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觉悟人生,奉献人生

  觉悟人生,奉献人生

  ——2005 年1 月16 日讲于古佛禅林

  各位居士:下午好!今天给大家讲的是个老题目:“觉悟人生,奉献人 生”。这两句话从释迦牟尼佛成道的那一天开始就讲这个内容,所有古圣先 贤讲说的道理也不外乎这两句话。所谓的觉悟,佛教叫智慧,有智慧才能 觉悟人生;奉献,佛教的原话是慈悲,有慈悲才能奉献人生。觉悟人生的意 义,就是以觉悟的心态勤修戒、定、慧来直面人生;奉献人生的意义,就是 要息灭贪、嗔、痴,贪心大的人,嗔心大的人,愚痴的人,叫他来奉献人 生,他做不了。觉悟人生,就是要以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的精神来奉 献人生。这两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要落实觉悟人生,就要不断地优化自身的素质,不断地来改造自己。 这句话讲了几十年了,实际上改造自己是一句非常好的话,非常有意义的 话,每一个人不管承认还是不承认,来到世间就是在改造自己。对于每天 所面对的万事万物,所面对的各种繁杂的社会关系、人事关系,我们要不 断调整心态,想种种办法去适应它。那就是在改造自己,改造自己的主观 心态去适应外在的人和事。

  我们所改造的对象是什么呢?佛教把它归纳成三件事,用三个方法去 改造三件事。三个方法就是戒、定、慧。所改造的对象是什么呢?贪、嗔、 痴。我们不能适应外在的环境,不能适应外在的人和事,那是因为内心有 障碍,使得智慧得不到开发,慈悲的精神得不到发扬,不能觉悟人生,不 能奉献人生。改造就是要把我们内在的障碍排除、洗刷、改变,每时每刻

  以一种新的精神面貌、新的心态来直面人生,改造就是这个意思。佛教的 精神,从释迦牟尼佛觉悟的那一刻开始,就是要我们要“破”。破什么东西? 破除无明。叫我们要“断”,断什么呢?断除烦恼。佛教讲两件事,一个是 “断”,一个是“证”,加在一起就是“断惑证真”。整个修行的道路就是不 断地断惑,不断地接触、接近真理。真就是真理,就是真实,就是原本的 东西。整个学佛的过程就是一个断惑证真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改变自我 的过程。

  如果我们学佛的人不想着这件事,只想到拿十块钱供养菩萨,希望我 儿子考上研究生;拿十块钱供养菩萨,希望我什么病都不生;拿一盘水果供养 菩萨,希望我多子多孙发大财。这还是没有改变我们的心态,还是受贪心 的指使,贪心叫我们烧一根香,希望能得到多大的福报。那么供养布施有 没有功德呢?肯定有功德,但是不能以索取的心态来供养,不能以少少的 东西来索取多多的回报,以这样的心态来布施供养,不符合因果。因为种 瓜得瓜、种豆得豆,虽说春种一粒子,秋收万颗粮,比如说种一粒小米下 去,收一穗小米确实很多,但是那一粒小米种下去到收获这一穗小米,这 个中间有什么过程?这个过程很复杂很辛苦,从播种的那一刻开始就要精 心地去管理它,要施肥,要松土,要浇水,管理得不好,颗粒无收,管理 得好,确实种一收万。当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呢?首先种子很重要。一 定要选择有生长能力的种子,不能是发了霉的种子。选择种子的意思是什 么呢?就是我们种福田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种子种在什么地方才能 得到收获呢?一定是要种在能生长作物的土壤上,放在石板上,放在水泥 路上,这颗种子放上一百年,它也不会发芽生根成长,一定要种在适宜于

  农作物生长的土壤上。有了种子,有了好的土壤,不等于就有了好的收获, 还要进行辛勤的管理。在座很多人是从事过农事生产的,知道一粒种子种 下去到收获需要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学习佛法同样如此。我们归依三宝,发起对佛法的信心,这是开始播 种的过程;我们修布施,对三宝供养也是善因的培植。佛教讲修行的六度 法门,布施是第一条,布施能淡化我们的贪心,因为贪心大的人要行布施 很难。佛教讲修行的第一法就是要破除贪心,破除贪心从布施开始。但同 时又强调,不要以求回报的心行布施,以求回报的心行布施,那只不过是 把你的贪心改变一个形式。不求回报的布施还有没有功德呢?求回报功德 小,不求回报功德大。为什么呢?你所求的回报不就是那么一点事吗?希 望供点水果马上不发烧,如果你心态稍微调整一下,发烧的问题马上就解 决了。供水果什么都不求,那是个什么心态?那种心态像大海、像宇宙一 样,那种心态本身就有无穷无尽的能量,就能克服各种障碍,消除各种业 障,消除各种疾病。我们在社会生活当中也有许多类似的事情,有的人想 做一点好事,有的老人在马路上过街的时候不敢走,这时也有人去扶一下, 特别殷勤,希望别人留意他,最好是新闻记者能看到,采访报道一下。不 过更多的人不是这样,做了好事不留名,那才是真正做好事。做好事不留 名,说明这个人心态好,做好事就是做好事,没有别的用心,这种人很高 尚,很了不起。人人尽管不知名,做多了总有人知道,还是有人表扬他,“这 个人是好人,做好事从来不留名”。这个表扬是另一个性质,而且会真正 得到社会舆论的重视。

  佛教讲布施要三轮体空。三轮就是三个方面:能施的人,受施的人和

  中间的所施的物。比如张三给李四送一个苹果,张三是能施,李四是所施, 苹果就是中间物。张三给李四送这个苹果的时候,张三如果有很多要求: 儿子能升学,我身上的病能好,这个苹果送给你,要能保证我这么多的问 题都能得到解决,那李四一定说,我不要你这个苹果,我也没有能力帮助 你解决这些困难。三轮体空是什么呢?就说这个苹果送给你,我没有任何 要求,不需要任何回报。这样就叫三轮体空。这种三轮体空的布施,它会 形成一种良性的人际关系,你今天给李四送一个苹果,李四也许不会放在 心里,过了若干岁月,也许李四会送你一筐苹果,他也不会有任何要求, 这是一种良性互动的人际关系,互助的关系。这也应该是一种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一种无形中的回报,虽然你不要求,但果报是必然的。所以我 们在行布施的时候,不求回报,就能消除我们的贪心。我们不以求回报的 心来行布施,就叫无相布施,能够做到无相的布施,我们自然就有一种良 好的人际关系,有良好的心态结缘有缘。缘有顺、逆之分,因有好、坏之 别。种好因结顺缘,良性循环;种坏因结逆缘,恶性也循环。人生种种际遇, 有好有坏,无非顺逆因缘造成。积德行善,人之本分,不可须臾忘怀。

  佛教讲的改造,讲的断惑证真,都是要在破除执著的基础上,来实现 这些理念,没有执著的布施,那就是真正的觉悟,没有执著、没有追求、 不求回报的奉献,那就是真正的奉献。觉悟人生也好,奉献人生也好,都 要在不求回报,破除执著的前提下去落实。执著就是无明,执著就是烦恼, 无明烦恼的表现就是贪、嗔、痴,我们真正能够不断地勤修戒、定、慧, 就能不断地优化自身素质,落实觉悟人生的理念;我们能够不断地息灭贪、 嗔、痴,就能不断地和谐自他关系,也就能落实奉献人生的理念。所以这

  两句话,包括着整个佛法的内涵,也包括世间法。要想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成为一个有理想的人,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都要以这种觉悟人生、 奉献人生的宗旨来立身处事,待人接物,直面人生。

  觉悟人生,要求不断地优化自身素质,有哪些具体要求呢?我在三年 前讲过做人的六条标准,那是在柏林寺禅七期间讲的,也就是说要优化自 身素质,要做到六个方面才能够使自身素质得到优化。

  第一、要明因果。正信要信因果,优化自身素质必需明白因果。明白 了因果,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知道做一切事情要考虑后果,这样的 人绝对不会胡作非为,必定会安分守己地做一个好公民,做一个好的家庭 成员,做一个好的佛弟子。现在社会上有很多负面的东西,究其原因,都 是在不明世间、出世间因果的前提下,走了弯路,走了错路,走了犯罪犯 法的路。我们有许多小朋友,在街上捡了五毛钱,他会觉得这五毛钱不能 揣到自己口袋里,应该给家长或者给老师,这是天性的体现,是人的至善 的天性的体现。如果我们大人或者父母、老师能够很好地培养孩子这种善 的天性,那么这个孩子一定会得到非常好的成长。可能有个别家长或者老 师,他不从善的天性方面来理解孩子的举动,他会说你怎么这么傻,捡了 五毛钱不买个冰棍吃还给老师。经过这种熏陶,就有可能把这种善的天性 泯灭掉,就会助长他的贪心,原来捡到钱还给人家或交给老师是一种傻, 一下子就把人间的善恶是非颠倒了。从这种小事,慢慢地把孩子的心态转 变了。很可怕!每位家长都要为孩子的正常成长多做正面的教育。要树立 社会的淳风美德必须从关心孩子的正常成长做起。

  我最近在报纸上看到一条社会新闻,说父子两个坐公共汽车,父亲疼

  儿子,有座位要让儿子坐,如果说三十多岁的父亲和十来岁的小孩,父亲 可以让给儿子坐。可这小孩很有意思,看见有老人上车了,就马上站起来 要把座位让给老人坐。但他父亲把他往下一按,“你就坐在这儿不要让”。 报纸报道这个新闻当然是鼓励孩子们尊敬老人,也是对这个父亲的批判。 这当中反映了一个问题,我们今天做父母的对自己的子女过分溺爱,十来 岁的孩子在车上不坐也没关系,给老人让座是一件好事,父亲的这种举动 不但扭曲了孩子的心理,也在公众之前把他自己负面的心态暴露无遗。我 想类似的事在日常生活当中经常会发生,也不是有意的,只是出自本能, 总是怕自己的孩子傻,吃了亏。我总是劝那些年轻的父母,不要过分溺爱 孩子,一定要让孩子多吃点苦,让孩子养成克服困难的毅力,养成应付各 种困难环境的能力,父母也不…

《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