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哪怕是小小的極微細的戒律,也不染犯。不造罪惡、不侵犯一切教規,所以就不會墮落。“有如不動比丘,依於戒藏至究竟門,得大菩提!”如同不動比丘那樣的守持戒律,得到佛的果位。
那麼這裏講的是戒律。前邊講的是得到人身,得到人身以後呢,要得到一切戒律。得到戒律以後呢,不犯一切戒律。這裏講的就是這個意思。那麼這裏的願是出家。雖然出家和在家的戒律有所差別,但是從根本上呢,也沒有多大的差別。在座的各位居士也都得到過別解脫戒,一樣的,也要護持好自己的戒律。戒律不守護好,就得不到定和慧的功德。基礎破壞了,什麼功德也得不到。所以我們無論得到了居士戒,還是比丘戒,都要護持好,不要染犯一切戒律。這就是發的第二個願。
“又一切生,願獲如實悟入染淨理趣,到究竟分,”染就是煩惱所引發的惡行,淨就是善行。善惡的區別必須要理解好,這就是悟入染淨理趣的意思。 “任持不忘諸法文義,圓滿總持!”這前邊也有,我們到淨土的時候也要有這個條件,這是一個很大的功德。然後,“願獲如自所受持者,爲他開示無礙、清淨辯才!”這裏一個就是不忘佛法的一切文義。文和義,是兩個涵義:文就是文字,比如我們背個經,需要有過目不忘的能力;義呢,就是文字的含義,要理解,要通達佛經的含義,而且永遠記在心中不忘掉。這就是總持的悉地(成就)。然後呢,把自己所掌握的一切教理教法,開示給他人,並且講法傳法都是無礙的,要得到圓滿的辯才。這裏開始講到菩薩在利益他人時需要具足的一些條件,要得到總持和辯才。
“又一切生,願當獲得若健行等叁摩地門。 ”就是要得到禅定。“若肉眼等諸眼”肉眼等(五眼)要具足。這裏的肉眼不是我們凡夫的這種眼,只有菩薩才有這個肉眼,我們的眼睛裏面是水,不是“肉眼”,平時我們說的“人的肉眼”,這是習慣上說的,實際上我們的眼不是肉眼。“若神境通等諸種神通永不離失。”這就是神通。怎樣利益他人呢?需要廣大的神通。那麼這個神通是不是真正修出來的?這個很難說。佛過去利用神通來利益他人救度他人,這樣的故事很多。但是,一般來說,也有各種各樣的神通,有的是真正地學佛修行,由修行的結果得到的神通,那就是究竟的神通;另外一些呢,也有魔鬼加持的神通。所以,神通是要好好觀察才行,不觀察,你這種神通是不是究竟的神通,那很難說。那麼這個神通是怎樣取得的呢?就是修這個叁摩地,修禅定,在禅定當中,才能生起神通。那麼這個禅定的根源是什麼呢?就是要戒律。這裏排列得非常好:首先是得到人身,然後是得到人身的一些功德,然後是要持戒,利益他人要神通廣大,就是要靠你的禅定,你的禅定是怎樣來的?就是從你所持護的戒律當中生起來的。四世貢唐大師講過:“神通來自于定力,定力是來自于戒律。”所以這些功德的根源實際上就是戒律。宗大師的這種排列方式是非常不可思議的!所以我們在社會上的有些神通是絕對不能輕信的。假如有時候被他說對了,說中了,也有,但不一定是真正的神通。如果你再問第二、第叁,馬上就可以觀察出來。假如說對了,也不一定是可靠的。如果是出家人……你神通再廣大也不能說你有神通,假如你說錯了一句話,就是違犯了戒律的根本。別解脫四根本戒裏的妄語戒最重的(大妄語)就是這個,你的修行沒有達到這個程度,你說我已經到了這個程度,我神通廣大……現在的人很喜歡的。說你的前世是怎麼樣啦,你可能有病啦,你的家鄉怎麼怎麼樣啦……這些都是不究竟的,不能依靠這些。很多是利用這樣的方法來騙人。
過去在藏地的阿裏地區出現過這樣的事:有一個放羊的人叫噶結,他每天放羊的時候,到了中午,都會在一塊大石頭旁吃自己所帶的糌粑。在吃的時候呢,每天都給這塊石頭供一點糌粑,每天如此。那個石頭裏面住著一個龍王,放羊的人呢,也不知道那裏有龍王。有一天龍王被感動了,于是龍王就以人身的形象出現在他面前,跟他說:“你每天都供養我,我要給你一點報答:我把你背到我的背上,你就到大街上去,宣傳你的功德,你說你得到了無量的神通……”人們看不到龍王,他就在龍的背上,到處去說法。這一帶的人們,馬上就轟動了,說是第二個佛陀出現了。當時有一位寶賢大譯師——是西藏曆史上最有名的大譯師,他翻譯的經文是最多的——他聽說阿裏地區出現了第二位佛陀,能在空中飄行,雖然他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他還是要去看看。他去觀看的時候呢,就頂禮叁次,第一次頂禮的時候,那個龍王就跑掉了,結果把放羊人摔到了地上……(衆笑)所以這些神通都是不可靠的。現在社會上有很多類似的現象,我們不能信。我們信的、我們依靠的是佛經,要依靠經典,不要輕信神通。
“又一切生,願獲依於自力、善能簡擇諸取舍處之廣大慧!”這就是說有了神通還不行,我們要獲得智慧。必須要有智慧!這裏顯示了四種智慧:廣大智慧、明顯智慧、速疾智慧、甚深智慧。
廣大慧是什麼呢?用自力,不靠他人,用自己智慧的力量(作取舍),取舍處就是指對善惡業的分別——哪些是應取的,哪些應舍掉的——這就要靠我們廣大的智慧,要獲得這樣的廣大智慧。這就是第一種。
明顯慧是什麼呢?“願獲於極微細染淨諸分,善能如實純淨簡擇之明顯慧!”染淨諸分就是善惡差別,染就是惡事,淨就是善事。極微細的……我們平常對于哪怕只是一個小小的螞蟻,也能做到不故意去傷害它——這就屬于微細的簡擇(簡別和抉擇)。還有我們心的動態,能否絲毫也不起害他的心?這需要我們盡量仔細地觀察自己的心。能夠具有這樣明顯分辨的力量,那是什麼呢?那就是明顯慧。
“願獲於不通達、或邪通達” 不通達是指對于經典的含義我們不理解。但是有時候我們往往認爲我們的理解是對的,還要跟別人爭論,我的觀點是對的,別人的觀點是不對的……其實很多地方我們是邪通達!這是不對的。你對經典的含義在理解上完全是顛倒的,但是你還不清楚,自以爲是——這就是邪通達。這是很可怕的。不通達還可以繼續學習,而邪通達就很危險了。這是一種自滿的、傲慢的心,它是學習上最大的障礙!我也發現漢地有一些習慣上的問題,很多學佛者,怎麼學習呢?拿來一部經,他就看看,看完一次他就認爲我已經懂了——那當然,看完一次也是不容易的。但是你應該再再地看,內涵真正地掌握好了沒有?再有,你掌握到的這個是不是正確的?這還要審慎地觀察,深入地學習。否則,很容易陷入邪通達。
“或疑意樂”, 就是對某事有疑問。有些問題是不是這樣?我也不是太確定。我想是這樣,但是不是這樣?不敢決定。這就是疑意樂——還有疑問。面對這樣的情況(不通達、邪通達和疑意樂),“生起無間、無余能滅之速疾慧!”你就馬上生起能消除這些心態的速疾慧。在藏地的大寺院裏辯經的時候,速疾慧是很重要的。如果別人問你,要跟你辯論的時候,你要是沒有速疾慧的話——我要想一想,我要考慮考慮,我還要回去翻翻書再來回答,那可不行!你當場辯論的時候,你要是有了速疾的智慧,你就能知道應對他的辦法。所以呢,這就需要速疾的智慧。
“願獲無礙趣入、他所難量、諸善說中一切文義之甚深慧!”
實際上就是對于經文的一些內涵,不依靠他人,能把他人難以通達的經文的內涵,沒有障礙地獲得理解,這種智慧就叫作甚深智慧。
我們要想通達佛教的經論,就要具足這樣的四種智慧,那是最殊勝的。
“以要言之,願由遠離一切惡慧過失之慧,”惡慧,在正式的經文裏面不算是一種真正的智慧,但是一般文字上可以說是慧。什麼叫惡慧呢?人的惡念當中也有很多巧妙的方法,比如說殺人吧,戰爭的時候怎樣損害對方、戰勝對方……這樣的智慧叫做惡慧。過失之慧,就是專門造惡業的智慧。這些都必須要遠離,必須要斷除。“有如至尊妙音,”妙音就是文殊菩薩,文殊菩薩是智慧最殊勝的一位菩薩。所以呢,願自己也成爲這樣的智慧圓滿的菩薩。“依於善巧方便簡擇善說文義之勝慧門,”就是我們講法時要用善巧的方法,來把佛經的文字和它的含義,都能講出來。“一切菩薩之行,得到究竟!”使得自利利他的一切菩薩的行爲得到究竟,獲得究竟的佛的果位。
“願由如是順易獲得廣大明顯速疾甚深慧已,”這些前面已經講過。順易就是很方便的情況下,獲得這四種智慧。那麼得到這些智慧以後,還有什麼責任呢?“獲得攝受具緣”,有根基的、緣分具足的人我們要攝受,給他講明佛教的道理,要攝受好這樣的人。“調伏邪說”,調伏外道的不利于衆生的一切邪說。“令諸智者生起歡足”,智者就是賢者,比如佛教的長老大德。要讓那些大德們能生起歡喜心,要做讓他們生起歡喜心的一切事業。“緣於如來一切善說、若於講說、若於辯論、若於著作”,這就是我們學佛要得到的叁種功德——講、辯、著。如來的一切善說,就是佛講的一切經文的含義,能無礙如實地講出來,這就是講說功德;對于外道和一些有邪見的人呢,用辯論的形式,把他降伏,這是辯論功德;著作功德是指能對佛經作出無謬的解釋。這叁種功德“皆…
《《極樂願》講記(聯波仁波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