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佛性,妄念譬如老鼠,老鼠已绝,猫便用不着,如此见相,所谓“以思惟心测度如来境界,如以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着”也。悲乎!
归宗斩蛇
《传灯录》载:“归宗智常禅师(戋+利-禾)草次,有座主来参,值师锄草,忽见一条蛇,师以锄便镬,座主云:“久向归宗,到只见个麤行沙门。”师云:“”是你麤?是我麤?”主云:“如何是麤?”师竖起锄头。主云:“如何是细?”师作斩蛇势。主云:“与么则依而行之。”师云:“依而行之即且置,你什么处见我斩蛇?””归宗斩蛇乃说最上乘法门,与释迦佛拈花示众无别。今人每误解其意,谓蛇乃杂毒,恐杂毒入心,故应去之,岂非和盆扪烛之流耶?
云庵真净禅师住归宗日,上堂举“赤眼因见蛇,便与斩断,傍僧云:“久向归宗,元来只是麤行沙门。”眼曰:“你麤我麤?””师云:“大众只知赤眼斩蛇,问其僧道:“你麤我麤?”且古人见处作么生?”遂举拂子云:“今日归宗举拂子,与当时归宗斩蛇,是同是别?”良久云:“人人有个天真佛,妙用纵横总不知。今日分明齐指出,斩蛇举拂更由谁?”
昔日有僧问一大德:“南泉斩猫,归宗斩蛇,意旨如何?”大德用拄杖赶僧,|即呼僧名,僧回首应曰:“唯。”大德即告僧曰:“南泉斩猫,归宗斩蛇,即此意旨。”
丹霞烧木佛
丹霞天然禅师遇天大寒,师取木佛焚之,人或讥之,师曰:“我烧取舍利。”人曰:“木头何有舍利?”霞曰:“无则再取两个烧。”院主闻之,须眉堕落。丹霞烧木佛,乃说最上乘法门,与释迦拈花示众无别。今人或误解其意,谓烧佛乃示人勿执着成佛,将成佛之念删除也,如此揣量,六祖所谓“任汝尽思共推,转加悬远”是也。悲乎!
云庵真净禅师上堂云:“南泉斩猫儿与归宗斩蛇,丛林中商量,还有优劣也无?优劣且止,只如赵州戴靴鞋出去又作么生?若也于此明得,德山呵佛骂祖有甚么过?于此不明,丹霞烧木佛,院主眉须落。所以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喝一喝,下座。
沩山水牯牛
沩山灵佑禅师,僧问:“老和尚百年后去甚么地方?”师答云:“山脚佃户家,变一头水牯牛,肋上写着沩山僧某甲。你道是沩山僧,又是水牯牛;你道是水牯牛,又是沩山僧。”僧云:“某随老和尚去可否?”师云:“你拈却心。”僧不能答。后有明心见性之大德颂云:“不是沩山不是牛,一身两样实酬难。离却两头应须道,如何道得出常流。”此乃说最上乘法门,与释迦牟尼佛拈花示众无别。今人或误解其意,谓沩山祖师错用常住,死了变牛;或谓牛性横,我们要除去横性,即可以不致变牛,此乃大错。沩山乃明心见性之祖师,焉有变牛之理?未明心见性者千万不能用脑筋推测明心见性的人。古人云:“毁谤般若,罪过无边。”切宜戒之。
赵州云:佛之一字,我不喜闻。又云:老僧念佛一声,漱口三日。又云:佛,佛。
赵州从谂禅师曾云:“佛之一字,我不喜闻。”又云:“老僧念佛一声,漱口三日。”又有人问赵州曰:“老和尚将来如何?”赵州曰:“佛,佛。”此俱是宗门转语。已明心见性之人,自性即佛,本来现成,不必再事外求。譬如人已有头,则不必更于头上加头,过去是此佛,现在亦是此佛,将来当然亦是此佛,故曰:“佛,佛。”此乃直示佛性不易不变绝对之理。今人或误解其意,谓佛不可求,赵州欲人勿执着成佛之念,如此见解则永劫不能见佛矣。悲乎!
非心非佛,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马祖云:“即心即佛。”又云:“非心非佛。”又云:“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此亦宗门转语,直示佛性绝对之理也。佛性充满十方,无所不遍,故曰:“即心即佛。”佛性非思想测量所能及,言忘虑绝,故曰:“非心非佛。”说似一物即不是,故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今人误解马祖之意,谓一念悟即佛,故曰:“即心即佛。”一念迷不是佛,故曰:“非心非佛。”不要执着迷悟就是“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夫佛性乃绝对者,岂有所谓迷悟执着耶?有迷悟执著者便是脑筋作用,不是佛性本来面目矣。大梅禅师云:“这老汉迷惑人无有了期,任他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马祖闻之曰:“梅子熟矣。”
我不会佛法
僧问六祖云:“黄梅意旨甚么人得?”祖云:“会佛法人得。”僧云:“和尚会佛法否?”祖曰:“我不会佛法。”我不会佛法者,佛性本来现成,非修而有,非会而得,《圆觉经》所谓“无证无修”、《金刚经》所谓“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也。夫真如佛性者,非脑筋思想可及,凡可以意会、可以言传者,便非佛性。既已明心见性,则有何佛法可会耶?故祖曰:“我不会佛法。”今人误解其意,谓起会佛法之妄念便是执着,将此妄念取消便是佛性,此乃大错。佛性中本无真妄,真妄者脑筋作用也。舍妄合真,真即同妄;背尘合觉,觉即是尘。所谓真妄尘觉者,皆脑筋中相对之名相,佛性中无此也。用脑筋求佛性,如欲以石榨油,安有成就之日哉?
洪炉一点雪
古祖师以佛性比洪炉,以生死比一点雪,佛性中着生死不得,如雪之不能入洪炉也,故曰:“佛性能转万物,不能为万物所转。”是最究极之实性。今人误解此意,谓洪炉一点雪者,雪譬如妄念,妄念一起即时要消灭他,如洪炉之消雪,所谓“不怕妄起,只怕觉迟”是也,此乃大错。夫雪与洪炉两不相干,洪炉中本无雪,如佛性中本无妄念,倘佛性中能起妄念,则起而又灭,灭而复起,佛性岂不变成生灭轮回者耶?妄念者,起于脑筋见闻觉知,非起于佛性也。
向上一路,千圣不传
古人云:“向上一路,千圣不传。”意谓凡可说可传者,便非真如,真如佛性须自证取,不可说与也。今人错解此语,谓参禅之法不可传授,只能自去找寻,此乃大错。佛性虽不可言传,但参禅用功之法则千圣所传,佛佛授手也。世尊说法四十九年,或权或实,或顿或渐,叶叶相承,圣圣相接,古祖师喝棒怒骂,竖拂擎拳,无非亲切为人,但看汝能否承当耳,岂不传哉?
任从沧海变,终不为君通
古人云:“任从沧海变,终不为君通。”意谓佛性真如只能自证自悟,不能用语言说与也。昔香岩末悟时,屡请沩山说破,沩山曰:“我说的是我的,终不干汝事。”后居南阳,锄地次,抛瓦砾,击竹作声,始发明心地。又太原孚上座讲《涅槃经》,敷陈法身妙理,有禅客谓曰:“汝虽能讲,实不能知。”遂辍讲静坐,中夜闻鼓角声,始悟法身之理。今人误解“任从沧海变,总不为君通”之意,谓宗门乃秘密传授,不可教人,此乃大错,岂不闻六祖云“汝若返照,密在汝边”耶?
龙门佛眼禅师云:“有时问着师僧,总言不知不会,只管道饥来吃饭,睏来眠,似此说话有甚么救处?更道:“不知月之大小,不管岁之余润,谁理会你者般事?”我且问你“作么生说个不知底道理?你见人说了便这么道,还曾会得那不知的道理么?”古人道:“不知者,无所不知,无所不到,唤作不知。”要你今时人到那不知田地,此是诸圣境界,岂比如今拍盲不会唤作不知!若总如此尽道,我不知不管,见有人问着,如何流通?曹溪一路恐无人相续去也。不得如此,须是勤勤抉择始得。珍重!”
饥来吃饭睏来眠
古人云:“饥来吃饭睏来眠。”此乃悟后境界也。古祖师悟道之后,任运逍遥,随缘放旷,水边林下,颐养天真。今人不解其境界,以为“饥来吃饭睏来眠”就是不要执着一切,不要分别一切,饥吃睏眠,便可悟道,如此修道,早成废物,有何价值?
《传灯录.慧忠国师传》云:“有源律师来问:“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师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师曰:“饥来吃饭睏来眠。”曰:“一切人总如是,国师用功同否。”师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需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
有禅有净土
古永明寿禅师、中峰禅师皆明心见性之后弘扬净土,莲池大师修净土兼弘禅宗,皆为方便教化耳,人遂目为禅净双修,以为是最妥当之方法。今之禅和错解本意,每有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又念一句“念佛是谁”?或念“南无阿弥陀佛”,又念“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以为这样一句佛号、一句话头,便是禅净双修,成佛有分,岂不可笑!
心净土自净
“心净土自净”者,谓明心见性之后,一切皆变为佛性,佛性中无垢无净,故秽土即是净土也。今人误解此意,谓将恶念改为善念,把染缘变为净缘,心里清净世界自然清净,谓之“心净土自净”,此乃大错矣。念头乃变幻无常、起落不定者,倘心里一会儿清净,便是净土,一会儿妄念又起,复变为秽土,如此朝净暮秽,早善夕恶,循环反覆,何有了期?心净心染乃脑筋作用,与净土无关也。真正之净土乃不变不易、无垢无净者,即常寂光净土、诸佛法身是也。若能顿证真如,当下便生常寂光净土,与诸佛同一法身,则永超三界轮回生死,觅心觅土了不可得,尚何净秽之可言耶?
放心
孟子教人求其放心,乃儒家调节性情之方法,欲使其回返喜怒哀乐未发之“中”之境界也。儒家之“中”与佛家之“中道”不同,儒家之“中”是“无记性”,佛家之“中道”是第一义空之真如佛性,即使儒家能回返“中”之境界,并未达到最后之真实本体,无法了生脱死,仍在三界轮回之中,此儒佛根源之悬殊也。今之佛徒或不明此理,每以求“放心”为修行之方、成佛之法,此乃大错。倘“放心”便是悟道,则吾人但学孔孟可矣,何必出家耶?
心动神疲
道家以清净寡欲、不摇动精神为修养之本,以之延年却病则可,然非了生脱死、明心见性之道也。今之出家人每以清净寡欲为修行之法,欲使心不动、神不疲,认此为见性成佛之法,实为错误。道家谷神求仙,事极而渺茫,设能成仙亦不过多一守尸鬼而已,非彻底解脱也。故约束其心者,实为系缚,非佛徒修行正法也。
不…
《月溪法师语录(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