明即无始无明,润生无明即妄念无明。上文窥基法师亦已明白举出,则其区别,彰彰明甚。

  见闻觉知(小乘断六根)

  见闻觉知,出《维摩诘经》。经云:“法不可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读此可知见闻觉知全是脑根作用,与佛性相离甚远。纵见闻觉知不着妄念,只到无始无明境界。《阿含经》以补特伽罗内分四部(见闻觉知),外分六根。断六根,使之清清净净,是小乘所修之果,均未见佛性也。禅宗祖师叫做“无明窠臼”。

  《楞严经》云:“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于师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言:“如来常说,诸法所生,惟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纵令虚空,亦有名貌。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若汝执(心+乂%么),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闭,犹为法尘分别影事。我非敕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则汝法身同于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即时,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其实。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读此可知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闭,仍未能破无始无明,不能证无生法忍。

  《楞严经》又云:“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昔见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转*轮。常言觉知分别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着,名之为心。则我无着,名为心不?”佛告阿难:“汝言觉知分别心性俱无在者,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象,名为一切,汝不着者,为在为无?无则同于龟毛兔角。云何不着?有不着者,不可名无。无相则无,非无则相。相有则在,云何无着?是故应知,一切无着,名觉知心,无有是处。””

  妄念无明(中乘修十二因缘法)

  人死之后状态,只是灵魂离开肉体。《楞严经》云:“补特伽罗,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如胎已成。”又云:“妄随七趣沉溺,补特伽罗,各从其类。”

  中乘辟支佛修十二因缘。《涅槃经》及《大宝积经》详解其大意。因补特伽罗(印度语,旧译曰:人或众生。新译曰:数取趣。数者,取五趣而轮回之义)。案梵本“补”此云数,“特伽”此云取,“罗”此云趣。云数取趣,谓数数往来诸趣也。旧译亦作弗伽罗,翻名为人。言舍天阴入人阴,舍人阴入畜生阴是也。补特伽罗起一念,名曰“无明”,无明即迷昧不明之意,看见男女交合,便动念进行参加,此即为“行”。一参加便即堕落胎中,此即是过去之烦恼业行之因,皆属集谛。“识”是业识,就是阴身被业牵动而来投胎。“名色”是在胎中时,色身尚未成就。受想行识四阴只有名目,而无色质。“六入”即在胎中开张六尘所入之处,此即六根具足时期。“触”即出胎之后,六根着六尘。“受”即领受顺逆之境。此五项是今世所得之果,即现在所感受之苦谛。“爱”即于尘境有所爱好。“取”即取着所欢喜之事物。“有”即业之意。此三项是现在所造之业,招感将来之果报,即烦恼业行之因集谛。“生”即随播之种子而得再来受生,而“老死”亦将随之。此二项乃来世当受之果,即未来一切苦患之果苦谛。吾人之过去现在未来,皆因一念无明而受生死轮回。若能将此一念无明灭除,则行灭、识灭、名色灭、六入灭,乃至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皆灭矣。

  以上所述,系中乘破妄念无明境界。灭时名破,然一动念,无明又生。是故中乘之断妄念乃暂时之灭,而非永破。此与破无始无明见佛性迥然不同。妄念无明亦名润生无明。兹将十二因缘因果详列下图:

  大乘佛法(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

  修大乘佛法既不断六根,亦不断妄念,与修小乘中乘者不同。大乘人利用六根妄念以破住地烦恼。此有三种法门。《圆觉经》云:“善男子!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同体平等,于诸修行,实无有二,方便随顺,其数无量。圆摄所归,循性差别,当有三种。”佛言:无上妙觉,遍满十方,一切如来妙法,皆由此本体流出。其性平等,就本体言,修行实无二法。若就方便言,则其法无数无量。归纳起来可分三种:即“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是也。下文逐次解释此三种修行法门。

  《圆觉经》云:“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放,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奢摩他”者,即寂静之意,又译为“正定”。昔人有译为“止”者,未尽确当。因“止”为四病之一,并非正法。下文普觉问题中,佛曾详细宣示。现不依止字解释,欲免众生误解也。

  此节言若诸菩萨能解“悟净圆觉”之理,以净觉心,取静为行,则一切举止威仪,皆在静中。由根尘识所生之妄念烦动已归澄汰,此时便达无始无明境界。继续用功,一旦静慧发生,因缘时至。无明窠臼叻的打破,身心客尘,从此永灭,得获自在,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皆于中显现。此心即是法界本体,法界不离此心,如镜中像,了了皆是佛性。此种方便名“奢摩他”。就是不起杂念,单用寂静一念,六根齐用,往下直看,功夫纯熟,无始无明一破,便是本来面目。

  《圆觉经》云:“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离。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

  “三摩钵提”译为“摄念”。言以一根统摄五根,集中其力量,向无始无明进攻,一步紧似一步,渐次增进,如土出苗一般。因缘时至,无明窠臼叻的打破,豁然贯通,彻天彻地的看见本来面目了。此种起幻力量,谓之“未觉幻力”。“即起诸幻以除幻者”,是指以一根统摄诸根以打破无始无明也。“变化诸幻而开幻众”者,即将根尘识境界皆转为佛性。即六祖所谓“自性众生誓愿度”之谓也。“大悲轻安”者,谓心不散乱也。“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言六根不可破,而无始无明可破,故有不同。然此二者究竟皆属幻化。无始无明一经打破,六根变为佛性,幻相永离。此时无所谓六根,无所谓无始无明。幻相已灭,实相现前,而菩萨之妙行圆矣。此种方便名“三摩钵提”。乃以一根统率五根,直往内看,无明窠臼一破便见佛性。

  《圆觉经》云:“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了知身心皆为窒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于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便能内发寂灭轻安,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禅那”译为“静虑”。言诸菩萨若能解悟净圆觉之理,以净觉心(指脑筋)“不取幻化及诸静相”,言不断六根,不止一念,视由他视,听由他听,动由他动,静由他静,但心里抱定一个念头:了知身心皆为挂碍,皆是我执法执。无知觉明(即无始无明)虽不依诸碍。然落于空执,便是无始无明境界。于是向此处着力,一旦因缘时至,叻的一声,无始无明打破,彻天彻地皆是佛性,永得超过碍无碍境。虽肉身仍在尘域,而法身自性则充满十方,内外无隔,打成一片,如器中锽声出于外,无有间隔。烦恼涅槃(即我执法执)不相阻碍,便能内发寂灭轻安,达于妙觉随顺寂灭境界。此种境界,非他人身心所能及,所谓惟悟与悟乃能知之。此时回视肉身,如海中一沤,空中一尘,众生寿命皆为浮想矣。此种方便名为“禅那”,乃六根互用,往内察看,触着机缘,豁然贯通,便见佛性。

  《圆觉经》云:“善男子!此三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若得圆证,即成圆觉。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圣道,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难辟支佛果,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刹那顷,随顺修习。”

  言以上所叙三种法门,皆是修圆觉之最好方法,一切如来…

《大乘佛法简易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染与净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