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明末佛教研究 第三章 明末的唯识学者及其思想▪P6

  ..续本文上一页响补遗》之中看到其梗概。另有三种未入藏的因明注解,也未见流传。纵然如此,尚有三十种书计八十六卷的唯识著作,人数之众多,著作量之丰富如此,后之佛教学者岂能不加以认真的研究。

  

  注解

  

  《大乘起信论》说:「心真如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以心本性,是不生不灭相,一切诸法皆由妄念而有差别(《大正藏》三二‧五八四页下)。

  

  《圆觉经》说:「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大正藏》一七.九一三页中)

  

  《楞严经》卷三说:「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大正藏》一九‧一一四页上)。卷四又说:「富楼那,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大正藏》一九‧一二○页下─一二一页上)王肯堂序《成唯识论集解》(《卍续藏》八一‧三○二页下)。王肯堂《成唯识论证义》自序(《卍续藏》八一‧六四六页上)。《卍续藏》八一‧二页下。《卍续藏》八一‧六四五页上。《卍续藏》九八‧四一五页上。《灵峰宗论》卷六之三,一七页。《卍续藏》八二‧三九二页上。《卍续藏》八一‧六四五页上。《卍续藏》八二‧三九三页上。《灵峰宗论》卷六之三,一七页。

  

  《灵峰宗论》卷六之三,二三页。《卍续藏》八一‧三○六页上。《卍续藏》八七‧一○五页上─下。《卍续藏》八七‧一○四页上。《卍续藏》八七‧一三五页上。《卍续藏》九八‧五八三页上。《卍续藏》八二‧三九三页下─三九四页上。

  

    第四节明末的唯识思想

  

  溯源:要了解明末的唯识思想,应先了解《华严经疏钞》及《宗镜录》两部书的中心思想,以及元人云峰的《唯识开蒙问答》究系说了什么?

  

  《华严经疏钞玄谈》卷二说:「相是即性之相,故行布不碍圆融;性是即相之性,故圆融不碍行布。」(注一)卷三又说:「如如来藏,虽作众生,不失佛性故。(《华严经》)〈出现品〉云:佛智潜入众生心。」又云:「众生心中有佛成等正觉。」(注二)虽然明知唯识学中,以八识为生灭及涅槃之因,法尔种子,有无不同,故说五性差别,既立识唯惑所生,故立真如常恒不变,不许随缘。也知《楞伽经》及《大乘起信论》等的主张,与唯识家不同,以为八识通于如来藏,随缘成立,生灭与不生灭,和合而成,非一非异,一切众生,平等一性,所以真如随缘。这是性相二宗的矛盾处,可是依照华严宗教判立场,建立五教差别,唯识是仅高于小乘,而称为大乘始教,性宗是第三,称为大乘终教,到了第四,大乘顿教如《维摩经》等经,即已不说法相,唯辨真性,诃教劝离,毁相泯心。而此四教,均非究竟,到了第五大乘圆教,即是华严宗的立场,则唯是无尽法界,性海圆融,缘起无碍(注三)。故说法相法性,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真心与妄心,八识与真如,随缘不随缘,根本原是同一法界体性,合则互成,分则双乖。

  

  《宗镜录》的杨杰序云:「诸佛真语,以心为宗,众生信道,以宗为鉴,众生界即诸佛界,因迷而为众生,诸佛心是众生心,因悟而成诸佛。」这是把真心、妄心合起来看的论调,亦即以圆教的立场,分析无差别中的有差别,有差别实即无差别。该序又说:「国初吴越永明智觉寿禅师,证最上乘,了第一义,洞究教典,深达禅宗,禀奉律仪,广行利益,因读《楞伽经》云『佛语心为宗』,乃制《宗镜录》。……所谓举一心为宗,照万法为鉴矣。」(注四)

  

  《宗镜录》永明自序有云:「约根利钝不同,于一真如(法)界中,开三乘五性。或见空而证果,或了缘而入真;或三祇熏炼,渐具行门;或一念圆修,顿成佛道。斯则克证有异,一性非殊。……唯一真心,达之名见道之人,昧之号生死之始。」又云:「物我遇智火之焰,融唯心之炉,名相临慧日之光,释一真之海。」又云:「遂使离心之境,文理俱虚,即识之尘,诠量有据,一心之海印,楷定圆宗,八识之智灯,照开邪暗。……但以根羸靡鉴,学寡难周,不知性相二门,是自心之体用。……如性穷相表,相达性源。须知体用相成,性相互显。」这些,无非说明了永明的立场,是华严圆融观而以一心统摄性相为主眼的。序中又说到他编《宗镜录》的用心及方式:「可谓搜抉玄根,磨砻理窟,剔禅宗之骨髓,标教网之纪纲。」又说:「今详祖佛大意,经论正宗,削去繁文,唯搜要旨。假申问答,广引证明。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编联古制之深义,撮略宝藏之圆诠,同此显扬,称之曰录。」(注五)

  

  可见《宗镜录》乃是继承华严宗的思想,主唱以一心为终始,以一心圆摄一切法,兼容禅教,融会性相。以一心为宗,统收一切经教,不论生死或涅槃,八识或四智、妄境与真如,均在唯一真心之内,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仅是为了众生的根性有利有钝,所以分别说出相和性。

  

  《唯识开蒙问答》:此书共二卷,由「宣授怀益路义台寺住持宗法圆明通济大师云峰集」,共计一百四十九题,以问答方式,介绍唯识,复以唯识为中心,介绍通常的佛教教义,乃至讨论禅教一致、性相无别、三教同异等问题。既称为「集」,表示系集前人著述而未申己见。但他所用资料,未必皆出于唯识系统,例如多次引用《楞严经》、《华严经疏钞》、禅宗语录,以及《维摩经》、《胜鬘经》等经。以是此书立场,虽在唯识,其体裁以及思想指导,似仍不出《宗镜录》的影响。

  

  在上卷的「成唯识义」条下,有如下的问答:

  

  「问:行其中道为极则否?答:未必。问:何以故?答:若执依圆,还同遍计。……问:如性宗云:二边莫立,纯中道不须安,同此义否?答:同。如禅宗云:有佛处不得住,无佛处急走过,三千里外逢人不得错举,似此义否?答:似。又云: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恁么不恁么总不明,此亦似否?答:亦似。」

  

  「问:禅是禅心,教是佛语,焉得同也?答:佛心传佛语,佛语说佛心,焉得不同。」(注六)

  

  上卷的「能所成义」条下,又有如下的问答:

  

  「问:成立唯识,有何义利?答:我佛法中,以心为宗,凡夫外道,背觉合应,驰流生死,菩萨改之,故造此论,成立唯识,令归本源,解脱生死。」

  

  「问:论者何义?答:教诫学徒,抉择性相,激扬宗极。」(注七)

  

  凡此,皆在表明《唯识开蒙问答》一书的思想背景,是因袭永明,溯源楞伽,以心为宗,敷衍法相而会法性。

  

  明末两流:明末的唯识诸家之中,大致可分二流:一是专攻唯识而不涉余宗的,例如明昱及王肯堂二人,可为代表。另一是本系他宗的学者,兼涉唯识的研究者,则其他诸师皆是。虽然明昱及王肯堂,仍不能摆脱《宗镜录》及唯识的影响(注八),他们已尽量以唯识的立场,采用唯识系的经论,作为注释的依据。从功力及内容而言,明末诸家的唯识著述,应以王肯堂的《成唯识论证义》,最为杰出,无论组织、说明、文辞,尤其是探索义理方面,极富于学术的研究价值。

  

  唯识的唯识学:即是以唯识研究唯识的学者,他们未以圆融性相二宗为目标,只是希望把唯识学的胜义阐扬出来,为学佛修行者造福。唯识学主旨在以精辟的论理方法、谨严的组织分析,说明内在不动的识性以及外在变异的识相。菩萨即从识相而作重重分析,令众生按图索骥,转识成智,泯相归性。故说唯识,即是唯心。心有真妄,性有虚实,识有染净。性宗如果一味重视圆修圆悟,易于形成不知心及心所污染程度,不识心性的真妄虚实,不别自身修证的确切层次,相宗则将心心所法的活动情况,心性的真妄虚实交代清楚,修证层次历历分明。若以《成唯识论俗诠》及《成唯识论证义》作比较,前者的依据较少,故偶有臆测之见。后者广读大小乘经论,虽亦有与窥基等之唐疏有出入之处,大致说来,已经尽了不违唯识之说的全力,乃是一部值得学者们细加研究的好书。

  

  唯心的唯识学:即是以华严、天台,或禅宗的立场,来研究唯识,虽然同样竭尽心力,解明唯识的论书,也用唯识系的经论,作为解明唯识论书中的问题,但是他们的目的是以唯识学作为他们某一层次上的桥梁或工具,此在明末的诸家中,又可分为四类:

  

  以天台宗为基础的学者:绍觉广承一系的诸人,皆以天台为背景。例如大惠《成唯识论自考录》自序有云:「(广承)师三际敷扬,二时慈注,性相台宗,一一传习,尤慨台相两宗,久没其传。」(注九)因此,在他之后,至少有三位与天台有关:

  

  大惠于《成唯识论自考录》卷一○,说明三身三土之处,即用天台的四判教,谓:「横论四教,竖则三土,同居四教,方便二教,实报一圆。」又引

  

  《法华经.寿量品》句「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隐」,来说明《成唯识论》的「利他无漏净秽佛土」(注一○)句。海幢居士广顾的《成唯识论自考录》后跋,亦说大惠「遍阅台案」(注一一)。

  

  大真的思想背景,于智旭的《灵峰宗论》卷八之一,说他学习其师广承的教法,于慈恩、智顗、慧思的宗旨,每多游刃有余。

  

  智旭不属于天台子孙,但他凡释经论,均依天台的方法,毕生主张教观并重。例如《成唯识论观心法要》的缘起文,劈头便说:「夫万法唯识,虽驱乌(沙弥)亦能言之,逮深究其旨归,则耆宿尚多贸贸,此无他,依文解义,有教无观故也。然观心之心,实在于教外,试观十卷(…

《明末佛教研究 第三章 明末的唯识学者及其思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