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心乎?若雲以思想爲心,即茲追尋心之所在者是。則思想有無邊之數,而心體有無量之多耶?一身多心,何可說也。假言思想是用,而非其體。思想滅時,體存何處?如無自體,即是非心。
啊喲我們的心原來是假的嗎
這樣看來,我們的心,是仿仿髴(髟%弗)髴(髟%弗)的,杳杳冥冥的,生生滅滅的,糊糊塗塗的。爲甚麼這樣的呢?就是因爲這個不是我們的心呀!這個心是虛假幻化的。雖然是假,但是我們自己不知道的,以爲是真實的。就好比夢裏人,不曉得自己是做夢的,以爲所夢見的是實在的一樣。我們本有我們的真心,但是我們未會看見。現在先將我們的假心,講得清楚。然後再將我們的真心,導論明白。我們真假要分的。若果不相信現在所用的心是假,那麼就沒有證得真心的日子了。如同睡夢人永遠沒有醒覺的機會一樣了。
假心如何構成怎樣組織
四部六根 舊學家叫他做心,新學家叫他做腦筋(不是指生理等學所講的神經系的腦髓。這個有色質的,會壞去的東西,不過也是如眼耳等同爲一種工具,爲重要的總器具就罷了)。我們的腦筋,是怎樣構造,和組織的呢?就是由裏面的見、聞、覺、知四個部分和外面的眼耳鼻舌身意六種根身(新學家所用的名稱,爲感覺器官)合成的。眼睛(視根新學稱他爲視官)所看的,入見的部份。耳朵(聽根聽官)所聽的,入聞的部分。鼻子(嗅根)所聞的。舌頭(味根)所嘗的,和身子(觸根)所感覺的,入覺的部分。意思(念根)所想念的,所知道的,屬知的部分。
六塵八識 和六根對著的東西,叫做六塵。(塵就是塵垢,有汙染的意思。根屬內身,塵爲外物。)和眼根對的叫做色塵(有顔色和形狀的)。耳根的聲塵,鼻根的香塵,舌根的味塵;身根的觸塵(即冷暖濇滑等,能用皮膚觸摩而知的物性)。意根的法塵(法就是方法,即是用見解來分別物的長短、好醜;事的善惡、是非。如同用尺度鬥量的方法,來測驗物數的多少一樣)
六根對于六塵的作用 (注意:作用二字是方便借用,不是科學所講的唯物的、所謂生理作用的作用)叫做六識(認識的識,有曉得和能夠做的意思)。能夠看東西的是眼識。(新學叫做視覺)能夠聽聲音的是耳識(聽覺)。能夠聞香氣的是鼻識(嗅覺)。能夠嘗味道的是舌識(味覺)。能夠感覺溫冷痛癢的是身識(膚覺)。能夠分別知道的是意識(心理學又稱他爲心象)。眼耳鼻舌身,五種的識,叫做前五識。意識叫做第六識(心理學所講的祇此六識而無下二種)。還有第七識,叫做末那識。第八識,叫做阿賴耶識(二種詳下)。我侪的心,有這樣方便的分解,析爲第八識。其實不可以分開的,所以又總稱他,叫做心識。
七識八識略解 末那二字,是印度音。中國譯爲傳送識。他將眼、耳、鼻,舌、身、意六識,所覺知的事物,傳入到見聞覺知四部分裏而去,或將命令送給意識,轉交前五識來去做事,所以得這名稱。阿賴耶,譯爲藏識。內面的見聞覺知,外面身子所做的,嘴吧所說的,意思所想的,一切善惡事業的種子(即所謂因素,若形聲因,如影響因還變果,如種生芽)都包含藏在這識之中。故此叫做藏識。
各識的再說明 我們爲甚麼會記得舊時的事情呢
我們的心識,怎樣的構造,前頭已經說完了。現在將各識的性質和功用,再說明一下。前五識祇有感覺,而無知覺。比方眼睛看見青山,只有青色的感覺,沒有青色的知覺,也沒有大小方圓的分別,更沒有這是山的見解(不帶名言)。等到意識得了他的報告(科學所謂視神經報告),才有以上種種的知覺的。耳朵所聽聲音的高低,鼻子所聞氣味的香臭,舌頭所嘗口味的甘辛,身子所穿衣服的輕暖,都從意識來辨別的。但是六識種種的執著,又以七識先天的成見爲基礎。七識末那,又譯做執我識。我們分辨汝我人物,就是這識的成見。第八阿賴耶識,又名含藏識。此識,內的根身、外的世界,無一不包涵的(即耶教所信拜的至高至上,萬權萬能,無所不知,無所不在,獨一無二,創造天地萬物的大主宰,亦在此識範圍之內。爲其六、七二識所造成的相分中的無形偶像)。第七傳送識,將所有由前五識所得來的印象,都搬入八識裏面的見聞覺知內頭去,或又將他再搬出到第六意識裏面來。我們能夠記憶從前所見聞的事物,就是因爲這個緣故。這樣看來,阿賴耶識,一方面對于末那的傳入送出,就好比棧房一樣。一方面對于業力的種因結果,就好比田地一樣。各識的大略情形,就是如此。
幻想是六塵的影子 妄念爲五陰之作用
因緣所生 我們要曉得,我們的腦筋,完全是從因緣合攏得來的。怎樣叫做因緣呢?因是一件事物的主因(不說主者昔,互爲因,互爲緣,畢竟無主故)。緣是成就事物的助緣,譬如說:這張桌子是因緣所生的,想做桌子的人,就是因;工作,器具、木料等,就是緣。或者說,田中的禾稼,是因緣所成的。稻種就是因;人工、肥料、泥土、雨水等,就是緣。世間一切的事物,沒有一件不是因緣所起的。通通都沒有自己的體性的。我們的心思,也是假和合的東西。就是以眼、耳、鼻、舌、身、意爲因;色、聲、香、味、觸、法爲緣。比方眼看東西,眼看爲因,東西爲緣。見了之後,就起種種的念頭,生種種的見解。想著道:這是甚麼?是怎樣的?好看不好看?我喜歡他不喜歡他?凡此等等思想,都是因緣合成的。
心因境有 我們每天所起的思想,莫不是導源于外境的感覺。所以說:「心本無生因境有。」思想停息時,就不覺得有所謂心;思想紛起時,就可以說得出,我的心現在思想甚麼。沒有思想,就沒有心了。但是這個心思,都是從外面得來的。看見甚麼,就有甚麼的思想。聽聞那樣,就有那樣的念頭。遇著順境,就生歡喜的心。遇著逆境,就生惱怒的心。這個道理,人人都明白的。
六塵緣影 這個心,既然是從外緣生起的。那就當然不是我們本來自己有的真心了。這個不是我們的心,是甚麼呢?是虛假幻化客塵的影子呀!不過凡夫在迷,妄將他作爲自己的心就罷了。好比鏡子,以映在裏面的物象,爲自己的身相一樣。佛經說:「妄認六塵緣影爲自心相。」就是說衆生有識無智。將眼、耳、鼻、舌、身、意,攀緣色、聲、香、味、觸、法,所得客觀的印象,作爲主觀的心,這是不對的。雖然六根是我們要用的,除非死了,才可以不用。思想也不由汝不起的。譬如肚子餓時,就會想吃飯。身子凍時,就會想穿衣。但是只要知道這些吃飯穿衣的思想,都是妄識,不是真心才好。
五陰熾盛 我們的腦筋,受看外界附激刺。就蟬聯不絕的起著思想。一念剛止,別念又來。這念未離,那念重到。恰以海面因風而起波瀾一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浪纔落,一浪再興。有時思想起得很厲害的,要將他止住不起,是不容易的。因爲有生來就有的(先天的習氣)五陰的種子,埋伏在裏面,時時會起作用的緣故。五陰或五蔭,又叫五蘊(又叫五衆)。這叁個字,都有蓋覆遮藏的意思。說這五樣事情,是蒙蔽我們的真性的。是那五樣呢?就是色、受、想、行、識(頭一種是色法,科學所謂自然界現象;下四種是心法,所謂心理現象)。色,是衆生迷惑執著的眼、耳、鼻、舌、身五根(爲我),和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爲我所)。受,是受納所迷的色在心。想,是心爲所容納的東西所轉,而起思想。行,是心爲所念的事情所牽動,而遷行不息。識,是認識、見識,就是分別那種種東西,種種境界,這樣好,那樣壞的心。有了這種五陰,就自然而然,生起那貪愛、瞋恨、癡愚,叁極壞心來了。五陰迷惑人,像幹柴引火一樣,容易造出業來。所以用熾盛兩個字,來形容他的猛烈,好比火勢旺得這樣厲害。這就是五蘊約略的解釋。也是妄心的情形。
心思聰明不外想相相想 順逆得失無非欺自自欺
想相相想 我侪受著五蘊的驅使,六識六塵,互爲因緣,而起思念。(楞嚴經雲:「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由此所得印象,甚多甚多。此種印象,統稱爲想相相想。例如眼見一吻,而得其形色大小。耳聞一事,而喻其情狀層次。此從外界而入之印象,謂之想相(新學稱爲感覺影像)。他時回憶此等事物,此由內界所起之印象,謂之相想(記憶和想象)。又如幼年讀書和學藝所得知識爲想相,壯年做事業,所用學問或技術,爲相想。
聰明魯鈍 印象(無論得之先天或後天)多而複雜者,爲聰明之人;少而簡單者,爲魯鈍之人。世俗不察,以爲聰明本事,是了不得的東西。豈知聰明蠢笨,但是假名,都非實體。縱有絕世聰明,皆爲末那傳入、送出塵垢的虛影;驚人才智,無非假合內因外緣構成的妄心(顔居士說:「妄想如垃圾,末那似挑夫。」)。
事業大小 印象多而富于相想者,則做大的事業,擔當多些事情;印象少而貧于相想者,則做小的事業,擔當少些事情(盛器容量深廣些,則載多些東西;容量淺窄些,則載少些東西,不外如是而已)。豐功偉績,不足爲奇(昔禹治水有功不自矜伐,舜美之曰:「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豪傑英雄,何堪誇耀(英雄不自爲英雄,是因緣時會的産物)。當知才略聰明,不過前塵相想;功勳事業,都是翳眼空花。
身心都假 我們現在明白,這個腦筋,無論精巧蠢拙,都是客觀的,虛假的東西,不是我們的真心。講到這個身子也是不實在的,過渡的東西。更不是我們的本體。不過是地(俗學所謂固體)、水(流質)、火(暖氣)、風(動力)四大(凡物皆有故名大)和合的假相。四大分散時,骨肉歸地,膿血歸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這個身子就完全消滅沒有了。雖然各有各的身子,但是誰也不能自己作得主的。四大不調就病,四大分解就死(想不病偏要病得厲害些,想不死偏要死去早一點)。所以這個無情的肉體,也是客觀的東西。
名利爲誰 剛才…
《月溪法師講佛教人生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