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明末佛教研究 第一章 明末的禅宗人物及其特色▪P17

  ..续本文上一页不能,久之〈憨山老人自序年谱〉卷上出于《梦游集》卷五三,《卍续藏》一二七.九四九~九六一页节录原文

  

  坐忘如睡,童子敲门不开,椎之不应,胡公归,……疾取击子耳边鸣数十声,予始微微醒觉,开眼视之,则不知身在何处也。公曰:「我行,师即闭门坐,今五日矣。」予曰:「不知也,第一息耳。」言毕默坐谛观,竟不知此是何所,亦不知从何入来,及回观山中,及一往行脚,一一皆梦中事耳,求之而不得,则向之徧空扰扰者,如雨散云收,长空若洗,皆寂然了无影像矣。心空境寂,其乐无喻。三十三岁…梦见清凉大师,开示初入法界圆融观境。又梦入弥勒楼阁,闻说:「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又梦入梵僧所引浴室,加持灌顶。)四十一岁……自辛巳(三十六岁)以来,率多劳动,未得宁止,故多疲倦,至今(海印寺)禅室初就,始得安居,身心放下,其乐无喻。一夕静坐夜起,见海湛空澄,雪月交光,忽然,身心世界,当下平沈,如空华影落,洞然一大光明藏,了无一物。即说偈曰:「海湛空澄雪月光,此中凡圣绝行藏;金刚眼突空华落,大地都归寂灭场。」即归室中,取《楞严》印证,开卷即见:「汝身汝心,外及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则全经观境,了然心目。

  

  以上所提供的资料,临济宗虽有七人,资料却不多。多系粗枝大叶地描述,但也说出了他们如何省悟的事实。曹洞宗三人的资料,出于他们的传略、行状、塔铭,较为丰富详明。三位尊宿,则更详尽,特别是憨山德清,由于有其《自序年谱》可据,读来犹如现代银幕的景观,生动、活泼,充满了真实感的撼人力量。姑且不论憨山大师的悟境究竟有多深,对于一位禅者的定境、悟境的叙述,能有如此的细微而明朗者,在中国禅宗史上,当可推为第一。

  

  从本文所举一百一十七位禅者之中,仅仅选录了如上的十三位,理由是不仅因为这十三位,是明末佛教中大师级的人物,也因为他们的省悟过程比较明显,而且具有慑人心神的力量。

  

  依照以上所举的十三位禅者的省悟经验看来,可以得到如下十点共通性的结论:

  

  禅者必须真修、苦行、死心塌地、勇往直前,始有省悟的可能。

  

  禅者必须付出累年累月的长期努力的代价,始有达成目的的指望。

  

  禅者必须先起大疑情,然后才能用得上参究工夫的力量。

  

  禅者不限身体状况的强弱,但是多半的得力时期,是在二十岁至四十岁的二十年间,尤其是二十岁至三十岁的十年期中,是特别重要的黄金时代。

  

  明末的禅宗,虽分作临济、曹洞、尊宿的三流,实则所用的方法,大同小异之处则为临济宗徒,喜以震威而喝及拂衣而去来接人和被人接(注),这种公式化的方法,用多了究竟有多大意义,值得怀疑。曹洞宗徒,虽也偶尔使用君臣王位来勘验学者,实际上并未把界限与临济等他宗划分开来。尊宿们并非不参访善知识,也不是不想求人印证,只是不重视形式上的法系派别的传承,遇到境界现前而又无人可资印证时,他们便以经典或禅籍中的诸祖机缘语录,作为佐证。

  

  禅者的省悟成就,必须依靠各自坚毅不绝地苦参,也需要借着经教及祖师们的古则,作为引发疑情的工具。

  

  禅者发悟之后,对于一切经教所说,即感同自家原有的东西。

  

  禅者的经验,通常分作两种层次:第一层次是「省」,是到了仿佛知道而实际尚未知道的程度。第二层次是「悟」,悟又有未彻底的悟及彻底的悟。唯有彻悟之后,始够资格「只知穿衣吃饭」,而去出世坐堂开法,代佛扬化。

  

  禅者不一定进入定境,但在疑情成团而浑然不知所以之际,即与定相通。憨山德清的例子,则一定不知久近,或一定五日,明末的禅者中,仅他一人如此。

  

  真有彻悟经验之后,始能具足坚定的信心,始能心常明净,不受境染,不随境转,心中常无物,所以能包容万物。

  

  注解

  

  见于《五灯严统》卷二四「密云圆悟」条:一日侍次,池问:「忽有人问汝,如何抵对?」师竖拳。池曰:「老僧不知者个是甚么意思?」师曰:「莫道和尚不晓,三世诸佛也不晓得。」池曰:「汝又作么生?」师便喝,池曰:「三喝、四喝后如何?」师即连喝而退。池曰:「宛有古人之作。」师复喝。又一日,池升座,举拂问曰:「诸方还有这个么?」师震一喝,池曰:「好一喝。」师连喝两喝,归位。池顾师曰:「再喝一喝看。」师即出法堂(《卍续藏》三九.一○一六页)。同书同卷「天隐圆修」条:一日侍次,问:「历历孤明时如何?」池曰:「待汝到这田地,与汝道。」师便喝。池曰:「汝还起缘心么?」师拂袖而退(《卍续藏》一三九.一○一九页)。

  

  

  第八节 明末禅者重视锻炼的方法

  

  自古禅宗祖师,无不重视对于下一代的接引,但在唐宋之际,禅门的教育,不若一般书院私塾,师与弟子间未必日日有所授受,并且在许多的弟子之中,能被接纳成为宗门接棒人的,实在不易。因为禅是心法,若不以心印心,自明其心,纵然接受千年的知识教育,于事亦无可助。可是,祖师们确有他们各人的接引手段,而且手段越高明的祖师,成就的宗匠也越多。所以大禅师们,也都以成就后起之秀,为他们报答佛恩的天职。例如灵源惟深禅师主张:「今之学者,未脱生死,病在甚么处?病在偷心未死耳。然非其罪,为师者之罪也。」又云:「古之学者,言下脱生死,效在甚么处?效在偷心已死,然非学者自能尔,实为师者,钳锤妙密也。」(《卍续藏》一一四.七四五页)

  

  此中所谓「偷心」,便是计较心、分别心、攀缘心、执着心,也就是生死心,死去生死心,始能脱生死。禅门的目的即在教人如何脱离生死。如何脱法,便是为师者的手段所在。在禅宗史上,马祖道一有入室弟子一百三十九人,大慧宗杲有七十五人,宗杲的法师圜悟克勤,有三十人。这些都是由于大宗师们知道活用方法,使人很快彻悟的高明手段。

  

  明末的禅者们,也多重视炼人的方法。辑录或撰集成书者,有四种:

  

  云栖袾宏的《禅关策进》,共分二集,前集节录三十九则祖师的法语,及二十四则祖师们的苦功;后集辑录诸经引证四十七则,目的在于取法佛祖的修证实例及训示,好使学禅者有所依循。正如其在自序中说:「人之为道也,有迷悟,于是大知识关吏,不得不时其启闭,慎其锁钥,严其勘核。……予初出家,得一帙于坊间,曰:《禅门佛祖纲目》,中所载,多古尊宿自叙其参学时,始之难入,中之做工夫,经历劳苦,次第与终之廓尔神悟。心爱之慕之,愿学焉。既尔此书于他处,更不再见,乃续阅五灯诸语录杂传,无论缁素,但实参实悟者,并入前帙,删繁取要,汇之成编,易名曰《禅关策进》。」(《卍续藏》一一四.六九八页)

  

  此书功能,利于无师自修,虽不得明师的锻炼,亦能于读此书后,发愤图强。所以莲池袾宏亦于初出家时,见到此书的前身《禅门佛祖纲目》之后,即有「愿学」之心。此书内容,的确精彩,特别是前集的三十九则法语,颇有撼人心腑的力量。

  

  费隐通容的《祖庭钳锤录》,共上下两卷,收录了唐宋四十九家共五十一个例子,是以古人如何接人、如何使人开悟的种种手段。例如临济义玄如何在黄檗希运会下三度被打,德山宣鉴如何在龙潭座下大悟等。此书与《禅关策进》的性质迥异,此书是介绍师家如何接人,希望已经出世开法的禅匠们,将之视为炼人的蓝本。所以临济宗下的禅者,特别重视师资相承的亲面授受。用棒用喝用机锋,亦皆遵循古范。这一本书除了搜罗集中了散见于《传灯录》中的重要案例之外,并在每案之末附上评语,但也无甚新的发明,唯其重视古范的运用,亦必有其效果可观,所以在明末临济宗的禅匠,如密云圆悟,接法弟子之多,是当时的第一位,所住道场有龙池、通玄、金粟、黄檗、育王、天童等六处,每处禅众,动辄上千上万,法缘之盛,也堪称为当时的第一人了。

  

  在中国禅宗史上,马祖的得法弟子之众,固为首屈一指,但其留下的案例记载,并不很多。大慧宗杲,一生所接入室弟子之多,算是禅宗史上的第二位,他却为后世留下了数十卷的语录;所以在通容的此书之中,大慧一人的,即录了三则,并在其卷下的第一例「懒庵鼎需禅师」条下附上如下的评语,来称颂大慧宗杲的大将手段:「大慧钳锤炉,高出诸方,故相从者多,而得法者亦盛,于长乐洋屿庵,仅五十日,打发十一人开悟,懒庵亦是其数。且懒庵已出头为人,尚讦其平日珍重得力处,排为邪解,使他气宇索然,向咽喉一拶,直得顶门开眼,此非大慧孰能欤?」(《卍续藏》一一四.七五八页)

  

  晦山戒显的《禅门锻炼说》,此人的全名是「住云居晦山僧东吴愿云戒显」,他所写此书,是模仿《孙子兵法》的架构及气势,所以也是十三章,目的在于效法兵家用兵的原理原则,来将普通的禅众,在接受过锻炼之后,便成为大开心眼悟门的禅师。正如他在此书的自序中说:「锻禅说而拟之孙武子,何也?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柱下之言确矣。佛法中,据位者,治丛林如治国,用机法以锻禅众如用兵。奇正相因,不易之道也。拈华一着,兵法之祖,西天四七(二十八位祖师)、东土二三(六位祖师),虽显理致,暗合孙吴。至马驹蹴踏,如光弼军,壁垒一变。嗣后黄檗、临济、睦州、云门、汾阳、慈明、东山、圆悟诸老,虚实杀活,纯用兵机,逮乎妙喜(大慧宗杲),专握竹篦,大肆奇兵,得人最盛。」「因思人根,无论利钝,苟得锻法,皆可省悟。以人多执死法,不垂手险崖,虽有人材,多悲钝置。遂不敢秘,着为锻禅之说。」《卍续藏》一一二.九八五页)

  

  此书不是被初学者当作无师自通的参…

《明末佛教研究 第一章 明末的禅宗人物及其特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