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肯堂說:「性宗理圓,作聰明注釋,亦無大礙;相宗理方,一字出入,便謬以千裏矣。」(注二)他又說:「故學道者不明唯識之旨,則雖聰明辨才,籠蓋一世,而終不免爲儱侗真如、颟顸佛性。」(注叁)唯識是極注重方法論的分析哲學,所以極其重視研究的資料。但在明末時代,唯識學上最重要的幾部章疏,已在中國失傳了。例如:
王肯堂序《成唯識論俗诠》時說:「自基師以來,有《疏》有《鈔》之外,又有《掌中樞要》、《唯識鏡》等著述,不知何緣,不入藏中。宋南渡後,禅宗盛極,空談者多,實踐者少,排擯義學,輕蔑相宗,前舉諸典,漸以散失。」(注四)
王肯堂《成唯識論證義》自序又雲:「《唯識證義》爲何而作也?爲慈恩之《疏》亡失無存,學唯識者伥伥乎莫知所從而作也。」又說:「吾猶冀古疏之萬一複出雲爾。」(注五)
大真作〈重刻唯識開蒙跋語〉有「時運遷訛,古疏湮沒」之句(注六)。
智旭序重刻《成唯識論自考錄》有「惜慈恩沒,疏複失傳」(注七)之句。他又于《成唯識論觀心法要.緣起》中說:「慨自古疏失傳,人師異解,文義尚訛,理觀奚賴。」(注八)
以上所說的古疏,究竟是指那幾部書而言?依據日本的資料所記,除了以窺基的《成唯識論述記》二十卷是相宗著作的肝要之外,另有:(1)窺基的《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四卷,(2)慧沼的《成唯識論了義燈》十叁卷,(3)智周的《成唯識論演秘》十四卷,合稱爲「唯識叁個疏」,東京中山書房出版的《會本成唯識論》,即是以《成唯識論述記》及「唯識叁個疏」,會集刊行的一部書。這幾部書未入《宋藏》、《明藏》,乃至《碛砂藏》,而已編入日本《大正藏》四叁冊。王肯堂所說的「有《疏》有《鈔》」,是不錯的,窺基除了《成唯識論述記》之外,尚有《成唯識論別抄》十卷,現僅其中的一、五、九、十的四卷,存于《卍續藏》七七冊之中。至于《唯識鏡》究系何書,現仍不知道。
明末唯識學者所用的參考資料:唐代的唯識疏鈔,究于何時在中國湮沒?不能確知,至少,唐末五代之世,《宗鏡錄》編成之時,那些書籍尚在中國流傳。此後由于何種因素,突然不見了,則亦不能確知。致使明末的學者們無從探索唐代的唯識之學了。是則,明末的唯識學者們,所依據的線索,就非常貧乏了。
王肯堂的《成唯識論證義》自序雲:「取《大藏》中大小乘經論,及《華嚴疏鈔》、《宗鏡錄》諸典,正釋唯識之文,以證唯識之義。」所以他不敢自信他的《成唯識論證義》沒有與慈恩之疏抵牾之處,故不稱「補疏」而名「證義」(注九)。
王肯堂序《成唯識論俗诠》雲:「然《開蒙》之作,出于元人,爾時慈恩疏鈔,似猶在也。……(如今)求古疏鈔,已不可得,後閱《開蒙》,及檢《宗鏡》、《華嚴疏鈔》,遇談此論處,辄錄之簡端,于是漸有一隙之明。」
(1)智旭的《成唯識論觀心法要.緣起》雲:「賴有《開蒙問答》,梗概僅存,《大鈔》、《宗鏡》,援引可據,而溯流窮源,則《瑜伽》、《顯揚》諸論。」(注一○)(2)智旭序重刻《成唯識論自考錄》又雲:「僅散現《大鈔》、《宗鏡》及《開蒙》二卷,稍存線索。」(注一一)(3)智旭序《成唯識論遺音合響》亦雲:「依《開蒙》爲指南,搜《宗鏡》、《大鈔》爲證據,溯源《瑜伽》、《顯揚》諸論而成《合響》。」(注一二)
通潤的《成唯識論集解》自序雲:「後披《宗鏡》,始得斬其疑關,抽其暗鑰。從是遍探《楞伽》、《深密》等經,《瑜伽》、《顯揚》、《廣百》、《雜集》、《俱舍》、《因明》等論,及《大經疏鈔》。其中凡與此論相應者辄手錄之。」(注一叁)
唯識學的方法論書《因明入正理論》,也有窺基、慧沼、智周等的唐代古疏,現被編入《大正藏》四四冊及《卍續藏》八六冊。可惜在明末之世,卻與唯識古疏一樣地亡失了。例如:
王肯堂的《因明入正理論集解》自序雲:「佥曰:此論自奘師以來,稱最奧難曉,況古疏鈔亡失,講下又無傳派,今欲臆決良難。」又雲:當時有鎮澄及蘊璞等人的《解》,以之與「龍樹論與清涼、永明所引《因明疏鈔》語,參互考訂,則所抵牾,亦複有之。」所以他自己的《因明入正理論集解》,是將古疏鈔之被「散見于諸處,收合余燼,猶足發明」,而寫成的(注一四)。
真界的《因明入正理論解》自序,也是他先向金陵的叁懷座主請益,又去谘詢燕山的王庵座主,「兼之摭《清涼疏鈔》、《宗鏡》諸書,集爲此解。」(注一五)
武林大善爲明昱的《因明入正理論直疏》作的序中說:「自奘師始譯,永明繼陳,漸爾鮮聞,邈焉垂絕。」(注一六)
從以上所引諸文,可以明白明末諸家唯識學者,殊足敬佩贊歎。他們不像窺基時代之尚有梵文原典可資參考,並且直接參加過奘師的譯場,論旨文義較易掌握,而明末諸師,僅憑滿腔悲願,參考搜索散見于少數典籍中的引文,便從事于注釋的工作,特別像王肯堂的態度非常謹嚴,絕不作臆測方式的所謂聰明解釋。而他們的主要依據,僅是元人雲峰的《唯識開蒙問答》二卷,五代永明的《宗鏡錄》百卷,唐代清涼國師澄觀的《華嚴經疏鈔》八十卷,以及《楞伽經》、《解深密經》等經,《瑜伽師地論》、《顯揚聖教論》等論。
不重資料而重實用:正由于能被采用的資料不足,德清與智旭等人,便舍繁從簡,舍文義而重觀行了。例如:
德清的《八識規矩通說》,文前有雲:「但窺基舊解,以論釋之,學者難明,故但執相,不能會歸唯心之旨。」所以德清「以此方文勢,消歸于頌,使學者一覽了然易見。而參禅之士,不假廣涉教義,即此可以印心,以證悟入之淺深。至于日用,見聞覺知,亦能洞察生滅心數」(注一七)。
智旭的《成唯識論觀心法要》,凡例有雲:「諸家著述,貴在引證以明可據,未免文義雜糅,不便初機。今領會諸家之旨,自抒淺顯之文,不令句讀艱澀。」又雲:「西域外道,實繁有徒,故破之不得不詳,今彼黨既無,何勞細究?不過借彼我法二執以爲言端,破之以顯二空真理而已心法。」更雲:「文字爲觀照之門,若不句句消歸自己,說食數寶,究竟何益?故標題曰:觀要。」(注一八)
若從唯識的研究態度而言,德清與智旭的方式是不當的,因他們未見印度唯識學的依據,也不能導使讀者們對印度的唯識學得到正確的認識。若從唯識學的創始目的而言,他們又是對的,因爲唯識導源于瑜伽行者,通過定境的認識,對于心及心所法等分析檢查,以確定修行者的功力深淺。
凡是一門知識或學問,演變成繁複的思辨而與實際的生活産生脫節現象時,便會呆滯,或受淘汰。唯識學在印度,曾于西元四至七世紀之間大行其道,想必與修證經驗是相互爲用的;到了中國,僅是奘師、基師等的時代,如昙花一現,即歸沈寂。民初數十年中,以唯識注重方法,爲迎合西方的新科學風潮,又受到不少學者的發掘,不久仍歸于消沈。大概是與學理及實用之間有著若幹距離的關系所致。
因此,站在純粹唯識學的立場,德清與智旭的作風是應該受批評的,站在唯識出于瑜伽,目的在于修證的觀點而言,不論法相唯識能否與真常的唯心完全配合,像德清、智旭、太虛等的新嘗試,應該是值得鼓勵的。
明末唯識著作一覽表:法相唯識學所依的典籍,雖有六部經典及十一部論典,然在中國唯識學的本身,所重視者則爲《成唯識論》、《叁十唯識頌》、《二十唯識頌》、《百法明門論》、《觀所緣緣論》、《八識規矩頌》、《因明入正理論》。明末諸師,便沿襲著這樣的路線而寫作。原書名注釋書名卷數著作者作成年代現存處所成唯識論成唯識論俗诠10卷明昱1611《卍續藏》八一冊成唯識論集解10卷通潤1611"成唯識論證義10卷王肯堂1613"成唯識論音義8卷廣承不明未傳成唯識論自考錄10卷大惠1626《卍續藏》八二冊成唯識論遺音合響10卷大真1642"成唯識論觀心法要10卷智旭1647"成唯識論音響補遺10卷智素不明
《卍續藏》八二冊
《卍續藏》八叁冊唯識叁十論唯識叁十論約意1卷明昱1602頃《卍續藏》八叁冊唯識叁十論直解1卷智旭1647"百法明門論百法明門論解2卷普泰1511《卍續藏》四四冊《卍續藏》七六冊百法明門論贅言1卷明昱不明《卍續藏》七六冊百法明門論論義1卷德清1612《卍續藏》七六冊百法明門論纂釋1卷廣益1622"百法明門論直解1卷智旭1647"觀所緣緣論觀所緣緣論會釋1卷明昱不明《卍續藏》八叁冊觀所緣緣論直解1卷智旭1647"觀所緣緣論釋觀所緣緣論釋記附問答釋疑1卷明昱不明"觀所緣緣論釋直解1卷智旭1647"因明入正理論因明入正理論解1卷真界1589《卍續藏》八七冊因明入正理論集解1卷王肯堂1612"因明入正理論直疏1卷明昱1612"因明入正理論直解1卷智旭1647"因明論解1卷王庵不明未入藏因明解1卷鎮澄不明"因明論解1卷蘊璞不明"奘師真唯識量叁支比量義鈔1卷明昱不明《卍續藏》八七冊唐奘師真唯識量略解1卷智旭1647"八識規矩頌八識規矩補注2卷普泰1511《卍續藏》八九冊八識規矩略說1卷正誨1589"八識規矩補注證義1卷明昱1609"八識規矩頌解1卷真可不明"八識規矩通說1卷德清1612"八識規矩纂釋1卷廣益1622"八識規矩直解1卷智旭1647"統計8種35種107卷17人1511-1647
其中的《成唯識論音義》未完成,《成唯識論遺音合響》現不單行,然此二書,可從《成唯識論音…
《明末佛教研究 第叁章 明末的唯識學者及其思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