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入藏之後,約叁百年了。前節所稱共有七系二十一派,也就是七個大派之中又有分出的支派,所謂七系,除了阿底峽以前所傳的總稱之爲「甯瑪派」之外,其余六大系,均與阿底峽有關系。現在先將派系關系,列一略表如下:
(一)甯瑪派──又分五派
(二)甘丹派─┬─────────────格魯派
├(叁)迦爾居派──又分九派 ┌┘
├(四)希解派 ┌┘
└(五)薩迦派┐ │
└─(六)爵南派
阿底峽在西藏的工作,乃有感于當時佛學界思想的混亂,所以希望依據印度通行的學說,給西藏佛教來一次統一。故其對于西藏佛教的改革,也不過是以純粹的印度新思想,來更換藏中神道混雜的思想而已。
當阿底峽的學說,由其高弟冬頓(西元一○○四—一○六四年)繼起弘揚,針對舊傳密法的專尚咒術者,別立宗義,稱爲甘丹(Bkaḥ-gdam-pa),甘是聖教,丹是教誡,合稱即爲「一切聖教皆資教誡」。他判叁士教攝一切法,又奉釋迦、觀音、救度母、不動明王之四尊;修習《菩薩地》、《經莊嚴》、《集菩薩學》、《入菩薩行》、《本生鬘》、《法句集》之六論;以及作、修、瑜伽、無上瑜伽的次第四密。他以《上樂》、《密集》爲最極致。他的思想,組織精嚴,昔無其匹。由此有甘丹派而開了藏土佛教分派的先河。
甯瑪派
甯瑪派(Rñiṅ-ma-pa)又稱爲古舊派或大究竟派,這是由古派前傳蓮華生以來的密乘,加上後傳密乘新派,合而爲一的通稱;這是密教與棒教混合的佛教,所以不重戒律,專持密咒,以無上瑜伽爲其究竟;不如阿底峽以後的密乘那樣重視顯教,故其崇拜法身佛普賢。此宗的修學次第,分有九乘;又分顯密二類;再分應身(梵文Nirmāṇa-kāya,西藏文sprul-paḥi sku)、報身(梵文Saṃbhoga-kāya,西藏文Ioṅs-pyod-rdsogs-paḥi-sku)、法身(梵文Dharma-kāya,西藏文Choskyi sku)的叁佛所說;密乘之中也分外道密與內道密。現在列表說明如下:
┌聲聞────┐
顯乘──────應身佛釋迦牟尼所說┼緣覺────┤
└菩薩────┤
┌作密────┤
┌外道密──報身佛金剛薩埵 │ │
│ 大日如來所說┼修密────┼九乘
密乘┤ └瑜伽密───┤
│ ┌大瑜伽密──┤
└內道密──法身佛普賢所說──┼無比瑜伽密─┤
└無上瑜伽密─┘
此派以爲顯教叁乘是人人皆可領受的,密教的外道叁乘須由受了秘密灌頂的人修行,內道叁乘更須經過上師授了各部大灌頂的人始可修行。此派行持從俗,不守律儀,以爲觀念修法,即自然顯現淨智,契現空理而得解脫。
此派之下的支派,較著者有:拉尊派(Lhlatsün-pa)、噶爾托派(Kartok-pa)、那達派(Na-dak-pa)、敏珠林派(Mindollin-pa)、多吉劄派(Dorje-tak-pa)等。此類支派名稱,系以各派的創始人或其代表性的寺院之名爲名,例如拉尊派、噶爾托派皆取創始人之名,敏珠林派、多吉劄派則取寺院之名。
迦舉派
迦舉派(Bkaḥ-brgyud-pa又稱迦爾居派、噶舉派)的創始人是馬爾巴,他曾叁遊印度,師事阿底峽,也是最後受密乘之學于超岩寺那露波之門的人,得承金剛薩埵、娑羅诃、龍樹以來的密乘直傳,如此創行一派,故名迦爾居,意爲「教敕傳承」。他精習瑜伽密的「密集」,和無上瑜伽密中「喜金剛法」、「四吉祥座法」、「大神變母法」,尤其對空智解脫合一的「大手印法」(Mahāmudrā),最能洞其奧蘊。馬爾巴是一位大譯師、大成就者,但他不是比丘,他有妻有子,現處居家而常修梵行。所以由他傳出的弟子,多半也是在家人,他的嫡傳高弟是密勒日巴(Mi-la-ras-pa)。
密勒日巴(西元一○叁八—一一二二年,一說是西元一○五二—一一叁五年)的事迹,由于一位「西藏瘋行者」爲他寫了一部非常優美的傳記,而使他永垂不朽,並已譯成了世界好多國家的文字。漢譯部分也由張澄基教授譯出,現已被收入《中華大典》之中。據張氏漢譯本《密勒日巴尊者傳》一頁的序言中說:「他的生平像一首動人心弦可歌可泣的史詩,他的詩歌是至精至要千古不朽的教言。在修持上,他的造詣可謂獨步古今,比起其他許多佛教的聖哲來總覺有過之無不及。他說的法是人人能懂的,直截了當的。」又說:「密勒日巴所修的宗派和法要是所謂『無上密宗』,但他的作風和精神處處顯示出原始佛教中的樸實、堅苦、與實踐。他的言行和那些搖鈴打鼓、眩人眼目的密宗行者全不相同,許多地方都有點像似個禅宗的行者。他的詩歌中處處說般若、談心性,讀來全似禅宗的囗吻!」又說:「密勒日巴尊者對佛法的最大貢獻,是以自己的生平來說明大、小、密叁乘的不可分離性。」
密勒日巴的傳記告訴我們,他的一生分爲兩個階段:先因七歲喪父,爲報叔父及姑母的吞産之仇,所以學了咒術殺人及降雹之法,使他造了黑業。繼而生悔,所以求學正法的白業。但在上師馬爾巴座下,上師爲要清淨他的罪業,故意給他苦行,修房子,修了拆,拆了再修,共曆八次大苦行和無數小苦行。終于罪業清淨,受了灌頂和修持的囗訣。他以苦行聞名,又以美妙的歌聲化人,留有一部《十萬歌集》(Grubum),迄今傳誦于人世。他未受比丘戒,但當弟子們問他爲何不跟馬爾巴上師一樣的蓄妻生子,他的回答是至尊馬爾巴爲了度衆方便,他卻沒有這個必要。
九支派
密勒日巴的弟子很多,據說得大成就者二十五人,其中如心的弟子八人,如子的弟子十叁人,如女的弟子四人。集此一派學說之大成者,則爲其高弟達保哈解(Dwag-po lha-rje 西元一○七七—一一五二年),他初學甘丹派,著有《菩提道次第隨破宗莊嚴》,是以阿底峽的《菩提道燈論》和會了密勒日巴的「大手印法」而宣揚。視其思想,乃是取乎佛護的中觀之說爲解釋的根據。後來,由于此派流布地方漸廣,傳習的觀法,亦次第差殊,遂又分爲九小派:
(一)達保哈解自成達布派。
(二)達保的弟子求松肯巴(Dus-gsum-mkhyen-pa)開出迦爾瑪派(Karma-bkaḥbrgyud-pa),以迦爾瑪寺(Karma-lha-ldan)爲根本道場。求松肯巴既死,又轉世再來,爲此派第二祖,以後即遵沿此製,所以,活佛轉世的製度,即由此派創始。此派于明朝最盛,其第五世嘗與永樂帝友善,並且曾收宗喀巴爲弟子。
(叁)潑結木九巴(Phags-mo-gru-pa)開出潑結迦派(Phags-gruḥi bḳaḥ-brgyud-pa)。
(四)拉馬新(Bla-ma shan)開出新咤兒派(Shaṅ-tshal-pa)。
(五)潑結木九巴的弟子林青(Rin-chen-dpal)開出地康派(B.dri-khuṅ-pa)。佛元一七二一年于拉薩東北百余英裏建立地康寺。
(六)金巴日巴(Stsaṅ-pa-rgya-ras-pa)開出路結派(Ḥbrug-pa),以隆獨寺(Kluṅrdol)爲其根本道場。
(七)大吉隆壇(Stag-luṅ-dam-pa)開出大隆派(Stag-luṅ-bkaḥ-brgyud-pa),建立大隆精舍,傳其法燈,以迄于今。
(八)達爾馬騰(Dharma-bdaṅ-phyug)開出勃隆迦派(Hbad-ron bkaḥ-brgyud-pa)。
(九)林普起咤(Rin-po-che-rgya-tsha)開出杜普派(Khro-phu-bkaḥ-brgyud-pa),這是九支派中最後開出的一派。
如果第一個達布派算作迦爾居派的本系,則可另加一個由耶息生結(Ye-śes-seṅ-ge)開出的耶禅迦派(Gyaḥ-bzaṅ-bkaḥ-brgyud-pa)。
杜普派中曾經出有一位大學問家布頓(Bu-ston-rin-chen-grud生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西元一二九○—一叁六四年),精通顯密兩教,博貫五明諸論,整理大藏,注解要典,于戒律及密乘,他均有所創獲,因其立說平允,極受後世學者的宗崇。他有一部《善逝教法史》,有人譯爲《印度西藏佛教史》,完成于元英宗至治元年(西元一叁二一年),當時他僅叁十四歲,但是此書極受後世學者重視;書分前後兩編,前編總論佛說及印度佛教傳流的曆史,後編敘述西藏佛教史並附《大藏經》編目,故又稱爲「語寶目錄」或「大目錄」。這也是藏文藏經最完備精審的一部目錄。有關此目錄的內容,待到第五章再介紹。他的《布頓全書》達二十五帖四百一十叁部之多。因他對于佛法貢獻極大,故被稱爲「布頓一切智者」;後因他住于夏拉寺(Sha-lu),故將此派又名爲夏拉派。
希解派
希解派也是甘丹派的一個分支,類似迦舉派。此派出現較晚,是以元初南印度伽拉新陀(Jarasindha)地方的大阿阇黎巴敦巴喪結(Pha-dam-pa saṅs- rgyas)爲創祖,他經迦濕彌羅至阿裏而遊于藏土者凡五次。後以西藏隱士馬…
《西藏佛教史(聖嚴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