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西藏佛教史(圣严法师)▪P11

  ..续本文上一页贡(Rma-sgom)等为其法统的继承人,这是行脚僧的一派。此派学系出于超岩寺,立说要点在以密乘灭除人生之苦恼,所以希解之意即是能灭。因其辞意浅显通俗,流传极广。至于此派所奉行的怛特罗(密典),分有初、中、后三类,有《除灭三灯》及《夜魔帝成就法》等。

  

  爵南派

  (Jo-nan-pa),此派之建立,约在西元十四世纪之初,由图解宗都创立,亦承甘丹派的秘密新说而加以略微改变者。建立爵南寺为其根本道场,所以称为爵南派。至明朝神宗万历年间,此派出有一位大学者多罗那他(西元一五七五─一六三四年),博学能文,兼通梵语,乃为西藏译经家之殿军;他着有一部《印度佛教史》,极受学者推崇。书成于明朝万历二十六年(西元一五九八年),共分四十四章,叙述佛灭后的佛教史事极详,尤其自二十三章以下,皆叙印度佛教的晚期史实,多为汉土未传的资料。但至清初以后,此派的第五世大喇嘛,即改流归宗于宗喀巴的格鲁派,故今此派已经不传了。因为多罗那他晚年巡化外蒙古,寂于库伦,世世转生即为黄教的哲布尊丹巴活佛。

  

  萨迦派

  萨迦派(Sa-kya-pa)为西元十一世纪之初的衮曲迦保(H.khondkon-mchog-rgyal-po 生于北宋仁宗明道二年,西元一○三三年)所创,他先从译经家释迦智受学显密诸典,后于萨迦(Sakya后藏日喀则之西四十八英里)地方,建立寺院,聚徒讲学,故称萨迦派。此派学说,是以清辨系的中观思想,作为解释密乘之本义;又以显乘的菩萨五位(资粮、加行、见、修、究竟),与密乘四部(作、修、瑜伽、无上瑜伽),对合而修,以为修此即自然修彼;于是在加行位中的暖、顶、忍三昧耶断所取惑,世第一法三昧耶断能取惑;同时以菩萨智慧本性光明照耀而入大乐定,此即达成显密融合的境地了。其次的各位所修,例此可知,不必多举。此种学说,不尽出于印度,而是另属于迦湿弥罗的班禅(Pan-c”en大有智慧者)释迦师利一系所译传的思想。因其与过去藏土所有的密乘之学大相径庭,故又和古传的宁玛派相对,名之为「新学」。

  以上所述各派,除了甘丹专事教化而外,其余均有勾结土豪、干涉政治、滥用势力的事发生。迦尔居派曾经揽握藏中政权,萨迦派与政治关系尤密。此派娶妻生子,以为法嗣,开祖之子孔迦宁保(Kun-dgaḥ sñin-pa)为第二祖时,尝由元之成吉思汗给他西藏的统治权,并且受命于蒙古开教。到了第四祖孔迦嘉赞(Kun-dgah-rgyal-mtshan),学问精博,应元帝库腾汗召入朝,并被尊为帝师,他的侄儿发思巴(又名帕思巴,藏名Chos-rgyal-ḥphagspa)为萨迦五世。幼极聪慧,长而博学,元世祖即位,入朝为帝灌顶,亦受国师封号,称为DB法王。当他归藏之后,统一了藏土政权,臣属于元朝,寂后被元朝谥号「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宣文辅治大圣至德普觉真智佑国如意DB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师」,尊荣如此,可谓至极。因而西藏喇嘛亦随着元朝势力到了中国内地。僧众倚势骄纵,流弊至深,于是即有革新西藏佛教的宗喀巴应运而生。

  宗喀巴所创者,为格鲁派(Dge-lugs-pa),此到下章介绍。

  

  红黄白黑四大派

  以其衣冠的颜色来分别西藏佛教的宗派,乃是通俗的看法。其实,在宗喀巴以前的西藏佛教,均可纳入红教之下,也就是说,除了格鲁派,以上所举的其他二十派,无一派不是红教,他们的僧侣或喇嘛,均披红色衣戴红色帽,故称红衣派或红帽派(Sha-dmar)。在宗喀巴之前,红派盛极,后来由于内在的腐化加上黄派掌握政权以后对他们的压力,所以日渐没落;但在今日的尼泊尔,仍是红教喇嘛的化区。后来,藏土的红教也在各方面做了修正,已不复昔日的腐败了。

  黄教便是指的宗喀巴的格鲁派,当他提倡宗教改革之际,为了有别于旧派,故将衣帽染为黄色,所以称为黄衣派或黄帽派(Sha-gser这个黄色的原因,西藏有两种姑妄信之的传说:一说宗喀巴说教时偶尔把帽子反里而戴,后来就以帽里的黄色为志;一说宗喀巴染衣时,其他色料均不成,独有黄色鲜美,遂用黄色),今日的达赖与班禅,便属此派,在二十世纪上半叶,黄教是藏土总揽政教大权的领导阶层,也是实力最强大的一个宗派。

  白教的产生时代,约与黄教相先后,有说原亦棒教之一派。然据白教自称,也是迦尔居派的一流,例如金安一编的《密宗辑要》所说:「噶居巴(迦举)通称白教。」又说白教祖师中,不完全是出家人,二、三、四、五代祖师,均系在家白衣。五祖密勒日巴与其弟子常着白衣;复由于信奉白教之白衣,并不少于出家之喇嘛,故人皆以白教称之。」此派虽以在家居士为主,却因红教的颓败而趁机兴起于后藏,高树护教旗帜,严净戒法,显密兼弘,而以密乘为其指归。然当黄教大盛之后,白教便趋于衰微,据说迄于二十世纪上半期,仅在后藏部分地区有八千余人信奉白教。现将太虚大师对白教的看法,录下参考:

  顷阅莲菩提译之西藏白衣派──西藏有红、黄、白、黑四派,传除黑派为外道,余皆佛教,明行道六成就法,自称乃特出于密宗道次第无上部以上之密传。核之,亦为无上部中所含之行法,但就其所侧重点特殊发挥,自标其胜──红衣派应更别有自标其胜之处,其实则大同小异而已。中以「灵热成就」为特要基本,余五皆依据之。「幻观」、「梦观」甚平平,「净光中阴」为最上成就,然亦为红、黄派所共,「转识成就」同作密之弥陀法,不过易弥陀为金刚大持耳。观于「意变胜慧女身段」,颇能说明藏密无上部皆修欲乐定之秘密。(《太虚大师全书》第三十册《文丛》七八五页)

  黑教本为棒教外道,祀奉天地日月、星辰雷雨、山川陵谷,乃至一切万物。以诅咒禳祓为事,崇尚巫术,以降神为大祭。他们的衣冠皆黑,故称黑教。佛教兴起后,把它呼为棒(Bon)教,显有视为「外道」「异端」的轻藐意味,因为Bon这个字的发音,正好和蒙古人称「男巫」的音一样,这表明黑教绝对不是佛教的宗支。然受佛教影响,黑教也分为左右两派:左派近乎黄教,持戒重律,右派近乎红教。现仅后藏萨迦及西康青海毗连地区三十九族部分信仰。无疑的,黑教的寺庙经典,以及有僧侣也有崇奉的祖师(智慧大师,藏语为丹巴喜饶)等等,是佛教的影响。

  根据吴忠信于民国二十九年(西元一九四○年)提出的「入藏报告」中,所记藏土的主要寺院计七十二座,红教列有七座,黑教两座,白教仅一座,黄教占了六十二座。可见西藏各派宗教之中,黄教是后来居上,黄教之能如此,原因并不仅在于政治权力,乃在它有深厚的学术基础,此到下章再讲。

  

  第四章 宗喀巴及其佛学思想

  

  第一节 宗喀巴的生平

  

  由出生致参学

  宗喀巴(Tsoṅ-kha-pa)的年代,也有异说,有谓生于中国明成祖永乐十五年(西元一四一七年),有谓此是他的寂年;有谓生于元顺帝至正十七年(西元一三五七年),寂于永乐十七年(西元一四一九年);又有说是生于至正十三年(西元一三五三年)。总之,他是活动于永乐年间的一位大师。

  宗喀巴出生于青海省湟中县(西宁附近),即是住于宗喀地方的安多族人,原名罗桑札巴(Blo-bzaṅ grags-pa),后以他的出生地为名,故称宗喀巴。他的父母颇穷,仅有二十头牝羊及若干牦牛的财产。据说,一日其母浴于河,忽感胸中不适,昏倒于一块大石上,此石刻有释尊的赞偈,不久便生下宗喀巴。当他出生时,即有白髯,容貌庄严,举止亦不似幼童,他虽寡言,每言则均含深远的智慧。因此,传说他三岁即出了家。初由来自西藏的高僧,因器重而为之教育。一说他是七岁出家,一说十四岁出家,一说十七岁时进入西藏的文化中心,追随好几位有名的学者,受学俱舍、般若、唯识、因明、戒律等之显教,同时也学了密教。

  他曾学于迦尔玛派第五世之门,又于不丹附近罗札(Lho-brag)地方的南迦丘宗(Nam-Mkhaḥ rgyal-mtshen)门下受教,后传冬顿之下七十八代僧主丘结桑巴(Chos-skyeb bzaṅ-pa)的法位,而绍甘丹派的正脉。一说他十四岁那年是出家于札什伦布(日喀则)的萨迦寺。实际他是继承甘丹派的正统,旁接迦举派下杜普派的布顿学说,所以他被称为新甘丹派的创始人。当然,宗喀巴的学问,是包罗西藏佛学的全部,不能以某一派的源流来局限或范围他的。

  不过,当宗喀巴的时代,西藏佛教由于与政治混杂,且因僧人的带妻生子,并以儿子作为法嗣,所以显教不受重视,戒律尤其废弛,僧人竞以密法作为惑世之术,吞刀吐火,移山填海,盗名欺世,道德沦丧,风教败坏。宗喀巴有鉴于此,他虽出身于红教的基础,却觉得这样下去,绝非众生之福。他以为类似的密术,乃为助道之行;道本唯心,若心道不立,术必无依。吞刀吐火乃光影间的幻法,应机而用,自无不可;若舍菩提道心而专一为之,则于世道人心,自度度他,不独无益,且是为害无量。所以他要立志改革西藏的佛教,终于竟其全功,乃被史家比拟为西藏的马丁路德。其实这个比拟很不恰当,马丁路德的基督教革命,是把独身的教士变成了公开结婚的牧师;宗喀巴的佛教改革,乃是把世俗化了的在家喇嘛,变为清净梵行的比丘生活,两者是适巧相反的。

  

  改革运动

  宗喀巴在参学访师之后,曾有一段时间隐于大雪山中的人迹不到之处,潜修苦行,虽其父母亦不晤面。嗣后出山到拉萨,便开始了他的弘法兴教的运动。

  由于他的真修实学,出山不久,高名大着,由西藏各地慕名来集…

《西藏佛教史(圣严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