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唯识论》,可知广益是他晚年的弟子,到了七十五岁那年春天,广益请大师重述《大乘起信论直解》及《圆觉经直解》等(注四五)。在岭南仲安刘起相为《百法明门论纂释》所写的序文中,也说广益是德清座下诸上足之中,年纪最小的一位(注四六)。
蕅益智旭(西元一五九九─一六五五年):早年的智旭,人称素华,年龄小于广益,依德清的弟子雪岭为剃度师,被公认为明末四大师之中的最后一位,他的传记资料相当丰富,见于《灵峰宗论》的「八不道人传」,《新续僧传》的「智旭传」,弘一演音编订的「蕅益大师年谱」等,均系研究智旭传记的资料(注四七)。
智旭是明末佛教界的大著作家,总计写了五十一种不同的专作,共有二百二十八卷之多。有关唯识的著述,即达九种十八卷,堪与另一位明末的唯识大家高原明昱,互为伯仲。明昱除了专攻唯识之外,并未留下任何其他著作,智旭则纵横教海,举凡天台、法相、戒律、净土、禅,无不着有专书遗世。所以他也不是以继承相宗的陈说为宗旨的人,倒是站在性宗的立场,作着会相归性、相为性用的努力。从智旭的作述之中,提到明末唯识研究的动态者,有三处:
〈重刻成唯识论自考录序〉有云:「万历初年,紫柏大师接寂音之道,盛赞此宗。爰有《俗诠》、《证义》、《集解》诸书,而绍法师《音义》为长,《音义》未全故不流通,基法主续补成《疏》,亦颇简要,惠法主谓《疏》多讹,复出此
《自考录》。」(注四八)
〈成唯识论遗音合响序〉有云:「有绍觉承师,具无师智,闻而知之。」(注四九)
〈成唯识论观心法要缘起〉有云:「绍觉法师为之『音义』,一雨法师为之『集解』,宇泰居士为之『证义』,无不殚精竭思,极深研几。然教道已明,观道未显。嗣有新伊法师为之『合响』,力陈五观,冠罩诸家。」(注五○)
从以上的叙述,可知智旭对于明末唯识学者的态度,推重绍觉广承的一系。由紫柏大师的盛赞,引出《成唯识论俗诠》、《成唯识论证义》、《成唯识论集解》,此三人均在广承的系统之外,唯有广承的《成唯识论音义》、大惠的《成唯识论自考录》、大真的《成唯识论遗音合响》,受到智旭的称赞。特别是大真的《成唯识论遗音合响》,以「观道」为主眼,所以叹为「冠罩诸家」。而智旭自己之注解唯识,「不敢更衍繁文,祇图直明心观」,他以重视实修的立场,他不作繁复的征引,也不细究外道的计执,使读者将文字句句消归自己。他虽是模拟天台家注释经论,而称「观心」,但他「以此论成立唯识道理,即是观心法门,不同法华别立观心释也」(注五一)。故将他的注解称为《成唯识论观心法要》,在所有的唯识注释书中,这是非常特别的一部。
智旭另有《相宗八要直解》,书目的选定,是根据雪浪洪恩所指定,已如前述。「直解」二字,则是受了憨山德清的影响。德清尝有《百法直解》(注五二)及《八识规矩直解》,然未见入藏,推想在智旭时代,已只知其名而未见其书,所以因袭「直解」,否则他岂敢采用与德清著作的同一书名?
王夫之(西元一六一九─一六九二年):字而农,号船山,湖南衡阳人,崇祯年间(西元一六二八─一六四三年)举于乡,瞿式耜荐于桂王,授行人,不久归居衡阳之石船山。先后有张献忠及吴三桂,逼请其出山,均未赴命。夫之论学,以汉儒为门户,以宋五子(注五三)为堂奥,尤其服膺张载而力辟阳明致良知之说。他的佛学渊源不明,然而笔者最近由一位韩国的法师处,见到一册木刻本的《相宗络索》题谓「衡阳王夫之撰」,计二十五纸,共列二十九个唯识学的名相,作简明介绍,未杂性相融会的观念,亦未见以儒释佛或以佛释儒的论调。其目的显然仅在明了相宗的名相,未有其他企图。
综合以上的分析介绍,对于明末诸家的唯识学者,及其系统关系,可以列表说明如下:
注解
《卍续藏》九八.五一三页。《卍续藏》八一.三○三页上。《卍续藏》八二.七○九页。《卍续藏》八二.九一─九二页。同上九二页。《新续高僧传第四集》(以下略称《新续僧传》)卷六.九─一○页。此书系为喻昧庵编,台湾琉璃经房一九六七年重版。同上卷七.六页。《卍续藏》六一.五五九页上。
《卍续藏》八九.一○五页上。《卍续藏》八七.一○三页下。《新续僧传》卷六,「圆珑传」。
现被收于《卍续藏》七一册。
现被收于《卍续藏》九○册。
现被收于《卍续藏》九七册。《卍续藏》八一.六页上。《成唯识论俗诠》自序云:「成立宗因,精研相性,导引多方,终归唯识,渐亡百计,始悟玄猷,即彰五位,使知趋进。」(《卍续藏》八一.六页上)
王肯堂序《成唯识论俗诠》(《卍续藏》八一.三页)。
明昱自序《成唯识论俗诠》(《卍续藏》八一.七页上)。
《成唯识论证义》王肯堂自序云:「《俗诠》之作,吾尝预商订焉,及其刻,则从与不从,盖参半焉。」(《卍续藏》八一.六四六页下)《卍续藏》八一.一页上。
《成唯识论观心法要》首卷(《卍续藏》八二.三九三页上)。
〈重刻成唯识论自考录序〉(《灵峰宗论》卷六之三)。〈别集附录〉撰于紫柏大师寂后三十二年,即是西元一六三五年。
《新续僧传》撰于西元一五二三年。《成唯识论集解》序(《卍续藏》八一.三○三页上)。《成唯识论俗诠》序(《卍续藏》八一.二页下)。《因明入正理论集解》自序(《卍续藏》八七.一○五页)。〈唯识略解〉(《卍续藏》九八.五八一页上)。
《圆觉经近释》六卷(《卍续藏》一六册)。
《楞严经合辙》十卷(《卍续藏》二二册)。
《楞伽经合辙》八卷(《卍续藏》二六册)。
《法华经大窍》八卷(《卍续藏》五○册)。
《起信论续疏》二卷(《卍续藏》七二册)。
《成唯识论集解》十卷(《卍续藏》八一册)。王肯堂作《成唯识论集解》序(《卍续藏》八一.三○三页下)。《卍续藏》八一.三○四页上。《灵峰宗论》卷五之三,二四页。《卍续藏》仅收洪恩的著述《般若心经注》一种(《卍续藏》四一册)。
玉溪菩提庵圣行〈叙高原大师相宗八要解〉云:「余因忆昔白下雪浪恩公,演说宗教,特从《大藏》中录出八种示人。」(《卍续藏》九八.六八五页上)见《卍续藏》一六册及三六册。《梦游集》卷五三,《憨山老人自序年谱实录》卷下(《卍续藏》一二七.九五八页上)。《卍续藏》九八.五八三页上。《卍续藏》七六.八六○页上。《卍续藏》八二.九二页上。真贵作有《仁王经科疏科文》、《仁王经科疏悬谈》等,收于《卍续藏》九四册,自称为「赐紫玉环比丘蜀东普真实」,又称「嗣贤首宗第二十五代」(《卍续藏》九四.八五七页)。另着有《楞伽经》、《唯识论》、《药师经》、《圆觉经》等注(《卍续藏》九四.一○七三页)。《新续僧传》卷七,六页B。《灵峰宗论》卷八之一。《灵峰宗论》卷八之二。智旭着〈成唯识论遗音合响序〉(《灵峰宗论》卷六之三)。
《成唯识论证义》自序(《卍续藏》八一.六四六页下)。以上两则取自《成唯识论俗诠》之王肯堂序(《卍续藏》八一.二页下─三页上)。《成唯识论集解》之王肯堂序。《新续僧传》卷七有「镇澄传」,曾与憨山、妙峰结隐五台,有《因明入正理论》、《大乘起信论》、《永嘉集》诸解行于世,万历丁巳(酉元一六一七年)寂,世寿七十有一。《因明入正理论集解》王自序(《卍续藏》八七.一○五页)。《成唯识论证义》自序云:「《俗诠》之作,吾尝预商订焉,及其刻,则从与不从,盖参半也。《集解》之见,与吾合处为多,而不合处亦时有之。吾见之未定者,不敢不舍己而从,而吾见之已定者,亦不敢以苟同也,此《证义》之所以刻也。」(《卍续藏》八一.六四六页下)《梦游集》卷五四(《卍续藏》一二七册)。《卍续藏》七六.八六○页下。参考圣严着日文本《明末中国佛教の研究》一三二─一四○页。《灵峰宗论》卷六之三。见本节注三八。
《卍续藏》八二.三九三页上。《成唯识论观心法要.缘起》(《卍续藏》八二.三九三─四页)。
《梦游集》卷五四,有〈述百法直解〉(《卍续藏》一二七册)。
憨山老人手批《百法明门论纂释》,有「则取直解」句(《卍续藏》七六.八六○页上)。
憨山老人手批《八识规矩颂纂释》,有「参以直解」句(《卍续藏》九八.五九三页上)。周敦颐、程颐、程灏、张载、朱熹等五人,合称为宋之五子。
第三节明末的唯识著述
在明代后半期的一百五十年间,能有如此缁素大德,重视唯识以及因明方法论的研究,于中国佛教史上,实在算得辉煌的时代。可是近代研究唯识的学者们,甚少注意到明末的唯识著作,甚至根本是故意忽略了他们努力的成果,唯一例外是太虚大师(西元一八八九─一九四七年),他把中国的大乘佛教分成三大系:1.法性空慧宗,2.法相唯识宗,3.法界圆觉宗。他以法界圆觉宗为立场,统摄一切佛法,所谓法界圆觉,是从《圆觉经》、《楞严经》、《大乘起信论》为依据而构成的圆融思想(注一)。因此,太虚大师也提倡唯识法相,他的态度,是与明末诸家相应的。
现在,且来考察一下,明末诸师研究唯识学的依据,是些什么经论?
明末时代,唯识章疏均已散失:研究唯识学,必须有资料根据,否则便是师心自用、向壁虚构,正如王…
《明末佛教研究 第三章 明末的唯识学者及其思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