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明末佛教研究 第一章 明末的禅宗人物及其特色▪P17

  ..續本文上一頁不能,久之〈憨山老人自序年譜〉卷上出于《夢遊集》卷五叁,《卍續藏》一二七.九四九~九六一頁節錄原文

  

  坐忘如睡,童子敲門不開,椎之不應,胡公歸,……疾取擊子耳邊鳴數十聲,予始微微醒覺,開眼視之,則不知身在何處也。公曰:「我行,師即閉門坐,今五日矣。」予曰:「不知也,第一息耳。」言畢默坐谛觀,竟不知此是何所,亦不知從何入來,及回觀山中,及一往行腳,一一皆夢中事耳,求之而不得,則向之徧空擾擾者,如雨散雲收,長空若洗,皆寂然了無影像矣。心空境寂,其樂無喻。叁十叁歲…夢見清涼大師,開示初入法界圓融觀境。又夢入彌勒樓閣,聞說:「分別是識,無分別是智。」(又夢入梵僧所引浴室,加持灌頂。)四十一歲……自辛巳(叁十六歲)以來,率多勞動,未得甯止,故多疲倦,至今(海印寺)禅室初就,始得安居,身心放下,其樂無喻。一夕靜坐夜起,見海湛空澄,雪月交光,忽然,身心世界,當下平沈,如空華影落,洞然一大光明藏,了無一物。即說偈曰:「海湛空澄雪月光,此中凡聖絕行藏;金剛眼突空華落,大地都歸寂滅場。」即歸室中,取《楞嚴》印證,開卷即見:「汝身汝心,外及山河虛空大地,鹹是妙明真心中物。」則全經觀境,了然心目。

  

  以上所提供的資料,臨濟宗雖有七人,資料卻不多。多系粗枝大葉地描述,但也說出了他們如何省悟的事實。曹洞宗叁人的資料,出于他們的傳略、行狀、塔銘,較爲豐富詳明。叁位尊宿,則更詳盡,特別是憨山德清,由于有其《自序年譜》可據,讀來猶如現代銀幕的景觀,生動、活潑,充滿了真實感的撼人力量。姑且不論憨山大師的悟境究竟有多深,對于一位禅者的定境、悟境的敘述,能有如此的細微而明朗者,在中國禅宗史上,當可推爲第一。

  

  從本文所舉一百一十七位禅者之中,僅僅選錄了如上的十叁位,理由是不僅因爲這十叁位,是明末佛教中大師級的人物,也因爲他們的省悟過程比較明顯,而且具有懾人心神的力量。

  

  依照以上所舉的十叁位禅者的省悟經驗看來,可以得到如下十點共通性的結論:

  

  禅者必須真修、苦行、死心塌地、勇往直前,始有省悟的可能。

  

  禅者必須付出累年累月的長期努力的代價,始有達成目的的指望。

  

  禅者必須先起大疑情,然後才能用得上參究工夫的力量。

  

  禅者不限身體狀況的強弱,但是多半的得力時期,是在二十歲至四十歲的二十年間,尤其是二十歲至叁十歲的十年期中,是特別重要的黃金時代。

  

  明末的禅宗,雖分作臨濟、曹洞、尊宿的叁流,實則所用的方法,大同小異之處則爲臨濟宗徒,喜以震威而喝及拂衣而去來接人和被人接(注),這種公式化的方法,用多了究竟有多大意義,值得懷疑。曹洞宗徒,雖也偶爾使用君臣王位來勘驗學者,實際上並未把界限與臨濟等他宗劃分開來。尊宿們並非不參訪善知識,也不是不想求人印證,只是不重視形式上的法系派別的傳承,遇到境界現前而又無人可資印證時,他們便以經典或禅籍中的諸祖機緣語錄,作爲佐證。

  

  禅者的省悟成就,必須依靠各自堅毅不絕地苦參,也需要借著經教及祖師們的古則,作爲引發疑情的工具。

  

  禅者發悟之後,對于一切經教所說,即感同自家原有的東西。

  

  禅者的經驗,通常分作兩種層次:第一層次是「省」,是到了仿佛知道而實際尚未知道的程度。第二層次是「悟」,悟又有未徹底的悟及徹底的悟。唯有徹悟之後,始夠資格「只知穿衣吃飯」,而去出世坐堂開法,代佛揚化。

  

  禅者不一定進入定境,但在疑情成團而渾然不知所以之際,即與定相通。憨山德清的例子,則一定不知久近,或一定五日,明末的禅者中,僅他一人如此。

  

  真有徹悟經驗之後,始能具足堅定的信心,始能心常明淨,不受境染,不隨境轉,心中常無物,所以能包容萬物。

  

  注解

  

  見于《五燈嚴統》卷二四「密雲圓悟」條:一日侍次,池問:「忽有人問汝,如何抵對?」師豎拳。池曰:「老僧不知者個是甚麼意思?」師曰:「莫道和尚不曉,叁世諸佛也不曉得。」池曰:「汝又作麼生?」師便喝,池曰:「叁喝、四喝後如何?」師即連喝而退。池曰:「宛有古人之作。」師複喝。又一日,池升座,舉拂問曰:「諸方還有這個麼?」師震一喝,池曰:「好一喝。」師連喝兩喝,歸位。池顧師曰:「再喝一喝看。」師即出法堂(《卍續藏》叁九.一○一六頁)。同書同卷「天隱圓修」條:一日侍次,問:「曆曆孤明時如何?」池曰:「待汝到這田地,與汝道。」師便喝。池曰:「汝還起緣心麼?」師拂袖而退(《卍續藏》一叁九.一○一九頁)。

  

  

  第八節 明末禅者重視鍛煉的方法

  

  自古禅宗祖師,無不重視對于下一代的接引,但在唐宋之際,禅門的教育,不若一般書院私塾,師與弟子間未必日日有所授受,並且在許多的弟子之中,能被接納成爲宗門接棒人的,實在不易。因爲禅是心法,若不以心印心,自明其心,縱然接受千年的知識教育,于事亦無可助。可是,祖師們確有他們各人的接引手段,而且手段越高明的祖師,成就的宗匠也越多。所以大禅師們,也都以成就後起之秀,爲他們報答佛恩的天職。例如靈源惟深禅師主張:「今之學者,未脫生死,病在甚麼處?病在偷心未死耳。然非其罪,爲師者之罪也。」又雲:「古之學者,言下脫生死,效在甚麼處?效在偷心已死,然非學者自能爾,實爲師者,鉗錘妙密也。」(《卍續藏》一一四.七四五頁)

  

  此中所謂「偷心」,便是計較心、分別心、攀緣心、執著心,也就是生死心,死去生死心,始能脫生死。禅門的目的即在教人如何脫離生死。如何脫法,便是爲師者的手段所在。在禅宗史上,馬祖道一有入室弟子一百叁十九人,大慧宗杲有七十五人,宗杲的法師圜悟克勤,有叁十人。這些都是由于大宗師們知道活用方法,使人很快徹悟的高明手段。

  

  明末的禅者們,也多重視煉人的方法。輯錄或撰集成書者,有四種:

  

  雲棲袾宏的《禅關策進》,共分二集,前集節錄叁十九則祖師的法語,及二十四則祖師們的苦功;後集輯錄諸經引證四十七則,目的在于取法佛祖的修證實例及訓示,好使學禅者有所依循。正如其在自序中說:「人之爲道也,有迷悟,于是大知識關吏,不得不時其啓閉,慎其鎖鑰,嚴其勘核。……予初出家,得一帙于坊間,曰:《禅門佛祖綱目》,中所載,多古尊宿自敘其參學時,始之難入,中之做工夫,經曆勞苦,次第與終之廓爾神悟。心愛之慕之,願學焉。既爾此書于他處,更不再見,乃續閱五燈諸語錄雜傳,無論缁素,但實參實悟者,並入前帙,刪繁取要,彙之成編,易名曰《禅關策進》。」(《卍續藏》一一四.六九八頁)

  

  此書功能,利于無師自修,雖不得明師的鍛煉,亦能于讀此書後,發憤圖強。所以蓮池袾宏亦于初出家時,見到此書的前身《禅門佛祖綱目》之後,即有「願學」之心。此書內容,的確精彩,特別是前集的叁十九則法語,頗有撼人心腑的力量。

  

  費隱通容的《祖庭鉗錘錄》,共上下兩卷,收錄了唐宋四十九家共五十一個例子,是以古人如何接人、如何使人開悟的種種手段。例如臨濟義玄如何在黃檗希運會下叁度被打,德山宣鑒如何在龍潭座下大悟等。此書與《禅關策進》的性質迥異,此書是介紹師家如何接人,希望已經出世開法的禅匠們,將之視爲煉人的藍本。所以臨濟宗下的禅者,特別重視師資相承的親面授受。用棒用喝用機鋒,亦皆遵循古範。這一本書除了搜羅集中了散見于《傳燈錄》中的重要案例之外,並在每案之末附上評語,但也無甚新的發明,唯其重視古範的運用,亦必有其效果可觀,所以在明末臨濟宗的禅匠,如密雲圓悟,接法弟子之多,是當時的第一位,所住道場有龍池、通玄、金粟、黃檗、育王、天童等六處,每處禅衆,動辄上千上萬,法緣之盛,也堪稱爲當時的第一人了。

  

  在中國禅宗史上,馬祖的得法弟子之衆,固爲首屈一指,但其留下的案例記載,並不很多。大慧宗杲,一生所接入室弟子之多,算是禅宗史上的第二位,他卻爲後世留下了數十卷的語錄;所以在通容的此書之中,大慧一人的,即錄了叁則,並在其卷下的第一例「懶庵鼎需禅師」條下附上如下的評語,來稱頌大慧宗杲的大將手段:「大慧鉗錘爐,高出諸方,故相從者多,而得法者亦盛,于長樂洋嶼庵,僅五十日,打發十一人開悟,懶庵亦是其數。且懶庵已出頭爲人,尚讦其平日珍重得力處,排爲邪解,使他氣宇索然,向咽喉一拶,直得頂門開眼,此非大慧孰能欤?」(《卍續藏》一一四.七五八頁)

  

  晦山戒顯的《禅門鍛煉說》,此人的全名是「住雲居晦山僧東吳願雲戒顯」,他所寫此書,是模仿《孫子兵法》的架構及氣勢,所以也是十叁章,目的在于效法兵家用兵的原理原則,來將普通的禅衆,在接受過鍛煉之後,便成爲大開心眼悟門的禅師。正如他在此書的自序中說:「鍛禅說而擬之孫武子,何也?以正治國,以奇用兵,柱下之言確矣。佛法中,據位者,治叢林如治國,用機法以鍛禅衆如用兵。奇正相因,不易之道也。拈華一著,兵法之祖,西天四七(二十八位祖師)、東土二叁(六位祖師),雖顯理致,暗合孫吳。至馬駒蹴踏,如光弼軍,壁壘一變。嗣後黃檗、臨濟、睦州、雲門、汾陽、慈明、東山、圓悟諸老,虛實殺活,純用兵機,逮乎妙喜(大慧宗杲),專握竹篦,大肆奇兵,得人最盛。」「因思人根,無論利鈍,苟得鍛法,皆可省悟。以人多執死法,不垂手險崖,雖有人材,多悲鈍置。遂不敢秘,著爲鍛禅之說。」《卍續藏》一一二.九八五頁)

  

  此書不是被初學者當作無師自通的參…

《明末佛教研究 第一章 明末的禅宗人物及其特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