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月溪法師語錄(二)▪P6

  ..續本文上一頁佛性,妄念譬如老鼠,老鼠已絕,貓便用不著,如此見相,所謂“以思惟心測度如來境界,如以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也。悲乎!

  歸宗斬蛇

  《傳燈錄》載:“歸宗智常禅師(戋+利-禾)草次,有座主來參,值師鋤草,忽見一條蛇,師以鋤便镬,座主雲:“久向歸宗,到只見個麤行沙門。”師雲:“”是你麤?是我麤?”主雲:“如何是麤?”師豎起鋤頭。主雲:“如何是細?”師作斬蛇勢。主雲:“與麼則依而行之。”師雲:“依而行之即且置,你什麼處見我斬蛇?””歸宗斬蛇乃說最上乘法門,與釋迦佛拈花示衆無別。今人每誤解其意,謂蛇乃雜毒,恐雜毒入心,故應去之,豈非和盆扪燭之流耶?

  雲庵真淨禅師住歸宗日,上堂舉“赤眼因見蛇,便與斬斷,傍僧雲:“久向歸宗,元來只是麤行沙門。”眼曰:“你麤我麤?””師雲:“大衆只知赤眼斬蛇,問其僧道:“你麤我麤?”且古人見處作麼生?”遂舉拂子雲:“今日歸宗舉拂子,與當時歸宗斬蛇,是同是別?”良久雲:“人人有個天真佛,妙用縱橫總不知。今日分明齊指出,斬蛇舉拂更由誰?”

  昔日有僧問一大德:“南泉斬貓,歸宗斬蛇,意旨如何?”大德用拄杖趕僧,|即呼僧名,僧回首應曰:“唯。”大德即告僧曰:“南泉斬貓,歸宗斬蛇,即此意旨。”

  丹霞燒木佛

  丹霞天然禅師遇天大寒,師取木佛焚之,人或譏之,師曰:“我燒取舍利。”人曰:“木頭何有舍利?”霞曰:“無則再取兩個燒。”院主聞之,須眉墮落。丹霞燒木佛,乃說最上乘法門,與釋迦拈花示衆無別。今人或誤解其意,謂燒佛乃示人勿執著成佛,將成佛之念刪除也,如此揣量,六祖所謂“任汝盡思共推,轉加懸遠”是也。悲乎!

  雲庵真淨禅師上堂雲:“南泉斬貓兒與歸宗斬蛇,叢林中商量,還有優劣也無?優劣且止,只如趙州戴靴鞋出去又作麼生?若也于此明得,德山呵佛罵祖有甚麼過?于此不明,丹霞燒木佛,院主眉須落。所以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喝一喝,下座。

  沩山水牯牛

  沩山靈佑禅師,僧問:“老和尚百年後去甚麼地方?”師答雲:“山腳佃戶家,變一頭水牯牛,肋上寫著沩山僧某甲。你道是沩山僧,又是水牯牛;你道是水牯牛,又是沩山僧。”僧雲:“某隨老和尚去可否?”師雲:“你拈卻心。”僧不能答。後有明心見性之大德頌雲:“不是沩山不是牛,一身兩樣實酬難。離卻兩頭應須道,如何道得出常流。”此乃說最上乘法門,與釋迦牟尼佛拈花示衆無別。今人或誤解其意,謂沩山祖師錯用常住,死了變牛;或謂牛性橫,我們要除去橫性,即可以不致變牛,此乃大錯。沩山乃明心見性之祖師,焉有變牛之理?未明心見性者千萬不能用腦筋推測明心見性的人。古人雲:“毀謗般若,罪過無邊。”切宜戒之。

  趙州雲:佛之一字,我不喜聞。又雲:老僧念佛一聲,漱口叁日。又雲:佛,佛。

  趙州從谂禅師曾雲:“佛之一字,我不喜聞。”又雲:“老僧念佛一聲,漱口叁日。”又有人問趙州曰:“老和尚將來如何?”趙州曰:“佛,佛。”此俱是宗門轉語。已明心見性之人,自性即佛,本來現成,不必再事外求。譬如人已有頭,則不必更于頭上加頭,過去是此佛,現在亦是此佛,將來當然亦是此佛,故曰:“佛,佛。”此乃直示佛性不易不變絕對之理。今人或誤解其意,謂佛不可求,趙州欲人勿執著成佛之念,如此見解則永劫不能見佛矣。悲乎!

  非心非佛,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馬祖雲:“即心即佛。”又雲:“非心非佛。”又雲:“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此亦宗門轉語,直示佛性絕對之理也。佛性充滿十方,無所不遍,故曰:“即心即佛。”佛性非思想測量所能及,言忘慮絕,故曰:“非心非佛。”說似一物即不是,故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今人誤解馬祖之意,謂一念悟即佛,故曰:“即心即佛。”一念迷不是佛,故曰:“非心非佛。”不要執著迷悟就是“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夫佛性乃絕對者,豈有所謂迷悟執著耶?有迷悟執著者便是腦筋作用,不是佛性本來面目矣。大梅禅師雲:“這老漢迷惑人無有了期,任他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馬祖聞之曰:“梅子熟矣。”

  我不會佛法

  僧問六祖雲:“黃梅意旨甚麼人得?”祖雲:“會佛法人得。”僧雲:“和尚會佛法否?”祖曰:“我不會佛法。”我不會佛法者,佛性本來現成,非修而有,非會而得,《圓覺經》所謂“無證無修”、《金剛經》所謂“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也。夫真如佛性者,非腦筋思想可及,凡可以意會、可以言傳者,便非佛性。既已明心見性,則有何佛法可會耶?故祖曰:“我不會佛法。”今人誤解其意,謂起會佛法之妄念便是執著,將此妄念取消便是佛性,此乃大錯。佛性中本無真妄,真妄者腦筋作用也。舍妄合真,真即同妄;背塵合覺,覺即是塵。所謂真妄塵覺者,皆腦筋中相對之名相,佛性中無此也。用腦筋求佛性,如欲以石榨油,安有成就之日哉?

  洪爐一點雪

  古祖師以佛性比洪爐,以生死比一點雪,佛性中著生死不得,如雪之不能入洪爐也,故曰:“佛性能轉萬物,不能爲萬物所轉。”是最究極之實性。今人誤解此意,謂洪爐一點雪者,雪譬如妄念,妄念一起即時要消滅他,如洪爐之消雪,所謂“不怕妄起,只怕覺遲”是也,此乃大錯。夫雪與洪爐兩不相幹,洪爐中本無雪,如佛性中本無妄念,倘佛性中能起妄念,則起而又滅,滅而複起,佛性豈不變成生滅輪回者耶?妄念者,起于腦筋見聞覺知,非起于佛性也。

  向上一路,千聖不傳

  古人雲:“向上一路,千聖不傳。”意謂凡可說可傳者,便非真如,真如佛性須自證取,不可說與也。今人錯解此語,謂參禅之法不可傳授,只能自去找尋,此乃大錯。佛性雖不可言傳,但參禅用功之法則千聖所傳,佛佛授手也。世尊說法四十九年,或權或實,或頓或漸,葉葉相承,聖聖相接,古祖師喝棒怒罵,豎拂擎拳,無非親切爲人,但看汝能否承當耳,豈不傳哉?

  任從滄海變,終不爲君通

  古人雲:“任從滄海變,終不爲君通。”意謂佛性真如只能自證自悟,不能用語言說與也。昔香岩末悟時,屢請沩山說破,沩山曰:“我說的是我的,終不幹汝事。”後居南陽,鋤地次,抛瓦礫,擊竹作聲,始發明心地。又太原孚上座講《涅槃經》,敷陳法身妙理,有禅客謂曰:“汝雖能講,實不能知。”遂辍講靜坐,中夜聞鼓角聲,始悟法身之理。今人誤解“任從滄海變,總不爲君通”之意,謂宗門乃秘密傳授,不可教人,此乃大錯,豈不聞六祖雲“汝若返照,密在汝邊”耶?

  龍門佛眼禅師雲:“有時問著師僧,總言不知不會,只管道饑來吃飯,睏來眠,似此說話有甚麼救處?更道:“不知月之大小,不管歲之余潤,誰理會你者般事?”我且問你“作麼生說個不知底道理?你見人說了便這麼道,還曾會得那不知的道理麼?”古人道:“不知者,無所不知,無所不到,喚作不知。”要你今時人到那不知田地,此是諸聖境界,豈比如今拍盲不會喚作不知!若總如此盡道,我不知不管,見有人問著,如何流通?曹溪一路恐無人相續去也。不得如此,須是勤勤抉擇始得。珍重!”

  饑來吃飯睏來眠

  古人雲:“饑來吃飯睏來眠。”此乃悟後境界也。古祖師悟道之後,任運逍遙,隨緣放曠,水邊林下,頤養天真。今人不解其境界,以爲“饑來吃飯睏來眠”就是不要執著一切,不要分別一切,饑吃睏眠,便可悟道,如此修道,早成廢物,有何價值?

  《傳燈錄.慧忠國師傳》雲:“有源律師來問:“和尚修道還用功否?”師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師曰:“饑來吃飯睏來眠。”曰:“一切人總如是,國師用功同否。”師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師曰:“他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需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所以不同也。””

  有禅有淨土

  古永明壽禅師、中峰禅師皆明心見性之後弘揚淨土,蓮池大師修淨土兼弘禅宗,皆爲方便教化耳,人遂目爲禅淨雙修,以爲是最妥當之方法。今之禅和錯解本意,每有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又念一句“念佛是誰”?或念“南無阿彌陀佛”,又念“萬法歸一,一歸何處”?以爲這樣一句佛號、一句話頭,便是禅淨雙修,成佛有分,豈不可笑!

  心淨土自淨

  “心淨土自淨”者,謂明心見性之後,一切皆變爲佛性,佛性中無垢無淨,故穢土即是淨土也。今人誤解此意,謂將惡念改爲善念,把染緣變爲淨緣,心裏清淨世界自然清淨,謂之“心淨土自淨”,此乃大錯矣。念頭乃變幻無常、起落不定者,倘心裏一會兒清淨,便是淨土,一會兒妄念又起,複變爲穢土,如此朝淨暮穢,早善夕惡,循環反覆,何有了期?心淨心染乃腦筋作用,與淨土無關也。真正之淨土乃不變不易、無垢無淨者,即常寂光淨土、諸佛法身是也。若能頓證真如,當下便生常寂光淨土,與諸佛同一法身,則永超叁界輪回生死,覓心覓土了不可得,尚何淨穢之可言耶?

  放心

  孟子教人求其放心,乃儒家調節性情之方法,欲使其回返喜怒哀樂未發之“中”之境界也。儒家之“中”與佛家之“中道”不同,儒家之“中”是“無記性”,佛家之“中道”是第一義空之真如佛性,即使儒家能回返“中”之境界,並未達到最後之真實本體,無法了生脫死,仍在叁界輪回之中,此儒佛根源之懸殊也。今之佛徒或不明此理,每以求“放心”爲修行之方、成佛之法,此乃大錯。倘“放心”便是悟道,則吾人但學孔孟可矣,何必出家耶?

  心動神疲

  道家以清淨寡欲、不搖動精神爲修養之本,以之延年卻病則可,然非了生脫死、明心見性之道也。今之出家人每以清淨寡欲爲修行之法,欲使心不動、神不疲,認此爲見性成佛之法,實爲錯誤。道家谷神求仙,事極而渺茫,設能成仙亦不過多一守屍鬼而已,非徹底解脫也。故約束其心者,實爲系縛,非佛徒修行正法也。

  不…

《月溪法師語錄(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