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怕妄起,只怕觉迟
人每以“不怕妄起,只怕觉迟”两语为修行之方,此乃错误。起觉念以破妄念者,觉即同妄,同是一念无明也。黄檗禅师云:“汝今觉妄起时,觉正如佛,可是若无妄念佛亦无。何故如此?为汝起心作佛见,便谓有佛可成;作众生见,便谓有众生可度。起心动念总是汝见处,若无一切见,佛有何处所?如文殊才起佛见,便贬向二铁围山。”所以说:“不怕妄起,只怕觉迟。”本来无妄、何更言觉?取觉舍妄,觉亦是妄。《圆觉经》云:“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
不识
梁武帝问达摩祖师曰:“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无功德?”祖曰:“并无功德。”帝曰:“何以无功德?”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祖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祖曰:“廓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祖曰:“不识。”帝不悟。后人以为“不识”者,一念不动、不加分别之谓,此乃错误。“不识”者,真如佛性是也,佛性非思量所能及,故曰“不识”。一念不动、不加分别是无记性,非佛性也。古人云:“识得“不识”,参学事毕。”盖指此也。
脚跟点地
“脚跟点地”乃悟后之语。已明心见性,超出生死轮回,达到绝对本体,大事已了,谓之“脚跟点地”。今人误解此意,以为着实做个衲僧,脚踏实地,便是脚跟点地,非也。
不断烦恼而入涅槃
《维摩诘经》云:“不断烦恼,而入涅槃。”此乃最上乘境界也。六祖所谓:“转烦恼为菩提,转三毒为三聚净戒。”断烦恼而后入涅槃者,小乘人也;小乘人断烦恼思想入于清净寂灭之境,受三昧涅槃之乐,但此乃有余涅槃、有漏涅槃,只得罗汉果,不能得佛果也。大乘菩萨不断烦恼而入涅槃,乃不断六根思想,以智慧力打破无明窠臼,明心见性,则烦恼即是菩提,秽土即是净土,真知真觉,度己度人,行住坐卧、嬉笑怒骂,无非定中,无非三昧,是为入无余涅槃,成就佛果。今人或误解“不断烦恼而入涅槃”之意,谓生时不要造作,不必修行,待到形寿已尽,自然入灭,谓之“不断烦恼而入涅槃”,错误尤甚。
断五住烦恼
注解中以断五住烦恼为见性成佛,五住者:见惑、思惑、尘沙、烦恼、无明是也,此与小乘断六根、中乘断一念无明相同。六根断倒如同木石,一念无明无法永断,此非大乘究竟之理也。故古今以来,修天台者无法明心见性,其方法不正确有以致之。断见惑、思惑,如硬将百里河流堵住,不但办不到,即使做到,终有一日崩溃成灾也,学者慎之!譬喻龙潭出水的水源,时时有水生出来的,断了又生,生了又断,无有了期。修行断妄念,这个道理实在不通。古人云:“王道不外乎人情,佛法亦不外乎人情。”
以古人为师
一般尊宿常云:“修行应以古人为师。”此语并不尽然。古人生于我前,闻道先于我,固有其可以为师之处,但须详加拣择,其确系明心见性者,则可师其言;至若非明心见性而品行崇高者,则可师其行。每有古德品行高尚,而其遗著,尽是不通达之语。师云:“走人歧途,《大藏》、《续藏》中甚多,决不可师也。”至于明心见性祖师,如丹霞烧木佛、南泉杀猫、归宗斩蛇、德山呵佛骂祖,此皆悟后境界,直示佛性以接引后学者,后学如未能承当、未曾证悟,则此等行为切不可学,学之徒增罪业。故以古人为师者,非具正眼不可。
《遗教经》不可不读
《遗教经》乃佛临入灭时之遗嘱,其所以教戒叮咛者,恳切深至,凡属释子,皆应熟读坚记,服膺勿忘。今之出家人,有剃染数十载,尚未见过《遗教经》者,可叹也?此经简短易读,愿佛徒注意及之。
不看经论语录
宗门中徒每谓教外别传,不立文字,遂不看经论语录,亦不参求用功之法,有规之者,则以古人传答云:“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地用功夫。若将纸上寻佛法,笔尖沾干洞庭湖。”此乃大错。六祖惠能大师虽不识字,尚劝人“必须广学多闻,达诸佛理”,岂有智识闭塞,浑噩冥顽,而能见性成佛者哉?学者三致意焉!
无心是道
黄檗禅师云:“即心是佛,无心是道。”古祖师云:“佛说一切法,为除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此乃悟后之语。意谓佛说方便,为度诸三乘人,上上智人自明其心,自见本性,则何须更用一切法耶?其旨与《金刚经》所云:“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圆觉经》所云:“一切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正是相同。而后人误解其意,以为将妄心停止,思想断尽,便是“无心”,便是悟道,此乃大错。妄心是一念无明,一念无明停止,则是无始无明黑暗境界,此境未破,未能见佛性,不为悟道。故古人云:“莫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万重山。”正是针对此种误解。
平常心是道
赵州和尚问南泉曰:“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师曰:“还有趣向也无?”泉曰:“拟向即乖。”师曰:“不拟争知是道?”泉曰:“道不属知,不属不知,如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耶?”师于言下悟。南泉“平常心是道”一语,意谓明心见性之后,起心动念无非佛性,行住坐卧、穿衣吃饭、寻常日用,皆是真如,此乃证悟后之境界也。今人误“平常心是道”便是普普通通过日子,平平常常做个好人,不为善,不造恶,任运随缘混过一生,便是悟道,此与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者何异耶?可悲可痛!
道落火宅
《法华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其可怖畏!”今之外道邪教,遂有“道落火宅”之语,谓五祖衣钵传六祖,六祖永不传,传于世俗居士,故名“道落火宅”。其法邪僻鬼怪,教人静坐,心想印堂,约心不散,盖托佛法以惑众者,愚夫受骗者极多,有因之致狂疾者,凡我佛徒,宜痛斥之。
无相为体,无住为宗,离相为用
“无相为体,无住为宗,离相为用”,无住为宗者,不住一切相是也,离这样便是落空。其实经所说,无我、人、众生、寿者四相者,谓佛性中无此四相也;不住色、声、味、触、法生心者,谓佛性中不住不生也,非谓脑筋不住不生也,因色、声、味、触、法当体便是佛性,故不住不生,其生住者,脑筋也,非佛性也。讲《金刚经》应以“实相为体,观照为宗,方便为用”,方能阐明般若绝对之理。
直心是道场
《维摩诘经》云:“直心是道场。”意谓明心见性之后,起心动念,无往而非佛性,佛性不易不变,唯一直心。《坛经》云:“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是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后人误为做人只要正直便是悟道,非也。
自搬柴,自运水,不看经,不参禅
宗门祖师每日自搬柴、自运水、不看经、不参禅,此乃悟后境界也,大事已了,随缘度日,看经参禅俱用不着。庞居士云:“神通及妙用,运水与搬柴。”李翱问南泉禅师:“什么是戒定慧?”师曰:“老僧这里无此闲家俱。”皆是此意。今之出家人大事未了,便欲学古祖师运水搬柴度日,经不看、禅不参,空闲度日,以为这样就是用功夫,待到腊月三十日到,悔之晚矣。
下转语
下转语者,禅宗祖师勘验学人之法也,每以问答出之。如学人未明心见性,则多不能下转语,便是死句;如明心见性,一问便转略无滞碍,便是活句。故明心见性之人,无语不转;未明心见性之人,则语语转不了。故曰:“只怕汝不悟,不怕悟后无语。”今人不参禅用功,以求明心见性,而便欲学转语,此乃错误。转语不可学,惟明心见性后,乃能之也。
赵州转藏经
有一婆子令人送钱,请赵州和尚转藏经,师受施利了,却下禅床转一匝,乃曰:“传语婆子转藏经已竟。”其人回举似婆,婆曰:“此来借转全藏,如何只为半藏?”赵州转藏经,乃表示真如绝对境界,后人不解其旨,或谓再转一匝才是全藏,或谓走三匝,则是三藏,此乃以思惟心测度如来境界,无有是处。欲知如何是全藏?应于赵州未起座时参取。
捉机锋
捉机锋者,古祖师观察学人心得,临机应变以接引学人也。龙潭信禅师参天皇悟禅师,服勤左右,一日问曰:“某自到来,不蒙指示心要。”皇曰:“自汝到来,吾未尝不指汝心要。”师曰:“何处指示?”皇曰:“汝擎茶来,吾为汝接;汝行食来:吾为汝受;汝和南时,吾便低头。何处不指示心要?”信低头良久,皇曰:“见则直下便见,拟思即差。”师当下开解。又鸟窠道林禅师,有侍者会通,一日欲辞去,师问曰:“汝今何往?”对曰:“会通为佛法出家,和尚不重慈诲,今往诸方学佛法去。”师曰:“若是佛法,吾此间亦有少许。”曰:“如何是和尚佛法?”师于身上拈起布毛吹之,通遂领悟。此两则公案,皆是祖师捉学人机锋,使之顿悟真如之理。今之假明眼善知识,自己实不知机锋转语为何物,遇有学人来参,动辄横加打骂,或出人不意蓦的喝一声,以为这样便是明眼宗匠的捉机锋,可笑孰甚!
观心解脱
《心地观经》云:“三界之中,明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此之谓心即指无明妄心,三界之所以成就者,由无明业识而成,其潜伏未形是无始无明,一念发生则是一念无明。三界以无始无明为体,以一念无明为用,一念无明与无始无明,便是妄心之动静两面,故曰“以心为主”。欲超出三界者,须先寻到无始无明,将他打破,然后能见本来佛性,自己才做得主,便是解脱;否则只是无明为主,生死轮回,头出头没,无有了期。故曰:“不能观者,永处缠缚。”今人误以为三界是真心造成,以真心为主,此乃大错。既曰:“真心便…
《月溪法师语录(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