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圓滿之戒律
頂禮大恩上師班瑪嘉參仁波切
頂禮恩師仁增多吉仁波切
頂禮傳承諸上師
緣起 持戒的重要性
時常聽恩師仁增多吉仁波切開示戒律的重要性,尤其無上大圓滿的行者如果不守持清淨的戒律是決不可能真正證悟大圓滿。雖然有的修持大圓滿的行人精勤的修持大圓滿,但證悟卻未如實迅速的生起,,那是因爲他們對無上大圓滿之戒律未有足夠之認識,戒律不清淨的緣故。
《佛自行叁十七頌》說:“無戒自利尚不成,欲能利他豈可能,是故無存貪有心,護持淨戒佛子行。”《文殊根本續》說:“佛說破戒人,修密不得成,不入涅槃城,城邊亦不至。”又說“衆生若已破戒律,彼無機會趨善趣,不得轉生至善趣,殊勝安樂亦不得,何況佛轉之密乘,彼無修成之機會。”
《等持王經》雲:“經恒沙數劫,無量諸佛前,供養諸幢幡,燈幔飲食等,若于正法壞,佛教將滅時,日夜持一戒,其福勝于彼。”
爲了讓更多的大圓滿的行人迅速趨向證悟,我遵循恩師仁增多吉仁波切的囑咐,將阿裏班禅大師所著《叁律儀決定論》中大圓滿之支分以及敦珠法王仁波切對此論的注釋公布在網站,與大家分享。願無量無邊的衆生迅速證得無上大圓滿。
《叁律儀決定論》大圓滿之支分
阿裏班禅大師著 敦珠法王仁波切注釋
大圓滿之戒律總說
一. 二十五不共行
二. 五方佛叁昧耶
叁. 十四根本隋
四. 支分粗罪
五. 別說甯瑪大圓滿傳承之誓句
以上爲大圓滿的行人所需受持之戒律。下面分項祥述。
二十五不共行,分二門解說:
略標:
首當解說“時輪”之不共行:
依《吉祥時輪根本續》所說,一切密咒之學處,乃是金剛薩垛二十五不共誓句之修持。
二十五行乃攝爲五聚爲五聚解說:
1. 五應斷:殺生、妄語、不與取、邪***及飲酒,此五根本行應作遮斷。
于真言密咒而言,即使斷一極細蟲蟻之命,或緣他有情起欲害之念,縱使僅一刹那,即爲“殺生”之意。由自身貪求欺诳他人,即爲“妄語”。擅取他人之財物資具,即使其爲畜類之物,即爲“不應取”。奪他人之夫或婦即爲“邪***”。最後之“飲酒”及被視爲一切過失之生源。即使與此五事相近之一切行爲心念,皆當斷除,應以正知金剛索守護自身,不令落入生死輪回之圈套中,須知破毀誓句,自當摧壞一切善法。
2.五應遮:賭博、食用不淨物、作邪論、學祭祖宗、敬鬼神之教,此等五事應遮禁。
“賭博”意謂以骰子、紙牌或其他方法消磨光陰,把時間金錢浪費于無許義玩樂追求之上。“食用不淨物”特指一切以不善方便所取得之食物,例如,盜取之食,或爲自身口腹之欲而屠宰之畜肉。“作邪論”是談論與戰事、殺戮,或損惱有情等有關之話題。依世俗宗教儀式作祭祀供養,及學習粗惡鬼神宗教之教理,則成第四及第五應遮禁之行爲。染犯此五行隨一,即令行者遠離善道,招感衰損惡業。
3.五種殺:殺牛、殺孩童、殺男、殺女,毀壞佛塔,乃名爲五種殺。
由見外道所行之迷信,故斷此五種殺乃爲不共之誓句。某些印度之外道宗派,信欲求生天界,應作殺生祭祀,以取悅諸神,令行者所願成辦:譬如,欲生上趣應殺牛作供;殺小孩以其血供養噶裏女神Kali;爲轉生爲男子身,則殺男性;爲轉生爲女子身,則殺女性。第五種殺是執持惡見破壞、亵渎,或以其他方法毀壞佛身、佛語、佛意之所依或身像,如毀壞佛塔、寺院、及佛像等。此五種殺定當完全遮止。
4.五不侵:善友、耆老、佛陀、僧伽與上師,于此五者應離侵損之想。
此聚包括向五種殊勝境:世間或佛法之賢善友伴、功德勝已或爲世人所尊敬者、覺者、近圓比丘僧衆,及行者之上師及堪布,現嗔恚或侵犯之相,必需斷除緣此五境生起嗔心。
5.五不貪:五不貪是五根(眼、耳、鼻、舌、身)不泥著于色、聲、香、味、觸。
此即二十五種不共行。
余下之五行是五識由貪著色、聲、香、味、觸五境,五種煩惱即以此爲緣而生起,若行者任隨貪愛執著現行、生死輪回之覺受即會增盛。生起次第修法之所爲,便是把外境顯相轉爲智尊之正知;至圓滿次第時,一切外境顯相全悉融入自身,不複向外攀緣。行者必需恒持正念正知,以作對治,免令世尊金剛薩垛之二十五種誓句失壞。
五方佛叁昧耶分二門解說:
共叁昧耶
不共叁昧耶
共叁昧耶分二:
略標:
依共同之诠釋所言,五部誓句有五。
此爲共同誓句之诠釋,而不共者則爲殊妙之究竟見地。此處之堅固基礎是重于願、行二菩提心之修學,及一般大乘所修之叁種律儀,是而許彼爲“共同”。雖然一切金剛乘之行者必須守持一切五佛部之誓句,但于自身所修本尊所屬部族之誓句,應特加殷重護持。
廣釋:
佛部之修持是修學願、行菩提心,及叁律儀。
金剛部之修持是杵、鈴、印及依止上師。
寶部之修持是財、法、無畏與慈施。
蓮華部之修持是受持外、內、密叁乘。
事業部之修持是恒修供養、食子與事業次第。
現當依次解說“五佛部”之種誓句,佛瑜伽或中央佛部之誓句爲:長養願菩提心,行菩提心、叁種律儀及扳依之修習。依密義而言,叁寶乃爲空樂無別菩提心之本來清淨心性,由于部主爲毘廬遮那如來(遍照如來),故此部主配于“身”,一切證悟皆依此身而有,一切清淨戒律所生之功德,亦以此身爲依處,故即于此色身作皈依之依處。
金剛部之誓句爲:受持杵、鈴等誓句法器,及認持自身爲本尊之大印。依密義而言,金剛杵爲男性之方便自性如意摩尼寶,金剛鈴表女性之智慧自性蓮花,“印”mudra爲二者等入又雙地運。行者憑藉暖熱溶化白、紅二秘密大界,令二界和合,觀修不變大樂自性與空性無別。此無二智慧之證德便是“大印”。于開示如是本性之上師,行者必需具足大恭敬心。金剛部不動如來是主配“意”,此性是以外相杵、鈴之和合,及指標心性之方便、智慧雙運而得闡明。
寶部誓句爲作財物、佛法援助、遠離怖畏及根本布施度大慈施等四種布施行,四施應于書夜六時修習。依密義而言,于修雙運時,拙火燃起溶化白菩提心,于脈絡下降上升而生起之四喜證德,便是“智慧布施”。寶生如來是一切功德之生源,故名爲“寶部”。布施之體性乃是受用及資財二者之根源。
蓮花部誓句包含具相外叁乘及內叁密乘之一切誓句。依密義而言,行者由攝持風息于中脈,即成辦恒常無障之佛語。阿彌陀如來(無量光如來)是以“語”來表徵蓮華部之本性;複次,“正法”自身亦具有“語”之本性。
事業部誓句包括守持前說一切誓句,如法之外供、內供、密供、食子供、火供,及四種事業行法。依密義而言,一切誓句具足于無二雙運之中,行者以菩提心流降所生之大樂,供養一切住于身中蘊、界及根門之本尊。不空成部如來是一切佛行之本性,故“事來”乃爲此部叁昧耶戒律之體性。
不共五方佛叁昧耶:
金剛部之不共誓句爲具足十要,權力及證德而行殺生。
寶部爲不與而取,此說行者由清淨意樂,爲成辦自他二利,應盜取財物、他人妻或大乘甚深法。
蓮花部爲依止事業手印、法手印、誓句手印及大印。
事業部是說不實妄語,此指自我與有情皆非實有之無分別性。
輪部是當依止酒、五肉等一切物。守持外、內、密諸乘次第之淨行、乃是無上之傳規。
依殊勝不共之五方佛部誓句所言,于隨順世俗谛之生起次第誓句,具足甚深叁摩地不共勢力,獲得叁尊上師允許,或具足真實悲憫發心者,當作殺生事。具備此等必要條件而行誅殺事業,以渡脫嚴重障礙正法弘揚者之神識,乃是生起次第之叁昧耶;然行者若未具備此等必需之條件,則理解此誓句之法,即應改變;故而,此聚叁昧耶戒乃名“不共”。複次,若行者乏真實守持不共誓句之力,當于叁種內灌頂階位,及圓滿次第修習之階位上,于五部誓句各別取得認識。例如,依字義及世俗見地而言,首一殺生誓句與“嗔”之清淨自性想相順,即爲不動如不之金剛叁昧耶。若圓具十種必需之條件,于寂靜方便不能饒益調伏之作障者,會使忿怒事業,令其神識得以渡脫,如是非但無過,反爲體現無量悲心之甚深示現。依勝義之見地而言,“生命”乃被許爲于右左二脈內流動之風息,遮斷風息之流動,令其趣入中脈,上達頂輪之方便,即爲“殺”義;複次,“心意”乃是識論妄念之命根體性,由砍斷或“誅殺”此心,即能于法界中現證心之無生本性。
“慢”之清淨自性爲寶部叁昧耶,此需要行者作不偷盜之誓句,可依世俗谛與性義谛而得知。就世俗而言,爲令他人能積聚福德,及爲消減他人貧窮之苦,行者可以身業或咒力取他之財以作求助。由此布施之舉,其義廣大故不招衰損。
于勝義見地而言,行者欲藉密咒修持證得智慧,可以勾招方便取他人之女眷,仗自身之風息勢力取得菩提心。複次,依勝義谛而言,高上修持這究竟內義一空性,即是“明妃”之義。盜取“心要”是指藉修習力證悟無二智慧本性。此給予令行者堪能成辦自他二利。
“貪” 之清淨自性爲蓮華部叁昧耶,于定境已成辦深入證德之行者,及守持通達無二見之行者,于修習雙運時,必需保持“叁想”,此即把男女雙方認持爲智慧本尊,二者之密處認持爲金剛及蓮華,大樂與智慧認持爲正法。以此叁想而修,即能事修叁行之法。此叁行能令明點下降上升,並經由脈絡均勻散布全身。“事業手印”爲實體明妃,“法手印”爲意想明妃,“誓句手印”爲修持拙火之誓句,藉此溶化菩提心證得“譬喻智”或“本元智”。究竟而言,“停止明妃”一詞是指證得不變大樂及空性雙運之大手印。
“妒”之究竟清淨本性爲事業部叁昧耶。依世俗谛而言,爲利他故,常說妄語。依勝義見而言,能救渡者與所救渡之有情皆知爲無分別,複于此無別之本性中,通…
《大圓滿之戒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