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如来知见。」六祖惠能对于大通和尚的批评是:「彼师所说,犹存知见,故令汝未了。」存有知见,所以未得究竟,「见性成佛」这桩事的本身仍是有的,在六祖之前已有人用,六祖之后仍有人用,所以此语已成为禅宗标志。此「性」,即是佛性、真如、一真法界。云栖袾宏的《阿弥陀经疏钞》卷三云:「一心不乱,亦有事理。」又云:「执持名号,还归一心,即理一心。」(《卍续藏》三三.四四一页下─四四二页上)
天台宗讲的空假中的三观,以空为基础。如来藏系统的诸家,称真空妙有。故但讲空时,即被视为方便说。
参考法舫法师的《唯识史观及其哲学》第三章。香港大乘法宝出版社,一九六○年。由窥基大师注释的则为:《成唯识论》、《百法明门论》、《唯识三十论》、《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阿毗达磨集论》、《辨中边论》、《观所缘缘论》、《显扬圣教论》、《异部宗轮论》,以及《因明入正理论》。而基师的全部著述,共有四十一种一百六十六卷,范围极广,然以唯识为主。收于《卍续藏》九八.四一五─五一二页。王肯堂序《成唯识论集解》(《卍续藏》八一.三○三页上)。
《大正藏》四八.四一六页上-中。
中国大乘佛教之中,虽三系皆备,通常却以法相宗称唯识,以法性宗称三论宗以外的其余诸家。
第二节明末的唯识学者
明末的唯识学者,无不出身于禅宗,但是也有以弘扬唯识为其专职的人,可惜其中的若干位,已无传记资料可考,现依据喻昧庵编《新续高僧传四集》(以下略称《新续僧传》)以及《卍续藏》所收有关唯识著述的资料所见者,为主要根据,介绍如下:
鲁庵普泰:不知何许人也,据他所作《八识规矩补注》的自序所述:「龙华金碧峰,圆通常无尘」,听说他完成了该书,便「过舍索稿,板行之」。作序的年代是明武宗正德辛未年(西元一五一一年),书于大兴隆官舍(注一)。他另外一部《百法明门论解》,自序亦于同一年作成。
又据王肯堂为通润的《成唯识论集解》写的序中说:「余闻紫柏大师言,相宗绝传久矣。鲁庵泰法师,行脚避雨止一人家檐下,闻其内说法声,听之则相宗也。亟入见,乃一翁为一妪说。师遂拜请教,因留月余,尽传其学而去。疑翁妪非凡人,盖圣人应化而现者。」(注二)由于不知普泰的学统渊源,所以有此传说。颇与无著菩萨夜请弥勒菩萨下来说法,诵出《十地经》,唯无着得近弥勒,余人但得遥闻的传说相似。不过在普泰的前述自序中,也提到了他曾目睹古人的好多关于唯识的注释,只是:「为注之人,不书其名,往往皆抄录之本。」可知他对唯识,早就留心。又知在他的时代,唯识学也能受到若干人的欢迎,所以当他的《八识规矩补注》一脱稿,便被人求去出版了。
绍觉广承(西元?─一六○六─?年):他对明末唯识学的推动,有极大的功绩,他的门下,出了好几位重视唯识且有著述传世的弟子。根据《成唯识论音响补遗科》卷首,董漠策写于清圣祖康熙戊午年(西元一六七八年)的序文说:「古杭绍觉老人,乃云栖莲大师嫡裔也。」(注三)可见他是云栖袾宏(西元一五三五─一六一五年)的弟子。又在顾若群为《成唯识论自考录》所写的序中,也早提到:「于唯识之旨,当于此事,不得不推我云栖座下,绍觉法师,而灵源独得其传。」(注四)此序写于明庄烈帝崇祯元年(西元一六二八年),写此序时,绍觉法师已「殁又几二十年」(注五),可见绍觉殁于明神宗万历三十年代(西元一六○八年之前)。除了灵源大惠,尚有新伊大真、辨音大基、玄箸、一相等人,都是他门下的唯识学者。他的第三代,则有《成唯识论音响补遗》的作者苕圣智素,此时已入清代。
另在《新续僧传》卷六的「圆珑传」中,有如此的记载:「释圆珑,字大觉,姓郑氏,武林人也,往来无极讲席间,与雪浪、度门,相友善,而绍觉承,执弟子礼唯谨。……尝读《宗镜》有省,与其徒承,手录百卷,示邻居士虞长孺曰:吾得扫除宗镜堂,为寿师役,足可无憾。」(注六)
以此可知,广承也是圆珑的弟子,圆珑又是无极的学生,无极(西元一三三三─一四○六年)是明初的高僧,常讲《华严经》及《法华经》诸经。广承又因其师嘱其与师共录《宗镜录》百卷,其师又与重视唯识的雪浪洪恩及度门正诲相友善,所以他之弘扬唯识,乃是意料中事了。
又在《新续僧传》卷七「大惠传」中提及:「时莲居绍觉,从云栖分席土桥,惠以白衣参叩,问《观经》上品上生章,夙通顿发,慨然遂禀归戒,询及法要,觉为首举台相二宗,惠即锐心研习,多所诠解,觉深器之。」(注七)
从这段资料,得知广承亲近的大善知识,至少有两位,一是云栖袾宏,一是土桥圆珑,他所教授弟子的,则以弥陀净土及天台、法相的三宗为范围。
又从《卍续藏》六一册收有《毗尼珍敬录》一书二卷,据其卷首的序中叙述:「云栖大师发天台之隐,扶律辅教,为万世规第,亟于《梵网》而未遑《四分》,……莲居绍公,精彻台宗,取《四分》,手自辑录,以就兹篇,真妙补祖阙而善继师志者。公往而其书尘袭已十余年,近冢嗣新师,始托素师订定。」(注八)此段文字不仅承认了广承是云栖的弟子,而且克绍箕裘,不但精于天台,尤其长于四分律学。不过,他的《毗尼珍敬录》,要待他的弟子新伊大真,请智旭素华代为订定并作了戒相摄颂之后,始在教界流通。一如他的《成唯识论音义》,并未完稿,待其弟子辨音大基作疏之后,方能流通。
度门正诲(西元?─一五八九─?年):关于此人资料极少,从前举《新续僧传》的「圆珑传」所见,他是与雪浪洪恩同时,可能也曾往来于无极的讲席。从其《八识规矩略说》的自序,劈头便引《华严经》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而云:「移尘沙劫于食顷,布华藏于毛端」的思想看来,他与《华严经》、《楞严经》的背景有密切关系。又到唯识学:「自奘而后,亦有释其文而明也者,顾非所明而明之,弥不明也。我朝正德间,有大法师泰公,起而明之,于是探玄之士,始有明其明者。」可知他对唯识的先辈古德,奘师之后,只推普泰。此序写于万历己丑年(西元一五八九年),地点是在衡阳华药山大藏阁。说明他曾驻锡湖南,但却不知他是何许人氏。又从浙江檇李的一心居士朱衷纯于万历癸巳年(西元一五九三年)所写〈八识规矩略说跋〉中,见到如此叙述:「幸有度门禅师,戒景夜净,空华晓扬,思风发于清襟,言泉流于玄吻,饮灵三藏,伦采群宗。」可知他既精于义学的思辨,又是一位戒行高洁的禅师。
真界幻居:根据王肯堂的记述,金陵摄山的素庵法师,有法嗣名幻斋,尝讲因明,是故紫柏大师令其为王肯堂等讲解;又在紫柏大师弟子密藏禅师僧舍,见到幻居法师的《因明入正理论解》较幻斋所讲者明晰(注九)。疑此二人,同出于素庵之门下,同时也曾亲近紫柏大师。又从真界《因明入正理论解》的自跋中,自述其「尝掩关阅《起信论疏》,至因明三支比量之说,若蚊蚋啮巨石,毫无所入」。后于挂锡海虞的中峰,听说有三怀座主在金陵瓦官寺,讲因明,前往请益,又至燕山,亲近玉庵座主,学因明论解(注一○)。
然于《新续僧传》卷六,则有如下的记载:「真界字幻居,檇李人,亦来吴中,栖止南屏松寿堂,注解《金刚经》,视古今百家注无当旨者,独会祖意而为之注,直指人心而不袭旧语。……注成,六梦居士序之,去隐西溪,无何端坐而化。」(注一一)
真界乃是一位禅者,故以自己的修证体验来注《金刚经》,可惜此注未被收入藏经,他以阅《大乘起信论》至因明的方法论而发心研究因明,于西元一五八九年完成《因明入正理论解》,后来于西元一五九九年完成了:1.《大乘起信论纂注》二卷,2.《楞严经纂注》十卷,3.《物不迁论辩解》一卷(注一二)。可征其非专以唯识为研究对象的学者。
高原明昱:此人事迹不详,但从被收于《卍续藏》的八种他所写的唯识诠释书,知道他是明末专志于研究法相及弘扬唯识的人,似乎他也很少与当时的诸大师来往,他的诸种著述的撰成,大概是在西元一六○○年至一六一二年之间,他与绍觉广承、云栖袾宏、紫柏真可、憨山德清等同一时辈,故在他的《成唯识论俗诠》完成之后,云栖大师也是捐资助刻者之一(注一三)。也许他的思想是以相宗为本位的缘故(注一四),当时诸师之中甚少有人于著述间提及此人,唯识学者之中,亦仅王肯堂的文字中见到明昱的名字,在明昱的作述之中,也绝无仅有地提及王肯堂,而此两人在见解上仍大有出入(注一五)。有关明昱的事迹,仅见于江宁宝林居士顾起元为《成唯识论俗诠》所写的序中提到:「今何幸有高原昱公,开此线径,使人人涉羊肠之诘曲,顽履康壮哉!公起自潼川,挂锡吴越,清跱绝俗,灵悟鲜伦。……以宇泰先生之请,诠释此论。」(注一六)
《成唯识论俗诠》既成,自序则写于「南屏松寿堂」,自称为「西蜀辅慈沙门」。此书是由王肯堂请这位来自西蜀的义学僧,以一年的时间,在为「东禅」及「南屏」两处的学者演讲之下完成。而此「松寿堂」,也正是真界幻居于「吴中栖止」时的同一道场。《新续僧传》「圆珑传」说:圆珑始将《宗镜录》传写于吴,吴中士人多喜读之,当时「妙峰并驻南屏,与筠泉莲为友,皆远嗣永明寿」。可征吴中的松寿堂,是当时佛教界的缁素人文的荟萃之所,以《宗镜录》为研究的中心,而对唯识的兴趣亦浓,广承亦可能随圆珑…
《明末佛教研究 第三章 明末的唯识学者及其思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