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在当代
(2006年6月18日 讲于北京读书人VIP俱乐部店)
各位法师,各位朋友:
刚才主持人介绍,我这是第二次在读书人俱乐部跟大家来交流有关禅的内容,读书人俱乐部给我定的这个题目讲几天几夜也讲不完。“禅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及其在当代的弘扬”,这是一个非常有学术意味的题目,像这样的题目在一个讲座上要讲清楚那很困难,我想只能够就其中某一点或者某几点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好在我们在座的有很多是学术界的先进,也有佛教界的后起之秀,还有很多有佛教信仰的居士,我讲的题目、讲的内容有不妥当的地方,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教。
怎么样来界定禅这个法门,或者说这个法门它有些什么境界、什么内容,这是在每一次讲禅的时候都会涉及到的一个题目和内容。讲到究竟的时候,禅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不可思议,是无有言说。如果照这样的一个思路来做今天下午这个讲座,大家就只能在这里静坐两个小时。我想如果能够坐得下来,每个人都能回光返照,都能观照此时此刻的心念,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不过今天这个大热天,大家从四方八面走到这里来,还是要在无言说中说几句话。
首先,如何来界定禅的内容。这几天我在一本书上看到有这么四句话,我觉得写得非常好,可以把它用来界定禅的境界、禅的内容。这四句话是怎么说呢,说禅“绝对清凉无热恼,绝对安定无破坏,绝对平等无差别,绝对自由无系缚”①,禅到了离言绝虑的时候,就是这个境界。也可以说,佛教的一些修行法门到最究竟的境界就是这四句话所表述的那种离言说、离思虑、离热恼,超越了一切对立面,解除了一切枷锁的一种境界。所以说,禅的境界就是一种解脱的境界,就是心经所说的“观自在菩萨,行深波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那是禅的境界的一个方面。
不过,佛说的一切法门不仅仅是空了,这个法门就圆满了。空,是讲我们把自己内心的所有的东西都要空掉,所谓“空诸所有”。在空的观照下还要从空出有,还要在大智慧的观照下,建立一切的法门和无量的功德。也就是说,一切法门都是要在大菩提心的觉照下,大智慧的觉照下来超越自我、突破自我。空掉内心世界所有的对立面,然后又要在大慈悲心的指导下,对一切的众生生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就是要“实诸所无”。因为我们每一个人无量劫以来,都是在以我为中心的烦恼的控制下,流浪生死,不得出离。那么有了大智慧之后,就能照破烦恼,烦恼就是以我为中心的一切的观念,一旦把这个瓶颈突破了,打通了自他之间的一切隔阂,打通了我们个体生命和群体生命、宇宙万物之间的障碍,那我们就能够真正的心量广大,来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利益一切众生。
佛教的一切内容、一切法门要解决的问题就只两件事:一件事叫上求佛道,一件事叫下化众生。“上求佛道”就是我们个体生命的超越,“下化众生”就是使我们的个体生命和整个的群体生命、大至一切众生融为一体。融为一体干什么呢?用我们现在通俗的一句话来说,哪里需要到哪里去,这是佛教的根本思想。但是我感觉到我们佛教徒,或者是说我们稍微有一点学问的这些法师也好、学者也好,他总在自觉不自觉地把我们佛教的这个圈子越缩越小,包括心量缩小到很小很小的范围,把佛法有意无意地局限在我们几个僧人的专利品这样的一个圈子里面。因为有众生才有佛法,没有众生不需要佛法,所以佛的最终的一切目标,归结到是要让大地的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离生死苦,得涅槃乐,这是一个最高的目标。同时也还有最低的目标,比如说有很多的众生在衣食住行上面有种种痛苦,这些痛苦要不要关心呢?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这些痛苦同样地要关心。只有解除了我们实际生活当中的许多具体的痛苦,才有机缘、才有机会来听闻佛法、修学佛法。我们年轻的法师们千万不要把佛法搬到须弥山顶去,千万不要把佛法搬到极乐世界去,要让佛法在最苦的地方来开花,来生根、结果,那才是佛法的精神,那才是我们中国人最信仰的两位菩萨的精神。
这两位菩萨是哪两位呀?我先考考我们这些年轻的法师,坐在中间的那一位。哪两位菩萨,我们中国人跟他的缘分最深,信仰的最普遍?(回答:观世音菩萨和地藏菩萨)对!你的答复百分之百的正确。
这两位菩萨的精神是什么呢,哪里有痛苦就到哪里去,哪里有需要就到哪里去,而是不把任何一个众生排除在我们应该帮助的范围之外。观世音菩萨千手千眼,用小孩子的话来说,那观世音菩萨多厉害呀!他为什么要有一千只手、一千只眼睛呢,那就是要实现菩萨的精神,要让大地的一切众生都觉悟起来,要让大地的一切众生都来发挥互助互救的精神。所以菩萨的一千只眼睛,就是照见法界,一千只手就是要护持众生。千眼代表智慧,千手代表慈悲,人类最需要的就是这两件事。每个人要生活得有智慧,每个人生活得要有爱心。把爱心升华到无所求,不求回报,那就是大慈悲。如果说要求有回报,那不是大慈悲。整个佛教就是要说明这两个问题,是要落实这两件事。
禅是不是也是要解决同样的问题呢,那毫无疑问!毫无疑问,禅同样地也是要解决如何开悟,如何在开悟以后随缘地来教化众生、度脱众生。禅在中国文化史上所起的作用、所占有的地位就是因为历代的禅师深刻体悟了佛陀上求下化的这种精神,把这种精神变成为中国人能够接受的了,能够认同的了,能够让佛教的思想和中国的传统文化融为一体,佛法在中国、在中华这个大地上才能够生根。
禅宗的产生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意义,从我们佛弟子来说,有时候由于某些思想的局限,由于学问的局限,还不大容易看到禅宗的产生,对中国文化、对中国人有多大的影响。在这里我举一位学者,他的研究所提出的一个看法。这位学者是非常有名的一个亦儒亦佛的学者,钱穆先生,这是在大陆和台湾都是鼎鼎有名的一个大学者。他有一篇文章讲《<六祖坛经>大义》,一开头就有这样的话,他说:“在后代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有两大伟人,对中国文化有其极大之影响。一为唐代禅宗六祖惠能,一为南宋儒家朱熹。……(六祖)惠能实际上可说是唐代禅宗的开山祖师,朱子则是宋代理学之集大成者,一儒一释,开出此下中国学术思想种种门路”。这句话很紧要,这两位学者一是大儒家,一个是大祖师,他们开出了从六祖以后或从朱子以后中国学术思想种种门路,千流万派都从那个地方开始,并且他说“亦可谓此下中国学术思想史莫不由此两人导源”。接着从惠能以后的中国佛教,从朱子以后的中国儒家开出的种种门路,学术思想的源流都从这个地方来。这个评价应该说既是很客观,也是很崇高。他还说“自佛教传入中国,到唐代已历四百多年。在此四百多年中,求法翻经,派别分歧,积存多了,须有如惠能其人者出来完成一番极大的消化的工作。他主张不立文字,以心印心,直截了当的当下直指。这一号召,令人见性成佛,把过去学佛人对于文字书本那一重担子全部放下。如此的简易方法,使此下全体佛教徒,几乎全向禅宗一门,整个社会几乎全接受了禅宗的思想方法和求学路径,把过去吃得太多太腻的全消化了。也可说,从惠能以下,乃能将外来佛教融入于中国文化中而正式成为中国的佛教②”。
我想以上的这两段话,可以说明禅宗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是什么。因为我要说一大堆的话,你这是个人的想法、个人的看法,因为你是学禅的嘛,大概你就会有些偏见。钱穆先生他是一个儒家,是几十年前说的这段话。这段话大概最少有五十年以前说的,不是为今天的这个讲座说的话。当然有人会觉得佛教经、律、论,三藏十二部,内容很多,如果都不立文字,那经教没有人去学习。六祖所主张的不立文字,他自己在《坛经》上也有一个解释,他说所谓不立文字,并不是不用文字。如果把不立文字理解成为不用文字那就错了,他说“只此不立二字也是文字”(“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大不合言語言語即是文字”)。不立文字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不要执着文字,不要停留在文字上。立,有停留的意思,停留在文字上永远都是说食数宝,无补实际。这不仅是禅宗所忌讳的,教下所有的宗派都忌讳这一点,而且世间的学问也忌讳停留在文字上,而是要能够实际去把握、实际去运用,社会上的学问,一般说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就是文字呀、思维呀,实际就是我们要解决工作中、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生活中、工作中的各种问题,那就是实际。所谓不立文字,它是工夫上的话,是修行过程中的某一个阶段必须要有这个过程,必须要有这个经历,因为一切的法意都是离文字相,离言说相的。离文字相,离言说相,实际上就是不立文字嘛。所以留着这个话,并没有离开佛教的究竟的般若思想、空的理论。我们在自己运用佛法思想的时候,如果你执着于文字,它本身就是一个大障碍。所以禅宗的思想那是以“无住”为其指归。既然是“无住”,就不能停留在语言文字上;既然是“无住”,任何地方都不能够停留。所以佛教大乘的最高境界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有大智慧上求佛道乃能不住生死,有大慈悲下化众生乃能不住涅槃,所以佛法的思想一法通来万法通。
我们理解佛法,学习佛法,修行佛法,时时刻刻不要忘记佛教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什么。具体到禅宗,佛法要解决的问题,它把它和中国的文化紧密地联系起来。比如说六祖,他在禅宗史上的地位大家都很清楚。他把整个禅宗要解决的问题根据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智慧、慈悲这样一些根本精神,把禅宗的任务,立足在如何来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立足在这个地方。然后呢,在自己的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又要关怀一切众生的苦难。所以禅宗一是要解决佛性的问题,或者是说见性成佛的问题;一个是要解决见性成…
《禅在当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