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之戒律
顶礼大恩上师班玛嘉参仁波切
顶礼恩师仁增多吉仁波切
顶礼传承诸上师
缘起 持戒的重要性
时常听恩师仁增多吉仁波切开示戒律的重要性,尤其无上大圆满的行者如果不守持清净的戒律是决不可能真正证悟大圆满。虽然有的修持大圆满的行人精勤的修持大圆满,但证悟却未如实迅速的生起,,那是因为他们对无上大圆满之戒律未有足够之认识,戒律不清净的缘故。
《佛自行三十七颂》说:“无戒自利尚不成,欲能利他岂可能,是故无存贪有心,护持净戒佛子行。”《文殊根本续》说:“佛说破戒人,修密不得成,不入涅槃城,城边亦不至。”又说“众生若已破戒律,彼无机会趋善趣,不得转生至善趣,殊胜安乐亦不得,何况佛转之密乘,彼无修成之机会。”
《等持王经》云:“经恒沙数劫,无量诸佛前,供养诸幢幡,灯幔饮食等,若于正法坏,佛教将灭时,日夜持一戒,其福胜于彼。”
为了让更多的大圆满的行人迅速趋向证悟,我遵循恩师仁增多吉仁波切的嘱咐,将阿里班禅大师所著《三律仪决定论》中大圆满之支分以及敦珠法王仁波切对此论的注释公布在网站,与大家分享。愿无量无边的众生迅速证得无上大圆满。
《三律仪决定论》大圆满之支分
阿里班禅大师著 敦珠法王仁波切注释
大圆满之戒律总说
一. 二十五不共行
二. 五方佛三昧耶
三. 十四根本隋
四. 支分粗罪
五. 别说宁玛大圆满传承之誓句
以上为大圆满的行人所需受持之戒律。下面分项祥述。
二十五不共行,分二门解说:
略标:
首当解说“时轮”之不共行:
依《吉祥时轮根本续》所说,一切密咒之学处,乃是金刚萨垛二十五不共誓句之修持。
二十五行乃摄为五聚为五聚解说:
1. 五应断:杀生、妄语、不与取、邪***及饮酒,此五根本行应作遮断。
于真言密咒而言,即使断一极细虫蚁之命,或缘他有情起欲害之念,纵使仅一刹那,即为“杀生”之意。由自身贪求欺诳他人,即为“妄语”。擅取他人之财物资具,即使其为畜类之物,即为“不应取”。夺他人之夫或妇即为“邪***”。最后之“饮酒”及被视为一切过失之生源。即使与此五事相近之一切行为心念,皆当断除,应以正知金刚索守护自身,不令落入生死轮回之圈套中,须知破毁誓句,自当摧坏一切善法。
2.五应遮:赌博、食用不净物、作邪论、学祭祖宗、敬鬼神之教,此等五事应遮禁。
“赌博”意谓以骰子、纸牌或其他方法消磨光阴,把时间金钱浪费于无许义玩乐追求之上。“食用不净物”特指一切以不善方便所取得之食物,例如,盗取之食,或为自身口腹之欲而屠宰之畜肉。“作邪论”是谈论与战事、杀戮,或损恼有情等有关之话题。依世俗宗教仪式作祭祀供养,及学习粗恶鬼神宗教之教理,则成第四及第五应遮禁之行为。染犯此五行随一,即令行者远离善道,招感衰损恶业。
3.五种杀:杀牛、杀孩童、杀男、杀女,毁坏佛塔,乃名为五种杀。
由见外道所行之迷信,故断此五种杀乃为不共之誓句。某些印度之外道宗派,信欲求生天界,应作杀生祭祀,以取悦诸神,令行者所愿成办:譬如,欲生上趣应杀牛作供;杀小孩以其血供养噶里女神Kali;为转生为男子身,则杀男性;为转生为女子身,则杀女性。第五种杀是执持恶见破坏、亵渎,或以其他方法毁坏佛身、佛语、佛意之所依或身像,如毁坏佛塔、寺院、及佛像等。此五种杀定当完全遮止。
4.五不侵:善友、耆老、佛陀、僧伽与上师,于此五者应离侵损之想。
此聚包括向五种殊胜境:世间或佛法之贤善友伴、功德胜已或为世人所尊敬者、觉者、近圆比丘僧众,及行者之上师及堪布,现嗔恚或侵犯之相,必需断除缘此五境生起嗔心。
5.五不贪:五不贪是五根(眼、耳、鼻、舌、身)不泥著于色、声、香、味、触。
此即二十五种不共行。
余下之五行是五识由贪著色、声、香、味、触五境,五种烦恼即以此为缘而生起,若行者任随贪爱执著现行、生死轮回之觉受即会增盛。生起次第修法之所为,便是把外境显相转为智尊之正知;至圆满次第时,一切外境显相全悉融入自身,不复向外攀缘。行者必需恒持正念正知,以作对治,免令世尊金刚萨垛之二十五种誓句失坏。
五方佛三昧耶分二门解说:
共三昧耶
不共三昧耶
共三昧耶分二:
略标:
依共同之诠释所言,五部誓句有五。
此为共同誓句之诠释,而不共者则为殊妙之究竟见地。此处之坚固基础是重于愿、行二菩提心之修学,及一般大乘所修之三种律仪,是而许彼为“共同”。虽然一切金刚乘之行者必须守持一切五佛部之誓句,但于自身所修本尊所属部族之誓句,应特加殷重护持。
广释:
佛部之修持是修学愿、行菩提心,及三律仪。
金刚部之修持是杵、铃、印及依止上师。
宝部之修持是财、法、无畏与慈施。
莲华部之修持是受持外、内、密三乘。
事业部之修持是恒修供养、食子与事业次第。
现当依次解说“五佛部”之种誓句,佛瑜伽或中央佛部之誓句为:长养愿菩提心,行菩提心、三种律仪及扳依之修习。依密义而言,三宝乃为空乐无别菩提心之本来清净心性,由于部主为毘庐遮那如来(遍照如来),故此部主配于“身”,一切证悟皆依此身而有,一切清净戒律所生之功德,亦以此身为依处,故即于此色身作皈依之依处。
金刚部之誓句为:受持杵、铃等誓句法器,及认持自身为本尊之大印。依密义而言,金刚杵为男性之方便自性如意摩尼宝,金刚铃表女性之智慧自性莲花,“印”mudra为二者等入又双地运。行者凭藉暖热溶化白、红二秘密大界,令二界和合,观修不变大乐自性与空性无别。此无二智慧之证德便是“大印”。于开示如是本性之上师,行者必需具足大恭敬心。金刚部不动如来是主配“意”,此性是以外相杵、铃之和合,及指标心性之方便、智慧双运而得阐明。
宝部誓句为作财物、佛法援助、远离怖畏及根本布施度大慈施等四种布施行,四施应于书夜六时修习。依密义而言,于修双运时,拙火燃起溶化白菩提心,于脉络下降上升而生起之四喜证德,便是“智慧布施”。宝生如来是一切功德之生源,故名为“宝部”。布施之体性乃是受用及资财二者之根源。
莲花部誓句包含具相外三乘及内三密乘之一切誓句。依密义而言,行者由摄持风息于中脉,即成办恒常无障之佛语。阿弥陀如来(无量光如来)是以“语”来表徵莲华部之本性;复次,“正法”自身亦具有“语”之本性。
事业部誓句包括守持前说一切誓句,如法之外供、内供、密供、食子供、火供,及四种事业行法。依密义而言,一切誓句具足于无二双运之中,行者以菩提心流降所生之大乐,供养一切住于身中蕴、界及根门之本尊。不空成部如来是一切佛行之本性,故“事来”乃为此部三昧耶戒律之体性。
不共五方佛三昧耶:
金刚部之不共誓句为具足十要,权力及证德而行杀生。
宝部为不与而取,此说行者由清净意乐,为成办自他二利,应盗取财物、他人妻或大乘甚深法。
莲花部为依止事业手印、法手印、誓句手印及大印。
事业部是说不实妄语,此指自我与有情皆非实有之无分别性。
轮部是当依止酒、五肉等一切物。守持外、内、密诸乘次第之净行、乃是无上之传规。
依殊胜不共之五方佛部誓句所言,于随顺世俗谛之生起次第誓句,具足甚深三摩地不共势力,获得三尊上师允许,或具足真实悲悯发心者,当作杀生事。具备此等必要条件而行诛杀事业,以渡脱严重障碍正法弘扬者之神识,乃是生起次第之三昧耶;然行者若未具备此等必需之条件,则理解此誓句之法,即应改变;故而,此聚三昧耶戒乃名“不共”。复次,若行者乏真实守持不共誓句之力,当于三种内灌顶阶位,及圆满次第修习之阶位上,于五部誓句各别取得认识。例如,依字义及世俗见地而言,首一杀生誓句与“嗔”之清净自性想相顺,即为不动如不之金刚三昧耶。若圆具十种必需之条件,于寂静方便不能饶益调伏之作障者,会使忿怒事业,令其神识得以渡脱,如是非但无过,反为体现无量悲心之甚深示现。依胜义之见地而言,“生命”乃被许为于右左二脉内流动之风息,遮断风息之流动,令其趣入中脉,上达顶轮之方便,即为“杀”义;复次,“心意”乃是识论妄念之命根体性,由砍断或“诛杀”此心,即能于法界中现证心之无生本性。
“慢”之清净自性为宝部三昧耶,此需要行者作不偷盗之誓句,可依世俗谛与性义谛而得知。就世俗而言,为令他人能积聚福德,及为消减他人贫穷之苦,行者可以身业或咒力取他之财以作求助。由此布施之举,其义广大故不招衰损。
于胜义见地而言,行者欲藉密咒修持证得智慧,可以勾招方便取他人之女眷,仗自身之风息势力取得菩提心。复次,依胜义谛而言,高上修持这究竟内义一空性,即是“明妃”之义。盗取“心要”是指藉修习力证悟无二智慧本性。此给予令行者堪能成办自他二利。
“贪” 之清净自性为莲华部三昧耶,于定境已成办深入证德之行者,及守持通达无二见之行者,于修习双运时,必需保持“三想”,此即把男女双方认持为智慧本尊,二者之密处认持为金刚及莲华,大乐与智慧认持为正法。以此三想而修,即能事修三行之法。此三行能令明点下降上升,并经由脉络均匀散布全身。“事业手印”为实体明妃,“法手印”为意想明妃,“誓句手印”为修持拙火之誓句,藉此溶化菩提心证得“譬喻智”或“本元智”。究竟而言,“停止明妃”一词是指证得不变大乐及空性双运之大手印。
“妒”之究竟清净本性为事业部三昧耶。依世俗谛而言,为利他故,常说妄语。依胜义见而言,能救渡者与所救渡之有情皆知为无分别,复于此无别之本性中,通…
《大圆满之戒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