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西藏佛教史(圣严法师)▪P10

  ..续本文上一页生入藏之后,约三百年了。前节所称共有七系二十一派,也就是七个大派之中又有分出的支派,所谓七系,除了阿底峡以前所传的总称之为「宁玛派」之外,其余六大系,均与阿底峡有关系。现在先将派系关系,列一略表如下:

  (一)宁玛派──又分五派

  (二)甘丹派─┬─────────────格鲁派

   ├(三)迦尔居派──又分九派 ┌┘

   ├(四)希解派  ┌┘

   └(五)萨迦派┐  │

   └─(六)爵南派

  

  阿底峡在西藏的工作,乃有感于当时佛学界思想的混乱,所以希望依据印度通行的学说,给西藏佛教来一次统一。故其对于西藏佛教的改革,也不过是以纯粹的印度新思想,来更换藏中神道混杂的思想而已。

  当阿底峡的学说,由其高弟冬顿(西元一○○四—一○六四年)继起弘扬,针对旧传密法的专尚咒术者,别立宗义,称为甘丹(Bkaḥ-gdam-pa),甘是圣教,丹是教诫,合称即为「一切圣教皆资教诫」。他判三士教摄一切法,又奉释迦、观音、救度母、不动明王之四尊;修习《菩萨地》、《经庄严》、《集菩萨学》、《入菩萨行》、《本生鬘》、《法句集》之六论;以及作、修、瑜伽、无上瑜伽的次第四密。他以《上乐》、《密集》为最极致。他的思想,组织精严,昔无其匹。由此有甘丹派而开了藏土佛教分派的先河。

  

  宁玛派

  宁玛派(Rñiṅ-ma-pa)又称为古旧派或大究竟派,这是由古派前传莲华生以来的密乘,加上后传密乘新派,合而为一的通称;这是密教与棒教混合的佛教,所以不重戒律,专持密咒,以无上瑜伽为其究竟;不如阿底峡以后的密乘那样重视显教,故其崇拜法身佛普贤。此宗的修学次第,分有九乘;又分显密二类;再分应身(梵文Nirmāṇa-kāya,西藏文sprul-paḥi sku)、报身(梵文Saṃbhoga-kāya,西藏文Ioṅs-pyod-rdsogs-paḥi-sku)、法身(梵文Dharma-kāya,西藏文Choskyi sku)的三佛所说;密乘之中也分外道密与内道密。现在列表说明如下:

  ┌声闻────┐

  显乘──────应身佛释迦牟尼所说┼缘觉────┤

   └菩萨────┤

   ┌作密────┤

   ┌外道密──报身佛金刚萨埵  │  │

   │  大日如来所说┼修密────┼九乘

  密乘┤    └瑜伽密───┤

   │    ┌大瑜伽密──┤

   └内道密──法身佛普贤所说──┼无比瑜伽密─┤

   └无上瑜伽密─┘

  

  此派以为显教三乘是人人皆可领受的,密教的外道三乘须由受了秘密灌顶的人修行,内道三乘更须经过上师授了各部大灌顶的人始可修行。此派行持从俗,不守律仪,以为观念修法,即自然显现净智,契现空理而得解脱。

  此派之下的支派,较著者有:拉尊派(Lhlatsün-pa)、噶尔托派(Kartok-pa)、那达派(Na-dak-pa)、敏珠林派(Mindollin-pa)、多吉札派(Dorje-tak-pa)等。此类支派名称,系以各派的创始人或其代表性的寺院之名为名,例如拉尊派、噶尔托派皆取创始人之名,敏珠林派、多吉札派则取寺院之名。

  

  迦举派

  迦举派(Bkaḥ-brgyud-pa又称迦尔居派、噶举派)的创始人是马尔巴,他曾三游印度,师事阿底峡,也是最后受密乘之学于超岩寺那露波之门的人,得承金刚萨埵、娑罗诃、龙树以来的密乘直传,如此创行一派,故名迦尔居,意为「教敕传承」。他精习瑜伽密的「密集」,和无上瑜伽密中「喜金刚法」、「四吉祥座法」、「大神变母法」,尤其对空智解脱合一的「大手印法」(Mahāmudrā),最能洞其奥蕴。马尔巴是一位大译师、大成就者,但他不是比丘,他有妻有子,现处居家而常修梵行。所以由他传出的弟子,多半也是在家人,他的嫡传高弟是密勒日巴(Mi-la-ras-pa)。

  密勒日巴(西元一○三八—一一二二年,一说是西元一○五二—一一三五年)的事迹,由于一位「西藏疯行者」为他写了一部非常优美的传记,而使他永垂不朽,并已译成了世界好多国家的文字。汉译部分也由张澄基教授译出,现已被收入《中华大典》之中。据张氏汉译本《密勒日巴尊者传》一页的序言中说:「他的生平像一首动人心弦可歌可泣的史诗,他的诗歌是至精至要千古不朽的教言。在修持上,他的造诣可谓独步古今,比起其他许多佛教的圣哲来总觉有过之无不及。他说的法是人人能懂的,直截了当的。」又说:「密勒日巴所修的宗派和法要是所谓『无上密宗』,但他的作风和精神处处显示出原始佛教中的朴实、坚苦、与实践。他的言行和那些摇铃打鼓、眩人眼目的密宗行者全不相同,许多地方都有点像似个禅宗的行者。他的诗歌中处处说般若、谈心性,读来全似禅宗的囗吻!」又说:「密勒日巴尊者对佛法的最大贡献,是以自己的生平来说明大、小、密三乘的不可分离性。」

  密勒日巴的传记告诉我们,他的一生分为两个阶段:先因七岁丧父,为报叔父及姑母的吞产之仇,所以学了咒术杀人及降雹之法,使他造了黑业。继而生悔,所以求学正法的白业。但在上师马尔巴座下,上师为要清净他的罪业,故意给他苦行,修房子,修了拆,拆了再修,共历八次大苦行和无数小苦行。终于罪业清净,受了灌顶和修持的囗诀。他以苦行闻名,又以美妙的歌声化人,留有一部《十万歌集》(Grubum),迄今传诵于人世。他未受比丘戒,但当弟子们问他为何不跟马尔巴上师一样的蓄妻生子,他的回答是至尊马尔巴为了度众方便,他却没有这个必要。

  

  九支派

  密勒日巴的弟子很多,据说得大成就者二十五人,其中如心的弟子八人,如子的弟子十三人,如女的弟子四人。集此一派学说之大成者,则为其高弟达保哈解(Dwag-po lha-rje 西元一○七七—一一五二年),他初学甘丹派,着有《菩提道次第随破宗庄严》,是以阿底峡的《菩提道灯论》和会了密勒日巴的「大手印法」而宣扬。视其思想,乃是取乎佛护的中观之说为解释的根据。后来,由于此派流布地方渐广,传习的观法,亦次第差殊,遂又分为九小派:

  (一)达保哈解自成达布派。

  (二)达保的弟子求松肯巴(Dus-gsum-mkhyen-pa)开出迦尔玛派(Karma-bkaḥbrgyud-pa),以迦尔玛寺(Karma-lha-ldan)为根本道场。求松肯巴既死,又转世再来,为此派第二祖,以后即遵沿此制,所以,活佛转世的制度,即由此派创始。此派于明朝最盛,其第五世尝与永乐帝友善,并且曾收宗喀巴为弟子。

  (三)泼结木九巴(Phags-mo-gru-pa)开出泼结迦派(Phags-gruḥi bḳaḥ-brgyud-pa)。

  (四)拉马新(Bla-ma shan)开出新咤儿派(Shaṅ-tshal-pa)。

  (五)泼结木九巴的弟子林青(Rin-chen-dpal)开出地康派(B.dri-khuṅ-pa)。佛元一七二一年于拉萨东北百余英里建立地康寺。

  (六)金巴日巴(Stsaṅ-pa-rgya-ras-pa)开出路结派(Ḥbrug-pa),以隆独寺(Kluṅrdol)为其根本道场。

  (七)大吉隆坛(Stag-luṅ-dam-pa)开出大隆派(Stag-luṅ-bkaḥ-brgyud-pa),建立大隆精舍,传其法灯,以迄于今。

  (八)达尔马腾(Dharma-bdaṅ-phyug)开出勃隆迦派(Hbad-ron bkaḥ-brgyud-pa)。

  (九)林普起咤(Rin-po-che-rgya-tsha)开出杜普派(Khro-phu-bkaḥ-brgyud-pa),这是九支派中最后开出的一派。

  如果第一个达布派算作迦尔居派的本系,则可另加一个由耶息生结(Ye-śes-seṅ-ge)开出的耶禅迦派(Gyaḥ-bzaṅ-bkaḥ-brgyud-pa)。

  杜普派中曾经出有一位大学问家布顿(Bu-ston-rin-chen-grud生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西元一二九○—一三六四年),精通显密两教,博贯五明诸论,整理大藏,注解要典,于戒律及密乘,他均有所创获,因其立说平允,极受后世学者的宗崇。他有一部《善逝教法史》,有人译为《印度西藏佛教史》,完成于元英宗至治元年(西元一三二一年),当时他仅三十四岁,但是此书极受后世学者重视;书分前后两编,前编总论佛说及印度佛教传流的历史,后编叙述西藏佛教史并附《大藏经》编目,故又称为「语宝目录」或「大目录」。这也是藏文藏经最完备精审的一部目录。有关此目录的内容,待到第五章再介绍。他的《布顿全书》达二十五帖四百一十三部之多。因他对于佛法贡献极大,故被称为「布顿一切智者」;后因他住于夏拉寺(Sha-lu),故将此派又名为夏拉派。

  

  希解派

  希解派也是甘丹派的一个分支,类似迦举派。此派出现较晚,是以元初南印度伽拉新陀(Jarasindha)地方的大阿阇黎巴敦巴丧结(Pha-dam-pa saṅs- rgyas)为创祖,他经迦湿弥罗至阿里而游于藏土者凡五次。后以西藏隐士马…

《西藏佛教史(圣严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