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在当代▪P2

  ..续本文上一页佛以后,怎么样在日用事当中发扬慈悲救世的精神。

  一部《六祖坛经》讲了许多的问题,实际上把它归结到最简单的地方,无非是要解决一个人心和人事的问题。人心就是如何突破自我,人事就是如何把佛法运用在世间的一切工作和生活当中。在解决人心的问题的方面,禅宗把人心和佛性、佛心或者是说佛,作为一个最超越的对象,如何在我们自身的具体的这样的一个身心世界来落实。禅宗说佛即是心,反过来要心即是佛,就把众生和佛,把自我和佛,把个人的心和佛中间的界限完全突破了。突破了生佛之间,圣凡之间,世俗与超越之间,或者是说世间与出世间之间的界限,我们人的这种觉性,至大至刚、灵明不昧的这个觉性才能真正地高扬起来。否则人们总是觉得自己很卑微,总觉得自己毫无出息。禅宗告诉我们,你可以立地成佛啊,为什么自己这么卑微呢,自己与佛无二无别,重要你能够敢于承当,当下即是,这是多么简单的事情呀。就是这么简单的事情,人们总是信不及,总不敢承认自己是佛,为什么呢?他有许多东西放不下。佛是完全没有自私的人,佛是完全突破了自我的人,完全没有自利之心。首先我们自己这些都做不到,自私、自利、自我,一切是从这个出发。你承认自己是佛以后,口头上说说可以,在生活中你放不下,这就是佛与众生之间老是有距离,这个距离就是一念之差,但是它又是十万八千里,人类这一点东西很有意思,就是做不过来,就是转变不过来。六祖他说,“一念觉众生即佛,一念迷佛即众生”,就是一念之间转变不过来。就是因为这点东西转变不过来,所以佛才说了那么多的法门,八万四千个法门,不得了呀,经论浩如烟海,要解决的问题很简单,实际上没有那么复杂,很简单的一点点事情。这和尚念经啊,三藏一十二部,最长的经六百卷,最短的经二百六十个字,要解决什么问题呀,就是这一点点事情。这个人的愚痴,人的这个迷惑,总是突不破,人的内在的智慧,内在的潜能,就是被这一点点疑惑全部给盖覆了,发挥不出来。历代以来,一说就觉悟的人,固然有很多了,你打开这《高僧传》,打开历代圣贤的著作来看,一下子立地成佛的人很多。当然在佛家说是立地成佛,在儒家是成圣成贤,在道家是成仙,虽然它有层次的不同,但是这种境界,修行的这种境界,认识的这种境界,觉悟的这种境界,它都有许多相通的地方。如果毫无相通的地方,这佛法永远没有人能来理解。正因为世出世间的道理都是相通的,所以佛说的法,不管是从文字上,还是从意义上,都能获得人们的认同,这就是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佛教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是我们修学佛道的人,要突破自我,要开悟成佛。开悟成佛以后做什么呢,我们现在的人就很简单,就说要到极乐世界去,但是有许多的大乘经典不是这么说,是说我们开悟成佛以后,要到生死中来,那佛教才有一点点积极性。如果说开悟成佛以后,大家都不管我们生生世世的这些亲友,我们生生世世的这些伙伴,都不管了,你跑掉了,那就好像这个思想。诸位,个体的解脱是小乘,太厌世,太害怕苦难。大乘菩萨要发菩提心,首先一点你就是要不畏生死苦,不害怕生死的苦难,你才能够发菩提心。你害怕生死的苦难,你就不要发菩提心了。这个佛教所谓救人救世,救人包括我们自己在内,救世就是指社会、国家、世界。你要救人救世,你就要有一种大无畏的精神,没有大无畏的精神,你要想救人救世,那仍然是一种口号而已。

  所以佛教或者是禅在今天的弘扬,还是不能离开古已有之的、古人走过的那条路线,要“不欣涅槃乐,不畏生死苦”,积极向上,又具足无尽的悲心来救人救世。不要把佛法关在山门里,让佛法这样的一种具有大智慧、大慈悲精神的理念走入社会,成为社会大众的理念,成为当代建社国家、振兴中华民族的一种理念。因为佛教它讲的道理,它最终的目标是希望十方一切世界都成为佛国净土。成为佛国净土是个什么意思呢,并不是叫大家都不吃不喝了,大家都坐到那个地方打坐,就是说我们在做一切事情的时候,只要转变观念就对了,一切都不要改变,只要转变我的心念就可以了,所谓心净则国土净嘛。佛国净土,不是在一个很遥远的地方,佛国净土就在当下。

  我们今天在这里交流,我们这一块地方,我们现在每一个人内心世界就是一片佛国净土。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一片佛国净土带到生活当中去,带到家庭的生活、社会的生活,甚至你的单位的生活当中,那个作用有多大呀。所以说佛教在当代的弘扬、禅在当代的弘扬是一定要能够深入到社会,深入到生活。佛法能深入社会才能净化社会,佛法能够深入生活才能够净化我们的生活。深入生活不等于是佛法的世俗化,深入生活是要净化生活。我经常讲过的一句话,佛法要现代化,或者说佛教要现代化,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呢?是要化现代,是希望我们这个现代的社会成为一个清净的佛国净土,希望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修十善,去十恶,都生活在感恩、包容、分享、结缘这样的一个气氛当中,那我们的这个社会就是人间的净土。我们人际的关系会非常良好,社会风气会非常纯正,国家的政治会非常贤明。

  佛教所希望的国家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呢,是希望出现以十善为本的这样的国君,希望以十善治国,这样的一个贤明的政治。而且我们现代社会所提倡的许多的法律也好,法规也好,社会理念也好,都是和十善的理念不相违背的。因为十善是包括了人类有史以来所共同承认的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比如说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贪、不嗔、不痴。十善嘛,身三、口四、意三,身体方面,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业方面,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意业方面,不贪、不嗔、不痴。身、口、意,三业清净,那就是释迦牟尼佛所倡导的人间净土的,也可以说是纲领,也可以说是个理念,也可以说是种建议,这种建议就真正能够落实了。我们翻开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它所规定的内容也基本上是和十善一致的,或者说是有相通的地方。不过法律它只能够制裁人的这个身和口,对于这个心它制裁不了。因为我们现在的法律不像过去一样,过去有思想犯罪,现在没有了。但是人的这个心不得了,人的这个心,心善一切善,心恶一切恶。佛教是重点地讲我们要净化自己的这个心,所谓净化心灵,净化心灵是修养的根本问题。前几年提倡在依法治国的同时,也要以德治国,以德治国它就和人的心灵能够挂上钩。因为道德嘛,有道有德,就内外能够结合起来。

  所以佛教、禅宗要在当今的社会弘扬,只有积极地面向社会,面向人生,面对我们每时每刻不能须臾相离的这个现实生活。佛教不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那佛教始终可能是软弱无力,佛教只有敢于面对现实生活,佛教的思想才会有力量,才会真正能够解决问题。那么所以我提倡生活禅,由此而来。佛教要能够解决现实生活当中的我们时时刻刻所面对的迷惑,所面对的人生的种种的缺陷,所面对的人生种种的烦恼和痛苦。佛教不敢面对这个现实的生活,那佛法就永远是一些空头的理论。我提倡生活禅,从源头来讲是和佛祖的思想,是和历代禅宗大德的宗风保持一致,同时也和我们现实的人生,现实人生的种种的苦难,种种的缺陷联系在一起。生活固然包括穿衣吃饭,但也不仅仅是穿衣吃饭,不过人生最大的事情,不管我们的理论讲得多么高深,基本的问题还是个穿衣吃饭,基本的问题还是很简单。从社会的认识来说,儒家说我们人生就是两件事,“食、色,性也”,一个就是吃饭,一个就是要保持我们这个人的生命的延续,生儿育女嘛,这个人的生命才能够延续。这个人的生命之所以要延续,无非是两件事呀,一件事呢,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的私心,有私心体现出来,那就有自己的事业,有自己的财产,有自己种种种种的东西,但是我们这个生命又非常的有限,怎么能够让这些东西还继续保留了有我的这个影子在里边,那就于是要有子孙来继承,这是一个。第二个就是人生有欲望,人生最大的欲望无过男女关系,释迦牟尼佛他想能够有一部分人突破这个问题,突破这个障碍,那就提倡有些人要当和尚,能够突破这个东西,这是修行里边的一个大问题。但是他希望更多的人不能走这个路,就作什么呢,就作在家信佛的人,守三皈五戒,五戒里叫不邪淫,还可以有正当的夫妻生活,他既解决了人生有一部分人能够彻底地来超脱,彻底地来把自己奉献给大众。我们只要稍微冷静地来想一想,有家室之累的人,不管这个家室是多么美满,我们有事业的人可能就会想到家室不管怎么美满总是一种障碍,只有完全没有家室之累他才能够真正地有那种大雄无畏的精神,勇往直前,一切义无反顾。当然释迦牟尼佛英明、智慧、慈悲就体现在他的教团的成员有四部分人,出家有二众,这个完全是摆脱了家庭的负担,还有在家的二众,你还继续保持家庭生活,但是你要用五戒十善来净化你的家庭生活,你同样可以修行,同样可以得到修行上的成果、果位,同样可以解脱生死。按照小乘的戒律,就是说在家教徒,只要你能够遵守你在家教徒的戒律,并且也修习禅定,也能够证到三果,小乘是四果,四个果位,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四果就是究竟了,三果就还有一点点不究竟。那就是说释迦牟尼佛,他的这个教团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包容性。所谓的开放性,任何人只要接受释迦牟尼佛所规定的这个最基本的信条,就可以成为这个教团的成员;所谓包容性,是说的在家修行的人,你如果真正按照人生的这个正确道路走下去,你同样也可以取得修行上的成果。

  所以在今天来说,我们大力地提倡佛教的一些道德理念、修养的理念,提倡佛教要来为国家、民族的前途作出贡献。要在山门内也要胸怀众生、胸怀世界,要时时刻刻…

《禅在当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