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意识,则七识皆成活动变幻,有因有缘,有波有浪。意识灭则一切皆停止,如瀑流尽,波浪不起,故曰「如是意识灭,种种识不生」。
复次大慧,今当说妄想自性分别通相。若妄想自性分别通相,善分别,汝及余菩萨摩诃萨,离妄想。到自觉圣,外道通趣善见,觉摄所摄妄想,断缘起种种相、妄想自性行,不复妄想。
大慧,云何妄想自性分别通相?谓言说妄想、所说事妄想、相妄想、利妄想、自性妄想、因妄想、见妄想、成妄想、生妄想、不生妄想、相续妄想、缚不缚妄想,是名妄想自性分别通相。
妄想者,脑筋作用也;佛性者,非脑筋思想所能到也。若能明心见性,则能所双忘,超过妄想,证圣智境,明白种种外道理论错误之点。妄想虽无穷尽,而其通相,不外此十二种。此十二者,皆不出脑筋思想作用,皆非本体实性也。
大慧,云何言说妄想?谓种种妙音、歌咏之声,美乐计着,是名言说妄想。
大慧,云何所说事妄想?谓有所说事自性,圣智所知,依彼而生言说妄想,是名所说事妄想。
大慧,云何相妄想?谓即彼所说事,如鹿渴想,种种计着而计着,谓坚湿暖动相,一切性妄想,是名相妄想。
大慧,云何利妄想?谓乐种种金银珍宝,是名利妄想。
大慧,云何自性妄想?谓自性持此,如是不异,恶见妄想,是名自性妄想。
大慧,云何因妄想?谓若因若缘,有无分别,因相生,是名因妄想。
大慧,云何见妄想?谓有、无、一、异、俱、不俱恶见,外道妄想计着妄想,是名见妄想。
大慧,云何成妄想?谓我我所想,成决定论,是名成妄想。
大慧,云何生妄想?谓缘有、无性生计着,是名生妄想。
大慧,云何不生妄想?谓一切性本无生,无种因缘生无因身,是名不生妄想。
大慧,云何相续妄想?谓彼俱相续如金缕,是名相续妄想。
大慧,云何缚不缚妄想?谓缚不缚因缘计着,如士夫方便,若缚若解,是名缚不缚妄想。
此释十二妄想差别之相,皆外道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等计着也。
于此妄想自性分别通相,一切愚夫计着有无。
外道立于本体之外,而妄企说明本体,作种种有无计着推测,假设种种理论,皆不出妄想范围。因其未入本体,未见实性,故无论如何用脑筋,终不能明白实性道理,越推测去本体越远。佛则不然,先明白诸法如幻,证入实性本体,见一切本来圆满现成,无有欠缺。离于生灭有无,欲说无从说,故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大慧,计着缘起而计著者,种种妄想计着自性,如幻示现种种之身,凡夫妄想见种种异幻。
大慧,幻与种种,非异,非不异。若异者,幻非种种因。若不异者,幻与种种无差别。而见差别,是故非异非不异。是故大慧,汝及余菩萨摩萨,如幻缘起妄想自性,异不异,有无莫计着。
一切诸法缘起无性,同于幻事,智者了其不实,凡愚执以为真。谓不异者,因其同属无性,非各有起因,乃和合而成;谓非不异者,因其能现种种相,虽能现异相,皆妄想计着耳。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心缚于境界,觉想智随转,无所有及胜,平等智慧生
此四句颂转识成智。
妄想自性有,于缘起则无,妄想或摄受,缘起非妄想。
妄想属内,缘起属外。妄想起于计着,缘起起于和合。初本不同,后则因妄想摄受,缘起互熏,唐译云:「在妄计是有,于缘起则无,妄计迷惑取,缘起离分别。」
种种支分生,如幻则不成,彼相有种种,妄想则不成,
彼相则是过,皆从心缚生。
此明取境境熏心,心者阿赖耶识也。心取境,故有种种支分生。若知其如幻,则生同无生,故曰「不成」,境熏心有种种相生,若知其是计着,则妄想亦不能成立,因不了如幻妄想,依之造业,故彼相是过,此皆心境相缚而生也。
妄想无所 知, 于缘起妄 想, 此诸妄想 性, 即是彼缘起,
妄想有种 种, 于缘起妄想。
妄想、缘起互为攀缘。妄想本无计着,因缘起而生计着;妄想本无多种,因计着缘起而有多种。
世谛第一义,第三无因生,妄想说世谛,断则圣境界。
世谛第一义,无因生,凡此等等名字,皆是妄想,皆为破众生妄想而说耳。若离妄想,则无所谓世缔,无所谓第一义,无所谓外道无因生。入于圣觉境界矣。
譬如修行事,于一种种现,于彼无种种,妄想相如是。
钝根二乘修八背舍四遍处定。若观青时,天地万物皆青;若观黄赤白时,一一皆然。其实并无种种相,乃妄想所生耳。
譬如种种翳,妄想众色现,翳无色非色,缘起不觉然。
计着缘起而生妄想,犹如目翳而见空华众色,其实无有也。因绿和合而不自觉,执以为实,故有此过。
譬如炼真金,远离诸垢秽,虚空无云翳,妄想净亦然。
妄想是遍计执性,缘起是依他起性,离此二性,则得圆成实性。如炼矿得金,云散月见。
无有妄想性,及有彼缘起,建立及诽谤,悉由妄想坏。
外道因妄想计着而建立邪见,诽谤正法,不破自坏。
妄想若无性,而有缘起性,无性而有性,有性无性生。
依因于妄想,而得彼缘起,相名常相随,而生诸妄想。
究竟不成就,则度诸妄想,然后智清净,是名第一义。
妄想缘起,本无性,互为因依,计着相名,相续而生。若欲说妄想缘起有性,则圆成实乃彼之性也。因为当妄想度尽时,所余者实性耳。故转识成智,但转其名,不转其体,是名第一义。
妄想有十二,缘起有六种,自觉智尔焰,彼无有差别。
五法为真实,自性有三种,修行分别此,不越于如如。
第一义是绝对的,本无差别,本不可说,为引导众生修行故,故说十二妄想、六种缘起,以及自觉智所知障、五法、三自性等。凡此诸法,皆是相对者。相对者不能存在,一入于绝对之第一义时,便变为第一义。所以明心见性之后,一切皆变成佛性,妄想、缘起皆是佛性,故曰「不越于如如」。
众相及缘起,彼者起妄想,彼诸妄想相,从彼缘起生。
觉慧善观察,无缘无妄想,成已无有性,云何妄想觉。
迷时有妄想缘起,悟时则只有圆成实,一切皆圆成实矣。
彼妄想自性,建立二自性,妄想种种现,清净圣境界。
因妄想故,建立真妄二性。其实言真言妄,皆是妄想,皆是相对者。若入绝对,则一切无二无别。
妄想如画 色, 缘起计妄 想。 若异妄想 者, 则依外道论。
妄想如画师所用之颜色,因缘起而渲染,相互为用,和合而成。若认为各有生因者,则是外道之说。
妄想说所 想, 因见和合 生, 离二妄想 者, 如是则为成。
因妄想计着妄相,重重缠缚,无有了期。若能离此妄想缘起者,则得圆成实矣。
大慧菩萨摩词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自觉圣智相,及一乘。若自觉圣智相及一乘,我及余菩萨,善自觉圣智相及一乘,不由于他,通达佛法。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前圣所知,转相传授,妄想无性。菩萨摩诃萨独一静处,自觉观察,不由于他,离见妄想,上上升进,入如来地,是名自觉圣智相。
教外单传之旨,惟在自证,不由于他。古祖师所谓:「我说的是我的,与你不相干」是也。自觉观察,是由观照般若,主使方便般若,以打破无明窠臼。离见妄想,即是打破无始无明,超越一念无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便入如来地。
大慧,云何一乘相?谓得一乘道觉,我说一乘。云何得一乘道觉?谓摄所摄妄想,如实处不生妄想,是名一乘觉。大慧,一乘觉者,非余外道、声闻、缘觉、梵天王等之所能得,唯除如来,以是故,说名一乘。
如来妙法,惟有一乘,无二无三。一乘道觉者,谓无明窠臼已破,当体即是佛性,烦恼即是真如,法性平等不二,故名一乘。
大慧白佛言:世尊何故说三乘。而不说一乘?佛告大慧:不自般涅槃法故,不说一切声闻缘觉一乘,以一切声闻缘觉,如来调伏,受寂静方便而得解脱,非自己力,是故不说一乘。复次大慧,烦恼障业习气不断故,不说一切声闻缘觉一乘。不觉法无我,不离分段死,故说三乘。
《 法华经 》云:「十方国土中,惟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小乘、中乘是化城,大乘是宝所。佛说三乘者,设化城以引众生入宝所耳。因为二乘人根基薄劣,乐着小法,未能担当大法。若祇说一乘,他们畏难而退,反损道心,故说三乘之法以导之。然一乘道觉,才是自证无余涅槃法,二乘则是有余涅槃。因为二乘断六根,虽暂获寂静三昧之乐,乃相对之解脱,非绝对之解脱。烦恼虽断,智障未断,故我执破,而落法执,未离分段死,故与大乘不同。
大慧,彼诸一切起烦恼过习气断,及觉法无我,彼一切起烦恼过习气断,三昧乐味着非性,无漏界觉,觉已,复入,出世间,上上无漏界,满足众具,当得如来不思议自在法身。
此示破法执、空执而得法身也。唐译云:「若彼能除一切过习,觉法无我,是时乃离三昧所醉,于无漏界而得觉悟。」无漏界觉指打破无始无明。上上无漏界者,指常寂光土,佛性圆满现成,故曰「满足众具」。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天及梵乘,声闻缘觉乘,诸佛如来乘,我说此诸乘。
乃至有心转,诸乘非究竟,若彼心灭尽,无乘及乘者。
无有乘建立,我说为一乘,引导众生故,分别说诸乘。
此示诸乘分别皆妄想,其实无所谓乘及乘者, 《 金刚经 》 所谓「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也。为引导众生故,故权设方便耳。
解脱有三种,及与法无我,烦恼智慧等,解脱则远离。
三种解脱谓破我执、法执、空执也。唐译云:「解脱有三种,谓离诸烦恼及以法无我,平等智解脱」。
譬如海浮木,常随波浪转,声闻愚亦然,相风所飘荡。
彼起烦恼 灭, 余习…
《楞伽经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