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言: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为常为无常?佛告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非常非无常。谓二俱有过。若常者,有作主过。常者,一切外道说,作者无所作,是故如来常非常,非作常,有过故。
大慧问佛性是常还是无常?佛答:佛性乃绝对者,离于常,无常等名字。因常与无常乃相对者也,故有过,是外道脑筋所计。
若如来无常者,有作无常过,阴所相,相无性。阴坏则应断,而如来不断。
常与无常乃五阴所作之相。若如来是无常,则同五阴,阴坏则如来亦坏。但如来不同五阴,亦无成坏,不入断灭。
大慧,一切所作皆无常,如瓶衣等,一切皆无常过。一切智、众具方便应无义。以所作故,一切所作皆应是如来,无差别因性故。是故大慧,如来非常、非无常。
有成便有坏,如衣瓶等,便是无常过。如来本来现成圆满,离于差别因果,故非常非无常。
复次大慧,如来非如虚空常。如虚空常者,自觉圣智众具无义过。
佛性亦不同虚空,若同虚空,则成空无,堕断灭见。
大慧,譬如虚空非常、非无常,离常无常、一异、俱不俱,常无常过故。不可说,是故如来非常。
佛性又可譬如虚空之体性湛然,无所变动,故非常、非无常,离常无常、一异、俱不俱等过,不以言语表也。
复次大慧,若如来无生常者,如兔马等角。以无生常故,方便无义,以无生常过故,如来非常。
如来无生,乃方便而言。若执无生为常者,则同于兔马等角,堕于空无矣。
复次大慧,更有余事,知如来常。所以者何?谓无间所得智常,故如来常。大慧,若如来出世、若不出世。法毕定住,声闻、缘觉诸佛如来无间住,不住虚空,亦非愚夫之所觉知。
此言佛性本真常,而非愚夫所能知。如来真常乃圣智所自证,真实不二,包括世出世间,常住不变不坏,然此非外道用脑筋观察度量可能见也。
大慧,如来所得智,是般若所熏,非心意意识,彼诸阴界入处所熏。大慧,一切三有,皆是不实妄想所生,如来不从不实虚妄想生。大慧,以二法故,有常无常,非不二。不二者寂静,一切法无二生相故。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非常、非无常。大慧,乃至言说分别生,则有常无常过。分别觉灭者,则离愚夫常无常见、不寂静。慧者永离常无常、非常无常熏。
如来智全是般若妙用,不同于无明妄心作用也。由一念无明发作而造成不实之三有世界生种种差别。由佛性妙用而得入一真法界,无差别相。故未明心见性时,一切全是无明作主,及至明心见性后,则一切全是佛性作主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众具无义者,生常无常过,若无分别觉,永离常无常。
用脑筋分别常与无常,堕二边过。若能明心见性,无分别觉,则永离常无常矣。
从其所立宗,则有众杂义,等观自心量,言说不可得。
外道各以所计立宗,故有种种杂沓之义。若就佛性而言,则言说亦不可得也。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四之下 月溪法师讲
宋天竺三藏沙门求那跋陀罗译
魏北印度三藏沙门菩提流支重译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三译
昆明弥陀寺沙门月溪法师注疏
一切佛语心品第四之下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世尊更为我说阴界入生灭,彼无有我,谁生谁灭?愚夫者,依于生灭,不觉苦尽,不识涅槃。
此问阴界入与佛性之关系。
佛言:善哉!谛听!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儿,变现诸趣,离我我所,不觉彼故,三缘和合,方便而生,外道不觉,计著作者。为无始虚伪恶习所熏,名为识藏,生无明住地,与七识俱,如海浪身,长生不断,离无常过,离于我论,自性无垢,毕竟清净。
此答言,佛性虽为一切众生所本具,但当众生未转识成智时,一切皆为藏识所支配,藏识中有善与不善两种种子,依于无明住地(按即无始无明,亦名根本无明)能受习气刺激,而变现诸趣,与七识相为因缘,如海起浪,长生不断,此乃不美种子发展之结果,与真如本性无关也。若美种子发展,渐次升进,最后则住地无明打破,离无常过,则可证悟自性本来无垢,毕竟清净,八识变为四智,阴界入等皆变为佛性矣。
其余诸识,有生有灭,意意识等,念念有七。因不实妄想,取诸境界,种种形处,计著名相,不觉自心所现色相,不觉苦乐,不至解脱,名相诸缠,贪生生贪。
未转识成智时,其余七识,有生有灭,乃一念无明也。故曰「念念有七」,一念灭归无始无明 (藏识) ,一念起则分布于七识,生诸妄想,取诸境界,计着种种形处,而不知乃是无始无明与一念无明之关系也。
若因若攀缘,彼诸受根灭,次第不生。余自心妄想,不知苦乐,入灭受想正受、第四禅、善真谛解脱,修行者作解脱想,不离不转,名如来藏。识藏、七识流转不灭,所以者何?彼因攀缘,诸识生故非声闻缘觉修行境界,不觉无我,自共相摄受生阴界入。
小乘断诸受根,使妄想及诸境不生,不知有苦乐,入于定中,或得四禅,遂作涅槃解脱之想。殊不知一念无明,虽停止作用,而无始无明未破,藏识未转,一旦念生,七识仍流转不灭。良因一切攀缘皆从诸识而生,诸识则因无始种子而生,种子未破,诸识不转,阴界入不变。若无始种子打破,转八识为四智,则阴界入皆变为佛性矣。
见如来藏,五法、自性、人法无我则灭,地次第相续转进,余外道见不能倾动,是名住菩萨不动地,得十三昧道门乐,三昧觉所持,观察不思议佛法,自愿不受三昧门乐及实际,向自觉圣趣,不共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外道所修行道,得十贤圣种性道,及身智意生,离三昧行。是故大慧,菩萨摩诃萨欲求胜进者,当净如来藏及识藏名。
唐译云:「若见如来藏,五法自性诸法无我,随地次第而渐转灭,不为外道恶见所动。」此言第八地之状况也。己登八地,见佛性之体,不为物动,然尚未得其用也。故须再乘愿力前进,勿受三昧门乐所醉,才能大彻大悟,登于佛地,完成等觉妙觉,体用一如,则得大自在矣。
大慧,若无识藏名,如来藏者,则无生灭。大慧,然诸凡圣悉有生灭,修行者自觉圣趣,现法乐住,不舍方便。
若离名字,则无所谓如来藏识藏之名,无有生灭。,未见性名「识藏」,已见性名「如来藏」。然非佛性之外,另有识藏之体也,故六祖云:「但转其名,不转其实。」故一切修行者,登八地,住法乐,而不舍勇猛精进,以求达到转识藏为如来藏之目的,所谓「转识成智」是也。
大慧,此如来藏识藏,一切声闻缘觉,心想所见,虽自性清净,客尘所覆故,犹见不净,非诸如来。大慧,如来者,现前境界,犹如掌中视阿摩勒果。
如来藏与识藏,但有假名,乃二乘凡夫妄心所现者。然真如自性本体,元自清净,徒以无明客尘所复,故有此名,非佛性体中有此分别也。佛性者,分明现前,智者观之,如掌中视阿摩勒果;凡夫以妄心观之,则但见诸识所现境界耳。
大慧,我于此义,以神力建立,令胜鬘夫人及别智满足诸菩萨等,宣扬演说如来藏及识藏名,七识俱生,声闻计着,见人法无我。故胜鬘夫人承佛威神,说如来境界,非声闻缘觉及外道境界。如来藏识藏,唯佛及余利智依义菩萨智慧境界。是故汝及余菩萨摩诃萨,于如来藏识藏,当勤修学,莫但闻觉,作知足想。
明心见性之后如来藏即藏识,与七识俱是佛性妙用,故能宣扬正教,广度众生。非若二乘之沉于空寂,作涅槃想,而自满足地。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甚深如来藏,而与七识俱,二种摄受生,智者则远离。
见性之后,七识俱是佛性妙用。佛性虽与七识俱,而无能取、所取。未见性者,则藏识与七识互为消长,有能取、所取,故智者离之也。
如镜像现心,无始习所熏,如实观察者,诸事悉无事。
万象如镜中之像,起灭杂然,皆无始习气种子所熏。若无始无明打破,则诸像顿息,诸事无事矣。
如愚见指月,观指不观月,计着名字者,不见我真实。
心为工伎儿,意如和伎者,五识为伴侣,妄想观伎众。
愚夫计着名言,不见实性,徒为人识所转,不能转得人识也。心,谓人识能变能现,故如伎儿;意,谓七识,仗因托缘,故如和伎;五识靠生,故为伴侣;六识分别故为观众。一切相对宇宙现象,如一戏台,非真实也。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究竟分别相,我及余菩萨摩诃萨,于一切地次第相续,分别此法,入一切佛法;入一切佛法者,乃至如来自觉地。
五法、自性、识、二无我,前文已明之矣,但未说其究竟差别之相也。故重问之。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分别趣相者,谓名、相、妄想、正智、如如。若修行者,修行入如来自觉圣趣,离于断常有无等见,现法乐正受住,现在前。大慧,不觉彼五法、自性、识、二无我,自心现外性,凡夫妄想,非诸圣贤。
此言凡夫妄想计着,故说五法、自性、识、二无我分别趣以破之,若明心见性,则但见佛性如如现前,无所谓五法、自性、识、二无我矣。
大慧白佛言:世尊,云何愚夫妄想生?非诸圣贤?佛告大慧,愚夫计着俗数名相,随心流散。流散已,种种相像貌,堕我我所见,希望计着妙色。计着已,无知覆障,故生染着。染着已,贪恚痴所生业积集。积集已,妄想自缠,如蚕作茧,堕生死海,诸趣旷野,如汲井轮。以愚痴故,不能知如幻、野马、水月自性,离我我所,起于一切不实妄想,离相所相,及生住灭。从自心妄想生,非自在、时节、微尘、胜妙生。愚痴凡夫,随名相流。
此言凡夫用脑筋计着俗数名相,故出生种种过患,以至流于生死而不知返也。
大慧,彼相者,眼识所照名为色;耳鼻舌身意意识所照,名为声香味触法,是名为相。
相者由根尘和合而生也,属…
《楞伽经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