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为心乎?若云以思想为心,即兹追寻心之所在者是。则思想有无边之数,而心体有无量之多耶?一身多心,何可说也。假言思想是用,而非其体。思想灭时,体存何处?如无自体,即是非心。
啊哟我们的心原来是假的吗
这样看来,我们的心,是仿仿髴(髟%弗)髴(髟%弗)的,杳杳冥冥的,生生灭灭的,糊糊涂涂的。为甚么这样的呢?就是因为这个不是我们的心呀!这个心是虚假幻化的。虽然是假,但是我们自己不知道的,以为是真实的。就好比梦里人,不晓得自己是做梦的,以为所梦见的是实在的一样。我们本有我们的真心,但是我们未会看见。现在先将我们的假心,讲得清楚。然后再将我们的真心,导论明白。我们真假要分的。若果不相信现在所用的心是假,那么就没有证得真心的日子了。如同睡梦人永远没有醒觉的机会一样了。
假心如何构成怎样组织
四部六根 旧学家叫他做心,新学家叫他做脑筋(不是指生理等学所讲的神经系的脑髓。这个有色质的,会坏去的东西,不过也是如眼耳等同为一种工具,为重要的总器具就罢了)。我们的脑筋,是怎样构造,和组织的呢?就是由里面的见、闻、觉、知四个部分和外面的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根身(新学家所用的名称,为感觉器官)合成的。眼睛(视根新学称他为视官)所看的,入见的部份。耳朵(听根听官)所听的,入闻的部分。鼻子(嗅根)所闻的。舌头(味根)所尝的,和身子(触根)所感觉的,入觉的部分。意思(念根)所想念的,所知道的,属知的部分。
六尘八识 和六根对着的东西,叫做六尘。(尘就是尘垢,有污染的意思。根属内身,尘为外物。)和眼根对的叫做色尘(有颜色和形状的)。耳根的声尘,鼻根的香尘,舌根的味尘;身根的触尘(即冷暖濇滑等,能用皮肤触摩而知的物性)。意根的法尘(法就是方法,即是用见解来分别物的长短、好丑;事的善恶、是非。如同用尺度斗量的方法,来测验物数的多少一样)
六根对于六尘的作用 (注意:作用二字是方便借用,不是科学所讲的唯物的、所谓生理作用的作用)叫做六识(认识的识,有晓得和能够做的意思)。能够看东西的是眼识。(新学叫做视觉)能够听声音的是耳识(听觉)。能够闻香气的是鼻识(嗅觉)。能够尝味道的是舌识(味觉)。能够感觉温冷痛痒的是身识(肤觉)。能够分别知道的是意识(心理学又称他为心象)。眼耳鼻舌身,五种的识,叫做前五识。意识叫做第六识(心理学所讲的祇此六识而无下二种)。还有第七识,叫做末那识。第八识,叫做阿赖耶识(二种详下)。我侪的心,有这样方便的分解,析为第八识。其实不可以分开的,所以又总称他,叫做心识。
七识八识略解 末那二字,是印度音。中国译为传送识。他将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所觉知的事物,传入到见闻觉知四部分里而去,或将命令送给意识,转交前五识来去做事,所以得这名称。阿赖耶,译为藏识。内面的见闻觉知,外面身子所做的,嘴吧所说的,意思所想的,一切善恶事业的种子(即所谓因素,若形声因,如影响因还变果,如种生芽)都包含藏在这识之中。故此叫做藏识。
各识的再说明 我们为甚么会记得旧时的事情呢
我们的心识,怎样的构造,前头已经说完了。现在将各识的性质和功用,再说明一下。前五识祇有感觉,而无知觉。比方眼睛看见青山,只有青色的感觉,没有青色的知觉,也没有大小方圆的分别,更没有这是山的见解(不带名言)。等到意识得了他的报告(科学所谓视神经报告),才有以上种种的知觉的。耳朵所听声音的高低,鼻子所闻气味的香臭,舌头所尝口味的甘辛,身子所穿衣服的轻暖,都从意识来辨别的。但是六识种种的执着,又以七识先天的成见为基础。七识末那,又译做执我识。我们分辨汝我人物,就是这识的成见。第八阿赖耶识,又名含藏识。此识,内的根身、外的世界,无一不包涵的(即耶教所信拜的至高至上,万权万能,无所不知,无所不在,独一无二,创造天地万物的大主宰,亦在此识范围之内。为其六、七二识所造成的相分中的无形偶像)。第七传送识,将所有由前五识所得来的印象,都搬入八识里面的见闻觉知内头去,或又将他再搬出到第六意识里面来。我们能够记忆从前所见闻的事物,就是因为这个缘故。这样看来,阿赖耶识,一方面对于末那的传入送出,就好比栈房一样。一方面对于业力的种因结果,就好比田地一样。各识的大略情形,就是如此。
幻想是六尘的影子 妄念为五阴之作用
因缘所生 我们要晓得,我们的脑筋,完全是从因缘合拢得来的。怎样叫做因缘呢?因是一件事物的主因(不说主者昔,互为因,互为缘,毕竟无主故)。缘是成就事物的助缘,譬如说:这张桌子是因缘所生的,想做桌子的人,就是因;工作,器具、木料等,就是缘。或者说,田中的禾稼,是因缘所成的。稻种就是因;人工、肥料、泥土、雨水等,就是缘。世间一切的事物,没有一件不是因缘所起的。通通都没有自己的体性的。我们的心思,也是假和合的东西。就是以眼、耳、鼻、舌、身、意为因;色、声、香、味、触、法为缘。比方眼看东西,眼看为因,东西为缘。见了之后,就起种种的念头,生种种的见解。想着道:这是甚么?是怎样的?好看不好看?我喜欢他不喜欢他?凡此等等思想,都是因缘合成的。
心因境有 我们每天所起的思想,莫不是导源于外境的感觉。所以说:「心本无生因境有。」思想停息时,就不觉得有所谓心;思想纷起时,就可以说得出,我的心现在思想甚么。没有思想,就没有心了。但是这个心思,都是从外面得来的。看见甚么,就有甚么的思想。听闻那样,就有那样的念头。遇着顺境,就生欢喜的心。遇着逆境,就生恼怒的心。这个道理,人人都明白的。
六尘缘影 这个心,既然是从外缘生起的。那就当然不是我们本来自己有的真心了。这个不是我们的心,是甚么呢?是虚假幻化客尘的影子呀!不过凡夫在迷,妄将他作为自己的心就罢了。好比镜子,以映在里面的物象,为自己的身相一样。佛经说:「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就是说众生有识无智。将眼、耳、鼻、舌、身、意,攀缘色、声、香、味、触、法,所得客观的印象,作为主观的心,这是不对的。虽然六根是我们要用的,除非死了,才可以不用。思想也不由汝不起的。譬如肚子饿时,就会想吃饭。身子冻时,就会想穿衣。但是只要知道这些吃饭穿衣的思想,都是妄识,不是真心才好。
五阴炽盛 我们的脑筋,受看外界附激刺。就蝉联不绝的起着思想。一念刚止,别念又来。这念未离,那念重到。恰以海面因风而起波澜一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浪纔落,一浪再兴。有时思想起得很厉害的,要将他止住不起,是不容易的。因为有生来就有的(先天的习气)五阴的种子,埋伏在里面,时时会起作用的缘故。五阴或五荫,又叫五蕴(又叫五众)。这三个字,都有盖覆遮藏的意思。说这五样事情,是蒙蔽我们的真性的。是那五样呢?就是色、受、想、行、识(头一种是色法,科学所谓自然界现象;下四种是心法,所谓心理现象)。色,是众生迷惑执着的眼、耳、鼻、舌、身五根(为我),和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为我所)。受,是受纳所迷的色在心。想,是心为所容纳的东西所转,而起思想。行,是心为所念的事情所牵动,而迁行不息。识,是认识、见识,就是分别那种种东西,种种境界,这样好,那样坏的心。有了这种五阴,就自然而然,生起那贪爱、瞋恨、痴愚,三极坏心来了。五阴迷惑人,像干柴引火一样,容易造出业来。所以用炽盛两个字,来形容他的猛烈,好比火势旺得这样厉害。这就是五蕴约略的解释。也是妄心的情形。
心思聪明不外想相相想 顺逆得失无非欺自自欺
想相相想 我侪受着五蕴的驱使,六识六尘,互为因缘,而起思念。(楞严经云:「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由此所得印象,甚多甚多。此种印象,统称为想相相想。例如眼见一吻,而得其形色大小。耳闻一事,而喻其情状层次。此从外界而入之印象,谓之想相(新学称为感觉影像)。他时回忆此等事物,此由内界所起之印象,谓之相想(记忆和想象)。又如幼年读书和学艺所得知识为想相,壮年做事业,所用学问或技术,为相想。
聪明鲁钝 印象(无论得之先天或后天)多而复杂者,为聪明之人;少而简单者,为鲁钝之人。世俗不察,以为聪明本事,是了不得的东西。岂知聪明蠢笨,但是假名,都非实体。纵有绝世聪明,皆为末那传入、送出尘垢的虚影;惊人才智,无非假合内因外缘构成的妄心(颜居士说:「妄想如垃圾,末那似挑夫。」)。
事业大小 印象多而富于相想者,则做大的事业,担当多些事情;印象少而贫于相想者,则做小的事业,担当少些事情(盛器容量深广些,则载多些东西;容量浅窄些,则载少些东西,不外如是而已)。丰功伟绩,不足为奇(昔禹治水有功不自矜伐,舜美之曰:「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豪杰英雄,何堪夸耀(英雄不自为英雄,是因缘时会的产物)。当知才略聪明,不过前尘相想;功勋事业,都是翳眼空花。
身心都假 我们现在明白,这个脑筋,无论精巧蠢拙,都是客观的,虚假的东西,不是我们的真心。讲到这个身子也是不实在的,过渡的东西。更不是我们的本体。不过是地(俗学所谓固体)、水(流质)、火(暖气)、风(动力)四大(凡物皆有故名大)和合的假相。四大分散时,骨肉归地,脓血归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这个身子就完全消灭没有了。虽然各有各的身子,但是谁也不能自己作得主的。四大不调就病,四大分解就死(想不病偏要病得厉害些,想不死偏要死去早一点)。所以这个无情的肉体,也是客观的东西。
名利为谁 刚才…
《月溪法师讲佛教人生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