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极乐愿》讲记(联波仁波切)▪P4

  ..续本文上一页哪怕是小小的极微细的戒律,也不染犯。不造罪恶、不侵犯一切教规,所以就不会堕落。“有如不动比丘,依於戒藏至究竟门,得大菩提!”如同不动比丘那样的守持戒律,得到佛的果位。

  

那么这里讲的是戒律。前边讲的是得到人身,得到人身以后呢,要得到一切戒律。得到戒律以后呢,不犯一切戒律。这里讲的就是这个意思。那么这里的愿是出家。虽然出家和在家的戒律有所差别,但是从根本上呢,也没有多大的差别。在座的各位居士也都得到过别解脱戒,一样的,也要护持好自己的戒律。戒律不守护好,就得不到定和慧的功德。基础破坏了,什么功德也得不到。所以我们无论得到了居士戒,还是比丘戒,都要护持好,不要染犯一切戒律。这就是发的第二个愿。

  

“又一切生,愿获如实悟入染净理趣,到究竟分,”染就是烦恼所引发的恶行,净就是善行。善恶的区别必须要理解好,这就是悟入染净理趣的意思。 “任持不忘诸法文义,圆满总持!”这前边也有,我们到净土的时候也要有这个条件,这是一个很大的功德。然后,“愿获如自所受持者,为他开示无碍、清净辩才!”这里一个就是不忘佛法的一切文义。文和义,是两个涵义:文就是文字,比如我们背个经,需要有过目不忘的能力;义呢,就是文字的含义,要理解,要通达佛经的含义,而且永远记在心中不忘掉。这就是总持的悉地(成就)。然后呢,把自己所掌握的一切教理教法,开示给他人,并且讲法传法都是无碍的,要得到圆满的辩才。这里开始讲到菩萨在利益他人时需要具足的一些条件,要得到总持和辩才。

  

“又一切生,愿当获得若健行等三摩地门。 ”就是要得到禅定。“若肉眼等诸眼”肉眼等(五眼)要具足。这里的肉眼不是我们凡夫的这种眼,只有菩萨才有这个肉眼,我们的眼睛里面是水,不是“肉眼”,平时我们说的“人的肉眼”,这是习惯上说的,实际上我们的眼不是肉眼。“若神境通等诸种神通永不离失。”这就是神通。怎样利益他人呢?需要广大的神通。那么这个神通是不是真正修出来的?这个很难说。佛过去利用神通来利益他人救度他人,这样的故事很多。但是,一般来说,也有各种各样的神通,有的是真正地学佛修行,由修行的结果得到的神通,那就是究竟的神通;另外一些呢,也有魔鬼加持的神通。所以,神通是要好好观察才行,不观察,你这种神通是不是究竟的神通,那很难说。那么这个神通是怎样取得的呢?就是修这个三摩地,修禅定,在禅定当中,才能生起神通。那么这个禅定的根源是什么呢?就是要戒律。这里排列得非常好:首先是得到人身,然后是得到人身的一些功德,然后是要持戒,利益他人要神通广大,就是要靠你的禅定,你的禅定是怎样来的?就是从你所持护的戒律当中生起来的。四世贡唐大师讲过:“神通来自于定力,定力是来自于戒律。”所以这些功德的根源实际上就是戒律。宗大师的这种排列方式是非常不可思议的!所以我们在社会上的有些神通是绝对不能轻信的。假如有时候被他说对了,说中了,也有,但不一定是真正的神通。如果你再问第二、第三,马上就可以观察出来。假如说对了,也不一定是可靠的。如果是出家人……你神通再广大也不能说你有神通,假如你说错了一句话,就是违犯了戒律的根本。别解脱四根本戒里的妄语戒最重的(大妄语)就是这个,你的修行没有达到这个程度,你说我已经到了这个程度,我神通广大……现在的人很喜欢的。说你的前世是怎么样啦,你可能有病啦,你的家乡怎么怎么样啦……这些都是不究竟的,不能依靠这些。很多是利用这样的方法来骗人。

  

过去在藏地的阿里地区出现过这样的事:有一个放羊的人叫噶结,他每天放羊的时候,到了中午,都会在一块大石头旁吃自己所带的糌粑。在吃的时候呢,每天都给这块石头供一点糌粑,每天如此。那个石头里面住着一个龙王,放羊的人呢,也不知道那里有龙王。有一天龙王被感动了,于是龙王就以人身的形象出现在他面前,跟他说:“你每天都供养我,我要给你一点报答:我把你背到我的背上,你就到大街上去,宣传你的功德,你说你得到了无量的神通……”人们看不到龙王,他就在龙的背上,到处去说法。这一带的人们,马上就轰动了,说是第二个佛陀出现了。当时有一位宝贤大译师——是西藏历史上最有名的大译师,他翻译的经文是最多的——他听说阿里地区出现了第二位佛陀,能在空中飘行,虽然他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他还是要去看看。他去观看的时候呢,就顶礼三次,第一次顶礼的时候,那个龙王就跑掉了,结果把放羊人摔到了地上……(众笑)所以这些神通都是不可靠的。现在社会上有很多类似的现象,我们不能信。我们信的、我们依靠的是佛经,要依靠经典,不要轻信神通。

  

“又一切生,愿获依於自力、善能简择诸取舍处之广大慧!”这就是说有了神通还不行,我们要获得智慧。必须要有智慧!这里显示了四种智慧:广大智慧、明显智慧、速疾智慧、甚深智慧。

  

广大慧是什么呢?用自力,不靠他人,用自己智慧的力量(作取舍),取舍处就是指对善恶业的分别——哪些是应取的,哪些应舍掉的——这就要靠我们广大的智慧,要获得这样的广大智慧。这就是第一种。

  

明显慧是什么呢?“愿获於极微细染净诸分,善能如实纯净简择之明显慧!”染净诸分就是善恶差别,染就是恶事,净就是善事。极微细的……我们平常对于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蚂蚁,也能做到不故意去伤害它——这就属于微细的简择(简别和抉择)。还有我们心的动态,能否丝毫也不起害他的心?这需要我们尽量仔细地观察自己的心。能够具有这样明显分辨的力量,那是什么呢?那就是明显慧。

  

“愿获於不通达、或邪通达” 不通达是指对于经典的含义我们不理解。但是有时候我们往往认为我们的理解是对的,还要跟别人争论,我的观点是对的,别人的观点是不对的……其实很多地方我们是邪通达!这是不对的。你对经典的含义在理解上完全是颠倒的,但是你还不清楚,自以为是——这就是邪通达。这是很可怕的。不通达还可以继续学习,而邪通达就很危险了。这是一种自满的、傲慢的心,它是学习上最大的障碍!我也发现汉地有一些习惯上的问题,很多学佛者,怎么学习呢?拿来一部经,他就看看,看完一次他就认为我已经懂了——那当然,看完一次也是不容易的。但是你应该再再地看,内涵真正地掌握好了没有?再有,你掌握到的这个是不是正确的?这还要审慎地观察,深入地学习。否则,很容易陷入邪通达。

  

“或疑意乐”, 就是对某事有疑问。有些问题是不是这样?我也不是太确定。我想是这样,但是不是这样?不敢决定。这就是疑意乐——还有疑问。面对这样的情况(不通达、邪通达和疑意乐),“生起无间、无余能灭之速疾慧!”你就马上生起能消除这些心态的速疾慧。在藏地的大寺院里辩经的时候,速疾慧是很重要的。如果别人问你,要跟你辩论的时候,你要是没有速疾慧的话——我要想一想,我要考虑考虑,我还要回去翻翻书再来回答,那可不行!你当场辩论的时候,你要是有了速疾的智慧,你就能知道应对他的办法。所以呢,这就需要速疾的智慧。

  

“愿获无碍趣入、他所难量、诸善说中一切文义之甚深慧!”

  

实际上就是对于经文的一些内涵,不依靠他人,能把他人难以通达的经文的内涵,没有障碍地获得理解,这种智慧就叫作甚深智慧。

  

我们要想通达佛教的经论,就要具足这样的四种智慧,那是最殊胜的。

  

“以要言之,愿由远离一切恶慧过失之慧,”恶慧,在正式的经文里面不算是一种真正的智慧,但是一般文字上可以说是慧。什么叫恶慧呢?人的恶念当中也有很多巧妙的方法,比如说杀人吧,战争的时候怎样损害对方、战胜对方……这样的智慧叫做恶慧。过失之慧,就是专门造恶业的智慧。这些都必须要远离,必须要断除。“有如至尊妙音,”妙音就是文殊菩萨,文殊菩萨是智慧最殊胜的一位菩萨。所以呢,愿自己也成为这样的智慧圆满的菩萨。“依於善巧方便简择善说文义之胜慧门,”就是我们讲法时要用善巧的方法,来把佛经的文字和它的含义,都能讲出来。“一切菩萨之行,得到究竟!”使得自利利他的一切菩萨的行为得到究竟,获得究竟的佛的果位。

  

“愿由如是顺易获得广大明显速疾甚深慧已,”这些前面已经讲过。顺易就是很方便的情况下,获得这四种智慧。那么得到这些智慧以后,还有什么责任呢?“获得摄受具缘”,有根基的、缘分具足的人我们要摄受,给他讲明佛教的道理,要摄受好这样的人。“调伏邪说”,调伏外道的不利于众生的一切邪说。“令诸智者生起欢足”,智者就是贤者,比如佛教的长老大德。要让那些大德们能生起欢喜心,要做让他们生起欢喜心的一切事业。“缘於如来一切善说、若於讲说、若於辩论、若於著作”,这就是我们学佛要得到的三种功德——讲、辩、著。如来的一切善说,就是佛讲的一切经文的含义,能无碍如实地讲出来,这就是讲说功德;对于外道和一些有邪见的人呢,用辩论的形式,把他降伏,这是辩论功德;著作功德是指能对佛经作出无谬的解释。这三种功德“皆…

《《极乐愿》讲记(联波仁波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大圆满之戒律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