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月溪法師語錄(二)▪P7

  ..續本文上一頁怕妄起,只怕覺遲

  人每以“不怕妄起,只怕覺遲”兩語爲修行之方,此乃錯誤。起覺念以破妄念者,覺即同妄,同是一念無明也。黃檗禅師雲:“汝今覺妄起時,覺正如佛,可是若無妄念佛亦無。何故如此?爲汝起心作佛見,便謂有佛可成;作衆生見,便謂有衆生可度。起心動念總是汝見處,若無一切見,佛有何處所?如文殊才起佛見,便貶向二鐵圍山。”所以說:“不怕妄起,只怕覺遲。”本來無妄、何更言覺?取覺舍妄,覺亦是妄。《圓覺經》雲:“一切世界始終生滅,前後有無,聚散起止,念念相續,循環往複,種種取舍皆是輪回。未出輪回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若免輪回,無有是處。”

  不識

  梁武帝問達摩祖師曰:“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紀,有無功德?”祖曰:“並無功德。”帝曰:“何以無功德?”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祖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又問:“如何是聖谛第一義?”祖曰:“廓然無聖。”帝曰:“對朕者誰?”祖曰:“不識。”帝不悟。後人以爲“不識”者,一念不動、不加分別之謂,此乃錯誤。“不識”者,真如佛性是也,佛性非思量所能及,故曰“不識”。一念不動、不加分別是無記性,非佛性也。古人雲:“識得“不識”,參學事畢。”蓋指此也。

  腳跟點地

  “腳跟點地”乃悟後之語。已明心見性,超出生死輪回,達到絕對本體,大事已了,謂之“腳跟點地”。今人誤解此意,以爲著實做個衲僧,腳踏實地,便是腳跟點地,非也。

  不斷煩惱而入涅槃

  《維摩诘經》雲:“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此乃最上乘境界也。六祖所謂:“轉煩惱爲菩提,轉叁毒爲叁聚淨戒。”斷煩惱而後入涅槃者,小乘人也;小乘人斷煩惱思想入于清淨寂滅之境,受叁昧涅槃之樂,但此乃有余涅槃、有漏涅槃,只得羅漢果,不能得佛果也。大乘菩薩不斷煩惱而入涅槃,乃不斷六根思想,以智慧力打破無明窠臼,明心見性,則煩惱即是菩提,穢土即是淨土,真知真覺,度己度人,行住坐臥、嬉笑怒罵,無非定中,無非叁昧,是爲入無余涅槃,成就佛果。今人或誤解“不斷煩惱而入涅槃”之意,謂生時不要造作,不必修行,待到形壽已盡,自然入滅,謂之“不斷煩惱而入涅槃”,錯誤尤甚。

  斷五住煩惱

  注解中以斷五住煩惱爲見性成佛,五住者:見惑、思惑、塵沙、煩惱、無明是也,此與小乘斷六根、中乘斷一念無明相同。六根斷倒如同木石,一念無明無法永斷,此非大乘究竟之理也。故古今以來,修天臺者無法明心見性,其方法不正確有以致之。斷見惑、思惑,如硬將百裏河流堵住,不但辦不到,即使做到,終有一日崩潰成災也,學者慎之!譬喻龍潭出水的水源,時時有水生出來的,斷了又生,生了又斷,無有了期。修行斷妄念,這個道理實在不通。古人雲:“王道不外乎人情,佛法亦不外乎人情。”

  以古人爲師

  一般尊宿常雲:“修行應以古人爲師。”此語並不盡然。古人生于我前,聞道先于我,固有其可以爲師之處,但須詳加揀擇,其確系明心見性者,則可師其言;至若非明心見性而品行崇高者,則可師其行。每有古德品行高尚,而其遺著,盡是不通達之語。師雲:“走人歧途,《大藏》、《續藏》中甚多,決不可師也。”至于明心見性祖師,如丹霞燒木佛、南泉殺貓、歸宗斬蛇、德山呵佛罵祖,此皆悟後境界,直示佛性以接引後學者,後學如未能承當、未曾證悟,則此等行爲切不可學,學之徒增罪業。故以古人爲師者,非具正眼不可。

  《遺教經》不可不讀

  《遺教經》乃佛臨入滅時之遺囑,其所以教戒叮咛者,懇切深至,凡屬釋子,皆應熟讀堅記,服膺勿忘。今之出家人,有剃染數十載,尚未見過《遺教經》者,可歎也?此經簡短易讀,願佛徒注意及之。

  不看經論語錄

  宗門中徒每謂教外別傳,不立文字,遂不看經論語錄,亦不參求用功之法,有規之者,則以古人傳答雲:“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地用功夫。若將紙上尋佛法,筆尖沾幹洞庭湖。”此乃大錯。六祖惠能大師雖不識字,尚勸人“必須廣學多聞,達諸佛理”,豈有智識閉塞,渾噩冥頑,而能見性成佛者哉?學者叁致意焉!

  無心是道

  黃檗禅師雲:“即心是佛,無心是道。”古祖師雲:“佛說一切法,爲除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此乃悟後之語。意謂佛說方便,爲度諸叁乘人,上上智人自明其心,自見本性,則何須更用一切法耶?其旨與《金剛經》所雲:“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圓覺經》所雲:“一切衆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于此無修,亦無成就。于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正是相同。而後人誤解其意,以爲將妄心停止,思想斷盡,便是“無心”,便是悟道,此乃大錯。妄心是一念無明,一念無明停止,則是無始無明黑暗境界,此境未破,未能見佛性,不爲悟道。故古人雲:“莫謂無心便是道,無心猶隔萬重山。”正是針對此種誤解。

  平常心是道

  趙州和尚問南泉曰:“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師曰:“還有趣向也無?”泉曰:“擬向即乖。”師曰:“不擬爭知是道?”泉曰:“道不屬知,不屬不知,如是妄覺,不知是無記。若真達不疑之道,猶如太虛,廓然蕩豁,豈可強是非耶?”師于言下悟。南泉“平常心是道”一語,意謂明心見性之後,起心動念無非佛性,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尋常日用,皆是真如,此乃證悟後之境界也。今人誤“平常心是道”便是普普通通過日子,平平常常做個好人,不爲善,不造惡,任運隨緣混過一生,便是悟道,此與飽食終日無所用心者何異耶?可悲可痛!

  道落火宅

  《法華經》雲:“叁界無安,猶如火宅,衆苦充滿,其可怖畏!”今之外道邪教,遂有“道落火宅”之語,謂五祖衣缽傳六祖,六祖永不傳,傳于世俗居士,故名“道落火宅”。其法邪僻鬼怪,教人靜坐,心想印堂,約心不散,蓋托佛法以惑衆者,愚夫受騙者極多,有因之致狂疾者,凡我佛徒,宜痛斥之。

  無相爲體,無住爲宗,離相爲用

  “無相爲體,無住爲宗,離相爲用”,無住爲宗者,不住一切相是也,離這樣便是落空。其實經所說,無我、人、衆生、壽者四相者,謂佛性中無此四相也;不住色、聲、味、觸、法生心者,謂佛性中不住不生也,非謂腦筋不住不生也,因色、聲、味、觸、法當體便是佛性,故不住不生,其生住者,腦筋也,非佛性也。講《金剛經》應以“實相爲體,觀照爲宗,方便爲用”,方能闡明般若絕對之理。

  直心是道場

  《維摩诘經》雲:“直心是道場。”意謂明心見性之後,起心動念,無往而非佛性,佛性不易不變,唯一直心。《壇經》雲:“若于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是不動道場,真成淨土,此名一行叁昧。”後人誤爲做人只要正直便是悟道,非也。

  自搬柴,自運水,不看經,不參禅

  宗門祖師每日自搬柴、自運水、不看經、不參禅,此乃悟後境界也,大事已了,隨緣度日,看經參禅俱用不著。龐居士雲:“神通及妙用,運水與搬柴。”李翺問南泉禅師:“什麼是戒定慧?”師曰:“老僧這裏無此閑家俱。”皆是此意。今之出家人大事未了,便欲學古祖師運水搬柴度日,經不看、禅不參,空閑度日,以爲這樣就是用功夫,待到臘月叁十日到,悔之晚矣。

  下轉語

  下轉語者,禅宗祖師勘驗學人之法也,每以問答出之。如學人未明心見性,則多不能下轉語,便是死句;如明心見性,一問便轉略無滯礙,便是活句。故明心見性之人,無語不轉;未明心見性之人,則語語轉不了。故曰:“只怕汝不悟,不怕悟後無語。”今人不參禅用功,以求明心見性,而便欲學轉語,此乃錯誤。轉語不可學,惟明心見性後,乃能之也。

  趙州轉藏經

  有一婆子令人送錢,請趙州和尚轉藏經,師受施利了,卻下禅床轉一匝,乃曰:“傳語婆子轉藏經已竟。”其人回舉似婆,婆曰:“此來借轉全藏,如何只爲半藏?”趙州轉藏經,乃表示真如絕對境界,後人不解其旨,或謂再轉一匝才是全藏,或謂走叁匝,則是叁藏,此乃以思惟心測度如來境界,無有是處。欲知如何是全藏?應于趙州未起座時參取。

  捉機鋒

  捉機鋒者,古祖師觀察學人心得,臨機應變以接引學人也。龍潭信禅師參天皇悟禅師,服勤左右,一日問曰:“某自到來,不蒙指示心要。”皇曰:“自汝到來,吾未嘗不指汝心要。”師曰:“何處指示?”皇曰:“汝擎茶來,吾爲汝接;汝行食來:吾爲汝受;汝和南時,吾便低頭。何處不指示心要?”信低頭良久,皇曰:“見則直下便見,擬思即差。”師當下開解。又鳥窠道林禅師,有侍者會通,一日欲辭去,師問曰:“汝今何往?”對曰:“會通爲佛法出家,和尚不重慈誨,今往諸方學佛法去。”師曰:“若是佛法,吾此間亦有少許。”曰:“如何是和尚佛法?”師于身上拈起布毛吹之,通遂領悟。此兩則公案,皆是祖師捉學人機鋒,使之頓悟真如之理。今之假明眼善知識,自己實不知機鋒轉語爲何物,遇有學人來參,動辄橫加打罵,或出人不意蓦的喝一聲,以爲這樣便是明眼宗匠的捉機鋒,可笑孰甚!

  觀心解脫

  《心地觀經》雲:“叁界之中,明心爲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永處纏縛。”此之謂心即指無明妄心,叁界之所以成就者,由無明業識而成,其潛伏未形是無始無明,一念發生則是一念無明。叁界以無始無明爲體,以一念無明爲用,一念無明與無始無明,便是妄心之動靜兩面,故曰“以心爲主”。欲超出叁界者,須先尋到無始無明,將他打破,然後能見本來佛性,自己才做得主,便是解脫;否則只是無明爲主,生死輪回,頭出頭沒,無有了期。故曰:“不能觀者,永處纏縛。”今人誤以爲叁界是真心造成,以真心爲主,此乃大錯。既曰:“真心便…

《月溪法師語錄(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