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覺悟人生,奉獻人生

  覺悟人生,奉獻人生

  ——2005 年1 月16 日講于古佛禅林

  各位居士:下午好!今天給大家講的是個老題目:“覺悟人生,奉獻人 生”。這兩句話從釋迦牟尼佛成道的那一天開始就講這個內容,所有古聖先 賢講說的道理也不外乎這兩句話。所謂的覺悟,佛教叫智慧,有智慧才能 覺悟人生;奉獻,佛教的原話是慈悲,有慈悲才能奉獻人生。覺悟人生的意 義,就是以覺悟的心態勤修戒、定、慧來直面人生;奉獻人生的意義,就是 要息滅貪、嗔、癡,貪心大的人,嗔心大的人,愚癡的人,叫他來奉獻人 生,他做不了。覺悟人生,就是要以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的精神來奉 獻人生。這兩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要落實覺悟人生,就要不斷地優化自身的素質,不斷地來改造自己。 這句話講了幾十年了,實際上改造自己是一句非常好的話,非常有意義的 話,每一個人不管承認還是不承認,來到世間就是在改造自己。對于每天 所面對的萬事萬物,所面對的各種繁雜的社會關系、人事關系,我們要不 斷調整心態,想種種辦法去適應它。那就是在改造自己,改造自己的主觀 心態去適應外在的人和事。

  我們所改造的對象是什麼呢?佛教把它歸納成叁件事,用叁個方法去 改造叁件事。叁個方法就是戒、定、慧。所改造的對象是什麼呢?貪、嗔、 癡。我們不能適應外在的環境,不能適應外在的人和事,那是因爲內心有 障礙,使得智慧得不到開發,慈悲的精神得不到發揚,不能覺悟人生,不 能奉獻人生。改造就是要把我們內在的障礙排除、洗刷、改變,每時每刻

  以一種新的精神面貌、新的心態來直面人生,改造就是這個意思。佛教的 精神,從釋迦牟尼佛覺悟的那一刻開始,就是要我們要“破”。破什麼東西? 破除無明。叫我們要“斷”,斷什麼呢?斷除煩惱。佛教講兩件事,一個是 “斷”,一個是“證”,加在一起就是“斷惑證真”。整個修行的道路就是不 斷地斷惑,不斷地接觸、接近真理。真就是真理,就是真實,就是原本的 東西。整個學佛的過程就是一個斷惑證真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改變自我 的過程。

  如果我們學佛的人不想著這件事,只想到拿十塊錢供養菩薩,希望我 兒子考上研究生;拿十塊錢供養菩薩,希望我什麼病都不生;拿一盤水果供養 菩薩,希望我多子多孫發大財。這還是沒有改變我們的心態,還是受貪心 的指使,貪心叫我們燒一根香,希望能得到多大的福報。那麼供養布施有 沒有功德呢?肯定有功德,但是不能以索取的心態來供養,不能以少少的 東西來索取多多的回報,以這樣的心態來布施供養,不符合因果。因爲種 瓜得瓜、種豆得豆,雖說春種一粒子,秋收萬顆糧,比如說種一粒小米下 去,收一穗小米確實很多,但是那一粒小米種下去到收獲這一穗小米,這 個中間有什麼過程?這個過程很複雜很辛苦,從播種的那一刻開始就要精 心地去管理它,要施肥,要松土,要澆水,管理得不好,顆粒無收,管理 得好,確實種一收萬。當中起決定作用的是什麼呢?首先種子很重要。一 定要選擇有生長能力的種子,不能是發了黴的種子。選擇種子的意思是什 麼呢?就是我們種福田首先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種子種在什麼地方才能 得到收獲呢?一定是要種在能生長作物的土壤上,放在石板上,放在水泥 路上,這顆種子放上一百年,它也不會發芽生根成長,一定要種在適宜于

  農作物生長的土壤上。有了種子,有了好的土壤,不等于就有了好的收獲, 還要進行辛勤的管理。在座很多人是從事過農事生産的,知道一粒種子種 下去到收獲需要一個什麼樣的過程。

  學習佛法同樣如此。我們歸依叁寶,發起對佛法的信心,這是開始播 種的過程;我們修布施,對叁寶供養也是善因的培植。佛教講修行的六度 法門,布施是第一條,布施能淡化我們的貪心,因爲貪心大的人要行布施 很難。佛教講修行的第一法就是要破除貪心,破除貪心從布施開始。但同 時又強調,不要以求回報的心行布施,以求回報的心行布施,那只不過是 把你的貪心改變一個形式。不求回報的布施還有沒有功德呢?求回報功德 小,不求回報功德大。爲什麼呢?你所求的回報不就是那麼一點事嗎?希 望供點水果馬上不發燒,如果你心態稍微調整一下,發燒的問題馬上就解 決了。供水果什麼都不求,那是個什麼心態?那種心態像大海、像宇宙一 樣,那種心態本身就有無窮無盡的能量,就能克服各種障礙,消除各種業 障,消除各種疾病。我們在社會生活當中也有許多類似的事情,有的人想 做一點好事,有的老人在馬路上過街的時候不敢走,這時也有人去扶一下, 特別殷勤,希望別人留意他,最好是新聞記者能看到,采訪報道一下。不 過更多的人不是這樣,做了好事不留名,那才是真正做好事。做好事不留 名,說明這個人心態好,做好事就是做好事,沒有別的用心,這種人很高 尚,很了不起。人人盡管不知名,做多了總有人知道,還是有人表揚他,“這 個人是好人,做好事從來不留名”。這個表揚是另一個性質,而且會真正 得到社會輿論的重視。

  佛教講布施要叁輪體空。叁輪就是叁個方面:能施的人,受施的人和

  中間的所施的物。比如張叁給李四送一個蘋果,張叁是能施,李四是所施, 蘋果就是中間物。張叁給李四送這個蘋果的時候,張叁如果有很多要求: 兒子能升學,我身上的病能好,這個蘋果送給你,要能保證我這麼多的問 題都能得到解決,那李四一定說,我不要你這個蘋果,我也沒有能力幫助 你解決這些困難。叁輪體空是什麼呢?就說這個蘋果送給你,我沒有任何 要求,不需要任何回報。這樣就叫叁輪體空。這種叁輪體空的布施,它會 形成一種良性的人際關系,你今天給李四送一個蘋果,李四也許不會放在 心裏,過了若幹歲月,也許李四會送你一筐蘋果,他也不會有任何要求, 這是一種良性互動的人際關系,互助的關系。這也應該是一種種瓜得瓜、 種豆得豆,一種無形中的回報,雖然你不要求,但果報是必然的。所以我 們在行布施的時候,不求回報,就能消除我們的貪心。我們不以求回報的 心來行布施,就叫無相布施,能夠做到無相的布施,我們自然就有一種良 好的人際關系,有良好的心態結緣有緣。緣有順、逆之分,因有好、壞之 別。種好因結順緣,良性循環;種壞因結逆緣,惡性也循環。人生種種際遇, 有好有壞,無非順逆因緣造成。積德行善,人之本分,不可須臾忘懷。

  佛教講的改造,講的斷惑證真,都是要在破除執著的基礎上,來實現 這些理念,沒有執著的布施,那就是真正的覺悟,沒有執著、沒有追求、 不求回報的奉獻,那就是真正的奉獻。覺悟人生也好,奉獻人生也好,都 要在不求回報,破除執著的前提下去落實。執著就是無明,執著就是煩惱, 無明煩惱的表現就是貪、嗔、癡,我們真正能夠不斷地勤修戒、定、慧, 就能不斷地優化自身素質,落實覺悟人生的理念;我們能夠不斷地息滅貪、 嗔、癡,就能不斷地和諧自他關系,也就能落實奉獻人生的理念。所以這

  兩句話,包括著整個佛法的內涵,也包括世間法。要想成爲一個高尚的人, 成爲一個有理想的人,成爲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都要以這種覺悟人生、 奉獻人生的宗旨來立身處事,待人接物,直面人生。

  覺悟人生,要求不斷地優化自身素質,有哪些具體要求呢?我在叁年 前講過做人的六條標准,那是在柏林寺禅七期間講的,也就是說要優化自 身素質,要做到六個方面才能夠使自身素質得到優化。

  第一、要明因果。正信要信因果,優化自身素質必需明白因果。明白 了因果,知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知道做一切事情要考慮後果,這樣的 人絕對不會胡作非爲,必定會安分守己地做一個好公民,做一個好的家庭 成員,做一個好的佛弟子。現在社會上有很多負面的東西,究其原因,都 是在不明世間、出世間因果的前提下,走了彎路,走了錯路,走了犯罪犯 法的路。我們有許多小朋友,在街上撿了五毛錢,他會覺得這五毛錢不能 揣到自己口袋裏,應該給家長或者給老師,這是天性的體現,是人的至善 的天性的體現。如果我們大人或者父母、老師能夠很好地培養孩子這種善 的天性,那麼這個孩子一定會得到非常好的成長。可能有個別家長或者老 師,他不從善的天性方面來理解孩子的舉動,他會說你怎麼這麼傻,撿了 五毛錢不買個冰棍吃還給老師。經過這種熏陶,就有可能把這種善的天性 泯滅掉,就會助長他的貪心,原來撿到錢還給人家或交給老師是一種傻, 一下子就把人間的善惡是非顛倒了。從這種小事,慢慢地把孩子的心態轉 變了。很可怕!每位家長都要爲孩子的正常成長多做正面的教育。要樹立 社會的淳風美德必須從關心孩子的正常成長做起。

  我最近在報紙上看到一條社會新聞,說父子兩個坐公共汽車,父親疼

  兒子,有座位要讓兒子坐,如果說叁十多歲的父親和十來歲的小孩,父親 可以讓給兒子坐。可這小孩很有意思,看見有老人上車了,就馬上站起來 要把座位讓給老人坐。但他父親把他往下一按,“你就坐在這兒不要讓”。 報紙報道這個新聞當然是鼓勵孩子們尊敬老人,也是對這個父親的批判。 這當中反映了一個問題,我們今天做父母的對自己的子女過分溺愛,十來 歲的孩子在車上不坐也沒關系,給老人讓座是一件好事,父親的這種舉動 不但扭曲了孩子的心理,也在公衆之前把他自己負面的心態暴露無遺。我 想類似的事在日常生活當中經常會發生,也不是有意的,只是出自本能, 總是怕自己的孩子傻,吃了虧。我總是勸那些年輕的父母,不要過分溺愛 孩子,一定要讓孩子多吃點苦,讓孩子養成克服困難的毅力,養成應付各 種困難環境的能力,父母也不…

《覺悟人生,奉獻人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