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明末佛教研究 第叁章 明末的唯識學者及其思想▪P4

  ..續本文上一頁唯識論》,可知廣益是他晚年的弟子,到了七十五歲那年春天,廣益請大師重述《大乘起信論直解》及《圓覺經直解》等(注四五)。在嶺南仲安劉起相爲《百法明門論纂釋》所寫的序文中,也說廣益是德清座下諸上足之中,年紀最小的一位(注四六)。

  

  蕅益智旭(西元一五九九─一六五五年):早年的智旭,人稱素華,年齡小于廣益,依德清的弟子雪嶺爲剃度師,被公認爲明末四大師之中的最後一位,他的傳記資料相當豐富,見于《靈峰宗論》的「八不道人傳」,《新續僧傳》的「智旭傳」,弘一演音編訂的「蕅益大師年譜」等,均系研究智旭傳記的資料(注四七)。

  

  智旭是明末佛教界的大著作家,總計寫了五十一種不同的專作,共有二百二十八卷之多。有關唯識的著述,即達九種十八卷,堪與另一位明末的唯識大家高原明昱,互爲伯仲。明昱除了專攻唯識之外,並未留下任何其他著作,智旭則縱橫教海,舉凡天臺、法相、戒律、淨土、禅,無不著有專書遺世。所以他也不是以繼承相宗的陳說爲宗旨的人,倒是站在性宗的立場,作著會相歸性、相爲性用的努力。從智旭的作述之中,提到明末唯識研究的動態者,有叁處:

  

  〈重刻成唯識論自考錄序〉有雲:「萬曆初年,紫柏大師接寂音之道,盛贊此宗。爰有《俗诠》、《證義》、《集解》諸書,而紹法師《音義》爲長,《音義》未全故不流通,基法主續補成《疏》,亦頗簡要,惠法主謂《疏》多訛,複出此

  

  《自考錄》。」(注四八)

  

  〈成唯識論遺音合響序〉有雲:「有紹覺承師,具無師智,聞而知之。」(注四九)

  

  〈成唯識論觀心法要緣起〉有雲:「紹覺法師爲之『音義』,一雨法師爲之『集解』,宇泰居士爲之『證義』,無不殚精竭思,極深研幾。然教道已明,觀道未顯。嗣有新伊法師爲之『合響』,力陳五觀,冠罩諸家。」(注五○)

  

  從以上的敘述,可知智旭對于明末唯識學者的態度,推重紹覺廣承的一系。由紫柏大師的盛贊,引出《成唯識論俗诠》、《成唯識論證義》、《成唯識論集解》,此叁人均在廣承的系統之外,唯有廣承的《成唯識論音義》、大惠的《成唯識論自考錄》、大真的《成唯識論遺音合響》,受到智旭的稱贊。特別是大真的《成唯識論遺音合響》,以「觀道」爲主眼,所以歎爲「冠罩諸家」。而智旭自己之注解唯識,「不敢更衍繁文,祇圖直明心觀」,他以重視實修的立場,他不作繁複的征引,也不細究外道的計執,使讀者將文字句句消歸自己。他雖是模擬天臺家注釋經論,而稱「觀心」,但他「以此論成立唯識道理,即是觀心法門,不同法華別立觀心釋也」(注五一)。故將他的注解稱爲《成唯識論觀心法要》,在所有的唯識注釋書中,這是非常特別的一部。

  

  智旭另有《相宗八要直解》,書目的選定,是根據雪浪洪恩所指定,已如前述。「直解」二字,則是受了憨山德清的影響。德清嘗有《百法直解》(注五二)及《八識規矩直解》,然未見入藏,推想在智旭時代,已只知其名而未見其書,所以因襲「直解」,否則他豈敢采用與德清著作的同一書名?

  

  王夫之(西元一六一九─一六九二年):字而農,號船山,湖南衡陽人,崇祯年間(西元一六二八─一六四叁年)舉于鄉,瞿式耜薦于桂王,授行人,不久歸居衡陽之石船山。先後有張獻忠及吳叁桂,逼請其出山,均未赴命。夫之論學,以漢儒爲門戶,以宋五子(注五叁)爲堂奧,尤其服膺張載而力辟陽明致良知之說。他的佛學淵源不明,然而筆者最近由一位韓國的法師處,見到一冊木刻本的《相宗絡索》題謂「衡陽王夫之撰」,計二十五紙,共列二十九個唯識學的名相,作簡明介紹,未雜性相融會的觀念,亦未見以儒釋佛或以佛釋儒的論調。其目的顯然僅在明了相宗的名相,未有其他企圖。

  

  綜合以上的分析介紹,對于明末諸家的唯識學者,及其系統關系,可以列表說明如下:

  

  

  注解

  

  《卍續藏》九八.五一叁頁。《卍續藏》八一.叁○叁頁上。《卍續藏》八二.七○九頁。《卍續藏》八二.九一─九二頁。同上九二頁。《新續高僧傳第四集》(以下略稱《新續僧傳》)卷六.九─一○頁。此書系爲喻昧庵編,臺灣琉璃經房一九六七年重版。同上卷七.六頁。《卍續藏》六一.五五九頁上。

  

  《卍續藏》八九.一○五頁上。《卍續藏》八七.一○叁頁下。《新續僧傳》卷六,「圓珑傳」。

  

  現被收于《卍續藏》七一冊。

  

  現被收于《卍續藏》九○冊。

  

  現被收于《卍續藏》九七冊。《卍續藏》八一.六頁上。《成唯識論俗诠》自序雲:「成立宗因,精研相性,導引多方,終歸唯識,漸亡百計,始悟玄猷,即彰五位,使知趨進。」(《卍續藏》八一.六頁上)

  

  王肯堂序《成唯識論俗诠》(《卍續藏》八一.叁頁)。

  

  明昱自序《成唯識論俗诠》(《卍續藏》八一.七頁上)。

  

  《成唯識論證義》王肯堂自序雲:「《俗诠》之作,吾嘗預商訂焉,及其刻,則從與不從,蓋參半焉。」(《卍續藏》八一.六四六頁下)《卍續藏》八一.一頁上。

  

  《成唯識論觀心法要》首卷(《卍續藏》八二.叁九叁頁上)。

  

  〈重刻成唯識論自考錄序〉(《靈峰宗論》卷六之叁)。〈別集附錄〉撰于紫柏大師寂後叁十二年,即是西元一六叁五年。

  

  《新續僧傳》撰于西元一五二叁年。《成唯識論集解》序(《卍續藏》八一.叁○叁頁上)。《成唯識論俗诠》序(《卍續藏》八一.二頁下)。《因明入正理論集解》自序(《卍續藏》八七.一○五頁)。〈唯識略解〉(《卍續藏》九八.五八一頁上)。

  

  《圓覺經近釋》六卷(《卍續藏》一六冊)。

  

  《楞嚴經合轍》十卷(《卍續藏》二二冊)。

  

  《楞伽經合轍》八卷(《卍續藏》二六冊)。

  

  《法華經大竅》八卷(《卍續藏》五○冊)。

  

  《起信論續疏》二卷(《卍續藏》七二冊)。

  

  《成唯識論集解》十卷(《卍續藏》八一冊)。王肯堂作《成唯識論集解》序(《卍續藏》八一.叁○叁頁下)。《卍續藏》八一.叁○四頁上。《靈峰宗論》卷五之叁,二四頁。《卍續藏》僅收洪恩的著述《般若心經注》一種(《卍續藏》四一冊)。

  

  玉溪菩提庵聖行〈敘高原大師相宗八要解〉雲:「余因憶昔白下雪浪恩公,演說宗教,特從《大藏》中錄出八種示人。」(《卍續藏》九八.六八五頁上)見《卍續藏》一六冊及叁六冊。《夢遊集》卷五叁,《憨山老人自序年譜實錄》卷下(《卍續藏》一二七.九五八頁上)。《卍續藏》九八.五八叁頁上。《卍續藏》七六.八六○頁上。《卍續藏》八二.九二頁上。真貴作有《仁王經科疏科文》、《仁王經科疏懸談》等,收于《卍續藏》九四冊,自稱爲「賜紫玉環比丘蜀東普真實」,又稱「嗣賢首宗第二十五代」(《卍續藏》九四.八五七頁)。另著有《楞伽經》、《唯識論》、《藥師經》、《圓覺經》等注(《卍續藏》九四.一○七叁頁)。《新續僧傳》卷七,六頁B。《靈峰宗論》卷八之一。《靈峰宗論》卷八之二。智旭著〈成唯識論遺音合響序〉(《靈峰宗論》卷六之叁)。

  

  《成唯識論證義》自序(《卍續藏》八一.六四六頁下)。以上兩則取自《成唯識論俗诠》之王肯堂序(《卍續藏》八一.二頁下─叁頁上)。《成唯識論集解》之王肯堂序。《新續僧傳》卷七有「鎮澄傳」,曾與憨山、妙峰結隱五臺,有《因明入正理論》、《大乘起信論》、《永嘉集》諸解行于世,萬曆丁巳(酉元一六一七年)寂,世壽七十有一。《因明入正理論集解》王自序(《卍續藏》八七.一○五頁)。《成唯識論證義》自序雲:「《俗诠》之作,吾嘗預商訂焉,及其刻,則從與不從,蓋參半也。《集解》之見,與吾合處爲多,而不合處亦時有之。吾見之未定者,不敢不舍己而從,而吾見之已定者,亦不敢以苟同也,此《證義》之所以刻也。」(《卍續藏》八一.六四六頁下)《夢遊集》卷五四(《卍續藏》一二七冊)。《卍續藏》七六.八六○頁下。參考聖嚴著日文本《明末中國佛教の研究》一叁二─一四○頁。《靈峰宗論》卷六之叁。見本節注叁八。

  

  《卍續藏》八二.叁九叁頁上。《成唯識論觀心法要.緣起》(《卍續藏》八二.叁九叁─四頁)。

  

  《夢遊集》卷五四,有〈述百法直解〉(《卍續藏》一二七冊)。

  

  憨山老人手批《百法明門論纂釋》,有「則取直解」句(《卍續藏》七六.八六○頁上)。

  

  憨山老人手批《八識規矩頌纂釋》,有「參以直解」句(《卍續藏》九八.五九叁頁上)。周敦頤、程頤、程灏、張載、朱熹等五人,合稱爲宋之五子。

  

    第叁節明末的唯識著述

  

  在明代後半期的一百五十年間,能有如此缁素大德,重視唯識以及因明方法論的研究,于中國佛教史上,實在算得輝煌的時代。可是近代研究唯識的學者們,甚少注意到明末的唯識著作,甚至根本是故意忽略了他們努力的成果,唯一例外是太虛大師(西元一八八九─一九四七年),他把中國的大乘佛教分成叁大系:1.法性空慧宗,2.法相唯識宗,3.法界圓覺宗。他以法界圓覺宗爲立場,統攝一切佛法,所謂法界圓覺,是從《圓覺經》、《楞嚴經》、《大乘起信論》爲依據而構成的圓融思想(注一)。因此,太虛大師也提倡唯識法相,他的態度,是與明末諸家相應的。

  

  現在,且來考察一下,明末諸師研究唯識學的依據,是些什麼經論?

  

  明末時代,唯識章疏均已散失:研究唯識學,必須有資料根據,否則便是師心自用、向壁虛構,正如王…

《明末佛教研究 第叁章 明末的唯識學者及其思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