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溪法師講佛教人生觀
序
衆生雖萬類不齊,而有同具之情焉,其情爲何?曰:離苦得樂是也,佛之成佛,與菩薩之爲菩薩,其出發點亦不外是情。此釋迦世尊,既先以事行教化吾人矣。試觀其爲悉達太子時,豈非因見有老病死苦,而發出家求道之心乎?夫生老病死,是衆生皆有之苦,是最普遍而不能免者。而佛法均能了決之,故知佛法者,是出于至情,而爲人生所本當需要者也。以方便言之,亦可說「佛者,成就離苦得樂之事業者也。菩薩者,爲此事業者也。是故我等凡夫,欲了生脫死,出離諸苦,非依佛法修行不可。否則任汝有掀天揭地的奇才;隨汝立驚世駭俗的偉業;哲學家,任汝聰明尋求真理;宗教家,任汝熱誠信拜真神,終不能跳出生死苦海的範圍。何以故?根本在迷故。在迷而不自知故。忘本逐末故。妄執顛倒故。認假作真故。以虛爲實故。不內返心源,而向外馳求故。佛法是出迷啓悟,證真求實之學也。佛法不使人厭世,亦不使人樂世。惟教人認真識妄,不爲世迷而已。而吾人之學佛法。實分內中最重要之事也。今者,得在月溪法師座下,聽受佛法,此善根未知從何生所種也。法師講經在未開講之前,或先講人生的真義,以示此重要的切身的大問題,最值吾人之研究,而孔老莊墨諸先哲,程朱陸王等學派。耶回婆羅門各宗教,乃至一般文人傑士,歐西哲學,所不能完全答複者,而佛法可以美滿解決之。所以引起聽衆研究佛法之興趣,斯法師之善導也。或先講佛教唯心的人生觀,以示吾輩凡失,舉止語默,感覺憶念,思想起伏,清靜煩惱,起居飲食,應酬交際,大小事業,高下品格,善惡是非,喜怒哀樂,括而言之,全部生活,都以吾人虛僞夢幻迷妄心識爲樞紐,莫不是妄心的作用,所以不得自在。吾人本有真心,不過爲無始根本無明之所蓋覆,而不顯露。若依法修行,則無明可破,真心可見。一見真心,即得究竟解脫,所以令聽者猛醒覺悟也。其中說明妄心如何構成,真心如何可證,中陰之測驗,無明之境界,學佛易犯之病,外道錯走之途,凡此等等,法師既一而再,再而叁,苦口婆心,詳爲開示矣,其爲重要可知也。爰敬述之如左,題爲佛教人生觀。學者由是而學焉,則庶乎其不差矣。而法師慈悲度衆之願方不負也欤。至人生真義所示各家學說,前即有翟鏡銘居士筆記。茲故不贅。而各家之所以不究竟,人生觀亦有論及也。弟子葉智尊敬述
月溪法師講佛教人生觀
弟子葉智尊編錄
篇中所述之言,與法師所說者,當有先後互相調亂,及有語體不同之處。因此等開示,法師先後說過數次,其言辭均是大同小異,或先有後無,或先無後有。而此篇既非筆記,不過是略爲彙集數次所說者,而追述其大意而已。現在我想和各位導論的題目是「佛教人生觀」。人生觀有兩方面的講法,有唯物的,有唯心的。唯物的一方面暫且擱置不講,我們現在單導論唯心的一方面。
編者敬識
人生祇求衣食嗎 究竟應該怎樣呢
吾侪須知,人生在世,其目的,不是祇求衣食住而已。雖然此叁者,爲人生所必需要;士農工商是我侪應該所操之業。但是吾人若只知有男女飲食之事,士農工商之業,則人之生活,值等于牛馬之生活而已矣!是無意義,無價值矣!夫牛馬亦飲食,亦工作,亦住房子,亦生兒女。雖所飲食者不同,而能飲食則一也。雖所工作者有別,而能工作則同也。則與牛馬奚擇哉?孔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蓋人是有理性者,應有高尚思想。人爲萬物之靈,當有異于禽獸也。吾人除衣食工作諸事之外,尚有無窮無盡光明大道,應當研究者,以解答人生真實意義。大衆當知。世間一切學問,都是有窮有盡的。惟有佛教高妙的道理,是無窮無盡的,是超過一切的,是徹底解釋人生真谛的,是大家本當研究的。
佛教所說的話是怎樣的 對于人生有沒有實用
佛教所講的話,是切切實實,正正當當的,是人情上通得過的,佛字是印度音,即是中國覺悟的覺字。顧名思義,佛教當然是使人生起正信,破除迷信的。是說人的話,不是說神的話的(說神話,如基督教言:天主或上帝是獨一真神,創造天地者。又謂其教主耶稣是上帝獨子。爲聖神降孕,由童女馬利亞所生之類。)是說生的話,不是說死的話的。是使人生前得受用獲利益的,不是徒然用死後得好果報的說話,來引誘人信奉的(如耶回所說之天國)。佛教所說的道理。是有憑有據的,是可修可證的,是人生上進的出路。
古人雲:「人身難得。」倘若我人不向佛教的光明大道尋求出路,惟是終日營營役役,逐利求名。如是糊糊塗塗,醉生夢死,枉過一世,豈不甚可憐愍。大多數人,以爲人生在世,由少而壯,由壯而老,由老而死。但求衣食豐足(祇作衣架飯桶)過去數十個寒暑,便算了事。上者有才能本事,則圖謀多些錢財,以爲誇耀;競取高些權位,以爲光寵。如是而已,殊不知,勢力金錢,獨可矜炫于庸俗;榮華福樂,終歸欺騙乎己身(是何異于糞內蟲中之大蟲),而智者見之,既不勝其憐愍矣。人們徒向物質方面而走,是愈進而愈退,愈入而愈迷。如渴鹿逐焰,愈逐愈渴。若能及早覺悟,從佛教方面,研究上進的方法,方有真實的進化。依佛教找回人生本有的價值,總不辜負此難得的人身。如此在世上生活,才算來這世間,不枉走一遭了。有等人,以爲在社會上,紛紛擾擾,沒有意思。便逃入深山,享受清閑的福樂,隔絕塵世的煩惱。這種抱著各人自掃門前雪,那管他人瓦上霜的宗旨的人,是沒有用處的,是等于死人一樣的了。世界是由我們衆生公共業力所感招而成功的,人人都有責任維持的。如同我們中國,我們中國人個個都應該顧愛的一般。佛教是主張積極救世的,爲公的,利他的。進而言之,惟有用佛教殊勝的道法,才能夠澈底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家只要明白佛法的好處,照佛法來修行。就作農工,爲商學,當軍政,各界都可以做的,都要做的(只要汝做好看的戲,不可做劣戲)。
佛教是唯心的學問 能澈究人生的真相 能打破人生的迷夢
剛纔說,惟有用佛法,才能侈澈底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甚麼緣故呢?就是因爲佛法的立場在根本上的,是在根本上來注目的。世間一切知識和學問,他們的根據地,都是在枝末上的。不大徹底的(佛法如綱,世法如網),佛法,是在治本上用工的;世間學識,如法律政治等,大抵是在治標上做事的。所謂本者何?就是心呀。我們看看,世界上好的事,壞的事,和各種的物件,一切的建設,不是從心裏做出來的嗎?倘然我們不起心動念,沒有思想。那裏會去做出事情來呢?所以佛經說:「一切唯心造。」故此想治理國家,平定天下。必定要從治理人心著想,由改造心理入手,才有把握的,才是根本的辦法。能使人心善良,最有功效的,最美滿的,莫如佛法。
還有一層。我們從外面感覺的事物,遇著的環境,都是我們的心助他成功才有的。啊喲,我們的心有這多麼的本領嗎?是的。我今說一個譬喻。我們夜裏睡覺。在夢中,知道有我,看見有人。其中有相識的,有平生未會見過面的。有時遇著順的事,歡喜笑的;逆的事,悲哀哭的。有時又會看見山,看見水的。其中有到過的,和沒有到過的地方的。我們個個都知道,夢境裏人我順逆的事,山河大地的物,是夢心造出來的,是幻化虛假的。但是我們做夢時,不會知道是夢的。等到醒來,才曉得的。我們看看。俨然的夢境,無非是夢心的作用。現在我們曆然有的世界,也是我們衆生心識現出來的。恰似夢境是夢心造出來的一樣。佛典說:「叁界唯心,萬法唯識。」就是這樣的意思。
上面所說。內而思想,外而感覺。一出一入,萬事萬物。總屬心的範圍。那麼心對于我們這樣的關大,是不可以不考究的。佛法是唯心的。佛學的焦點,是在心的一方面。所以最妥當,最靠得住的。故此專用唯心的佛學,來透透徹徹的,參究觀察人生內容裏面的真相,到底是什麼的一回事?怎樣來立人生唯一的標准,求美滿的出路,達究竟的境界。這就是導論唯心問題,講佛教人生觀的宗旨。
苦樂從何而有
人生在世,有苦有樂。人人都說,苦樂都是從身子和環境而來的。不錯,但是木石和死人的屍骸,也有他的身子和環境,爲甚麼沒有苦樂呢?就是因爲木石是無情的死物,死人的屍體,因爲他的心已離開了他,所以不知苦樂。我們現在了解,苦樂要經過心的知覺和主張才成立的。
我們的心在那裏呢
心這件東西是甚麼呢?多人都曉得是虛靈活潑的精神,不是呆笨無知的物質。但是心在那裏呢?恐怕這個問題,不知道怎樣的答複。在胸腔裏面的,形如杏仁,色似蕉蕾的肉團心,當然不是我們所導論的心了。
大多數的人會說,心是在身子內面的。但是心是明白了知的。爲甚麼裏面的東西,我們不看見,髒腑的情形,我們不曉得呢?在內的答複,是不對了。若果說心在身的外面,那麼肚子的飽餓,我們怎樣能夠感覺呢?所以說在外也是錯的。
或有人說。如此心必定是藏在根身,如眼耳等感官的中間了。所以眼睛見物,隨即分別知道。若果這樣說,心在眼根裏。爲甚麼不看見眼呢?故此說在根中,還是不合。
又有人說。心當在塵境,如目之于色,耳之于聲,和合之處而生。因爲心隨境有,景見情生。此說合是。這樣解說,還要辯問,心從內出,抑從外入?若從內出,還見房內;若從外入,當先見面。今二俱否,在境之說,何由成立?
講到這裏。一定會有很多人辯著說。能夠看見的是眼,能夠知道的是心。所以不可以說,心能夠看見的。哈,汝看死了的人,他的眼睛還存在的,何以不會見物呢?當知眼睛于心,猶如工具于手然(心不在焉,視而不見。眼祇司視,覺還在心)。
我侪之心了不可得 豈無心乎
如上所論,心之所在,內外俱非。塵處根中,二皆不是。縱使再事推求,終亦了不可得。然則我侪將以何物…
《月溪法師講佛教人生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