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在當代▪P2

  ..續本文上一頁佛以後,怎麼樣在日用事當中發揚慈悲救世的精神。

  一部《六祖壇經》講了許多的問題,實際上把它歸結到最簡單的地方,無非是要解決一個人心和人事的問題。人心就是如何突破自我,人事就是如何把佛法運用在世間的一切工作和生活當中。在解決人心的問題的方面,禅宗把人心和佛性、佛心或者是說佛,作爲一個最超越的對象,如何在我們自身的具體的這樣的一個身心世界來落實。禅宗說佛即是心,反過來要心即是佛,就把衆生和佛,把自我和佛,把個人的心和佛中間的界限完全突破了。突破了生佛之間,聖凡之間,世俗與超越之間,或者是說世間與出世間之間的界限,我們人的這種覺性,至大至剛、靈明不昧的這個覺性才能真正地高揚起來。否則人們總是覺得自己很卑微,總覺得自己毫無出息。禅宗告訴我們,你可以立地成佛啊,爲什麼自己這麼卑微呢,自己與佛無二無別,重要你能夠敢于承當,當下即是,這是多麼簡單的事情呀。就是這麼簡單的事情,人們總是信不及,總不敢承認自己是佛,爲什麼呢?他有許多東西放不下。佛是完全沒有自私的人,佛是完全突破了自我的人,完全沒有自利之心。首先我們自己這些都做不到,自私、自利、自我,一切是從這個出發。你承認自己是佛以後,口頭上說說可以,在生活中你放不下,這就是佛與衆生之間老是有距離,這個距離就是一念之差,但是它又是十萬八千裏,人類這一點東西很有意思,就是做不過來,就是轉變不過來。六祖他說,“一念覺衆生即佛,一念迷佛即衆生”,就是一念之間轉變不過來。就是因爲這點東西轉變不過來,所以佛才說了那麼多的法門,八萬四千個法門,不得了呀,經論浩如煙海,要解決的問題很簡單,實際上沒有那麼複雜,很簡單的一點點事情。這和尚念經啊,叁藏一十二部,最長的經六百卷,最短的經二百六十個字,要解決什麼問題呀,就是這一點點事情。這個人的愚癡,人的這個迷惑,總是突不破,人的內在的智慧,內在的潛能,就是被這一點點疑惑全部給蓋覆了,發揮不出來。曆代以來,一說就覺悟的人,固然有很多了,你打開這《高僧傳》,打開曆代聖賢的著作來看,一下子立地成佛的人很多。當然在佛家說是立地成佛,在儒家是成聖成賢,在道家是成仙,雖然它有層次的不同,但是這種境界,修行的這種境界,認識的這種境界,覺悟的這種境界,它都有許多相通的地方。如果毫無相通的地方,這佛法永遠沒有人能來理解。正因爲世出世間的道理都是相通的,所以佛說的法,不管是從文字上,還是從意義上,都能獲得人們的認同,這就是說“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佛教要解決的問題,首先是我們修學佛道的人,要突破自我,要開悟成佛。開悟成佛以後做什麼呢,我們現在的人就很簡單,就說要到極樂世界去,但是有許多的大乘經典不是這麼說,是說我們開悟成佛以後,要到生死中來,那佛教才有一點點積極性。如果說開悟成佛以後,大家都不管我們生生世世的這些親友,我們生生世世的這些夥伴,都不管了,你跑掉了,那就好像這個思想。諸位,個體的解脫是小乘,太厭世,太害怕苦難。大乘菩薩要發菩提心,首先一點你就是要不畏生死苦,不害怕生死的苦難,你才能夠發菩提心。你害怕生死的苦難,你就不要發菩提心了。這個佛教所謂救人救世,救人包括我們自己在內,救世就是指社會、國家、世界。你要救人救世,你就要有一種大無畏的精神,沒有大無畏的精神,你要想救人救世,那仍然是一種口號而已。

  所以佛教或者是禅在今天的弘揚,還是不能離開古已有之的、古人走過的那條路線,要“不欣涅槃樂,不畏生死苦”,積極向上,又具足無盡的悲心來救人救世。不要把佛法關在山門裏,讓佛法這樣的一種具有大智慧、大慈悲精神的理念走入社會,成爲社會大衆的理念,成爲當代建社國家、振興中華民族的一種理念。因爲佛教它講的道理,它最終的目標是希望十方一切世界都成爲佛國淨土。成爲佛國淨土是個什麼意思呢,並不是叫大家都不吃不喝了,大家都坐到那個地方打坐,就是說我們在做一切事情的時候,只要轉變觀念就對了,一切都不要改變,只要轉變我的心念就可以了,所謂心淨則國土淨嘛。佛國淨土,不是在一個很遙遠的地方,佛國淨土就在當下。

  我們今天在這裏交流,我們這一塊地方,我們現在每一個人內心世界就是一片佛國淨土。如果我們能夠把這一片佛國淨土帶到生活當中去,帶到家庭的生活、社會的生活,甚至你的單位的生活當中,那個作用有多大呀。所以說佛教在當代的弘揚、禅在當代的弘揚是一定要能夠深入到社會,深入到生活。佛法能深入社會才能淨化社會,佛法能夠深入生活才能夠淨化我們的生活。深入生活不等于是佛法的世俗化,深入生活是要淨化生活。我經常講過的一句話,佛法要現代化,或者說佛教要現代化,現代化的最終目標是什麼呢?是要化現代,是希望我們這個現代的社會成爲一個清淨的佛國淨土,希望我們每一個社會成員都修十善,去十惡,都生活在感恩、包容、分享、結緣這樣的一個氣氛當中,那我們的這個社會就是人間的淨土。我們人際的關系會非常良好,社會風氣會非常純正,國家的政治會非常賢明。

  佛教所希望的國家是個什麼樣的國家呢,是希望出現以十善爲本的這樣的國君,希望以十善治國,這樣的一個賢明的政治。而且我們現代社會所提倡的許多的法律也好,法規也好,社會理念也好,都是和十善的理念不相違背的。因爲十善是包括了人類有史以來所共同承認的一些基本的道德規範,比如說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貪、不嗔、不癡。十善嘛,身叁、口四、意叁,身體方面,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業方面,不妄言、不绮語、不兩舌、不惡口;意業方面,不貪、不嗔、不癡。身、口、意,叁業清淨,那就是釋迦牟尼佛所倡導的人間淨土的,也可以說是綱領,也可以說是個理念,也可以說是種建議,這種建議就真正能夠落實了。我們翻開國家的根本大法——憲法,它所規定的內容也基本上是和十善一致的,或者說是有相通的地方。不過法律它只能夠製裁人的這個身和口,對于這個心它製裁不了。因爲我們現在的法律不像過去一樣,過去有思想犯罪,現在沒有了。但是人的這個心不得了,人的這個心,心善一切善,心惡一切惡。佛教是重點地講我們要淨化自己的這個心,所謂淨化心靈,淨化心靈是修養的根本問題。前幾年提倡在依法治國的同時,也要以德治國,以德治國它就和人的心靈能夠挂上鈎。因爲道德嘛,有道有德,就內外能夠結合起來。

  所以佛教、禅宗要在當今的社會弘揚,只有積極地面向社會,面向人生,面對我們每時每刻不能須臾相離的這個現實生活。佛教不能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那佛教始終可能是軟弱無力,佛教只有敢于面對現實生活,佛教的思想才會有力量,才會真正能夠解決問題。那麼所以我提倡生活禅,由此而來。佛教要能夠解決現實生活當中的我們時時刻刻所面對的迷惑,所面對的人生的種種的缺陷,所面對的人生種種的煩惱和痛苦。佛教不敢面對這個現實的生活,那佛法就永遠是一些空頭的理論。我提倡生活禅,從源頭來講是和佛祖的思想,是和曆代禅宗大德的宗風保持一致,同時也和我們現實的人生,現實人生的種種的苦難,種種的缺陷聯系在一起。生活固然包括穿衣吃飯,但也不僅僅是穿衣吃飯,不過人生最大的事情,不管我們的理論講得多麼高深,基本的問題還是個穿衣吃飯,基本的問題還是很簡單。從社會的認識來說,儒家說我們人生就是兩件事,“食、色,性也”,一個就是吃飯,一個就是要保持我們這個人的生命的延續,生兒育女嘛,這個人的生命才能夠延續。這個人的生命之所以要延續,無非是兩件事呀,一件事呢,因爲我們每個人都有的私心,有私心體現出來,那就有自己的事業,有自己的財産,有自己種種種種的東西,但是我們這個生命又非常的有限,怎麼能夠讓這些東西還繼續保留了有我的這個影子在裏邊,那就于是要有子孫來繼承,這是一個。第二個就是人生有欲望,人生最大的欲望無過男女關系,釋迦牟尼佛他想能夠有一部分人突破這個問題,突破這個障礙,那就提倡有些人要當和尚,能夠突破這個東西,這是修行裏邊的一個大問題。但是他希望更多的人不能走這個路,就作什麼呢,就作在家信佛的人,守叁皈五戒,五戒裏叫不邪淫,還可以有正當的夫妻生活,他既解決了人生有一部分人能夠徹底地來超脫,徹底地來把自己奉獻給大衆。我們只要稍微冷靜地來想一想,有家室之累的人,不管這個家室是多麼美滿,我們有事業的人可能就會想到家室不管怎麼美滿總是一種障礙,只有完全沒有家室之累他才能夠真正地有那種大雄無畏的精神,勇往直前,一切義無反顧。當然釋迦牟尼佛英明、智慧、慈悲就體現在他的教團的成員有四部分人,出家有二衆,這個完全是擺脫了家庭的負擔,還有在家的二衆,你還繼續保持家庭生活,但是你要用五戒十善來淨化你的家庭生活,你同樣可以修行,同樣可以得到修行上的成果、果位,同樣可以解脫生死。按照小乘的戒律,就是說在家教徒,只要你能夠遵守你在家教徒的戒律,並且也修習禅定,也能夠證到叁果,小乘是四果,四個果位,初果、二果、叁果、四果,四果就是究竟了,叁果就還有一點點不究竟。那就是說釋迦牟尼佛,他的這個教團具有極大的開放性、包容性。所謂的開放性,任何人只要接受釋迦牟尼佛所規定的這個最基本的信條,就可以成爲這個教團的成員;所謂包容性,是說的在家修行的人,你如果真正按照人生的這個正確道路走下去,你同樣也可以取得修行上的成果。

  所以在今天來說,我們大力地提倡佛教的一些道德理念、修養的理念,提倡佛教要來爲國家、民族的前途作出貢獻。要在山門內也要胸懷衆生、胸懷世界,要時時刻刻…

《禅在當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