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极乐愿》讲记(联波仁波切)▪P3

  ..续本文上一页极乐已依变化, 教导秽土诸有情!”前面所讲的愿文,已经包括在这两个颂词当中。

  

那么这里就总结一下前面所讲的含义。主要是我们临终的时候,必须要把阿弥陀佛和八大菩萨召请到自己的面前,然后要生起猛烈的信心,依靠对阿弥陀佛和八大菩萨强烈的信心,充满着我们的相续,然后不经过中有,让八大菩萨把我们直接引导到净土中去。引到净土以后,就要学修各种各样的的法门,特别是受学菩萨的行为,然后回到不净土中来利益一切众生。这就是前面愿文大体的内涵。

  

那么我们这里再讲一讲《极乐愿·开胜刹门》,这是宗喀巴大师所写的,这里讲的呢,就是要去极乐世界的几种条件,是在《刹土庄严经》中所说的:“阿难!诸凡有情若数数作意彼善逝相,”善逝就是如来,这是第一个条件,就是要再再地观想阿弥陀佛。“生起无量众多善根,”要积集无量众多的善根,所以我们要多做善事,“发菩提心,”当然发菩提心也是善事,但是呢,善事当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发菩提心,这是我们去净土的最有利的一种条件。“至极回向而发愿往生彼世界者……”这都是经中所提到的,要去阿弥陀佛的净土呢,要具足这四种条件:多念(或多观想)阿弥陀佛的名号,多积集资粮,要发菩提心,一切善根回向于往生净土的事业方面。

  

“尤其于发愿之初,应忆念刹土功德……”(《极乐愿·开胜刹门》)净土的一切功德,这个我们今天不多讲,大家都知道,《阿弥陀经》里面讲的很广。过去也有人问过,为什么净土的一棵树用七宝来组成,用金、银、宝石、琉璃、水晶、珍珠等形成,因为人的语言只能说到这些宝贵的东西,并不是有工匠来做净土的这些树啊、水池啊,不是这样。真正说来,净土的功德,我们的语言无法表达!我们只能用比喻,用宝石啊,金银等来表达一下而已,也不能这样观想。真要是这些金银、宝石、琉璃、珠宝,那还需要工匠来制作,不是这样的。这是我们人的语言的能力所限,只能这样表达了。但是必须要忆念到净土的功德,这么美好的情景……要有这样的信心,让自己在一刹那间想到净土的功德,就生起无比的欢喜心,这是很重要的。

  

然后呢,“缘无量光佛及其眷属生起坚固信心,缘刹土稀有功德庄严生起猛力往生希求,恳请彼等为我诸愿无碍顺易成就之见证者,此等至关重要。”前面讲的这些去净土的主要条件,就是这样的。这是非常重要的。

  

总体来讲,我们在净土修也好,在人间修也好,都是一样的。甚至在人间的修行,比在净土的修行还要修得快。这在佛经上很多处讲到。那么我们修净土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要获得生死自在!我们可以凭借愿力回到人间,来救度众生。来到这个轮回中,而不会退转。我们现在的轮回是不自在、不自由的,是由我们的业力牵引着,把我们带到哪儿就到哪儿。那么往生净土以后呢,我们再到人间来,实际上是自由自在的,是用我们的愿力来到人间的。

  

前边主要讲的是没有到达净土以前的一些准备工作,和到达净土以后的一些事业。那么,以后再到人间,或者到其他的有情世间来救度众生的话,也要具足利他的一些条件。后面的愿文主要讲的就是为了成办利益众生的一切事业,我们必须要具足的种种条件。这就很广了。

  

前面已经讲过,我们到达净土以后也要发菩提心,也要积集资粮和利益他人,那么这里讲的是“于未证得佛如来位,”还没有达到佛位之前,“一切生中,”也就是说还要经过许多凡夫的生生世世——这是无法避免的。在这样的生生世世当中,“愿纯获得,于佛圣教,若教若证,清净成办闻思修身!” 必须要得到人身,而且还要得到佛教的教义,这就是我们的愿力!我们都要发这样的愿——在未得到佛果之前,我生生世世不离开佛法,不离开菩提心,不离开利益他人的事业!无论在汉传还是藏传的佛教里,这些内涵是永远都不能离开的。这里讲到“若教若证,清净成办闻思修”,我们前边已经讲到了宗喀巴大师一生的事业,最初呢就是广闻佛教,广学佛教的义理。我听说在居士林,你们这些居士也组织了许多学佛的活动、学佛的小组,你们很多居士在学习上非常认真,非常勇猛,而且坚持得非常好。这都是真正值得随喜的。在我来讲,我也很羡慕。没有一定的福报,这种学习是很难实现的。佛法难闻,哪怕是一小时少少的时间要学佛,这个机会也不是很容易得到的。现在的社会,人人都有工作、家庭,在社会的各方面关系那么复杂的情况下,一心一意学佛的人真是很少很少。在名义上学佛的人看来是有一些,但真正如实学修佛法的人,那是很少的!末法时代五浊增盛,五浊中的“众生浊”就是这样的。很多众生难以信解因果的关系,这就是众生浊。现在更加厉害的是烦恼的心情,就是“烦恼浊”,烦恼浊是非常严重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闻思修,然后对学到的东西再再地思维,就是要掌握它的内涵。就以这个愿文来讲,到底它的要求是什么?要求我们要去往生净土。那么生净土的话,要具足什么样的条件?前面我们不是讲过嘛,就是四条。这四个条件,讲起来很容易的,我们念佛号就可以去。但是真正做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我们对无量光佛和净土能不能从内心深处真正生起信任的心?我们信仰的程度到底如何?可以观察一下我们的信心,要多多观察。假如我们没有这样的信心,那怎么办呢?还是要努力,要下功夫。才下点功夫,马上就生起对阿弥陀佛至极圆满的信心,那也是不可能的。但还是要下工夫,我们对三宝的信心,我们对佛的信心,我们对净土的信心,我们对业果的信心,都要修出来,都要修啊,再再地修啊!我们修行就是要修这个心。那么违背了这些条件,怎么来控制?如何来对治?我们对三毒,对瞋恨心、我们经常所生起的这个嫉妒心和贪欲心,怎样来对治?现在的教育,我们所提倡的是和谐,但是和谐必须要具足一定的条件,这是因果的关系决定的。那我们的教育,我们在电视上每天看到的很多都是违背和谐的一些教育,都是宣传烦恼的东西,好像烦恼越大越光荣,瞋恨心越大越光荣,那这样的话我们的和谐社会怎样能成立呢?当然,我们不用考虑那么多的事,但是我们必须要考虑与修行有关的事。我们能不能生起对佛菩萨的信任心?不能马上生起这样的信任心,这是很有可能的,也不奇怪。但是我们如果已经对极乐净土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怎样下工夫?我们要真正地坚持下去,要努力地学习,那么这个法呢,一定会圆满!

  

佛法真正修起来并不是很难,很多人也提过这样的事:“发菩提心很难啊……”发菩提心很难,实际上难不难?我们到底学过没有?修了没有?到底你在这方面花了多大的心血?只要用功,只要坚持,一定会生起圆满的菩提心!要是永远修不到这个程度的话,佛菩萨也不会讲这个菩提心的。因为人能生起菩提心,能生起对佛菩萨的恭敬心,所以佛法就这样讲出来了。要是永远生不起来的事,佛能讲吗?讲了又有什么用呢?既然能生起来,那就是看我们能不能在这方面下工夫了?不像外道修法那样,外道的有些修法,用火,五种火,活活地把自己烧死,这才算是解脱;有跳到刀枪当中,一下子穿过去,死掉了就算解脱了,这些有什么用处?但是修这种法的人也很多。那么像我们这样平平安安地修菩提心,实际上没什么难的。我们的一切条件都具足,只要我们的心态好,我们的动机没有什么差错,即使我们工作再忙,实际上也是可以修行的。在实践当中修行,这个力量是不可思议的,这个力量比在三宝前修行还要强!正确的修行离不开如法地闻思,所以将来我们要得到的这个人身,一定要让他具足堪能成办闻思修的各种条件。

  

“愿彼依身不离上趣七种功德而为庄严!”即便到了人间,也要具足各种条件,以便能够修法。七种功德在《初中后善愿》当中有解释(在《五大愿》25页倒数第二行),“尔时具足种、颜、富,自在、慧、寿、无病乐。”种就是种族(高贵),颜就是你的外形容貌(端正),富就是具财力,自在就是要有修习佛法的时间,慧就是智慧,寿就是长寿——寿命当中不能有非时死的现象,还有无病,共七种。具足这七种,就在人生当中具足了修法的一切条件。“亦愿如是一切时处,获得有如随念宿住,忆念本生!”我们现在任何一个凡夫人,都是一样的,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都是一无所知的。“随念宿住,忆念本生”,修到一定的程度,能知道自己的本生。佛经里面讲了许多故事,佛过去修菩萨行的时候,生为什么样的动物,来救度众生……一样的,我们到时候也能忆念我们的本生(前世),而且还可以知道来世。这些是我们修学佛法所必须具足的人身的条件,就是要具足七种功德的条件。

  

“一切生中,愿於三有,观为不实。”三有,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就是轮回的一切世间。观为不实,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实际上都是虚假不实的,要认识到因缘所生起的一切都是无常的。“以乐解脱功德意乐而为等起,”要知道解脱的功德,发起出离心,“於佛如来善说法毗奈耶中,而趣出家!”毗奈耶就是戒律,佛说的戒律。那么戒律呢,有别解脱戒,有菩萨戒,这里讲的主要是别解脱戒——居士们所受的五戒也是别解脱戒——别解脱戒当中最好的就是比丘戒,就是要依戒律如法地出家。出了家以后呢?“愿出家时,虽极微细陨坠罪恶,亦不染犯,”…

《《极乐愿》讲记(联波仁波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大圆满之戒律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