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西藏佛教史(聖嚴法師)▪P11

  ..續本文上一頁貢(Rma-sgom)等爲其法統的繼承人,這是行腳僧的一派。此派學系出于超岩寺,立說要點在以密乘滅除人生之苦惱,所以希解之意即是能滅。因其辭意淺顯通俗,流傳極廣。至于此派所奉行的怛特羅(密典),分有初、中、後叁類,有《除滅叁燈》及《夜魔帝成就法》等。

  

  爵南派

  (Jo-nan-pa),此派之建立,約在西元十四世紀之初,由圖解宗都創立,亦承甘丹派的秘密新說而加以略微改變者。建立爵南寺爲其根本道場,所以稱爲爵南派。至明朝神宗萬曆年間,此派出有一位大學者多羅那他(西元一五七五─一六叁四年),博學能文,兼通梵語,乃爲西藏譯經家之殿軍;他著有一部《印度佛教史》,極受學者推崇。書成于明朝萬曆二十六年(西元一五九八年),共分四十四章,敘述佛滅後的佛教史事極詳,尤其自二十叁章以下,皆敘印度佛教的晚期史實,多爲漢土未傳的資料。但至清初以後,此派的第五世大喇嘛,即改流歸宗于宗喀巴的格魯派,故今此派已經不傳了。因爲多羅那他晚年巡化外蒙古,寂于庫倫,世世轉生即爲黃教的哲布尊丹巴活佛。

  

  薩迦派

  薩迦派(Sa-kya-pa)爲西元十一世紀之初的衮曲迦保(H.khondkon-mchog-rgyal-po 生于北宋仁宗明道二年,西元一○叁叁年)所創,他先從譯經家釋迦智受學顯密諸典,後于薩迦(Sakya後藏日喀則之西四十八英裏)地方,建立寺院,聚徒講學,故稱薩迦派。此派學說,是以清辨系的中觀思想,作爲解釋密乘之本義;又以顯乘的菩薩五位(資糧、加行、見、修、究竟),與密乘四部(作、修、瑜伽、無上瑜伽),對合而修,以爲修此即自然修彼;于是在加行位中的暖、頂、忍叁昧耶斷所取惑,世第一法叁昧耶斷能取惑;同時以菩薩智慧本性光明照耀而入大樂定,此即達成顯密融合的境地了。其次的各位所修,例此可知,不必多舉。此種學說,不盡出于印度,而是另屬于迦濕彌羅的班禅(Pan-c”en大有智慧者)釋迦師利一系所譯傳的思想。因其與過去藏土所有的密乘之學大相徑庭,故又和古傳的甯瑪派相對,名之爲「新學」。

  以上所述各派,除了甘丹專事教化而外,其余均有勾結土豪、幹涉政治、濫用勢力的事發生。迦爾居派曾經攬握藏中政權,薩迦派與政治關系尤密。此派娶妻生子,以爲法嗣,開祖之子孔迦甯保(Kun-dgaḥ sñin-pa)爲第二祖時,嘗由元之成吉思汗給他西藏的統治權,並且受命于蒙古開教。到了第四祖孔迦嘉贊(Kun-dgah-rgyal-mtshan),學問精博,應元帝庫騰汗召入朝,並被尊爲帝師,他的侄兒發思巴(又名帕思巴,藏名Chos-rgyal-ḥphagspa)爲薩迦五世。幼極聰慧,長而博學,元世祖即位,入朝爲帝灌頂,亦受國師封號,稱爲DB法王。當他歸藏之後,統一了藏土政權,臣屬于元朝,寂後被元朝谥號「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宣文輔治大聖至德普覺真智佑國如意DB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師」,尊榮如此,可謂至極。因而西藏喇嘛亦隨著元朝勢力到了中國內地。僧衆倚勢驕縱,流弊至深,于是即有革新西藏佛教的宗喀巴應運而生。

  宗喀巴所創者,爲格魯派(Dge-lugs-pa),此到下章介紹。

  

  紅黃白黑四大派

  以其衣冠的顔色來分別西藏佛教的宗派,乃是通俗的看法。其實,在宗喀巴以前的西藏佛教,均可納入紅教之下,也就是說,除了格魯派,以上所舉的其他二十派,無一派不是紅教,他們的僧侶或喇嘛,均披紅色衣戴紅色帽,故稱紅衣派或紅帽派(Sha-dmar)。在宗喀巴之前,紅派盛極,後來由于內在的腐化加上黃派掌握政權以後對他們的壓力,所以日漸沒落;但在今日的尼泊爾,仍是紅教喇嘛的化區。後來,藏土的紅教也在各方面做了修正,已不複昔日的腐敗了。

  黃教便是指的宗喀巴的格魯派,當他提倡宗教改革之際,爲了有別于舊派,故將衣帽染爲黃色,所以稱爲黃衣派或黃帽派(Sha-gser這個黃色的原因,西藏有兩種姑妄信之的傳說:一說宗喀巴說教時偶爾把帽子反裏而戴,後來就以帽裏的黃色爲志;一說宗喀巴染衣時,其他色料均不成,獨有黃色鮮美,遂用黃色),今日的達賴與班禅,便屬此派,在二十世紀上半葉,黃教是藏土總攬政教大權的領導階層,也是實力最強大的一個宗派。

  白教的産生時代,約與黃教相先後,有說原亦棒教之一派。然據白教自稱,也是迦爾居派的一流,例如金安一編的《密宗輯要》所說:「噶居巴(迦舉)通稱白教。」又說白教祖師中,不完全是出家人,二、叁、四、五代祖師,均系在家白衣。五祖密勒日巴與其弟子常著白衣;複由于信奉白教之白衣,並不少于出家之喇嘛,故人皆以白教稱之。」此派雖以在家居士爲主,卻因紅教的頹敗而趁機興起于後藏,高樹護教旗幟,嚴淨戒法,顯密兼弘,而以密乘爲其指歸。然當黃教大盛之後,白教便趨于衰微,據說迄于二十世紀上半期,僅在後藏部分地區有八千余人信奉白教。現將太虛大師對白教的看法,錄下參考:

  頃閱蓮菩提譯之西藏白衣派──西藏有紅、黃、白、黑四派,傳除黑派爲外道,余皆佛教,明行道六成就法,自稱乃特出于密宗道次第無上部以上之密傳。核之,亦爲無上部中所含之行法,但就其所側重點特殊發揮,自標其勝──紅衣派應更別有自標其勝之處,其實則大同小異而已。中以「靈熱成就」爲特要基本,余五皆依據之。「幻觀」、「夢觀」甚平平,「淨光中陰」爲最上成就,然亦爲紅、黃派所共,「轉識成就」同作密之彌陀法,不過易彌陀爲金剛大持耳。觀于「意變勝慧女身段」,頗能說明藏密無上部皆修欲樂定之秘密。(《太虛大師全書》第叁十冊《文叢》七八五頁)

  黑教本爲棒教外道,祀奉天地日月、星辰雷雨、山川陵谷,乃至一切萬物。以詛咒禳祓爲事,崇尚巫術,以降神爲大祭。他們的衣冠皆黑,故稱黑教。佛教興起後,把它呼爲棒(Bon)教,顯有視爲「外道」「異端」的輕藐意味,因爲Bon這個字的發音,正好和蒙古人稱「男巫」的音一樣,這表明黑教絕對不是佛教的宗支。然受佛教影響,黑教也分爲左右兩派:左派近乎黃教,持戒重律,右派近乎紅教。現僅後藏薩迦及西康青海毗連地區叁十九族部分信仰。無疑的,黑教的寺廟經典,以及有僧侶也有崇奉的祖師(智慧大師,藏語爲丹巴喜饒)等等,是佛教的影響。

  根據吳忠信于民國二十九年(西元一九四○年)提出的「入藏報告」中,所記藏土的主要寺院計七十二座,紅教列有七座,黑教兩座,白教僅一座,黃教占了六十二座。可見西藏各派宗教之中,黃教是後來居上,黃教之能如此,原因並不僅在于政治權力,乃在它有深厚的學術基礎,此到下章再講。

  

  第四章 宗喀巴及其佛學思想

  

  第一節 宗喀巴的生平

  

  由出生致參學

  宗喀巴(Tsoṅ-kha-pa)的年代,也有異說,有謂生于中國明成祖永樂十五年(西元一四一七年),有謂此是他的寂年;有謂生于元順帝至正十七年(西元一叁五七年),寂于永樂十七年(西元一四一九年);又有說是生于至正十叁年(西元一叁五叁年)。總之,他是活動于永樂年間的一位大師。

  宗喀巴出生于青海省湟中縣(西甯附近),即是住于宗喀地方的安多族人,原名羅桑劄巴(Blo-bzaṅ grags-pa),後以他的出生地爲名,故稱宗喀巴。他的父母頗窮,僅有二十頭牝羊及若幹牦牛的財産。據說,一日其母浴于河,忽感胸中不適,昏倒于一塊大石上,此石刻有釋尊的贊偈,不久便生下宗喀巴。當他出生時,即有白髯,容貌莊嚴,舉止亦不似幼童,他雖寡言,每言則均含深遠的智慧。因此,傳說他叁歲即出了家。初由來自西藏的高僧,因器重而爲之教育。一說他是七歲出家,一說十四歲出家,一說十七歲時進入西藏的文化中心,追隨好幾位有名的學者,受學俱舍、般若、唯識、因明、戒律等之顯教,同時也學了密教。

  他曾學于迦爾瑪派第五世之門,又于不丹附近羅劄(Lho-brag)地方的南迦丘宗(Nam-Mkhaḥ rgyal-mtshen)門下受教,後傳冬頓之下七十八代僧主丘結桑巴(Chos-skyeb bzaṅ-pa)的法位,而紹甘丹派的正脈。一說他十四歲那年是出家于劄什倫布(日喀則)的薩迦寺。實際他是繼承甘丹派的正統,旁接迦舉派下杜普派的布頓學說,所以他被稱爲新甘丹派的創始人。當然,宗喀巴的學問,是包羅西藏佛學的全部,不能以某一派的源流來局限或範圍他的。

  不過,當宗喀巴的時代,西藏佛教由于與政治混雜,且因僧人的帶妻生子,並以兒子作爲法嗣,所以顯教不受重視,戒律尤其廢弛,僧人競以密法作爲惑世之術,吞刀吐火,移山填海,盜名欺世,道德淪喪,風教敗壞。宗喀巴有鑒于此,他雖出身于紅教的基礎,卻覺得這樣下去,絕非衆生之福。他以爲類似的密術,乃爲助道之行;道本唯心,若心道不立,術必無依。吞刀吐火乃光影間的幻法,應機而用,自無不可;若舍菩提道心而專一爲之,則于世道人心,自度度他,不獨無益,且是爲害無量。所以他要立志改革西藏的佛教,終于竟其全功,乃被史家比擬爲西藏的馬丁路德。其實這個比擬很不恰當,馬丁路德的基督教革命,是把獨身的教士變成了公開結婚的牧師;宗喀巴的佛教改革,乃是把世俗化了的在家喇嘛,變爲清淨梵行的比丘生活,兩者是適巧相反的。

  

  改革運動

  宗喀巴在參學訪師之後,曾有一段時間隱于大雪山中的人迹不到之處,潛修苦行,雖其父母亦不晤面。嗣後出山到拉薩,便開始了他的弘法興教的運動。

  由于他的真修實學,出山不久,高名大著,由西藏各地慕名來集…

《西藏佛教史(聖嚴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