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堪任大乘。可是,凡夫的善业,二乘人绝不遗弃;二乘人的出离行,在菩萨性的大乘者,也必包容无遗。后后胜于前前,而又前前摄入于后后之中,这就是修行的次第。
所以,说到大乘菩萨行的正轨,也就是上士发心的法门,是基于出离心而发广大菩提心的。因其若是专求现世的衣食名利和恭敬,尚且不能进入佛子之列,何况欲求出世之法;既不能厌离三有(欲、色、无色)的有漏界之患,一定不能发起出离三有之心;既不能成为趋向出世,岂能成为菩萨?又假如不是菩萨,不能真实牺牲自己的一切安乐而为饶益一切有情众生者,任凭他修何种善法,都不是成佛的资粮,也不是菩萨的正行。
阿底峡将菩萨的正行,分显密二门:以显教的般若乘为其因,以密教的无上瑜伽乘为其果,因果之间则以发菩提心来连贯通透。其间的阶次,先是显密共行,以三皈三学为基础。由戒得定,由定发生通慧而得以产生利他之行;然后智慧与方便双运,也就是发大勇猛心,推展自他兼济而重于利他的指导及行动的菩萨正行。由于悲智双运,来积集福慧的资粮,再加上密乘的不共修行,便可速疾圆满而证等正觉,是为菩萨行的圆满究竟。
三皈的要义
阿底峡以三皈是进入解脱大城的要门,是发菩提心的所依。根据「普贤行愿」所说,应对三宝供养财物,乃至成佛登菩提座,皆当以不退转心七行供养;并且以决然之心三度皈命三宝而成其皈依。
依此三皈为根本,对诸有情众生,发起大悲之心,审视考察在生死流转中的各类众生,他们所造的苦因为何?所受的苦果又为何?了解之后,再施予方便救拔,使他们解脱生死之苦,并使他们也能发起「无倒」的菩提之心。
阿底峡又说,发心的体相方便,古来诸师,多有异论,他是遵从龙树及无着的二家所言,以一发心贯彻始终。或有将此发心分判为「因、果、道」三个阶层的;或有将此发心分判为「愿」及「入」两个层次的。总之,一切的精进与广学,不外乎充实增长这个发起的菩提心而已。
三皈既是如此的重要,所以,在《太虚大师全书》第三十一册《文丛》一三七八页,载有一篇关于阿底峡说三皈的短文:有一次班禅喇嘛告诉戴季陶居士说,阿底峡祖师由印度入西藏后,周游全藏,处处讲说,阅三、四十年(夸大了);所讲说的,唯是皈依三宝。后来有一处,到会听法的人都是缁素高德,阿底峡所讲的,仍只是皈依三宝。座中即有很多人感到没有兴味,所以站起来请求大师:「我们听上师说皈依三宝之义好多次了,我们均已知道,祈求另示甚深法要。」阿底峡的答复是:「我是从印度来的佛弟子,只知皈依佛法僧,故亦唯说皈依佛法僧,不知除佛法僧外更有佛法;你们西藏若于佛法僧外更有深玄要妙,那就不是我所知道的了。」
这则传说,颇类于白居易向鸟窠禅师问法,仅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两句平常话的公案。一般人好高骛远而不切实际,殊不知要是三皈不落实,一切的深玄要妙,均无用处。因为皈依三宝的作用,是在确立坚定不移的信心和敬意,若不先有敬信,那能谈上修行。
太虚大师据此而推定西藏的喇嘛教,皈依上师,亦不过是由上师而得皈依三宝,并不如一般学藏密者谓有四皈依,除三皈三宝之外,尚有皈依上师。实则,西藏确有四皈依,详见本书第六章第一节之介绍。
三学的要义
三学即是三无漏学,又称为三增上学,现在逐一介绍如次:
(一)增上戒学:阿底峡以为,声闻七众律仪应与菩萨律仪并行,唯有经常具足七众波罗提木叉(别解脱戒)的人,乃可获受菩萨律仪。于声闻七众之中,依佛所说,以清净梵行的比丘为最殊胜。这是说小乘戒以比丘最高,要受菩萨戒,又得首先受持声闻的七众戒。由这声闻戒为基础,再遵从无着(汉译谓弥勒造)《瑜伽师地论》的〈菩萨地戒品〉所说的仪轨,正受菩萨戒。若无着的菩萨学处,仍有未尽之处,则参用寂天的《大乘集菩萨学论》(汉文有宋代法护等的译本,但谓法称所造)。
(二)增上心学:此又称为增上定学,由戒生定,定的产生则有好多支分,如若坏失支分而修习禅定,便是徒劳无功。所谓支分,详见于觉贤的《禅定资粮品》所举,共有九分,但是修习禅定的方便,尚不在其中。所谓九分,便是:1.应离魔业,2.以闻为导,3.遣除戏论,4.不贪广说,5.于相作意,6.念定功德,7.勤行对治,8.和会止观,9.住食谙知方便。具备了此九个条件之后,至于如何善巧方便地实际修定,均有待于师授,因其已非文字所能尽述。
(三)增上慧学:定是一种「止」的工夫,但是,若仅修止,仍不足以此断除业惑异熟法等之障,故尚须加上「观」的工夫,那就是般若及瑜伽所说的慧学。然而,仅有智慧尚不能达于究竟,必须加上「方便」始成,如果智慧与方便相离,不唯不得究竟,倒能成其系缚。什么是方便?什么是智慧?古来也有异说,阿底峡是依据觉贤的解见,把六波罗蜜分作二门:1.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属于方便;2.般若属于智慧。以方便为增上而修智慧,趣证菩提,即无障碍。可知,此一慧的内容,即是修行六波罗蜜。
如何修慧与修密
智慧的目的,是在悟入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的无生空性。要想入此诸法无生的性空之智,可由二门:一由理成,二由教证。所谓由理而成,可有四个因明论式:
(一)「四边遮遣生法」论式:所谓「有则不复生,无则如空华,并则有俱失,故亦不得生。」
(二)「金刚句」论式:所谓「物不从自生,不从他及俱,亦非无因故,由自体无性。」此为龙树所说。
(三)「离一多」论式:所谓「于一切诸法,依一多分别,体性不可得,故无性决定。」此为寂天所说。
(四)「缘生」论式:所谓「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诸法性空,是缘生故」。此在龙树的《中论》及《七十空性论》等,都有说到。
这些论式,均为已得悉地(成就)者所立的宗义,因为明白了一切法的自性不可得,故能修习无我观,这种修习便是智慧。一切法均依分别而起,均以分别为自性,现在所说的这个智慧,乃是依无分别而修成;诸法因缘生,自性不可得,所以是无分别的。既依无分别而修,所以能够断离一切执着,达于最胜的涅槃境界。
以上仅就道理而论成无生之义。至于佛说的经咒之中,开示此一无生空智的地方,那也很多,依佛教说而成此义,便是由教而证了。
依照戒、定、慧三增上学,次第修行,便可渐次获得暖、顶、忍等加行位,以至升到极喜地,乃至不久可成无上菩提。由此可见,阿底峡告诉我们的成佛之道,并不复杂,也不困难。
当然,以上是就显密共通的修行法而说。如要更进一层,起修密乘不共之行,阿底峡以为,那就可以速疾圆满。由显入密,不必另外发心,只要从一切共同的陀罗尼仪轨(息灾、增益、降伏、呼召等八种)开始修起,进而一直修到无上瑜伽等的本续(即是怛特罗,是泛指密乘的经典),借着各种真言的神力可得宝瓶、宝剑、隐身、如意树等八大悉地,便能疾备资粮,即登正觉,此即密乘倡导的即身成佛之说。然而,密乘欲求速疾圆满、即身成佛的大法,若非由阿阇梨灌顶加持,纵然学会其修行的密法,还是不得受用。故在求法之人,应竭尽财物供养金刚上师(阿阇梨),获得上师欣悦之后,才得蒙受灌顶,一受灌顶,即可罪业清净,堪任悉地了。至于密法如何修行,也像修定一样,应向阿阇梨亲承教授,乃非文字所能详述。
阿底峡的思想渊源
阿底峡的佛学思想,大抵已如上述,至于他的学承系统,是出于金洲及觉贤两位大师,此在他《菩提道灯论》第六颂及《菩提道灯论详释》中已有说明:
「金洲之学,传自慈氏、无着。
觉贤之学,传自文殊、寂天;寂天传自龙树、提婆、清辨、月称。」
这样看来,阿底峡是兼带传承了龙树及无着的两家之学。我们知道,龙树、无着的思想,在印度流传之初,乃是一脉相承的,到了清辨,始建中观旗帜以与瑜伽对抗,门户相峙,久久不已,后起学者发觉两派各有偏重,所以抉择取舍,而有阿底峡这么一位代表人物出现,其实,上章已经说到,寂天也非中观子孙,乃是两家之外的别出一流了。若就阿底峡的立论而言,宁属于中观系下,所以他释三增上学中的心增上学,是采觉贤的《禅定资粮品》;于慧增上学,也独宗诸法无生性空之说,他所举的四个论式,亦大多出于中观家言。在他的《菩提道灯论详释》中更引据古德著书,以为无着但解佛教之异门。可征他的宗旨偏于中观,仅将中观系中不详备的地方,检取唯识学系的东西,以资补苴,例如他释大乘发心及增上戒学,皆取无着所传之书,因为中观诸籍,对这方面的内容比较贫乏。
再说阿底峡对密乘次第的看法,他是根据《智慧金刚普集本续》的分判,将密典分作七类:
(一)作密:是指一切陀罗尼明王仪轨等的行法。
(二)修密:是指《大日经》、《金刚手灌顶》等所示行法。
(三)证密:是指《救度母出现三昧耶安立》等所示行法。
(四)两俱密:是指《幻化网》等所示行法。
(五)瑜伽密:是指《摄真实性三世胜现证王》等所示行法。
(六)大瑜伽密:是指《密集》、《明点》、《黑赤地狱主》等所示行法。
(七)无上瑜伽密:是指《上乐》、《虚空等量》、《金刚空行》、《金刚四座》、《大幻化母》等所示行法。
在此第七类的无上瑜伽之中,尚未出现「时轮」(Kālaaakra),可知阿底峡的密乘思想,仍是印度超岩寺初期的宗风,后来则以时轮金刚为最上行法。
由阿底峡入藏而开甘丹派,由甘丹派又分出了许多派,共计有七系二十一派,此便是下节的主题。
第三节 西藏佛教的宗派
甘丹派
在朗达磨王灭佛前后,西藏佛教尚未分派,自阿底峡到了西藏,始有派别出现,此在寂护与莲华…
《西藏佛教史(圣严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